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俄罗斯文学

  • 圣愚之维

    作者:王志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的圣愚文化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关系。圣愚作为俄罗斯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对其民族性格、诸文化系统、尤其是文学形态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于是本书采用了文化诗学研究方法,考察并阐释圣愚文化的生成过程与机制,将圣愚文化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关系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全方位考察其经典特质的具体生成方式。
  • 没有父亲的人·林妖

    作者:[俄] 契诃夫

    本书为契诃夫戏剧全集中的一卷,收录《林妖》、《没有父亲的人》两部多幕剧,是契诃夫戏剧创作早期的代表作品。《没有父亲的人》据考证创作于契诃夫大学时代,较不为人知。剧本描写外省贵族庄园的没落,描绘了以主人公普拉东诺夫为代表的一群无事可做,在忧郁烦闷中打发日子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日后契诃夫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世纪末“多余人”角色的前身。《林妖》叙述以一个脾气怪异、自私的教授为中心的家族故事,并成功塑造了“林妖”这一思想独特却不被众人理解的医生形象,被视为“优美的戏剧化的中篇小说”。研究界公认《林妖》是《万尼亚舅舅》的前身,是完整呈现契诃夫戏剧创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作者:茨维塔耶娃等

  • 女性时代

    作者:[俄] 叶莲娜·奇若娃

    ◇永恒的女性,带领我们有尊严地度过纷繁复杂的时代 ◇2009年俄语布克奖作品,它让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喉头哽咽,让许多女性读者产生转述的冲动。 ◇本书是对经典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迂回书写,同名改编话剧在圣彼得堡国家大剧院上演,获 得如潮好评。 ◇本书描写了自赫鲁晓夫时期至世纪之交这段动荡不安的国家历史,以现实主义手法将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女性历史记忆以文学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讲述了在二战结束后的列宁格勒,一名聋哑的孤女在几个老太太的照顾与培养下成为艺术家的故事。安东尼娜是一名从农村招募至列宁格勒的女工。她偶然结识了城市青年格里戈里,糊里糊涂委身于他后又被他抛弃。她只好独自抚养自己的女儿秀赞娜。女孩经常生病并患有哑症,这让母亲心力交瘁。同一套住房里的三位老太太便主动帮忙,像呵护公主一样照顾秀赞娜并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她:为她洗礼,带她去教堂、去剧院,教她画画、法语、女红。安东尼娜则毫无后顾之忧地去上班。临近车间的尼古拉对安东尼娜颇有好感,基层委员会知道此事后极力撮合两人结婚,但是反而造成两人之间很深的误会。不久安东尼娜被查出患有晚期子宫癌,将不久于人世。三位老太太典卖了仅有的首饰来救治安东尼娜并请求尼古拉娶她为妻。在这场葬礼前的婚礼之后,安东尼娜安然离世,秀赞娜因为有了继父这一法律上的监护人而得以留在三位老太太的身边,直至她们去世。
  • 契诃夫独幕剧集

    作者:[俄] 契诃夫

    本书为契诃夫戏剧全集中的一卷,收录《大路上》、《论烟草有害》、《天鹅之歌》、《熊》等独幕剧共九种,均短小而富意趣,部分作品有实验色彩,体现契诃夫在独幕剧上的特殊风格探索,是契诃夫戏剧创作光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生者与死者

    作者:康·西蒙诺夫

    《生者与死者》是他的三部曲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系列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作战的场景。被誉为“全景式”长篇小说的奠基者康·西蒙诺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擅长表现恢弘的历史场景和深厚的人生哲理。 小说的主人公谢尔皮林、辛佐夫等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遭受镇压的一批人的命运。尽管他们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爱国之心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人的良心从来没有泯灭过。在祖国遭受德国法西斯分子入侵之际,他们毫无畏惧地战斗在最前线。小说充分展现了苏联军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叙述了战争中大量真实的生活细节,其中多是作者在战场上亲身的经历,所以小说具有真实生动、细腻感人的特点。更为可贵的是三部曲不仅表现了战争时期人的命运,而且在整个苏联文学史中第一次触及到了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三部典因此曾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 萨宁

    作者:(俄罗斯)阿尔志跋绥夫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少小离家,散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但他又很孤独、无聊、生活漂泊不定。   这一形象出现在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年代,因此被看成俄国文化精英之整体“堕落”的象征。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布宁

    本书以主人公阿列克谢·阿尔谢尼耶夫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人、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因此,关于这部作品的体裁,评论界一度众说纷纭。作品发表之初,就有人认定这是作家个人的“自传”,但布宁本人却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强调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后来,确认这是一部小说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但称它为“艺术性自传”或回忆录的,仍然大有人在。一些作家评传和文学史著作将这部作品视为长篇小说,崇拜布宁的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却把它称做中篇小说,但又认为它和一般的中篇小说有所不同。帕乌斯托夫斯基写道:“我依旧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称为中篇小说,尽管我同样有权把它称为史诗或者是传记。……在这一部叹为奇观的书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它们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绝妙的体裁。”当代的一位俄罗斯评论家则说:这部作品“有点儿像哲理性的长诗,又有点儿像交响乐式的图画”。更值得注意的是,布宁自己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称这部作品为“笔记”。 如果我们不限于概念的界定和辨析,而是进入文本内部,就会发现上述种种说法都似乎不无理由。《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自传性是十分明显的。作品中含有作家本人的大量传记材料。例如,主人公阿列克谢度过童年的卡缅卡庄园的远景是:“荒漠的田野,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庄园……冬天是一望无际的雪海,夏天则到处是庄稼、野草和鲜花……还有这些田野永远的宁静,它们的神秘的沉默……”这分明就是布宁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叶列茨县布特尔卡庄园的景象。透过作品中关于阿列克谢的外婆家巴图林诺庄园的描写,则不难见出布宁的外婆家奥泽尔基庄园的轮廓。阿列克谢的幼年和童年岁月,考入贵族中学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寄宿于一个市民之家的情景,中途辍学后重返巴图林诺、不久后即得悉自己的诗作和文章首次发表时的喜悦,他前往奥廖尔市、哈尔科夫和克里米亚的最初几次旅行,他在奥廖尔一家报纸当编辑的经历,他那难以忘怀的浪漫史,等等,无一不映现出布宁本人早年生活的踪迹。阿列克谢周围的一些主要人物,从目睹家道中落而无力回天的父亲亚历山大,曾因参加民粹派活动而被捕的哥哥格奥尔基,到性情古怪的家庭教师巴斯卡科夫,他寄宿其中的那一家之主罗斯托夫采夫,再到他倾心和爱恋的莉卡等,所有这些形象都可以在布宁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中寻得与之对应的原型。 然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决不是布宁早年生活的简单复现。作家的生活历程,仅仅是为他撰写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特别指出:这本书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一样,只有就其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这一点而言,才可以算是“自传性”的;他本人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做是“虚构人物的自传”。如果说,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场景和事件,都可以在作家的过往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那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实际经历之间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仿佛正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布宁夫人维拉·穆罗姆采娃后来才编写了《布宁的一生》(巴黎,一九五八年版)一书。书中所提供的大量资料显示:《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体现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虚构的奇妙结合。因此,显然不能把这部作品等同于布宁的自传,而只能认为是一部反映了包括布宁在内的十九世纪晚期俄罗斯部分青年知识者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同时,它又是一部充分呈现出布宁早年的生活印象、感受和体验的艺术作品,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已逝年华的一种深情回望。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和其他作家撰写的同类体裁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整部作品不是以记述主人公的经历和事件为主,占据作品主要篇幅的,是主人公的印象与感受。关于这一点,作者其实已通过作品主人公暗示给了读者。小说中写道:早在少年时代,阿列克谢“对事关心灵和生命的诗歌”创作的天赋就已经被父辈确认了。对于“生活”,他的理解也是独特的:“它是一些不连贯的感觉和思考,关于过去的杂乱回忆和对未来的模糊猜测的不停顿的流淌。”当他在痛苦地思考着如何写作时,曾在大街上侦探似的尾随着一个个行人,盯着他们的背影,努力想在他们身上捕获点什么,努力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他确认,自己的写作决不是为了“同专制和暴力进行斗争,保卫被压迫者和贫穷的人们,提供新鲜的典型,描绘社会生活、现代生活及其情绪和潮流的广阔图景”。他还曾这样自问:“为什么我非得要完全彻底地知道某一个人和某一件事,而不写我现在所知道和感觉到的人和事呢?”这一切既是阿列克谢的创作思想形成过程中闪现的火花,也是布宁创作宗旨的表露。整个作品正是将主人公心灵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读者所读到的,也主要是主人公的“不连贯的感觉和思考”、“关于过去的杂乱回忆和对未来的模糊猜测的不停顿的流淌”。
  • 我的姐姐

    作者:(俄罗斯)米哈伊尔·奥索尔金

    《我的姐姐》以第一人称口吻,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胞姐卡佳从童年到中年直至离开人世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位上个世纪之交不凡的女性,一种现代社会极为罕见的女性美,一颗坚韧不屈的心灵,一团在内心抗争中自燃自熄的火,促使我们对女性命运去做更深的思考。
  • 俄罗斯文学读本

    作者:刘文飞 编著

    本书由俄罗斯文学专家、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编撰,专门介绍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提及的14位俄罗斯作家。这些作家分14章介绍,每章由三部分组成:作家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精选(包括译文版本推荐);另附精美插图,如作家肖像、作品插图、中译本封面等。本书内容充实,是广大读者了解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入门书。
  • 上尉的女儿

    作者:普希金

    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开创了俄国文坛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而他的小说同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本书收入《别尔金小说集》,《杜勃罗夫斯》,《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等四种小说,均是国内外读者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的珍品。读过普希金小说的读者在赞叹普希金小说超凡魅力的同时,往往为他的小说创作所占比重太小而遗憾。那么,只读普希金的诗歌而尚未读过他的小说的朋友可能就更遗憾了。
  •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 复活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玛斯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
  • 亚玛街

    作者:(俄)亚.库普林

    我知道,很多人会把这本书当成淫秽的书,然而我仍诚心诚意把它奉献给母亲们和少年们。 ——亚.库
  •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云的变幻,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艺术杰作,不但没有减色,反而显得更为瑰丽。而当它出现之初,却曾招致不少的非议。令人诧异的倒不在于有关内容的品评。任何反映当前生活的作品,是难免激起不同的反应的。令人诧异的是对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示怀疑。其中问题之一就是所谓缺乏结构。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安娜和她的丈夫列宁、情人弗斯基之间的故事;另一条是列文和他的恋人吉蒂之间的故事。
  • 锌皮娃娃兵

    作者:阿列克西耶维奇

    这本书包括《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种,都是作者“文献文学”的作品,前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的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为主,基本没有作者的描述;后一部则以谈话录的形式,记下了作者走访三年的成果。
  •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其高度简洁的抒情艺术和文短气长的幽默笔法,在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契河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当代英雄

    作者:[俄罗斯] 莱蒙托夫(Lermontov

    经典印象译丛。 本书具有丰厚的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并用极其优美的散文体写成,在俄国小说史和散文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这部小说的叙述手法亦略有特别之处:由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转为插入文本的第一人称,也即从外部视角过渡到主人公的内聚焦叙事,借助叙述主体的递进关系,寄寓了逐层深入的自审意识。实际上,作者心目中的毕巧林正是自己同代人的画像,他要画出这一代人的人格缺陷以警示世人。
  • 亚玛街的烟花女

    作者:(俄)亚·库普林著、石枕川译

  • 现代俄国文学史

    作者:斯洛宁

    《现代俄国文学史》主旨在于叙述并分析六十年来自契诃夫以迄二战后俄国文学的演变,但作者认为,要明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必须也要多少了解那一时代的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情形。所以斯洛宁在《现代俄国文学史》中除去分析这一时期内俄国各文学家的造诣和价值以外,对于这些作家所代表的艺术潮流,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都有相当详尽的剖析,同时也兼论到足以反映民族精神与生活方式的哲学、宗教和社会问题。因此,这《现代俄国文学史》的重点虽在文学史,但却可以当做一部现代俄国文化史来读。 《现代俄国文学史》作者虽然对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学持不同观点,书中的有些论述也不全然正确,但作者对这一时期俄苏文学的叙述尚能保持比较客观的态度,也有认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