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成都

  • 老成都

    作者:流沙河

    不是说史学重一般,文学重个别吗?我何不写一写亲身经历的以及见闻的老成都呀?至此爽然一笑,大胆领受任务。这下不会踩着别人的脚背了。呜呼噫嘻,我知之矣。正如阿基米德从澡盆里跳出来喊:“我得到了!”我明白自己该怎样下笔了。 我所谓的“亲身经历的老成都”仅属个人数十年的回忆罢了,时间空间极其狭窄,不过材料富有感性,具象而且生动。而个人“见闻的老成都”时空范围就宽得多了,既有一己眼见耳闻的直接材料,又有从旧书与古籍猎获的间接材料,合拢来也就够丰厚的了。何况编者严束在七万字以下,用不着太丰厚的材料。 写“自己的老成都”,一百个作家可以写一百本书,而不至于相互踩着脚背。这样的一本书,既是个人脚迹的回顾,又是老城市的写照,载文载史,立足两船,亦颇好玩。提高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扩大来说,亦即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必始于爱桑梓。 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写自己的老城市。
  • 寻城记·成都

    作者:田飞,李果

    成都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一砖一瓦、一楼一池,都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工商业的兴衰故事;无论旧闻轶事、风物民俗,都蕴涵着蜀地人民生生不息的热烈、洒脱、诙谐的精神气质。作者从小生活于此,对于城市的变迁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在寻访历史旧迹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眼光和思考,为读者带来惊喜的同时,更为屡兴变迁的城市留下宝贵的记忆。
  • 民国时期的老成都

    作者:王泽华,王鹤

    不知道数十年乃至几十年前的成都在您的想像中是什么模样?这本书展开的是过往年代的风俗画面。老成都那些家常的、世俗的生活场景与个记忆,带着令我们陌生却毫不隔膜的气息,从字里行间飘散出来。
  • 成都: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作者:张先德

    本书是“老成都”系列丛书之一,是一个普通成都人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的记忆。将相距最遥远的生活情态,撞击、拼贴在最接近的时段内,这就是最近五十年来成都最大的特征,比一切具体的变化更为根本。打开这份珍贵的私人记忆,平平淡淡或风风火火的岁月扑面而来。 本书以一个普通成都市民的视野,记录了最近五十年来成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三部分:“市民的日常生活”记叙了成都孩子们玩耍的场地、文革中物资匮乏年代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反映的老百姓生活的变迁等,其中,《红萝卜,迷迷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追忆了六十年代前期至中期成都人的过年习俗,包括年关前的收债还钱、熏腊肉、吃腊八粥、推碾汤圆粉、张贴春联、挂桃符、逛灯会等习俗和活动,历历在目。“城市地震”记录了各个时期在市民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事件和经历,如1963年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成都、文革中的“炮轰西南局,火烧省市委”的武斗、1976年震惊一时的“三·五事件”、红庙子股市的狂飚突起、吼声震撼全国的成都球迷等。这些事件不少都是作者亲见亲闻,比如文革开始前,正在读小学的作者对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的感受,文革中的改名之风,定点发售毛主席纪念章和毛主席语录时人们通宵排队等候的虔诚和踊跃等。“古典城市的最后肖像”则记录了老城中一些随着时代发展逐渐逝去的场景和老行当,如更夫、背子、挑水人、卖火炭、房屋捡漏、刻钢笔字、拾荒匠、收渣滓炭灰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老行当已经只存在一些人的记忆中了。
  • 华西印象

    作者:那爱德 (Knight Luther)

    路德·那爱德,1879年6月8日
  • 成都掌故

    作者:本社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成都的风貌民俗、名人趣闻、古迹名胜等。
  • 街头文化

    作者:王笛

    本书是旅美中国历史学家王笛对成都社会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详细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充满活力的茶馆。
  • 古蜀之肺

    作者:冉云飞

    本书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还原历史。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用随笔的文体,兼用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方法来写的寺庙传记。 大慈寺虽然经历了千多年的发展,但一直没有一部完整像样的寺志,因此其寺庙诸多情形付诸阙如。一座寺庙的历史,没有很好的实物档案和地下文物相互印证,没有较为完备的寺志,那么要说清该寺庙的历史是比较困难的。 由远及近,作者顺着历史的光环娓娓而谈,述说着一座寺庙的兴衰。于成都而言,大慈寺今天的地位十分重要,身处城市之心,人文厚重,就像一叶肺片一样,左边是文化新闻区,右边是现代商业区。所以被称之为“古蜀之肺”。 这,也正是作者在此书中,游刃有余的表达关键所在。
  • 巴蜀旧影

    作者:山川早水

    《巴蜀》一书虽然是游记,但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不像清代一般的国内游记多以记载沿途古迹名胜为主,而是在记载沿途的地理地势、风土人情、经济和物产状况、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突出对经济贸易、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的记载。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熟悉,故游记对沿途历史名胜不仅多有记载和感怀,还有一些考证和研究。如在宜昌对荆门、虎牙历史的描述,博采古史,古今融通;作者对南京范成大的《吴船录》和陆游的《入蜀记》十分熟悉,旅行中经常将七百多年前范成大和陆游记载的风物与当时的风物进行比较;如将陆游记载的黄陵庙卖茶妇女与清代的妇女进行对比,发现妇人肤色不像陆游记载的那样白,也不见缠着青斑布头巾。有时还对一些史迹进行考证,如在归州对秭归得名及与楚文化和屈原的关系的考证,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 消失的天府

    作者:(美)那爱德

    无法再造的四川绝景,清末民初的天府之国。那爱德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涉及辛亥狂潮、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但是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印证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
  • 成都玩全攻略

    作者:《成都玩全攻略》编辑部

    《成都玩全攻略(2008-2009)(最新全彩版)》内容简介为:成都以其内涵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绮丽多姿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成都玩全攻略(2008-2009最新全彩版)》是为想到成都旅游的人们度身定制的,它介绍了成都旅游中最为经典的部分,是人们了解成都、熟悉成都、走进成都不可多得的阅读材料,也是外来人了解成都、融入成都的一本可读性较强的读物。
  • 成都老街的前事今生

    作者:

    《成都老街的前事今生》选取了成都最有代表性的老街30余条,从旧事入题,在时光流动中捕捉老街的闪光点;以变迁带现状,尽量理清老街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展示当今繁华与时尚;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展现老街的意趣与风采。是外来旅游者了解成都的读物,亦是本土人士对老成都的记忆收藏和对新成都的城市参照。
  •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作者:冉云飞

    本书是《老成都系列》之一,作者对正史只注重大事件的呆板写法没有多少好感,因此想以鲜活有趣的细节,从传闻、笔记、笑话、民间故事、私家史乘、方志谱谍中,切入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部,复活先人们哀乐沉浮的生活面貌,进而从独一无二的山川土地、民俗风物里所凝聚的人气。
  • 印象成都

    作者:少君

    《印象成都》内容简介:成都,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似熟悉却又十分遥远的地方,亦是一个延续了二十多年似醒似睡的梦境……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只是一个刚迈出大学校门的“莱鸟”,因参与起草一个关于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中央文件”而到过成都。那时的成都,是一个由一座座灰色破旧的院落和一幢幢火柴盒式的简易楼所构成的城市。每天早晨醒来,进入耳帘的是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打板和敲锣的,扯着嗓子吆喝的,其声调或高扬或低沉,节奏疾徐有致:“吃油茶——”,“锅盔,又香又脆的芝麻锅盔——”……高昂者如飞瀑泻地之迅猛,低沉者如白云出岫之舒缓,组成了一曲令我难以忘怀的市井小调。特别是豆花郎那川音十足的“咸豆花,辣豆花,又麻又辣的豆花哦——”的喊声,声声震耳,尾音缭绕,如川剧的高腔,悠扬而婉转……
  • 街头文化

    作者:王笛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成都物语

    作者:肖平

  • 锦城旧事

    作者:车辐

    书中的故事着墨于旧成都社会生活的原生态,运用了大量的成都方言,不仅让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让该书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由于书中有许多四川方言,四川文艺出版社特地邀请民俗语言专家对书中的方言、俚语、事件、典故作了校注,做出解释。流沙河和何满子先生分别为该书作序,著名画家李家正以传统的笔墨为该书配上了11幅生动的插图。   这部小说堪称旧时成都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小说的故事和戏剧冲突无疑是为了展示成都风情而铺设的引线,场景的着色远比情节更下功夫,更浓墨重彩。进入小说,你就进入了往日的成都。从市街坊里到工商百业,从酒楼茶馆到烟寮赌场,从名厨佳肴到风味小吃,从剧场影院到街头卖艺,乃至监狱刑场,拉壮丁的黑栈窝等无所不有,全都带有旧成都特异的色彩。
  • 成都,耍家天堂

    作者:《成都 耍家天堂》编辑部

    本书为时尚旅游指南,以川人独有的幽默带人走入成都这座著名城市的吃喝玩乐,很有实用性.
  • 龙骨(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老成都)

    作者:徐维理,俞子丹,萧冰

    《龙骨》书名寓意深刻,将中国民族文化喻为龙之骨,本身就说明徐维理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而独特的理解。《龙骨》是一本以绘画为主的书,搜集了近百幅20世纪初叶老成都人文风俗的水墨画,黑白线条简练,惟妙惟肖,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堪称成都民国初期的“清明上河图”。绘画者叫俞子丹,今天已经不大为人所知,本来这些绘画只是作为当时教学的形象教材,但是为徐维理先生所喜爱,收集并保存下来,后来又介绍到西方,英文出版时配以徐先生妙趣横生的小文,很是相得益彰。如今无论是画者还是文者俱已作古,他们的灵魂都融入这本薄薄的小书之中,今天《龙骨》得以重回它的故乡出版,实属幸事。
  • 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

    作者:

    这是一群文化人,本地的、外地的,这是老舍、艾芜、李�人、朱自清……聚在老街深处的老茶铺中摆有关老成都的龙门阵。书中这群文化人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道尽了这百年中“芙蓉城”里的野夫草民的活法、耍法与想法。话题的温馨,语言的亲和,无不透出一种深切的文化关怀。不由人不想起乡土,想起家山,想起族谱,想起任岁月之风劲吹也不灭不散的故园灯火与老屋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