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当代文学

  • 赴宴者

    作者:严歌苓

    怎样的阴差阳错,使下岗工人董丹摇身变为记者招待会上的“贵宾”?面对一场场饕餮盛宴,他只想闷头暴吃,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别人的“希望”。置身于每一场隐藏着重重黑幕的宴会,董丹惊叹:爱鸟协会可以大啖孔雀宴;付不出工资的老板可以尽享女体盛;色情服务女郎的“献身”只为讨个说法;工厂为了获取暴利竟用头发做酱油……这些乏人问津的社会真相令受困其中的董丹咂舌。他欲逃离却已身不由己……最终,他能否获得心灵的救赎?在自己的谎言被拆穿前,揭露更大的谎言?
  •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作者:王朔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是王朔继《致女儿书》之后推出的新作,也是他复出后推出的首部长篇小说。 一个叫做方言的人自杀死亡了,没有人知道他自杀的原因。若干年后,方言的女儿咪咪方在国外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但对父亲的自杀始终不能释怀。于是她回国,找到方言生前的挚友老王。已值“风烛残年”的老王,时隔三十多年后终于敞开心扉,向逝去多年的挚友方言的女儿咪咪方说出了她父亲生死的谜底。小说随着老王言不由衷、躲躲闪闪、矢口否认、百般诡辩而渐渐进入到隐秘的深处,由此揭开了一个人痛苦的内心生活和全部人生滋味。两人的谈话变得漫长而艰难。
  •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作者:曹乃谦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文字,但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过,“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开始关注他。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由29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汇成一个长篇小说,小说的背景是1973年、1974年的塞北农村温家窑,故事里头的人物多半是一些可怜的光棍儿,除了渴望吃饱以外,他们都渴望跟女人“做那个啥”。书中对食欲和性欲饥渴的描写达到了极至,而曹乃谦这个37岁才开始写小说、现年58岁的大同警察说,书里写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书中多次出现的“要饭调”使全书有一股浓浓的莜面味。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温家窑是曹乃谦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1974年曹乃谦曾被派到这里给插队青年带队,在温家窑一年的生活,深深震撼了曹乃谦。而那首在当地叫“要饭调”、“烂席片”的信天游,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主旋律”。 当年因为和朋友打赌,曹乃谦开始写小说。1988年《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分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好评。汪曾祺还向曹乃谦建议,书名可以改为《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而这个题目则取自书中唱到的“要饭调”:“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不过,当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完成后,却在国内经历了10年无出版社问津的尴尬。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乃谦遇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在他的推荐下该书才由台湾地区天下文化书坊出版,后来又被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出版。而在沉寂多年后,这本被誉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今年4月底终于在内地面市。
  • 洗澡

    作者:杨绛

    北平解放初期,长年躲在角落的“北平国学专修社”改名为“文学研究社”后,一下热闹起来,各种人才纷至沓来,有解放后仍留在国内的,有从英美法俄归来投奔光明的,有作家,有解放区来的文艺干部,还有刚大学毕业的等等,不同目的,各怀心事,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态、情状以及明争暗斗一一毕露无遗。 姚宓娴静深沉,聪颖有才华,本是名牌大学教授之女,因遭家庭变故,只能到图书馆做管理员。许彦成杜丽琳夫妇表面平安好和,实际上话不投机,没有感情。许彦成则和姚宓在借书、还书、整书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 但很快“三反”,又称“洗澡”运动开始了,于是每个人不得不从自己的小圈子里出来,接受当众“洗澡”,又不免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
  • 永失我爱

    作者:王朔

    男主人公何雷与女主人公石静是一对充满青春活力的恋人,他们正在精心布置新房准备结婚的时候,忽然厄运降临——何雷患了一种叫作 “肌无力性疾病”。他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结婚与否,而是生死存亡。何雷忍受着内心巨大的痛苦决定对石静隐瞒病情并想尽一切办法让石静离开自己。自此,故事便在一种催人泪下的氛围中向注定成为悲剧的结局发展着。其间最为感人的是何雷与石静分手的过程,他们 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甚至与他们相关的每一件事物都充满着难以言状的痛感,包括婚纱、杯垫、沙发靠背饰品,包括那一杯杯缠绵之极的酒……这种痛感弥漫于何雷患病后的每一行文字之间。直到最后,当石静得知了真相,当石静与新婚丈夫向何雷的病床走来,何雷却连笑一下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有泪水从他眼中流出,点点滴在那只向他伸来的美丽的手上。 谁能不被《永失我爱》所感动呢!
  • 空中小姐

    作者:王朔

    本书收有《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橡皮人》3部中篇小说。
  • 采桑子

    作者:叶广芩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  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造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阿城精选集

    作者:阿城

    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抱着共同的目的和相同的旨趣,以“世界文学文库”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的北京燕山出版社,得到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核心的文学研究权威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由著名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家白烨、倪培耕,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陈骏涛、贺绍俊总策划,开始了这项以“世纪文学60家”命名的策划、评选活动。
  • 玉观音

    作者:海岩

    这是一部以表现中国女性善良宽容之美的抒情之作,奇巧与朴拙并存,阴柔与阳刚兼蓄,品质细致而又不伤大气。海岩在《玉观音》中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女警察安心由于一次 偶然的“外遇”,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亲与仇,情与法之间痛苦地纠缠, 她经历了死亡的残酷,也重新体味了爱情的甜蜜,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完满的女 性,投入到极其艰苦、危险的缉毒工作中。海岩善于把警匪题材与爱情故事相结合,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扣人心弦,海岩小说以其青春激情和人性的壮烈,近年来拥有了不少读者。
  • 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长恨歌》主要内容: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 人生

    作者:路遥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
  • 我的爱如此麻辣

    作者:张小娴

    《我的爱如此麻辣》讲述了:夏如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任性率真二十多岁女孩,父亲在香港铜锣湾经营一家坚持只卖白汤与红汤的传统麻辣火锅店,如星也在父亲的庇荫下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某天父亲意外过世,深受打击的她却又在此时发现了父亲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原来她还有两个远在异地的姐妹…… 为了维持火锅店、为了重新振作面对现实,夏如星与身在非洲的童年的青梅竹马浩山通起信来。在信中,她倾诉了种种与台湾、成都姐妹相认的喜悦、经营家业的困难、心里逐渐增长的对浩山的特殊情感…… 两人因天各一方,只能以书信往返于千山万水之间。信纸上有面对困境的诙谐幽默,也有长久以来对彼此的在意与关心。即使无法朝夕相见但感情如此单纯质朴、纯净真挚。原本陌生的三姐妹更因为齐心照料火锅店而产生深厚的情谊。在爱情悄然降临如星身上的同时,又遭逢了更为巨大的变故,但如星无憾,因为她终于体会到,爱不需要繁复的证据,爱可以原汁原味,简单自然。 《我的爱如此麻辣》由张小娴编著。 点击链接进入: 《想念》 《我的爱如此麻辣》 《我终究是爱你的》 《我们都是丑小鸭》 《张小娴小说精选集:情人无泪》 《荷包里的单人床》 《蝴蝶过期居留》 《面包树上的女人》 《三个A cup的女人》 《张小娴散文精选集:相逢》 《张小娴散文精选集:拥抱》 《永不永不说再见》 《爱上了你》
  •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许三观卖血记》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许三观卖血记》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 春尽江南

    作者:格非

    《春尽江南》是格非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他呕心沥血十余年、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衍变的系列长篇小说的收官之作。前两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而这部《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这部小说,信息量大,艺术结构高超;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二十年。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 手机

    作者:刘震云

    《手机》是一部关于人们日常“说话”的小说。据作者统计,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要说三千多句话。如果有人夜里说梦话,还得再加上三十多句。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嘴,有人不爱说话,有人在说假话,有人在说傻话,有人在说实话,有人是话中有话。主人公严守一是一个以“说话”为生的人,在电视台主持节目。他的节目以说真话见长,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由自主开始说谎话。当谎话和手机连在一起时,手机就变成了手雷。
  • 河岸

    作者:苏童

    《河岸》是苏童自三年前完成重述神话作品《碧奴》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 该书呈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残酷青春,故事展现了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卑微与顽强,青春成长的烦恼与历史的荒诞不经。 苏童这部新作率先赢得了评论家的好评。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认为:“苏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那样工整精妙,却是从骨子里就掏空了的。在这样的版图上,苏童架构或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苏童再度证明他是当代小说家中最有魅力的说故事者之一。”
  • 现实一种

    作者:余华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 我的阴阳两界·革命时期的爱情

    作者:王小波

    这本书包括《我的阴阳两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两部长中篇。插画由插画家小镇创作。 与此相似,我的生活也有硬软两个时期,浑如阴阳两界。 我知道,有很多理智健全、能够辨别善恶的人需要读小说,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 ——王小波
  • 人面桃花

    作者:格非

    2004年,沉寂了十年的格非推出长篇小说《人面桃花》,重新点燃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希望。《人面桃花》选择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情窦初开的少女秀米一天遇上了革命党人张季元,然后一场关于革命、乌托邦、的故事就慢慢舒展开。这本书的文字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细枝末节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其精致与05年06年推出的《兄弟》的粗糙恰好成为鲜明对比。格非也因这本书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辞写到“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人面桃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对诸如乌托邦、革命以及暴力,作者并没有去作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判断,而是留下了一个含糊的臆想空间;他也没有拘泥在历史的细节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另辟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空间的通途。这就是本书最高明之处--小说它不同于论文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明确的价值判断,也不是随笔散文类文章,是一种主要个人思想的表达。小说艺术最主要的就是要在虚构的故事上再给读者留下臆想的空间。哈姆雷特风靡几千年,其窍门全然一句“TO BO,OR NOT TO BE”之间。
  •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世上有许多作品由于不同的原因可以轰传一时,但能够被公认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养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的作品却很少很少,《台北人》显然已成为其中的一部。 《台北人》标志着白先勇小说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个短篇小说包含敢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集中描述了一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中挣扎的失根的中国人。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这种浓浓的历史感与作家圆圆熟的小说技巧、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了《台北人》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