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莱辛
-
莱辛思想再释
莱辛思想再释:对启蒙运动内在问题的探讨,ISBN:9787508024561,作者:(美)维塞尔(Leonard P.Wessel)著;贺志刚译 -
历史与启示
本书在莱辛近千页的神学文章中选取了一部分,基本反映了莱辛神学写作的基本结构。阅读这些文章,特别要悉心领会莱辛对神学与哲学关系的看法。 目录: “莱辛注疏集”出版说明 中译本说明 理性基督教 为卡尔达诺正名 谈容忍自然神论者 编者的反对意见 论圣灵与大能的证明 约翰遗言(对话) 第二次答辩 一个譬喻 公理 反葛茨 莱辛的必要答复 莱辛的不同派别的神学学者们的所谓书信 基督的宗教 赫拉克勒斯与翁法勒 关于士兵与僧侣的对话 附录:论莱辛/巴特 内容提要: 这个“莱辛注疏集”旨在扩展莱辛著述的汉译范围,虽然我们仍然仅能先就在要:集中力量编译著述中迄今尚未有汉译的部分要著,并做了必要性的注疏。 本书在莱辛近千页的神学文章中选取了一部分,基本反映了莱辛神学写作的基本结构。阅读这些文章,特别要悉心领会莱辛对神学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 在当今多元宗教的社会和思想处境中,学界日渐重视莱辛的神学思想……对于市民社会(现代民主社会)的观察和预见,莱辛并不比卢梭晚,对纠缠着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神学的启蒙问题,亦是超乎卢梭的深刻沿察。 莱辛的神学文章不仅对于神学思想史研究,极富教益,还是超逾启蒙时代的精湛的文学作品。 -
论人类的教育
本文集收入有莱辛的绝对原创性论著《论人类的教育》,莱辛通过研究历史上几位重要思想家,思考启示与历史问题,重新思考人类的神圣教育计划,从根本上通过历史性的理解来沟通启示与理性。本书还收有莱辛的精彩对话《恩斯特与法尔克》等以及注疏。 -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ISBN:9787532728619,作者:(德)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张黎译 -
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
莱辛以德语古典作家,戏剧批评家、美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的身份闻名汉语学界。在哲学思想史和神学思想史方面,莱辛是最早反省、批判启蒙思想的哲人之一,并堪称启蒙新教思想的代表。本书作者Leonard P.Wessel早年师从德语思想史权威学者Ernst Behler,长期致力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浪漫派时期的德语思想家,有论著多种深受学界的好评。本书并非泛泛通论或一般性评介莱辛的思想,而是通过重机关报叙述、阐释莱辛的思想,深入分析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对于汉语学界的思想史研究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作者利用库恩的科学生长的范式理论来分析莱辛思想,发现那些表面上的矛盾、没有目的的和计划以及不面面俱到等等,并不说明其思想没有一个“体系”内核,或者甚至认为其思想具有任意的性质。这个“体系”内核正是危机本身,是思想家修正范式、寻找新范式的过程,是思想家不断的问题意识,不断的危机和危机的消除——生长。 因此,研究莱辛的(神学)思想,就必定包含着分析莱辛的思想方法。本书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 -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是莱辛继《拉奥孔》之后又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是作者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理论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戏剧发展的科学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拉奥孔
《拉奥孔》主要内容: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
关于悲剧的通信
《关于悲剧的通信》内容简介:莱辛不仅是剧作家、诗人、评论家,也是哲人、神学家、古文史学家——诚如施特劳斯所言,莱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集哲人和学者迥然相异的品质于一身”。莱辛以一个公开的启蒙知识人身份审慎地与启蒙运动保持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以绝妙的写作技艺提醒启蒙运动中的知识人心里搞清楚自己是谁、究竟在干什么——对身处后现代文化处境中的我们来说,莱辛肯定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前辈。莱辛集除了以笺注体形式更新已有的莱辛要著的旧译外,将集中力量编译迄今尚未有汉译的莱辛要著。 -
拉奥孔
本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 -
拉奥孔
莱辛编著的《拉奥孔》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拉奥孔(TheLaocoon and hisSons),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据考证,系阿格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完美的作品。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一.拉奥孔简介 拉奥孔是古希腊特洛伊城邦的一个祭司,在特洛伊战争中,因为识破了希腊人利用木马将希腊士兵运入特洛伊城的诡计,极力反对特洛伊人将那些希腊人的木马作为战利品搬进城(因为希腊人就是利用木马来装载自己的士兵)。拉奥孔因为阻止特洛伊人将这些木马搬入城,而触怒了希腊人 的守护神雅典娜,因此雅典娜从海中派了两条巨蟒来把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活活的缠绕死。后来雕塑家将这一个故事雕成雕塑群,其中就有一个雕塑表现了拉奥孔和他儿子们被蛇缠绕的痛苦的表情。后来这组雕塑群被长期的掩埋在罗马废墟中,直到1506年才由以为意大利人在挖葡萄园的把他发掘出来,其中这个雕塑(如上图)的右手膀已经残缺,当时罗马教皇请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补上去的,可惜的是米开朗琪罗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而仅仅是留下了一张草图。罗马人对于这个故事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不仅将他体现在雕塑上等造型艺术上,而且还成为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作品《伊尼特》中的所描写的经典场面。 二.内容简介 正如莱辛在前言中,所言他这本书并非严格的著作,乃是他的一些随想的记录,“这篇论文是随着我阅读的次序而写下的一些偶然感想,而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通过系统的发展而写成的。它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为着准备写一部书而进行的资料搜集”。所以这本书的条理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以问题式的方式来解读莱辛的《拉奥孔》。 通读莱辛的《拉奥孔》,我们能隐约的感觉到这部书有一个潜在辩论对手——温克尔曼和他的《论希腊绘画与雕刻艺术》、《古代造型艺术》。或许正如莱辛所说的该文是他阅读的心得,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他所阅读的正是温克尔曼先生的那两本著作。 对于《拉奥孔》,我想谈论三个问题,第一个正如改书书名所提醒的那样,对于雕塑“拉奥孔”中所表现的拉奥孔与维吉尔史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作为分析;第二问题是论述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在此莱辛所说的“画”包括造型艺术,例如雕塑等,而“诗”则泛指文学。第三个问题是论述诗与画的效果的比较。 1,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拉奥孔”与雕塑中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 莱辛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个区别“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在雕塑中对于拉奥孔被巨蟒缠绕的时候,他的面部痛苦表情只是通过他轻轻的一声叹息来体现;而在维吉尔的史诗中对拉奥孔的的痛苦的描述是,拉奥孔发出惨痛的哀号,张开大口来哀号,“拉奥孔想用双手拉开它们(蟒蛇)的束缚/但他的头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这是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挣脱颈上的利斧,放声狂叫”。在造型雕塑中,拉奥孔的呼天抢地的痛苦的哀号变成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些批评家就认为雕塑家的这个处理没有把拉奥孔在临死之前的那些痛苦给完整的表达出来,从而认为雕刻家没有诗人那么的优越。莱辛认为其实雕刻家的对拉奥孔的痛苦的“叹息”的处理,反而更体现出了雕刻家与诗人的区别,而且是雕刻家的优越之所在,更能体现出了雕塑家的天赋与才能。雕塑家所用的材质乃是立体的大理石,他们的创作是在石块上进行雕塑,他通过手中的雕刻刀在石块上制造出凹凸不平的线条来塑造形象。而诗人通过的是文字和声音,他们制造出的是节奏的起伏来塑造形象。很显然地是,假如在大理石上真实的按照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那个张开大口进行哀号的拉奥孔来进行雕刻,那么我们可想而知雕刻家要在石块上凿出一个大大的黑洞来表示拉奥孔的那张哀号的大嘴巴,但是这个深深的黑洞在雕塑上是及其的难看的,甚至是令人恶心和厌恶的。而将拉奥孔的那嚎啕大哭变成了一丝无奈的叹息,正是避免了那个黑洞洞的大嘴。莱辛认为正是在这一点处理上,雕塑家表现出了他的天赋与创造性。 那么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是诗人摹仿了雕塑家的雕塑,还是雕塑家摹仿诗人。因为罗马人对于拉奥孔这个传说是耳熟能详的,不仅雕塑家把它创造成了一个雕塑群,而且诗人也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它进行过描述。关于拉奥孔的神话,在古罗马的文学与艺术中有许多的创作,其中最为著名文学上的创作的是维吉尔的对拉奥孔的描述,而且在古罗马的雕塑中也经常的出现关于拉奥孔的故事,所以在文学与雕塑上的谁模仿谁的问题上出现过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个争论可以通过史学上的考据可以断定.但是在由于雕塑的年代难以断定,所以这个问题也随着进入了艺术领域中.在艺术上这个问题的争论比史学上的争论复杂得多了,涉及到了造型艺术与文学的差异的问题。 -
智者纳坦(研究版)
《智者纳坦(研究版)》内容简介:莱辛的《智者纳坦(研究版)》始自《十日谈》中“三个戒指”的故事,其中犹太人的形象一改过去的龌龊与卑鄙,成了令人尊敬的长者。剧中表达的超越民族偏见、倡导宗教宽容与人类和谐的思想更使这部戏剧成为反对宗教歧视与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的一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著述。 作为“研究版”,《智者纳坦(研究版)》收录了几个世纪以来对《智者纳坦(研究版)》有代表性的诠释论文、德文版《莱辛全集》(十二卷)编写的文本说明、剧本正文注疏等内容。 -
莱辛剧作七种
《莱辛剧作七种》主要内容:不仅是剧作家、诗人、评论家也是哲人、神学家、古文史学家的莱辛,以一个公开的启蒙知识人身份审慎地与启蒙运动保持苏格拉底式的距离,表面上迎合启蒙思潮却自己心里有数,以绝妙的写作技艺提醒启蒙运动中的知识人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当今学界: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仍然置身于启蒙问题的阴影中,莱辛的写作对我们来说之所以尤其重要,首先因为我们迄今没有从启蒙问题中脱身。 -
又来了,爱情
《又来了,爱情》写于1995年,是她步入晚年以后的代表,无论是主题的开掘、技法的运用,都日臻纯熟,标志着莱辛的写作已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小说的主人公,青岛剧团的团长兼编剧萨拉·德拉姆是个年逾六旬,守寡多年而风韵犹存的知识女性。她把19世纪的传奇人物朱莉·韦龙的故事改成剧本,准备上演,在排练过程中,她与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导演以及男主角在感情上掀起了难以名状的微妙波澜,被突然袭来的爱情风暴冲击得失去了方向……小说把萨拉的情感纠葛与她笔下的女主人朱莉的独特经历演化成两条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叙事线索,丝丝入扣地展示出当代女性深层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
好人恐怖分子
《好人恐怖分子》讲述了在伦敦的一栋非法居住屋里,聚集了一群幻想改变社会的中产阶级青年。这群“反抗者”绝望地反抗着一切,却势若散沙。似乎只有爱丽丝有能力聚沙成塔……终于,“反抗者”幼稚而激进的幻想演变成一场真正的灾难,而他们并未感到激动和满足。“沙塔”颓然四散,而爱丽丝兀自困守,懵懂地咀嚼无法回头的人生…… 在怨毒的咒骂之后,爱丽丝带着她的雅斯培离开了寄居四年的母亲的家。现在,他们站在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前。闻着从楼上传来的气味,想来她可以大显一番身手了。 爱丽丝出身于她所鄙夷的“虚伪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的生意收入稳定,母亲的社交生活丰富多彩。那个被称为“家”的大房子里永远人流如织,高朋满座;而小爱丽丝常常被忽视,像是一只随时会被客人的大脚不小心踩到的可怜小动物。成年后的爱丽丝成为了激进组织的成员。她自认是一个坚定而尽责的革命者,而她的生活,除了贴标语、游行这些令人激动的“大事”之外,更多的仍然是处理日常琐事、与查封非法居住屋的官员们周旋、通水布电、除脏去污、以及烧一锅美味的汤。母亲痛恨爱丽丝没有成为体面的职业女性,而是像自己一样围着家庭——爱丽丝的集体“大家庭”——打转。激进组织的其他成员对爱丽丝“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以为然,认为她关心“正事”程度不及她关注窗帘样式的一半。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拒绝她精打细算购回食材、烹制出来的美味浓汤——其中就有她的雅斯培。他们一边鄙夷着,一边享受着她的奉献。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好女儿”,爱丽丝知道如何装出乖女孩的样子与政府机构的官僚们打交道。她整理家务,井井有条。她像一位母亲,一位大姐,照顾激进组织的所有成员。爱丽丝善良、勤劳、热心。但是,组织的内讧最终使她身不由己卷入了一场炸弹袭击的恐怖事件中。令人惊恐的计划正在她所守护的这栋房子里酝酿着,再也无法回头…… 《好人恐怖分子》出版于一九八五年,评论界认为它是莱辛在创作了一系列科幻题材的小说后重新回归早期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同时亦是其女性主题小说的延续和升华。莱辛的笔触涉及到个人理想主义与团体行为的抗衡,以及对革命的冲动遭遇业余行为的风险,但她更多关注的并不是对恐怖主义行为的溯源和剖析,而是对女性自身的认识:她们的心理状态,她们的工作与政治生活,她们与男性及孩子的关系,还有她们随着年龄增长对社会认识的改变。 在这本书创作的酝酿过程中,伦敦哈罗兹百货的爆炸案激发了多丽丝•莱辛的灵感,同时也成为这个故事的起点。“我知道一些和爱丽丝类似的人。她们有母亲般的爱心,为鲸鱼、海豹和环境问题而担心,但是同时又说着这样的话,‘你不可能不打破鸡蛋而得到煎蛋。’她们还可能毫不犹豫地杀死一大群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莱辛曾经透露过《好人恐怖分子》的构思创作经历。“我想得越多,故事就越有意思。我熟悉像她男朋友一样的那类人物,而我想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于是又产生了同性恋姊妹花。我脑子里有一个我所要创作的人物表。而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有一两个古怪的家伙突然冒出来。” 多丽丝•莱辛于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于伊朗,父母均为英国人。年幼的莱辛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14岁时,她由于眼疾而辍学,在孤独之中与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历了职业变动和两次婚变后,她于1949年携幼子和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一作《野草在歌唱》)的手稿移居伦敦,进入全面创作时期。莱辛善于刻画社会边缘人的角色和矛盾冲突。《青草在歌唱》通过讲述一个白人农场主妻子及其黑人佣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种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处女作在一九五〇年出版后获得极大成功。此后,莱辛历经十七载,陆续创作出“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从一九五二年的《玛莎•奎斯特》到一九六九年的《四门之城》。一九六二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达到她创作生涯的巅峰,这部作品也成为当年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被全球数百万女性奉为女性独立的教科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莱辛陆续推出一系列 “太空小说”,如《什卡斯塔》、《天狼星试验》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忧思。 二〇〇七年,八十八岁高龄的多丽丝•莱辛因“激情饱满、想象力丰富、力量型预言与史诗般的女性视角及深刻的怀疑精神”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第十一个获得诺奖的女作家。作为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文坛又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她的光芒不仅在于那一长串的奖项,更在于她那博大敏感的心灵。 感悟莱辛,从作品开始。 译者 王睿
-
特别的猫
故事从莱辛在非洲的童年开始。爱猫成痴的文学大师用优雅的笔调讲述了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 猫的世界精彩纷呈。娇美的公主灰咪咪和内省的黑猫咪因为争宠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同为母亲,育儿之道却大相径庭,令观者莞尔;流浪猫鲁夫斯九死一生、大帅猫巴奇奇不幸致残……莱辛的情感体验因丰腴而灿烂。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