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济南
-
图说济南老建筑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时代信息的载体,忠实地记载着其建造年代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政治伦理、民俗风情、经济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近低建筑所体现的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定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 该书作者历时15年之久,走遍济南的大街小巷,搜寻到110余处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物,收集拍摄了540余幅珍贵图片,结合各种历史文献,力求图文并茂描述、介绍每一个建筑物的建造经过、历史变迁、风格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该书,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这些近代建筑艺术精品,全面了解认识其历史和价值,从而增强保护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而且能真切地贪图到其所体现的世事沧桑和文化变迁,从而激起对过眼烟云的追忆和怀思…… -
品读济南
《品读济南》是一本着眼于探寻市井变迁和文脉流变的“读城”记。作者从济南城市文化的整体视角,纵谈泉城的民俗景象、街巷俚语、名士佳话、市民情趣、历史追寻、精神探源。全书共分“开古今说南北”“湖山泉水的意境”“街名巷称的趣味”“茶馆里的江湖”等10个部分,在雅俗共赏的文字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一种十足的济南味里面去。 济南是一个文化积淀十分厚重的城市,在书中,作者将数十年对济南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痴爱酿成一坛老酒,将民谷景象、街巷俚语、名士佳 话、市民情趣、历史追寻、精神探源构成了对一座名城的精致解读,让你 在现代喧嚣里去追寻历史的悠远和苍茫,去感受田园的宁静和安详,去品 味老济南醇厚的韵致,去探求千年来的文脉走向。 -
济水之南
《济水之南》是《济南乎》的增订版 作者家祖孙四代济南人。他生在历下,长大在天桥,工作先是在槐荫后又到历下,家乡情结一直缠绕着他。伴随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济南日新月异,数百条老街巷相继消失,大量历史信息不断消亡,作者心中那个家乡的影像开始变得模糊。他说:看到我们的孩子,以及每年都大量涌入济南的新市民,没有见过老泉城路的高大梧桐,也不知道老广智院里的西洋景,更想象不到老火车站钟楼精典雅致,我再也坐不住了,背起相机,游走在老街陋巷,做起了“胡同串子”,不问寒暑。 城市的历史时空交错,漫无边际,千头万绪。作者试图剥茧抽丝,挖地三尺,来追寻尘封的历史脚步,过往的故事和感兴趣的话题,并力求梳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城市轨迹和坐标,与人分享。他敲开一扇扇黑漆大门,去寻找和记录街巷内、四合院中和小洋楼里的历史证人。他采访的对象中,有世代居住老街的“坐地户”,有老字号的传人,也有济南名门的后裔。正是有了他们的口述,他的作品得以增加了原创性,从中梳理出来的故事也越发鲜活,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形成作者亲历、访问记录、史料勾陈、现场摄影等交织在一起的“复合型”文本。 《济水之南》的这次增订,也对其他一些原有篇章作了结构上的调整和细节上的充实与丰富,以便能够展示一个老济南人心目中更加丰满、更加多元的济南;每篇文章前加了几句引言,意在提纲挈领、开宗明义,方便快速查阅。 -
中国的城市变迁
《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基于我对济南和山东的研究,我断定,山东省级政府和济南地方政府,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一道,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以一种中国的方式使济南现代化。然而,站在1970年代末这一更有利的时间点上去看,济南在1949年之前的些许现代化,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城市变革是行不通的。 关于欧美城市化的研究已经证实:让人们离开他们的乡村和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城市,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这确实会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变革。在1970年代我在中国旅行的时候,尽管通过报章报道和我的耳闻目睹,我都看到中国人民对一种新的中国式发展方式的热忱,我还是在琢磨中国人民能否真的得以就地转型。然而,与当年到访中国的大多数外国人一样,我认为共产党人无需城市化就能实现他们的目标。 -
当年不识愁滋味
《当年不识愁滋味:一个人与一代人的童年轶事》是作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经历,诸如挖防空洞、吃忆苦饭、参加游行、撒传单,以及儿时玩过的各种游戏,以一个懵懂少年的经历与体验,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了宝贵的记忆。文字质朴、清新,娓娓道来,趣味盎然。 -
济南乎
第一印象是院前的马路宽得像广场,珍珠泉大门也显得高阔气派。门口自然有把门的,父亲是以公务的名义将我带进去的。院子很大,也很通透,高高的法桐遮天蔽日。那时的珍珠泉池四周是墨绿色铁栅栏,多少有些西方园林的味道。泉畔的柳树很粗大,有的弯着腰探进水里。树上知了声声,水面和岸边尽是些落下的柳叶,漂在水里像小船一样。那时的泉水很盛、很清,水中的珍珠一串串、一堆堆,一点也不稀罕,不像现在这样。父亲“自问自各”地对我说,知道这里过去是什么地方吗?古时候这里是王爷府和衙门,解放前这里是国民党的省政府。我似懂非懂,却也吓了一跳。从那时起我似乎看到了它与趵突泉、五龙潭和黑虎泉等这些名泉的不同,似乎看到了它所具有的“特殊身分”。 选择珍珠泉作为全市中心并非巧合和偶然,它位于旧城的中。在老城东西、南北的交叉点上,四通八达。济南南面和西面的三里庄、四里山、五里沟、六里山、七里山、八里洼、十六里河……哪是以此作为起点的。这里的自然风韵也极具济南地方特色。 珍珠泉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与周围众泉形成珍珠泉泉群。涌水量虽不大,但涌姿十分独特。泉水如落入玉盘的珍珠一般,晶莹圆润,成串从水底上冒,有的甚至可以跃出水面。乾隆皇帝极爱品茶,也很内行,每次南巡路过济南时都要选用珍珠泉水沏茶。因该泉水质好,便赐封珍珠泉为“天下第三泉”。 国人爱水,更爱泉。凡有清泉处必有好景致,自然也躲避不了官府和民宅的包围。珍珠泉是济南众泉中最早被圈入园林住宅的名泉。再早的不说,元代,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后来被元世祖封为济南公的张荣,便在此建起私人府宅。济南公的封号下传了几代,张荣的子孙都一直生活在这里。明代天顺元年(1457),英宗封次子朱见讲为德王,原封在德州,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德王因酷爱济南山泉之胜,将府邪改在这里。珍珠泉便由金元时期的知济南府第和明初的山东都指挥使司改为德王府。当年德王府很大,北至后宰门,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约占老城的三分之一。府内“殿宇鳞次,堂阁栉比”。府前有高大石坊,额题“世守齐邦”。内有白云楼、正己堂、渊澄阁等大型建筑。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清兵攻入济南。第七代德工朱由枢被清军俘获处死,德王府也付之一炬。清康熙五年(1666),山东巡抚周有德组织饥民“以工代赈”,在此修建巡抚衙门,也称抚院,系巡抚理政、审案和居住的地方。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巡抚院署大堂,名承运殿,便是当年拆青州明衡王府大殿中的木材所建,以使巡抚衙门建筑的形制保持原来的明式风格。当地老百姓从这时候起将珍珠泉称“院里”,将抚院南门外的开阔地叫“院前”,将珍珠泉后的街道称“院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