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阿甘本
-
动物志
“要在观念和实际生活中公正地对待动物,这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动物性’以及人与动物之界线等传统概念之外,我们仍能另辟蹊径来思考动物的话,或许只有哲学才能够实现这一可能性。”
——马修·卡拉柯(Matthew Calarco),本书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8年,是作者的第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马修·卡拉柯引用了动物行为学、进化论以及海德格尔的研究,讨论了列维纳斯关于伦理学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观点以及德里达所开创的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以挑战欧陆哲学传统的人类中心主 义,从政治、 伦理以及本体论等方面论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线可以并且应该被抹去。卡拉柯呼吁应该废除人与动物区别的固有观念,为看待动物以及与动物共处开创一种新的方式。
★获奖
Winner, 2017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媒体评价
“迟来的重要分析。”——《Choice》杂志
“《动物志》在有关‘动物’的新兴文献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既精彩又令人沮丧。”——《牛津文学评论》
“重点突出、文笔优美、可读性极强的图书。”——《环境哲学》
★读者推荐
“一本罕见的书,它既能提供批判性的概述,又能对现在被称为动物问题的领域进行精辟的干预。本书文笔清晰,论证审慎,对于那些有兴趣探索当代思想中最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以面对我们对非人类的道德义务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之作。”——Cary Wolfe,莱斯大学教授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马修-卡拉科将欧陆哲学从其人类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这样做既指出了欧陆哲学在思考动物上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消除人与动物的区别对未来哲学研究的重要性。”——Carol J. Adams,《动物伦理中的女权主义关怀传统》作者
“马修·卡拉科是哲学家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研究是前沿的,虽然他在动物哲学方面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有争议的,但马修是一位模范哲学家,因为他对未陈述的前提、无根据的假设进行了坚定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哲学理论。”——Mitch Avila,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哲学系教授
-
业
- 编辑推荐 -
★如何将主体从意愿和行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何让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挣脱出来?
★“神圣人”系列之外,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吉奥乔·阿甘本至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运用哲学、历史语法学和法学这三套理论工具,阿甘本悉心处理了其分析理路中“行动”、“过错”和“姿势”这三大范畴。
★阿甘本在书中探索了道德性与守法性之间的构成性关联,并对西方的道德和法律结构发起了批判。
★本书不仅统合了阿甘本思想的各个重要主题,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论视野朝着东方哲学(佛教哲学)的全新转向。
- 内容简介 -
全书分四章。
在第一章“案件与过错”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罪”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制裁”这一概念。
在第二章“crimen与karman”中,阿甘本考察了常与“案件”、“过错”联系在一起的拉丁语crimen和梵语karman的关系。后者即“业”,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动背后的意愿。他认为,“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以归责并产生后果的行动”。承认这一点,便可引向意愿概念的诞生。
在第三章“意愿的困局”中,阿甘本阐述了古代世界经由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转变史,这也是意愿概念的诞生史。他指出,与佛教立场类似,柏拉图想要在“是”和“思索”之中寻找人的善,亚里士多德的答案则是“成为”和“行动”。这组对立概念是本章的论述重点。
意愿是将行动固定在主体上的哲学装置,使主体为其行为担责,也就变成了可归责的、可制裁的。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必要“超越行动”——这正是第四章的标题。在最后一章中,阿甘本思考了“善”与“行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意义。他指出,实现善的必要性正是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全书的落脚点是对姿势的分析。除了佛教学说,阿甘本关于姿势的理论探索还指向了瓦尔特·本雅明的《暴力批判》。他对该文本的兴趣在于,如何将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而这也是他在作为本书前言的《姿势的本体论与政治学》一文中重点加以考量的。
在前言中,阿甘本总结道:“我试图在书中说明,行动、原因和过错的概念之间存在构成性的关系。我提出的假设是,这三个概念共同构成了将人的行为嵌入法律的领域并让其变得‘有过错’的装置(dispositivo)。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归责给某个主体。人的行为是crimen。这个拉丁语单词可能和梵语中的karma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有亲缘关系,其原始含义指的是主体的行动与其后果之间无法摆脱的联结。我们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即人必须回应自己的行动。这似乎理所当然、无可置疑。然而,切不可忘记,20世纪至为伟大的神学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全部写作,无非是固执、近乎偏执地追问这唯一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过错?’究竟是为什么,人类的心灵会这样设想,认为他的种种‘行动’应该归责于他并让他有过错?”
-
什么是真实?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
什么是真实?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
The Kingdom and the Glory
Why has power in the West assumed the form of an "economy," that is, of a government of men and things? If power is essentially government, why does it need glory, that is, the ceremonial and liturgical apparatus that has always accompanied it? In the early centuries of the Church, in order to reconcile monotheism with God's threefold nature, the doctrine of Trinity was introduced in the guise of an economy of divine life. It was as if the Trinity amounted to nothing more than a problem of managing and governing the heavenly house and the world. Agamben show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providence, this theological-economic paradigm unexpectedly lies at the origin of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modern politics, from the 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division of powers to the strategic doctrine of collateral damage, from the invisible hand of Smith's liberalism to ideas of order and security. But the greatest novelty to emerge from The Kingdom and the Glory is that modern power is not only government but also glory, and that the ceremonial, liturgical, and acclamatory aspects that we have regarded as vestiges of the past actually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Western power. Through a fascinating analysis of liturgical acclamations and ceremonial symbols of power—the throne, the crown, purple cloth, the Fasces, and more—Agamben develops an original genealogy that illuminates the startling function of consent and of the media in modern democracies. With this book, the work begun with Homo Sacer reaches a decisive point, profoundly challenging and renewing our vision of politics. -
例外狀態
所謂的例外狀態,就是透過懸置法律(憲法),用不受法律限制的措施進行治理的狀態。這彷彿是一個無法的狀態,生命被棄置、驅逐於法律之外,即成為赤裸的生命。 傅柯將自十八世紀起,透過人口學、統計學、公共衛生、都市計畫等新興知識─權力,將人民當作生物性的人口加以計算與調節的一整套治理技術,稱之為「生命政治」。這是人類的生物性生命首度成為政治關注對象的開始。相對於傳統主權「殺生」的死亡權利,這種新的生命權力關注的是養育國家的人口素質。自此政治權力對於人的生命的作用不再僅止於死亡的威嚇,而是全面滲透到整個生命歷程之中。 根據卡爾.施密特的論點:「主權者就是決斷例外狀態之人」,主權者擁有決斷例外狀態的權力,可以隨時撤回對於裸命的政治與法律保護,公民的身分與權利隨時可被棄於無法之境。對於阿岡本而言,生命政治的現代特徵並不如傅柯所說,是將生命納入政治,而是將生命排除在政治之外。相較於傅柯式的「生物生命走入政治」的生命政治提法,阿岡本反過來問,生命如何被政治棄置,而成為赤裸的生命?從這個觀點來看,主權並不直接殺生,而是「放生」,將其逐出人類社群之外,成為裸命。這個問題意識承繼自鄂蘭對難民潮的反思:不被國家承認,喪失公民身分與法律保障的難民,正是僅以其生物上屬性而被歸屬於人類。 阿岡本所強調的是,例外狀態已非例外,而逐漸成為常態,「例外狀態已經成為規則」。現代社會誕生了一群「赤裸人」,指沒有受到政治權利與法律保護的生命狀態,這樣的生命狀態,並非只是被法律排拒在外的少數人所面臨的特殊處境,而是生活在現代國家中的所有人所面對的一般狀況。在常態化的例外狀態中,當代公民的生存模式不是自由主義設定的自主個人,而是納粹集中營裡的猶太人,或是反恐拘留營中的穆斯林,一種赤裸狀態;國家則是恐怖主義的變體,並以訴諸例外狀態來避免失序與維持秩序。 -
Potentialities
This book collects fifteen major philosophical essays written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enty years by acclaimed Italian philosopher Giorgio Agamben. The volume opens with an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editor situates Agamben's work with respect to both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European thought. The essays that follow articulate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confrontations with privileged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Spinoza, Aristotle to Deleuze, Carl Schmitt to Benjamin, Hegel to Aby Warburg, and Heidegger to Derrida. Three fundamental concepts organize the collection as a whole: language, in the sense not of particular statements but rather the very taking place of speech, the pure fact of language's existence; history, as it appears from a perspective in which tradition, transmission, and memory reach their messianic fulfillment; and potentiality, understood as a fundamental problem of metaphysics, eth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ll these topics converge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book, in which Agamben offers an extensive reading of Melville's short story "Bartleby the Scrivener" as a work that puts 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in an altogether new light. -
没有内容的人
吉奥乔·阿甘本最著名的论著均属于政治哲学领域,国内也不乏出版,但其处女作讨论的却是诗学和美学。《没有内容的人》是他系统性地探讨美学和艺术的重要著作,最早出版于1970年,如今重读却并不让人感觉过时。相反,倒好像经过后现代主义洗礼以后,我们对书里提出的若干核心问题更能感同身受。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四大原则:无利害关心的愉悦、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范的规范性。然而,随着从观者感性经验出发的审美概念在艺术体验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某种分裂也越来越明显:批评与创作、趣味与天才、审美判断与创作原理……本书中,阿甘本将目光对准上述让现代作者和观者困扰不已的两难关系,从根源上对审美概念本身提出了质疑。值得一提的是,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的《反美学》(Anti-aesthetics)1983年出版;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审美意识形态》(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完成于1990年。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同一个问题上,阿甘本的见解非常早熟。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未丧失其最初的力量。 -
剩余的时间
◆ 一把打开西方历史文明之门的钥匙 ◆当代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阿甘本,解读最有影响力的《圣经》书卷 ◆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吴冠军为本书撰写导读 【内容简介】 《罗马书》在《圣经》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均受其启示。本书由阿甘本一系列的讨论 班课程发展而来,其主导思想始终如一:对文本的诠解,对《罗马书》第一句话里的十个词的逐一解读。阿甘本试图把保罗书信从基督教会历史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基督教”背景,指出它是“西方最具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通过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阿甘本谨慎地辨明了那些经由历代神学讨论、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内容。这种哲学式的探究让他讨论了另一位重要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细读、比较保罗书信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之后,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未曾被发现的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后者的历史哲学观念是对前者“剩余的时间”概念的复现与挪用。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吉奥乔·阿甘本是西方著名的激进理论家,其著作对许多理论家、哲学家产生重大影响。阿甘本被誉为“当代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 3、《新约·罗马书》在《圣经》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也是历代神学家、哲学家阐释的重点。本书对《罗马书》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对加尔文、巴特等人的相关著作做出了补充和观点更新,并将古籍经典与当代著名理论家本雅明的理论进行比较,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及爱好者的必读书。 【媒体推荐】 《剩余的时间》是阿甘本组织的解经研讨班对《罗马书》首句探讨的文字成果,阿甘本对保罗书信富有洞见的细读令这本著作优于巴迪欧等人对保罗书信更宽泛的解读作品。 在阿甘本的作品中,读者能深入人类经验的最深层次,领会政治与社会力量间动荡但有力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形塑和构造社会秩序、个人主体性,以及更重要的“最基本层面的”生活。 ——《激进哲学评论》(Radical Philosophy Review) 通过对保罗书信的细读以及将之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观念相比较,阿甘本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洞悉西方历史文化之门的钥匙。哲学和神学读者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哲学评论》(Philosophy in Review) 阿甘本的直觉、冥想和编年纪事的能力真是太令人惊叹了! ——《政治评论》(The Review of Politics) 本书既具启示,又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现代派和现代艺术》(Modernism/Modernity) -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is Giorgio Agamben’s sustained reflection on method. To reflect on method implies for Agamben an archeological vigilance: a persistent form of thinking whose path is to expose, examine, and elaborate that which remains obscure, unthematized, even unsaid, in an author’s thought. To be archeologically vigilant, then, is to return to, even invent, a method attuned to a “world supported by a thick plot of resemblances and sympathies, analogies and correspondences.” The range of authors and of topics Agamben collects in this slim but dense volume exemplifies this search to create a science of signatures that exceeds either a semiology or hermeneutics vainly attempting to determine the pure and unmarked signs that signify univocally, neutrally, and eternally. Three conceptual figures organize this treatise and the advent of Agamben’s own new method: the paradigm, the signature, and archeology. Each chapter is devoted to an investigation of one of these concepts whose genealogy Agamben carefully constructs transhistorically and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at each moment of the text, Agamben pays tribute to Michel Foucault whose methods he rethinks and effectively uses to reformulate the logic of the concepts he isolates.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reveals once again, how and why, Agamben i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thinkers writing today. -
神圣人
◆阿甘本成名作首度中文译介 ◆“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的开篇之作 ◆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 【内容简介】 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后者已丧失其早前的宗教、形而上学与文化的立基。阿甘本从福柯关于生命权力的碎片性分析中获得启示,进而以巨大的广度、强度与敏锐度,在传统政治理论史中探查关于一种生命权力理念的隐秘在场。他指出,从政治理论的最早论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论述)开始,并且在整个关于主权(无论是国王还是国家)的西方思想史中,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阿甘本认为,这一理念始终保持纯然隐在的原因,在于神圣之域(或者说神圣性的理念)同主权的理念紧密关联的方式。阿甘本的研究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卡尔·施米特认为,主权者的状态乃是其所守卫的诸种规范的例外;人类学的研究已揭示神圣之域同禁忌之间的紧密交链。在此两者之上,阿甘本将神圣之人定义为那种能被杀死但不能被祭祀的人;在他看来,这个悖论性的人物恰恰仍活跃在现代个体的状态中——现代个体生活在一个对所有个体的集体性“赤裸生命”施加严密控制的系统中。 【媒体推荐】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 ——《政治评论》 《神圣人》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它独具启示性和挑战性。 ——《现代派》 正是这部著作,使阿甘本正式跃升为世界性的顶级学者之一。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 -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he three essays collected in this book offer a succinct introduction to Agamben's recent work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Foucault's notion of the apparatus, a meditation on the intimate link of philosophy to friendship, and a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iness, or the singular relation one may have to one's own time. "Apparatus" (dispositif in French) is at once a most ubiquitous and nebulous concept in Foucault's later thought. In a text bearing the same name ("What is a dispositif?") Deleuze managed to contribute its mystification, but Agamben's leading essay illuminates the notion: "I will call an apparatus," he writes, "literally anything that has in some way the capacity to capture, orient, determine, intercept, model, control, or secure the gestures, behaviors, opinions, or discourses of living beings." Seen from this perspective, Agamben's work, like Foucault's, may be described a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apparatuses, together with incessant attempts to find new ways to dismantle them. Though philosophy contains the notion of philos, or friend, in its very name, philosophers tend to be very skeptical about friendship. In his second essay, Agamben tries to dispel this skepticism by showing that at the heart of friendship and philosophy, but also at the core of politics, lies the same experience: the shared sensation of being. Guided by the quest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ontemporary?" Agamben begins the third essay with a reading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and Mandelstam's poetry, proceeding from these to an exploration of such diverse fields as fashion, neurophysiology, messianism and astrophysics. -
好民主,坏民主
英国的“怀疑论者”和“保守主义者”欧克肖特曾说“哲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哲学的任务是对学科的基本问题发出质疑。”本书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思考原则,对现代政治的根基——“民主”,以及现代人的民主经验不断发问。 虽然都持有“怀疑论”的立场,但是本书的八位作者(其中两位是美国人:阿甘本、巴迪厄、朗西埃、南希、齐泽克、本赛德、布朗、罗斯)却一点也不保守,他们普遍出生在20世纪40-50年代,是68学运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甚至是当时的中坚力量,随着左翼思想在欧洲的崛起,以及现代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建立,如今的他们代表着欧洲大陆思想界的至高点。 本书汇集了这八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随笔和发表在大众媒体上的公共言论,每位作者各一篇,每篇篇幅在一万字左右,通俗而不失深刻,短小而不失高远。 这8篇文章重点以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西方社会的变化为背景,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民主制度的悖论和尴尬处境,并为未来社会的合理发展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
Homo Sacer
The work of Giorgio Agamben, one of Italy's most important and original philosophers, has been based on an uncommon erudition in classical traditions of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the grammarians of late antiquity, Christian theology, and modern philosophy. Recently, Agamben has begun to direct his thinking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ocial and to some concrete, ethico-political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state of society today, and the place of the individual within it. In "Homo Sacer, " Agamben aims to connect the problem of pure possibility, potentiality, and power with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ethics in a context where the latter has lost its previous religious, metaphysical, and cultural grounding. Taking his cue from Foucault's fragmentary analysis of biopolitics, Agamben probes with great breadth, intensity, and acuteness the covert or implicit presence of an idea of biopolitics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eory. He argues that from the earliest treatises of political theory, notably in Aristotle's notion of man as a political animal, an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inking about sovereignty (whether of the king or the state), a notion of sovereignty as power over "life" is implicit. The reason it remains merely implicit has to do, according to Agamben, with the way the sacred, or the idea of sacrality, becomes indissociable from the idea of sovereignty. Drawing upon Carl Schmitt's idea of the sovereign's status as the exception to the rules he safeguards, and o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that reveals the close interlinking of the sacred and the taboo, Agamben defines the sacred person as one who can be killed and yet not sacrificed--a paradox he sees as operative in the status of the modern individual living in a system that exerts control over the collective "naked life" of all individuals. -
宁芙
•自古希腊以降,人们一直在找寻一种通向过去、激活记忆的方式。这正是阿甘本在《宁芙》一书中所讨论的主题:对时间与影像之关系的探索。 •过去与当下,记忆与影像,影像与宁芙。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记忆技术,去穿透过去与当下之间的隔膜,去把握那个业已逝去的过去。在阿甘本看来,真正的记忆技术就是宁芙化的技术,只有与作为影像的宁芙结合,一种通向过去的可能性才能真正降临。 •阿甘本是少有的其思想和写作在多个领域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宁芙》探讨了一系列关于美学理论的广泛研究课题,包括意大利舞蹈大师多梅尼科•达•皮亚琴察的“魅像”概念,德国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堡著名的《谟涅摩绪涅图谱》,瓦尔特•本雅明的“辩证影像”概念,以及芝加哥著名摄影师内森•勒纳在1972年的离奇发现。对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领域的读者,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文献。 内容简介 在探索打开过去之门的方式上,古希腊人用一种神秘的仪式,召唤出可以为我们带来过去叙事和幻像的谟涅摩绪涅女神。然而,现代思想家们却将我们通往过去的命运交付给一个影像。德里达的得意门生伯纳德•斯蒂格勒将我们面对影像的技术,理解为影像的自动化过程。 不过,从一开始,阿甘本就将他的影像哲学附着在德勒兹的重复的基面上,他所关心的并不是纯粹回到过去的可能,他认为我们必须在影像的碎片中,恢复一个潜在的过去,而不是仅仅恪守一个空洞的客观性原则。 在此意义上,阿甘本将影像比作宁芙。宁芙是古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中的仙子,她们并不是诸神,并不能享受永生,因此在阿甘本看来,她们是介于人与动物之间的门槛上的存在。宁芙就是影像的隐喻,影像是一种介于真正鲜活的生命与死气沉沉的物之间的门槛上的存在物。阿甘本通过追溯图像学研究的谱系,提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封存在影像之中,我们唯有在与影像(宁芙)的结合中,才能去开启通向记忆、通向过去的可能性。 -
生产(第7辑)
《生产(第7辑):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讲述了对于“生产”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
语言的圣礼:誓言考古学
编辑推荐 • 本书是阿甘本极具影响力的“神圣人”系列(Homo sacer II,3)中的作品。 • 阿甘本在追溯了主权、神圣性等思想的根源之后,转向了一个新领域:对“誓言”的哲学考古学研究。 •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阿甘本对“誓言如何产生了我们的语言,乃至包括法律和宗教在内的我们的整个生活的基本框架”这一问题的精彩论证。 • 阿甘本致力于跟随本雅明的脚步,重拾被传统语言哲学所忽视的一个经典维度,即生命形式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出语言哲学的真正根基。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甘本从意大利学者保罗•普罗迪的《权力的圣礼》引入,探讨了作为西方政治的基础的誓言现象的根源,并进一步探索了语言对我们生命形式以及生活意义的构建问题。 阿甘本认为,对语言的研究,需要一种考古学的努力,即我们需要发掘出,语言诞生的最原初的事件。而在阿甘本看来,这个最原初的语言事件,就是誓言。由于我们的一切语言关系,都是在誓言所构建的词与物的关系中塑造出来的,于是誓言便成为了突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规则的玻璃瓶的最主要的突破点。 一开始,阿甘本就拒绝了在巫术—宗教中寻找誓言的起源这一普遍观念,他认为誓言指向了一种对语言经验的特殊回应,这一回应催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宗教和法律。正是誓言让我们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体制成为可能。这样,誓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便涉及一种元语言。那么,我们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依附在这种元语言之上,在元语言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才变得可以言说,我们才具有了某种体制和政治制度。 进一步的,阿甘本指出,真正的元语言哲学的任务,不是让语言脱离于生命形式本身,去探索语言的自在性体系,或者孤立地去谈语言内在的逻辑一贯性。阿甘本的语言哲学的价值在于,努力地将语言的装置(无论是语义符号学还是语用学)推向极致,在其最为脆弱的誓言一环,寻找突破口。 -
例外状态
本书是阿甘本“神圣之人”系列的第三本作品,是对西方生命政治的历史—哲学考察计划的进一步展开。阿甘本继续延伸自己的语言—法律思维, 试图将“主权”的概念重新定位为“例外状态”的产物,一方面从回顾西方现代的例外状态史出发,上溯罗马法以考察其典范渊源,一方面则在施米特与本雅明的思想论战中思索翻转“例外状态”的出路,思索超越“权限”与“权威”之对立,打开一个新的政治行动空间的可能性。此次纳入“精神译丛”的简体字版由译者对原台湾麦田版的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诚然,例外状态今天已经达到其全球部署的顶点。法的规范面因此可以被一种治理暴力在不受制裁的情况下抹除与违背;而当它对外忽视国际法、对内宣告恒常性之例外状态的同时,却仍然宣称是在适用着法。 生存于例外状态之中,意味着同时经验这些可能性,但总是借由将两股力量(制法之力与废法 之力)分离,而不断尝试中断那正将西方导向全球内战的机器之运作。 ——阿甘本 《例外状态》一书适时且令人折服地探索了国家权力撤回对于法律保障与法律权利之确保的能力,同时既将其属民弃置于法律暴力的即兴之下,又强化了国家的权力。我们不应将例外状态仅仅理解为偶发和限定的,事实上,引发例外状态已经成为建构现代国家权力的基础。阿甘本灵敏地思量这个权力的历史与哲学意涵,提供了关于“生命”和其与规范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卓越思考。这是一本博学而挑战主流观点的书,呼吁我们“让机器停摆”,并且打破法对于生命所施加的暴力束缚。 ——朱迪斯·巴特勒 -
剩余的时间
首部国内正式出版的阿甘本著作 当代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 对最有影响力的圣经书卷的独特解读 搞清楚一个词在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语义并不简单,特别是像保罗书信这类文本中的词语,它们本身的语义史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完全交融在了一起,与西方文化决定性的中断和延续交融在了一起。 ——阿甘本 《罗马书》对教会影响至钜: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都深受它的启示。“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阿甘本——当今欧美学术界的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中,试图谨慎地辨明那些经由历代神学探讨、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东西,将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弥赛亚主义背景(即“犹太—基督教”背景)下,指出它们是“西方传统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这一对弥赛亚主义的哲学性探究还联系到了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通过仔细解读、对比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保罗书信,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有许多未曾发现的惊人相似之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