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印度

  • 印度智慧

    作者:(美国)弗郎西斯·X.克卢尼

    《印度智慧》以通俗方式介绍印度智慧传统,涉及宇宙的神话起源,自我、佛陀的智慧,并与基督教传统参照对勘。《印度智慧》中文版是克鲁尼的第一本中文版书。 《印度智慧》绝非是对某事的定论,它只是为那些开始向印度学习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途径。因为《印度智慧》旨在帮助读者开始一种对知识和灵性的探求,提供了一些特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看到某种新事物,然后反观自我——新的神性形象,然后再回到自己对神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对比,但我只是偶尔地在实际中进行除印度教以外的宗教传统对比,而其中大部分我用的对比来自《圣经》。当然,因为我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那种背景执笔写作,我所讲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本质上都非常具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一点能被认可并牢记在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总要有个起点。读者也许最终会找到他们自己的、个人的更好的方法去接触印度教智慧,研究它,向他人呈现它,有些人甚至会亲自前往印度,去观察一下在21世纪初,这些都是如何进行的。我希望最终所有读者都将自己亲身去闯闯,然后也从其他宗教传统那里更广泛地接触和整合智慧。 《印度智慧》中所呈现出的许多见解、观念和经历都交织堆砌在一起,在不同的部分展示,又被合成一体。不但有许多神灵及女神,还有众多非常古老的遍布四方和当地的传统、信仰,以及一些好像昨天才创立的信仰。有众多的宗教法门,既有以其智慧及自然而吸引我们的,也有陌生和完全外来的。有许多伟大的圣人,但每一个教义和法门都各不相同,有时他们所推荐的知识又好像很矛盾。我的经历告诉我,学习印度教的智慧非常值得——但我所指的印度教是哪个?有些学者强烈反对使用“印度教”或“印度教的智慧”等专用词,因为把不同的信息收集在一起,然后用如此模糊的词给它们贴上标签是不公平的。从广义上讲,他们是对的,他们的抵触是恰当的。但只要我们承认在这种标签下所涵盖的传统比我闪固定它们要丰富和多样化,“印度教”和“印度教徒”等词在这样的书中是实用的,也许是必要的。
  • 印度神话故事

    作者:

    印度神话故事,ISBN:9787801231673,作者:曾明编著
  • 博伽梵往世书(1-12卷)

    作者:维亚萨戴瓦

    《博伽梵往世书》成书约在公元前几十年到公元10世纪期间,主体是诗,也有散文,采用对话格式,全书不是按照时间逻辑展开的,而是故事套故事,对话套对话,共分为12篇,332章,约18000颂。翻译成中文共19卷,此次出版的是前12卷,1—9篇。 《博伽梵往世书》主要描述毗湿奴10次下凡救世,化身为鱼、为猪、为半人半狮怪物,或为《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或为《摩诃婆罗多》中的英雄黑天,甚至化为佛教的教祖佛陀。其中歌颂大神毗湿奴(遍入天)化身黑天的部分,常单独流传。第10篇描写黑天的故事,也见于《诃利世系》和《毗湿奴往世书》。显然,这部书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一样,也是由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并有许多不同版本。该书着重叙述黑天在幼年时所受的磨难和他的反抗,写他最后杀死囚禁自己的父亲和屠杀婴儿的凶残国王。该书写出了一个反抗暴君的牧童形象,同时也描写了牧童与牧女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尽管它是以颂神的口吻宣传神奇的事迹,但仍然透露出古代印度乡村的生活气息,多少表达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朴素思想感情。 这篇长诗是梵语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通过各种现代语言的翻译和改写,流传在世界各地,是现代流行最广的往世书,也是印度所有的往世书当中最好的往世书。本书堪称卷帙浩繁、知识渊博,给予我们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知识,其中包括印度古代历史、政治、宇宙哲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医学和神学,被称为“外士纳瓦的《圣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巴克提韦丹塔书籍出版有限公司(The Bhaktivedanta Book Trust)合作,由嘉娜娃女士将印度梵文大师圣帕布帕德译著的英文版的《博伽梵往世书》翻译成中文简体字版出版。整个翻译出版工程(中文1330万字)分两期完成,第一期,1—9篇(第一卷至第十二卷,8144万字);第二期,第10—12篇(第十三卷至第十九卷5156万字)正在翻译中,两年内出版。本书不仅包含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梵文内容原意,还包含了一个现代印度大师级学者对这部古老经典的解读。全书采用梵文原文、罗马拼音标注读音、释文、译文、主旨组成,极具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和研究价值,可供读者研读,也是学习梵文的好教材。为了尽量保持该书的原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除了书名采用了大陆读者熟悉的《博伽梵往世书》外,书中一律保持了原来的《圣典博伽瓦谭》的称谓。 在喀历年代初期,至尊主为了哄骗那些嫉妒忠诚的有神论者的人,为了阻止以祭祀为名屠杀动物的暴力行为,在嘎亚省显现为安佳娜的儿子佛陀。
  • 梵文基础读本

    作者:A. F. Stenzler

    根据《Adolf Friedrich Stenzler's Elementarbuch》德文第十七版译出。
  • 印度的宗教

    作者:Max Weber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内容简介:这一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即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我细审本丛书的书目和编译计划,发现其中有三点特色,值得介绍给读者: 第一,选目的周详。韦伯的“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系列,即《宗教社会学论集》,包括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古犹太教》、《印度的宗教》和《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其“度论与社会学”系列不仅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济与社会”《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支配社会学》、《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也包括《学术与政治》等。
  • 图解瑜伽经

    作者:[印度] 帕谭佳里(Patañjali)

    《瑜伽经》是第一部系统阐释瑜伽理论的经典,它给了瑜伽最好的阐释,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印度人内心隐秘的世界,是读者解读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把金钥。本书以《瑜伽经》为中心,力图全面展示瑜伽思想的背景、缘起、发展和要旨,缩短古老经文与现实的距离,并采用图解的形式,让艰深晦涩的文字变为清晰透彻的图画,让经典变得亲近。 本书中将解答: 对于印度人来说,天堂和解脱哪个更重要? 瑜伽到底是不是宗教? 瑜伽修行者心中最神圣的词语是什么? 现代人修炼的瑜伽与传统瑜伽有多大差别? 修炼瑜伽能获得神通力吗? 瑜伽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瑜伽是印度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典型代表,也是古印度文化及世界灵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瑜伽经》由古印度的帕谭佳里编撰,是第一部系统阐释瑜伽理论的经典,也是瑜伽的根本经典。它问世约2000年来,指引无数瑜伽修习者踏上探索灵性世界的旅程,同时也影响和衍生了众多的哲学宗教流派。 《瑜伽经》分为目标、练习、神秘力量和解脱四个部分,内容涵盖神圣、人、身体、精神、心念等诸多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瑜伽重视亲证,讲求和谐与平衡的特点。 本书以《瑜伽经》经文讲解为核心,权威人士的评注翻译和编者的解析,助您领会瑜伽的精髓;此外,还辅以古印度灵性文化和瑜伽的历史神话的背景知识和现瑜伽实际练习的内容。而通过手绘插图、流程图和图表等现代图解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您能更轻松地阅读《瑜伽经》这部灵性文化的经典。
  • 摩奴法论

    作者:摩奴

    《摩奴法论》(旧译《摩奴法典》)是印度教伦理规范的经典著作。作者摩奴托名于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全书分十二章。前半部分以婆罗门为主要对象论述印度教徒一生四个阶段的行为规范;后半部分着重论述国王的行为规范即国家的职能,主要讲占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十八个法律。全部内容涉及个人、家庭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礼仪、习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和外交等等,构成以四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印度封建社会的一个理论模式。两千多年来,《摩奴法论》曾经长期是印度教社会的法制权威,对于现代印度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现代各国学者历来把它当作研究古今印度社会的基本文献。
  •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

    作者:阿希斯·南迪

    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脱胎于2010年上海双年展,由张颂仁、陈光兴、高士明主编的“从西天到中土:印度当代新思潮读本”,将眼光投向当代的亚州思想界,对话印度的批判知识圈,以中、英文双语对照的形式,分辑收录了印度当代思想界的杰出学者们的代表性文章。 这些学者大多具有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身份,却仍扎根本国土壤,试图在近百年的主流欧美知识体系及话语模式之外,为当今国人有效解释和把握自身的生存环境,提供一种新的、更具解释力的知识方式。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阿希斯•南迪读本》收录了七篇南迪的代表性文章,包括“可口可乐”、“乡村想像的弱化”、“武士、蛮夷之地与荒野:论意见之可闻与文明之未来”以及“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关于印度两种早期后民族主义论调的姗姗来迟的讣告”,等。 从中可以见证阿希斯•南迪对不同群体与文化的持久关怀,以及他意图通过个人生活经历讲述群体和文化的努力,而这些个人生活经历往往贯穿于被忽视的事件与极普通的文化产品之中。
  • 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

    作者:[印度]帕尔塔·查特吉

    历史话语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或者“公民”指的只是“精英”,只有当底层造反时,主子们才意识到仆从们也有意识。 ——帕尔塔·查特吉 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菲利普·霍尔登 前 言 布莱希特的剧作《伽利略传》的最后一幕,引用了伽利略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障碍物存在,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有可能是曲线。”由于经典力学假定两点之间在理论上是无阻碍的,因而这个论断有反讽的意味。可在秩序混乱的政治领域中,这却可以被看作真理。 很明显政治理论家们并不重视这个事实,即政治必然在一个话语意义不甚确切的意识形态领域内运作。在政治家那里,概念是不明确的,这样概念就有了政治价值,因为不明确所以有一系列可能的解释;在那里目的自相矛盾,而结果则不可预料;行动变幻莫测;选择都是战略性的,相对的而不是单义和绝对的。然而,这个充斥着模糊和虚假、操纵和欺骗、梦幻的世界并不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在这里,明确了目的,建立了规则,确立了价值,完成了革命并建立了国家。 这本书是有关政治革命的,但其过程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描述,即从历史中选取起因和高潮两点,两点之间以一条直线贯穿。有论点指出,革命从根本上说并不只是革命。在转变、动摇、中断以及无法预测的变化中,被支持的和受到压制的东西一样多,从中你会意识到在这一复杂运动的进程中历史的合理性要多于那些偶然的或干扰性的因素。通过研究形式不一的转折点,我们可以找到线索,理解民族主义思想史在今天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我本想将这本书命名为《曲线》,但比我精通出版业务的朋友劝我说,这不是一个挖掘潜在读者的好办法,我接受了他的建议。 我于1981—1982年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期间动笔写作本书,我非常感谢Nuffield基金会给我的出国奖学金。1982—1983年我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期间,继续写作本书,回到加尔各答时已完稿。对于牛津大学Bodlian图书馆,堪培拉ANU图书馆,加尔各答国立图书馆,加尔各答大学历史图书馆,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图书馆职员的帮助,我万分感激。 曾看过及评论过本书初稿的有安瓦尔·阿卜杜勒—马利克, 沙希德·阿明, 贾苏特罗·伯格奇, 迪拜什·哲格罗伯蒂, 约翰·达恩, 欧姆卡罗·古斯瓦米,拉那吉特·古哈,德伯蒂·古哈·塔古达, 苏迪伯达·卡维拉吉,鲁德罗·穆凯吉,哥耶·班代,阿毗吉特·森,阿肖克·森。对他们的批评和建议谨此致谢。 我在阿尔及尔、牛津、堪培拉、巴罗达、巴黎和加尔各答的研讨会上发表并讨论过本书的不同章节,在此向所有与会者致以谢意。 我还要感谢联合国大学的金海德·穆会古吉,安瓦尔·阿卜杜勒—马利克,Zed Books的罗伯特·摩太诺和安娜·格沃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拉维·达耶勒,鲁古·俄德弗尼,在本书出版方面给予的帮助。同时谢谢梅·迈肯思和玛格丽特·豪准备打印稿。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卡马丽的支持和理解。 帕尔塔·查特吉 1985年12月于加尔各答 译 后 记 本书由范慕尤和杨曦合作翻译,范慕尤负责前三章的正文,杨曦承担了后三章、全书尾注和索引的翻译。北大英语系的张琪校对了全文。在此过程中,北大东语系印地语专业毕业的周陈校对了后三章的正文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北大印地语专业的王静老师帮助译出了一些印地专名,此外印度语言文化专业的张幸帮忙解决了大部分的孟加拉语专名翻译。北大东语系段晴教授也不时给予点拨,对他们的大力帮助我们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证。 范慕尤 杨曦 2007年4月20日
  • 印度吠檀多哲学史(上卷)

    作者:孙晶

    《印度吠檀多哲学史(上卷)》主要内容包括: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吠陀;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奥义书;《薄伽梵歌》的哲学思想;吠檀多哲学的根本经典:《梵经》;乔荼波陀与《圣教论》;商羯罗的哲学思想;罗摩奴阉的限定不二论;摩陀婆的二元论;筏罗婆的哲学;16世纪不二一元论派的动向等。
  • 大梵与自我-商羯罗研究

    作者:龙达瑞

    本书是《宗教学博士文库》之一。本书精选了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的大量博士论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和现实意义的论文,从商羯罗的研究及其意义、古代吠檀多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商羯罗的哲学和宗教的主要特征、商羯罗与佛教、商羯罗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商羯罗进行深入了解,对我国的宗教学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 印度教

    作者:沙尔玛

    《印度教》与坊间的众多类似读物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作者都为从事各个守教研究的顶尖学者,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早已为人所瞩目,由他们来撰写具有入门性质的图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摆脱简单的知识介绍,白领各个宗教传统最精微,最深刻之处。同时中文译者也都是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有所成,他们的忠实工作,使译著配得上原著的水准。其次,作者在传述中还充分地博达了自己民的宗教信仰和立场,并为此做出辩护。这不仅是同情式的理解,更是将自己的手命体验灌注其中。
  •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

    这是一部林语堂精心编撰的印度文化手册。 印度文学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们一窥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三千年来,这些内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这个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本质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印度,才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从这个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不堪的世界创造出来的东西,尽管显得有些蹩脚和踌躇。
  • 瑜珈的基础

    作者:(印)阿罗频多

    这一本书,是室利阿罗频多答北子的书札,少分一集,专说瑜伽这修为。 所谓“超心思底瑜伽”‘着眼于人类精神之进化,要在进化中建立此一“超心思底知觉性”;正如“心思”于今为人类知沉性的一永恒境界,要“超心思”也成为这一样。不必在全人类皆如此,可能只在一少数人群。这原则既确立,则其余一切将由“超心思底权能”发皇,成就。这是人类知觉性的一番激烈而且全般底“转化”。人这心思化了的生存体,起初出现于情命底和物理底生存界时,当然已是一重大转变,而“超心思化”了的生存体将来出现,必然更是进化史上一急剧迈进了。这以后将是无穷底神圣显示与圆成。其全部哲理学含容,概见于另一巨制——《神圣人生论》。 “基础”,原字多数,皆修为之事,瑜伽窨是实践之学,据阿氏乃摄人生之大全。
  • 薄伽梵歌(注释本)

    作者:【印】毗耶娑 著

    《薄伽梵歌》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最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學習與知識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羅若蘋譯

    《學習與知識 》帶來克里希那穆提最深邃的觀察,揭開學習與知識的本質。在這些過去不曾問世的紀錄中,克氏指出我們依賴累積的知識,缺乏第一手的直接學習,導致個人的人際關係、全球的國際關係一致陷入動盪不安。 他強調運用知識的必要性,也強調知識會帶來心理本的危害。他提出嶄新的學習技巧,使我們能對於未知的領域獲得正確的認知。 「有一個了不起的名字,它對抗所有的神秘、懷疑、困惑、迂腐、奴役,那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他是一位超越時代的人物,獨立於天地之中。我們不妨稱他為真理的明師。」─亨利米勒
  • 印度逻辑和原子论

    作者:亚瑟·伯林戴尔·凯思

    印度的逻辑学科大致分为五个部分:语法的也就是声明论的逻辑。它以拜尼尼的梵文语法为核心骨干;弥曼差派的学说,它从祭祀经典的阐释开始,在历史上涉及了各种各样的语言逻辑问题;第三是胜论与正理的学说,其本源当然是自然哲学,但其联系于解脱而对宇宙构成和语言表述的特殊兴趣,也产生了缜密的逻辑体系;第四是上海已经提到了佛教因明;第五是新正理派的逻辑。它是印度教逻辑的最终形态。从13世纪到今天,新正理学说一直受到挑战。 本书称《印度逻辑与原子论》。它是采用西方哲学术语来命名的著作。印度逻辑的意思,上面已经说了;原子论,也就是极微说。极微,就是极其微小,极其细微,因之被比附于古希腊的原子说。在印度,用论哲学应该是初表述极微说的。在时间上比用论稍后一点几乎同时的佛教学说一切有部,也主张极微学说。仅从原子单元的本质上看,可能两家是相互借鉴的,也没有根本的区别。
  • 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

    作者:孙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对印度吠檀多不二论的两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哲学思想的述评,这种述评是针对他们的重要哲学著作《圣教论》和《示教千则》来展开的。吠檀多哲学是印度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 哲学流派,其理论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吠陀文献,并且至今还影响着占印度70%的人口。下篇是对商羯罗的著名梵文经典《示教千则》的汉译与注解商羯罗著述众多,但只有《示教千则》一书被认为是思想。此书也被称为是引导个人走向自我解脱的教科书。
  • 印度哲学

    作者:巫白慧

  • 顺世论

    作者:[印度] 德·恰托巴底亚耶

    顺世论(Lakayata): 印度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派别,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音译“路迦耶多”或“路迦耶陀”;意译“顺世论”或“世间行”,即“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也称“斫婆迦”。创始人斫婆迦传说是古代圣者毗诃跋提的弟子。汉译佛经中常常提到的《路伽耶陀经》,据说是该派的经典,因其阐述的理论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的理论针锋相对,可能已被婆罗门僧侣所焚毁。 顺世论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认为世界的基础是物质, 构成物质的原素是地、 水、风、火,称为“四大”;一切有情物都是四大和合而生的,人死后还回归于四大;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它具有内在的力量。顺世论否定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灵魂,认为灵魂与肉体同在,是肉体的属性;否认轮回业报说,反对祭祀和苦行,认为幸福在于现世生活;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认为除知觉外,其他的证明都是可疑的。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顺世论是从古代至中世纪一直流行在广大人民中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一些影响。 本书作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顺世论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对部落、氏族、图腾崇拜、母权制与性力崇拜、巫术与宗教等问题作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