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印度

  • 园丁集

    作者:泰戈尔

  •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作者:[印度] 泰戈尔 著,华宇清 编

    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在读到“吉檀迦利”和听到叶芝的朗诵后感叹地说:“集子中的一百首诗全都可以演唱。曲调和歌词浑然一体。看来,东方的音乐远比我们的音乐更善于做到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最易懂的东西是即兴的光辉的短句。有时在‘晨曦用右手挎着金灿灿的篮子’里,我们像是看到了古希腊人……这种深邃的宁静的精神压倒了一切。我们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像是平稳感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一样,它使我感到,一个寂静的感觉来到我们机械的轰鸣声中……   泰戈尔的诗具有自然的宁谧。这些诗似乎不是风暴或激越的产物,而只是显示了他往常的脾性。他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没有任何矛盾。这一切与西方的时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集的大部分诗歌,以向大神献歌的形式,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对祖国自由独立的憧憬,阐述了诗人的宗教思想和人生哲学,倾诉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向往的理想王画。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营构了众多神奇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除了檀迦利外本书还选取了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和飞鸟集,以飨读者。
  • The Lowland

    作者:Jhumpa Lahiri

    Two brothers bound by tragedy; a fiercely brilliant woman haunted by her past; a country torn by revolution: the Pulitzer Prize winner and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gives us a powerful new novel--set in both India and America--that explores the price of idealism and a love that can last long past death. Growing up in Calcutta, born just fifteen months apart, Subhash and Udayan Mitra are inseparable brothers, one often mistaken for the other. But they are also opposites, with gravely different futures ahead of them. It is the 1960s, and Udayan--charismatic and impulsive--finds himself drawn to the Naxalite movement, a rebellion waged to eradicate inequity and poverty: he will give everything, risk all, for what he believes. Subhash, the dutiful son, does not share his brother's political passion; he leaves home to pursue a lif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 quiet, coastal corner of America. But when Subhash learns what happened to his brother in the lowland outside their family's home, he comes back to India, hoping to pick up the pieces of a shattered family, and to heal the wounds Udayan left behind--including those seared in the heart of his brother's wife. Suspenseful, sweeping, piercingly intimate, The Lowland expands the range of one of our most dazzling storytellers, seamlessly interweaving the historical and the personal across generations and geographies. This masterly novel of fate and will, exile and return, is a tour de force and an instant classic.
  • 去印度学倒立

    作者:吴苏媚

    【内容简介】 自由行走的灵魂,是读者的眼。一个如风如雾的女子,两年来只身西游万里,辗转印度、缅甸、尼泊尔诸国,带你领略孟买、果阿、乌布代尔、亨比、大吉岭、噶伦堡、瓦拉纳西、斯利那加等地的异国风情和神秘之美,拜访了诸多印度修行地,接触禅修和瑜伽,深入印度平民生活,在古老的 印度,心安处,即吾乡。 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而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当独自异国行走中不期而遇的美、孤寂和遗世情怀,直面被生活和现象深埋并遗忘的内心世界,遭遇灵修中的短兵相接的惊悚、绝望和无助,看作者如何锁意马心猿、证大爱心境。 朝向远方以及灵魂深处的行走,沉淀成淡雅文字的流年——吴苏媚的背包之行、灵修之路、问道之旅。 【编辑推荐】 她不一定比你强大 她不一定比你聪明 她不一定比你勇敢 这个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 在存在和虚无的国度里 却比你走的更远 比你飞的更高 以至她每一次返还 都令这个国与以前不太一样 【名人推荐】 作为超级宅男,我渴望有妙人带来外面真实的消息,这个妙人不仅有台好的相机和白色棉布长裙,还有一颗能飞的心、能写的手、能喝酒的胃、永不消失的好奇心和敏感。吴苏媚具备一切潜质。——冯 唐 深深佩服吴苏媚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那些经常停电、网速很慢但风景绝美的城池,在她笔下呈现出奇异的光泽,看完书,想扔下手中的一切,飞奔过去。——宁财神 吴苏媚本应是唐诗宋词中的女子,着青裙素履,在柳丝荷塘的小楼上弄粉红笺,调松香墨,写微微伤心的字句。当她不幸坠入这个尘土遮天的时代,她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把前生当今生,寻找那些细粹的疼痛、倏然来去的落寞,然后把它们写成清澈而凄凉的诗。——慕容雪村 我喜欢吴苏媚所说的做梦和醒着是一样的,她的旅行也是她的禅修,五光十色的所见所闻,用以阐述精神世界。——不加v 我跟吴苏媚是多年好友,可一直没想到读她的文章,就没指望一个姑娘写得好。一年前才第一次看,她写得那么安然优美,让我怅然若失。我想到真正聪明的人早已去了辽阔世界,远离了我们,也忘掉了自己。也想到常见的情况是男的比女的劣等一些。——李海鹏 吴苏媚一直是个不俗的写作者,远离人群,独行侠一样坚忍地寻找。寻找,是她生活和写作的主线。寻找的路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找的目标,是每一个“当下”。——杨 葵 好的旅行书,让那些陌生的地方变得不那么陌生,还让你不再害怕。不 再害怕任何事情。吴苏媚的书,做到了这一点。她带我们认识一批碰不到的神人 ,也带我们走进心灵的幽暗之地。——苗 炜
  • 印度记

    作者:于坚

    ★ 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 ★ 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 诗人于坚独特敏锐的摄影视角,深获荒木经惟等摄影大师的肯定与推崇 ★ 160幅摄影图片,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从这些一闪而过的日常瞬间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诗意,觉知感悟印度点滴。 ★ 于坚写印度,带着一份“寻根念旧”的情怀,由印度所见之“旧”,唤起对旧时旧事的怀缅追寻;再反观现世之“新”,身处这个凡事求新的世代,生活洪流汹涌前向,更多时候,我们真需要回头看看。 ★ 有别于其他行纪的书写方式。于坚用洋洋洒洒的断词、分句,譬喻、排比,还有极富个人特色的长句,热热闹闹淋漓畅快,引读者仿若掉入特吕弗的电影《四百击》中安托万的旋转魔桶,恰好还原一个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印度,读来是自成一体的诗性与深意。 《印度记》是于坚的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诸求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等,全书配以摄影图片互为表里,另收录行走尼泊尔、不丹的两篇新作,为读者带来亲临其境般的阅读经历。
  •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作者:泰戈尔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印度当代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歌集,主要包括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集《飞鸟集》。作为最具世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亚洲作家,《新月集》和《飞鸟集》早在1920年代即由著名学者、翻译家郑振铎翻译,成为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影响了近百年来中国读者的阅读生活。郑振铎优美的译文,再现了泰戈尔笔下灵性的芬芳,清新演绎出生命与诗歌最美丽的相遇。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为中英双语,图文精装。除了诗作,本书还收录了少有传录的泰戈尔手绘的十几幅经典画作,并收录了1913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所致的颁奖辞,以及徐志摩为泰戈尔中国之行所作的演讲。
  • A Fine Balance

    作者:Mistry Rohinton

    A Fine Balance, Rohinton Mistry’s stunning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bestseller, is set in mid-1970s India. It tells the story of four unlikely people whose lives come together during a time of political turmoil soon after the government declares a “State of Internal Emergency.” Through days of bleakness and hope, their circumstances – and their fates – become inextricably linked in ways no one could have foreseen. Mistry’s prose is alive with enduring images and a cast of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Written with compassion, humour, and insight, A Fine Balance is a vivid, richly textured, and powerful novel written by one of the most gifted writers of our time.
  • 印度古代文学史

    作者:季羡林主编

    (前言) 本书是集体协作的产物,主要是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间的协作。 我们写作时,尽量阅读原作,至少是原作的翻译,这是写一部有创见的文学史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有许多印度语种目前在中国还是空白,我们不得不利用其他语言的资料。 (目录) 第一编 吠陀时代 第二章 《梨俱吠陀》 地三章 《裟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第四章 《阿达婆吠陀》 第五章 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第二编 史诗时代 第二章 《摩诃婆罗多》 第三章 《罗摩衍那》 第四章 巴利语佛教文学 第二节 《佛本生故事》 第五章 桑米尔语桑伽姆文学 第二节 《八卷诗集》 第三节 《十卷长歌》 第三编 古代梵语文学时期 第二章 往世书 第二节 《薄伽梵往世书》 第三章 梵语佛教文学 第四章 耆那教文学 第四编 各地方语言文学兴起的时期 第五编 虔诚文学时期
  • 印度民间文学

    作者:薛克翘

    《印度民间文学》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了印度民间文学发展的脉络,并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了印度神话、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剧、歌谣、谚语、谜语等不同门类的情况。既照顾到印度民间文学的丰富性特征,又照顾到其宗教性特征,尽量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与学术性并重。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和极为丰富民间文学资源。
  • Stray Birds

    作者:Rabindranath, Sir Ta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 佛本生故事选

    作者:

    巴利语《佛本生故事》是一部最重要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它讲述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在这些佛本生故事中,既有世俗故事,也有神话故事和动物故事。本书译自早期佛教巴利语经藏中的《本生经》。
  • 五卷书

    作者:

  • 泰戈尔诗选

    作者:罗.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本书精选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翻译的泰翁的部分代表作,名家名篇配名译,堪称联璧合、传世佳作。 从本书精选的书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出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员,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流汗辛苦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得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 薄伽梵歌论

    作者:(印度)室利・阿罗频多

    前言 室利·阿罗频多的《薄伽梵歌论》(Essays on the Gita)原著英语,凡两系。皆发表于其个人杂志名《圣道》(Arya)者。第一系自1916年8月至1918年7月之文,经作者修订成书,为单行本,历其生平凡五版(1922、1926、1937、1944、1949)。第二系乃1918年8月至1920年7月所撰,亦修订单行,凡四版(1928、1942、1945、1949)。 此两系之论文综合为一册,则始于纽约之《室利·阿罗频多丛书》,时在1950。南印度国际教育中心,则亦出版两系综合之单行本,时在1959,再版于1966。后此,则有《室利·阿罗频多全集》三十巨册出版,乃纪念其百年诞辰者(1972)。此《薄伽梵歌论》在其中为第十三册。 此书中文译本,成于1953年。原意在“述”而非”译“。于是有合并之篇,有新编之节,有移置之句,有润色之文。其存而未出者,凡六章(在原文第一系中,为第二、三、五、六、七、十六章)。当时以为此诸章内容,与吾华现代思想相距过远,出之适成扞格,反累高明。故留之以俟来哲。姑求出其邃义弘旨,无损无讹。自第十三章之后,渐次遂字直译,直至全书之末。然非纯全译本也,故签署曰“述”。 《薄伽梵歌》中文译本,初版由香港发行,时在1957年2月,再版由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时在1990年6月,较初版于经文微有修订,余注释等为译者所加者,概仍其旧。 1992年秋 徐梵澄识于北京
  • 梵语诗学论著汇编

    作者:黄宝生

    《东方文化集成: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上下)》汇集了十部梵语诗学名著,其中四部是选译,六部是全译。应该说,作者是凭着一股热情,想要为中国读者多提供一些梵语诗学原始资料。长期以来,国内梵语学者稀少。如果梵语学者多一些,其中能有几位专攻梵语文学和诗学,分担翻译,互相切磋,那么,这项工作也就能做得更多和更好。这样的理想只能留待将来了。 以作者在撰写《印度古典诗学》一书过程中积累的翻译资料为基础,编一部梵语诗学论著选。但这项工作没有进行多久,作者便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了由作者主持的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工程中。这样,直至2003年《摩诃婆罗多》全书翻译告竣,作者才回到这项工作中来。经过近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作者终于能高兴地将这部《梵语诗学论著汇编》奉献给读者。
  •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作者:[印度] 拉贾戈帕拉查理 改写

    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 《摩诃婆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包蕴大量的神化、传说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经典思想与高超智慧,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是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是甘地的战友,也是印度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
  • 印度古典诗学

    作者:黄宝生

    《印度古典诗学》在本质上符合古印度和古希腊的“诗学”概念,兼容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其次,印度文学史大致可以分成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而梵语诗学产生和贯穿于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冠这以“印度古典诗学”能比较准确地表明它的时限。
  • 《梨俱吠陀》神曲选

    作者:巫白慧 译解

    《 神曲选》内容简介:1951年,我在印度国际大学和蒲那大学分别取得相应的哲学学位。次年——1952年,我从孟买乘法国邮船回国。在北京,我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工作。1978年,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开展印度哲学研究工作。印度哲学研究,在我国当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一直是一个空白点。1983年,哲学研究所申请建立一个包括印度哲学研究在内的“东方哲学研究室”。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这一申请。从此,印度哲学研究正式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内。新建的“东方哲学研究室”设立三个研究小组:印度哲学研究小组,日本哲学研究小组,阿拉伯哲学研究小组。我荣幸被任命为首任室主任兼主持印度哲学研究小组。 如何开展印度哲学研究?我认真学习了《 神曲选》“导论”所引恩格斯的语录(关于印欧宗教神话研究应追溯其源于吠陀经的论述),并按这一科学方法制订印度哲学研究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的计划:一,吠陀经(《梨俱吠陀》);二,印度古代辩证思维;三,奥义书与吠檀多哲学;四,因明正理。但吠陀经与奥义书是我的重点研究课题。
  • 薄伽梵歌

    作者:毗耶娑

    《薄伽梵歌》共有十八章,七百颂。十八章这个数字与《摩诃婆罗多》共有十八篇和婆罗多族大战进行了十八天,想必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寓有深意,即史诗作者将《薄伽梵歌》视为《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核心。“薄伽梵”是对黑天的尊称,可以意译为“尊者”或“世尊”。黑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因此,《薄伽梵歌》也可译为《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