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剧本

  • 柔软

    作者:廖一梅

    《柔软》内容简介:历时十一年的“悲观主义三部曲”首度集结,三个剧本,记录了编剧内心情感世界的变迁,抛开世俗,直指爱情本质。《柔软》:“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完结篇。讲述了一个性别错乱的年轻人,在变性的过程中,与绯闻缠身的女医生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情感,还有界定不清的性关系。它刺穿了世俗,直抵爱情与灵魂的本质。 《琥珀》:登徒浪子高辕以为自己诱惑了年轻女孩小优,但恰恰相反,他的心脏本是属于小优的未婚夫,意外将生命延续到另一个生命。小优在不动声色的诱惑中渐渐爱上了高辕,并在背弃原有爱情的痛苦中挣扎。本剧2005年3月在香港艺术节首演,后在各地巡回,被称为亚洲剧坛的旗帜性作品。 《恋爱的犀牛》:讲述一个有偏执倾向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夸大了她与其他女人的之间的差别,为她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本剧1999年首演,长演不衰,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是莎士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首,讲述了古老麦宫廷的神秘血案。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家,发现父王突然逝去,叔父继承了王位与他新寡的母亲结了婚。家庭和王国的重大变故使王子陷入了悲痛、迷惘和疑惑中。 在黎明前的古堡顶,父王鬼魂显现,向他提示了可怕的事实;他的叔父以阴险的手段弑兄、篡位、娶嫂。他必须报仇。但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故手。 于是有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千古咏叹,有了奥菲利娅深沉而无望的爱,有了血溅宫殿的悲惨结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为人熟知的爱情悲剧。这一出西方的“梁祝”故事让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读者感叹不已。
  • 怀疑

    作者:[美] 约翰·尚利,尼洛·克鲁斯,戴维·

    《怀疑:一则寓言》约翰·尚利 《怀疑》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四年一座位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圣尼古拉天主教堂及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便使尽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此剧中,尚利把宗教神学深深地融入了人性之中。怀疑与信仰体现在阿洛西斯修女分裂的内心深处。该剧的戏剧张力与魅力恰恰在它的两难困境:渴望安宁的信仰和怀疑现实的不定,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真实的体验。 《安娜在热带》尼洛·克鲁斯 全剧围绕着伊波城一家生产弗罗代尔西罗牌雪茄的家庭烟厂的古巴移民的故事展开,厂主桑提亚戈和他的妻子奥菲莉娅俩人都善良热情、热爱生活与传统。他俩结婚多年,虽时常争吵,但恩爱至深。他们的两个女儿都有着自身的困扰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随着朗读人胡安的到来,一场风波也出现了。当胡安给烟厂工人们朗读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时,剧中的矛盾激化;小说中的人物开始渗透剧中人们的生活…… 《求证》戴维·奥本 《求证》以严谨的写实手法展示了美国天才数学家父女二人的困境与命运。剧中的女主角凯瑟琳的父亲,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数学教授、天才数学家罗伯特患了精神分裂症。继承了父亲数学天赋的凯瑟琳五年来牺牲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在家照看生病的父亲直到他去世。故事的场景从她父亲葬礼的前夜,也是她二十五岁生日的那天开始。父亲亡灵的再现、她自己起伏不定的情绪、罗伯特的学生哈尔在导师书房里的发现、远在纽约的姐姐克莱拉的到来、随后与哈尔的一段迸发的恋情、一本神秘的笔记及一项世界数学难题求证的归属将剧中的人们置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凯瑟琳究竟继承了父亲的多少遗传?是数学天分呢?还是精神分裂?
  • 古罗马戏剧选

    作者:杨宪益 等

    译本序 普劳图斯 凶宅 一坛金子 俘虏 孪生兄弟 泰伦提乌斯 安德罗斯女子 两兄弟 婆母 塞内加 物洛亚妇女 美狄亚 奥克塔维娅
  • 印度之歌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丝毫无误。” 这部电影既是作者的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诗歌作品。它迷住了整个电影节,我知道。如果它参加竞争,毫无疑问,我们将把金棕榈奖颁发给它。 --197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安德烈•戴尔沃 在这样一部杰作面前,又如何能屏住呼吸,控制自己的激情,再扮演评论家的角色?《印度之歌》是电影节上的重大事件,一部独特的电影,与其他电影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很明显,它将是一九七五年唯一一部将深刻在我们记忆中的电影。 ――亨利•夏皮埃
  • 芭巴拉少校

    作者:萧伯纳(英)

    《芭巴拉少校》(英汉对照)是萧伯纳戏剧中颇为精彩的一部,典型地反映出萧伯纳戏剧的艺术特色:幽默和讽刺。他特别喜欢运用的手法是,使剧中人物发出似非而是的妙论,不仅使人笑,使人啼,而且促人深省。
  • 故事

    作者:[美] 罗伯特·麦基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 三姊妹/櫻桃園

    作者:契訶夫,譯/陳兆麟

    看三姊妹面對未來的美麗憧憬與殘酷的現實生活間之內心起伏…… 一座櫻桃園的命運會如何牽動舊地主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衰更迭…… 跟隨一代文豪契訶夫的劇作,進入俄國經典文學的世界!本書精選俄國名作家契訶夫的劇本《三姊妹》、《櫻桃園》兩劇之譯注,引領讀者進入俄國文學劇的殿堂。《三姊妹》是描述上層社會的一個家庭走向衰敗的一段舊式俄國生活。劇中主角雖對未來抱有許多美麗的憧憬,但在歷經種種艱難的考驗後,終於體會到生活的現實面。《櫻桃園》則是透過對一座櫻桃園的處置過程,反映出地主的沒落和資產階級興起的事實。契訶夫的文學創作立足於現實生活,但在其中隱藏人生的重要內容並揭示生活的本質。透過細膩生動的鋪陳架構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與內心世界的描繪,帶領大家沉浸於一代文豪的文學世界中。
  • Death of a Salesman

    作者:Arthur Miller

    Book Description Arthur Miller seemed to capture the sometimes tragic plight of the common man with his Death of a Salesman. Bloom suggests the strength of the play is puzzling but beyond dispute, lying more in its presentation on stage than its written form. The play's continued vitality is unquestioned. The title,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part of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series, presents the most important 20th-century criticism o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through extracts of critical essays by well-known literary critics. This collection of criticism also features a short biography on Arthur Miller, a chronology of the author’s life, and an introductory essay written by Harold Bloom, Sterling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 Yale University. Amazon.com Arthur Miller's 1949 Death of a Salesman has sold 11 million copies, and Willy Loman didn't make all those sales on a smile and a shoeshine. This play is the genuine article--it's got the goods on the human condition, all packed into a day in the life of one self-deluded, self-promoting, self-defeating soul. It's a sturdy bridge between kitchen-sink realism and spectral abstraction, the facts of particular hard times and universal themes. As Christopher Bigsby's mildly interesting afterword in this 50th-anniversary edition points out (as does Miller in his memoir, Timebends), Willy is closely based on the playwright's sad, absurd salesman uncle, Manny. But of course Miller made Manny into Everyman, and gave him the name of the crime commissioner Lohmann in Fritz Lang's angst-ridden 1932 Nazi parable, The Testament of Dr. Mabuse. The tragedy of Loman the all-American dreamer and loser works eternally, on the page as on the stage. A lot of plays made history around 1949, but none have stepped out of history into the classic canon as Salesman has. Great as it was, Tennessee Williams's work can't be revived as vividly as this play still i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edition has edifying pictures of Lee J. Cobb's 1949 and Brian Dennehy's 1999 performances.) It connects Aristotle, The Great Gatsby, On the Waterfront, David Mamet, and the archetypal American movie antihero. It even transcends its author's tragic flaw of pious preachiness (which undoes his snoozy The Crucible, unfortunately his most-produced play). No doubt you've seen Willy Loman's story at least once. It's still worth reading.        --Tim Appelo From Library Journal This 50th-anniversary edition of Miller's masterpiece, which certainly is a contender for the finest American drama of the 20th century, includes the full text of the play, a chronology of its productions, photos from various stagings including the current Broadway revival, and a new preface by Miller himself, all in a quality hardcover for a reasonable price. Bravo, Penguin. From The Merriam-Webster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A play in "two acts and a requiem" by Arthur Miller, written in 1948 and produced in 1949. Miller won a Pulitzer Prize for the work, which he described as "the tragedy of a man who gave his life, or sold it" in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After many years on the road as a traveling salesman, Willy Loman realizes he has been a failure as a father and husband. His sons, Happy and Biff, are not successful--on his terms (being "well-liked") or any others. His career fading, Willy escapes into reminiscences of an idealized past. In the play's climactic scene, Biff prepares to leave home, starts arguing with Willy, confesses that he has spent three months in jail, and mocks his father's belief in "a smile and a shoeshine." Willy, bitter and broken, his illusions shattered, commits suicide.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9.7                 width:(cm)12.8
  • 华伦夫人的职业

    作者:[英] 萧伯纳

    萧伯纳是尽人皆知的英国剧作家,本书选入他七个有代表性的剧本,对于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会引起兴趣的读物。
  • Fight Club

    作者:Palahniuk, Chuck

    用女人身上的美容抽脂肥油作高级香皂,一个安那其天才的锅里烹煮著易挥发性的「食谱」,泰勒·德尔登,这个天上蹦出来的傢伙,还有什么古怪玩意儿?一个没有名字的叙述者,一连串失眠者的囈语,瞪著死鱼一般的眼睛,让死板的思绪流过每一吋神经末稍。尖酸刻薄的身为一个汽车公司的回收改正员,他永远不知道自己醒在何处,在何处醒来,环绕著他是物质文明的全部细节——家里大量的宜家(IKEA)家具、Njurunda咖啡桌、Haparanda沙发组、 Johanneshov扶手椅、Klipsk储物组、Hemlig置帽箱...... 直到他来到了集体治疗中心,他和一群癌症患者一起抱胸痛哭,第一次,他睡的像个流口水的婴儿,他看见他的心灵动物企鹅在冰穴泅泳,对他说:「滑呀」。只有丧失一切希望之时他才捉的到一点点自由的游丝。于是他报名参加所有集体治疗的团体。一群脑部寄生虫病变、骨质退化疾病、睪丸癌、生理性脑部精神错乱。管他的,就是一群距离「报废」指日可待的人,依靠别人的不幸是他唯一安眠的处方。直到,一个叫玛拉.辛格的女人破坏了一切(假货!假货!!)?揭穿了他靠死人存活的把戏。他再度失眠。每一个週末,在一个隐密的酒馆地下室,一群男人,不管胖瘦、老小全聚集在这里,第二天,这群来自蓝白领阶级的员工、婚姻破裂者,他们的眼睛淤青,脖子歪扭,身体变形,但他们却因而生活快乐,睡眠安稳�到底怎么回事,嘘,别忘了第一法则:「搏击俱乐部规定第一条,不准谈论搏击俱乐部」。一座顶高的摩天大楼,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一群光头的太空猴四处流窜,在大楼底部放置炸弹,他们整晚混浓硷、切肥皂。他们——星期一纵火;星期二攻击;星期三恶搞;星期四误导——称之为「有组织的浑沌。有官僚的无政府。」亦叫做「互助自救会」。一个物质狂受害者碰上一个安那其破坏狂,他们打斗而成为一体,日子因此快乐,充满生机,直到一个女人闯了进来,她的名字还是叫玛拉·辛格,妈的,谁管她到底叫啥?《搏击俱乐部》,恰克·帕拉尼克1996年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一本虚无世代虚无的经典名著,新千禧年的第一本大师之作。1999年由《异形第三集》、《火线追缉令》(Se7en)、《致命游戏》(The Game)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cher)拍成电影,由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和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主演。「充满战慄譫妄的一齣现代启示录喜剧,无法无天、惊悚、悬疑和著尖酸的澄澈清醒。《搏击俱乐部》抵达了只有让人闻之丧胆的书所能完成的某些事物。或许我们这一代终於找到了它的唐·迪利罗(Don DeLillo,1936~)。」——《美国杀人魔》(American Psycho)原作小说家布列特·伊斯顿·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 1964~)
  • 第十二夜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第十二夜》(或《各遂所愿》)是莎士比亚着名喜剧之一,约作于1600年,全剧五幕十八场。主要情节是: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向奥丽维亚小姐求爱,屡遭拒绝。这时,一对孪生兄妹航海到伊利里亚,在附近海上遇难。妹妹薇奥拉改扮男装,投身奥西诺公爵家中为侍童,并充当了代他向奥丽维亚小姐求爱的使者。奥丽维娅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一见钟情,而薇奥拉却偷偷爱上了公爵。后来,奥丽维亚碰巧遇上薇奥拉的孪生兄长西巴斯辛,两人以误就误地结成夫妇。公爵也和薇奥拉终成眷属。全剧以兄妹相聚,情人结合而告终。
  • 斯特林堡文集(全五册)

    作者:[瑞典] 斯特林堡

    奥古斯都・斯特林堡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与今天相差一个多世纪,但是瑞典驻华大使仍然用了“令人惊异地现代和当代”来形容斯特林堡作品之于当今的意义。因为作品屡屡犯禁,斯特林堡也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是瑞典皇家文学院却至今还承受着舆论的谴责。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则公开坦言:“第一次激起我对现代戏剧观念的,是斯特林堡的作品。” 斯特林堡生前被人描绘成“怪人”和“疯子”,但在后世,瑞典人却将他视为一个扰人灵魂的朋友。“如果你是瑞典人的话,斯特林堡就生活在你的内心,并且时不时激怒你。他的极端,实际上是在追问人生的本质问题。一旦你被他的病毒感染,他就会一辈子跟着你,缠绕着你。”不仅瑞典驻华大使,就连来华演出斯特林堡话剧的演员都有同样的感受,瑞内・布莱诺夫森,这位《斯特林堡的独白》的主演,更因为有过两个月在图书馆阅读斯特林堡的经历,而把他形容成一位这样的朋友:“他绝对不让你如沐春风,但他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我觉得他一直在我身边。” 斯特林堡的名字在中国也不算完全陌生。据介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作品《谁是父亲》就被译成中文,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过他的代表作《红房间》以及相关传记。但以前的这些作品均非瑞典文翻译而来,出版规模也属零敲碎打。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文集,据出版者介绍,依据的是瑞典文,版本则是从瑞典文国家版《全集》翻译而成。瑞典国家版全集是迄今为止瑞典最大的人文科学项目,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今,计划出版七十余卷,涵盖斯特林堡全部创作和批注。中译本《斯特林堡文集》收入斯特林堡的小说、戏剧、散文、书信等150万字,篇目都由参与国家版编纂的瑞典斯特林堡研究专家选定,中文版索引与注释,也直接沿用瑞典国家版。由于斯特林堡的作品中有一些宗教背景的内容以及瑞典历史上的事件,这些注释与索引对于初步接触斯特林堡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 古希腊戏剧选

    作者:[古希腊] 埃斯库罗斯 等

    收有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奥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特洛亚妇女》,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鸟》,米南德的喜剧《古怪人》。
  • 長夜漫漫路迢迢

    作者:奧尼爾

  • 无人生还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阴森可怖的童谣,黑影幢幢的孤岛,扑朔迷离的凶案,一场惊心动魄的死亡游戏…… 《无人生还》以一首童谣唱响了推理文学史上的经典! 黄金时代难以超越的传世剧作! 本书是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根据其1939年发表的经典侦探小说《无人生还》改编而成的剧本,于1943年发表,并首先在英国搬上舞台,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公演,经久不衰。其后又被改编成多部影视、戏剧、漫画、游戏作品,堪称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了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印第安岛上。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罗杰斯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 《无人生还》在侦探文学史上无疑具有开天辟地般影响——仅一个故事就开创了两个经典的诡计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和“童谣杀人模式”,在侦探题材的创作方面开辟了一片崭新格局,也使后世侦探小说作家望尘莫及。
  • 垮掉的一代

    作者:(美)杰克·凯鲁亚克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垮掉派文学”之王——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叙述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主人公杰巴克作为一个切入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辐射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垮掉的一代》中的巴克时时刻刻想抓住生活的实在享受,只追求当下,实则他们的思想在绝对自由的躯体里得到升华,在美国战后的忧伤失望中,予以世人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也是当时美国“垮掉一代”的典型特征。这个剧本从文本与思想上都与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相互辉映。
  • 阴谋与爱情

    作者:席勒

    杨武能译文集。 本卷收集席勒名剧《阴谋与爱情》和莱辛力作《莱辛寓言》。 《阴谋与爱情》:本剧故事发生于18世纪某个德意志公国。宰相之子封·瓦尔特爱上了乐师米勒之女露意丝。但是宰相为了给自己捞足政治资本,企图让儿子娶公爵的姘妇弥尔芙特夫人,所以不惜拆散这对真心相爱的人儿,一场不可告人的阴谋笼罩在这两个年轻人头上…… 《莱辛寓言》:这是举世公认的寓言大师莱辛的代表作。其中收录的故事短小精悍,但是富于警醒和号召的力量。其中既有对于当时社会形态进行辛辣讽刺、可以致敌于死命的投枪,也有寓教于乐,启蒙心智的甜点。可以说,它是可以和《伊索寓言》相媲美的经典作品。
  • 青春禁忌游戏

    作者:[俄]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

    他们酗酒,他们撒谎,他们作弊,他们早恋,他们肆无忌惮。他们是高中生,却老谋深算;他们理想远大,却难过考试关;他们是苏维埃青年,却让老师感到心寒……他们经历了极度的疯狂,然而最终——他们醒了,一场过火的青春游戏,让正当年轻和曾经年轻的心——体味青春。 本剧原名《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是前苏联女作家柳德米拉·苏莫夫斯卡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在前苏联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由于本剧对社会问题准确、深刻的揭示,引起了前苏联当局的重视,此剧甚至曾一度遭到禁演。解禁之后又迅速在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地区引起了轰动。2003年3月由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搬上北京舞台(这也是该剧在亚洲地区的首度公演),并计划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 。 剧本讲述了4名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为得到老师保管的存放试卷的保险柜钥匙,以便换掉他们上午考得并不理想的试卷而精心策划、实施的一个残酷“游戏”。在瘦弱、善良、孤独的女教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面前,4名学生充分展示了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符的势利、残酷和冷漠。他们用利诱、劝说、威胁等各种“卑鄙下流”手段,甚至不惜用当着老师的面假装强奸女同学的办法逼迫老师就范。4名学生魔鬼般的通宵折腾,最终彻底摧垮了老师的理想主义情操。女老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自杀,两名学生心中的善被唤醒,而这个觉醒会转化为向善的努力吗?    作者简介 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戏剧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戏剧集《无土的花园》(1989年)。《青春禁忌游戏》是她最富盛名的剧作。 译者简介  童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戏剧文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译有包括普希金五部小悲剧在内的多部俄罗斯剧作。
  • 卡车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本书包括电影剧本、拍摄说明以及与米歇尔·波尔特的相关谈话。本次出版,补全了原作家出版社的中译本被删掉的后半部分。 由杜拉斯和影星热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两个角色坐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杜拉斯讲述着一部电影,电影里的女人搭上一辆卡车,与司机滔滔不绝地聊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谈话不时切换到卡车绕着巴黎行驶和停下来让女人搭顺风车的镜头。德帕迪约就是卡车司机,杜拉斯就是搭车的女人。对一部潜在电影的口头描述和电影可能形成的图像两者并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