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文学
-
穿Kenzo的女人
此书经由一个叫钱玛莉的香港女人的主观之眼,以主观之笔刻画其身边的朋友以至在情场上、职场上的贪婪与焦虑、迷惑与亢奋、挫败与张狂。一百多个人物轮番上场,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哀或喜的故事可说,从而合谱出一曲香港男女的浮世乐章。 曾于七十年代在《号外》连载,后经博益出版的《穿kenzo的女人》虽然已绝版多时,但到现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皆因书中反映的七十年代新女性的心态,今日女性看来仍有共鸣。 《号外》创办人之一邓小宇在书中化身懂享受、有品味、个性bitchy的钱玛莉,教读者如何享受物质生活,並分享她与几位女友在工作与爱情路上的心路历程,當中少不免對不同男女评头论足,对社会怪现象冷嘲热讽,字字珠玑,笑中有泪。 最新出版的《穿kenzo的女人》集合原版的上、下2集,加上十多篇补稿和插图,辑成完整本。 -
刘以鬯小说自选集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刘以鬯的小说作品:没有故事的《对倒》、没有人物的《吵架》、没有顶点与结局的《链》、探求内在真实的《蜘蛛精》、以物为主的《动乱》、政论体的《春雨》、睁开眼睛做梦的《副刊编辑的白日梦》、重复叙述的《打错了》……作者故意用不合常规的表现手法,另辟路径,使作品能够多少有些独创性。 -
洒金笺
或许,曾经有几段你意想不到的爱情故事会刺激你的思考与感想,不禁会问“赤裸的情感本应无罪,但,为什么在世纪末的今天,裸情不是无憾,却还有恨?这个秘密隐藏在一封写在洒金笺的信上。故事很长,通过方心如这位女性的奋斗史,可以看到香港40年代至今的发展,希望你们会看完整个故事为止。 -
原來你非不快樂
這本書沒有列出一千種快樂的方法,一萬個快活逍遙遊好去處。還沒放下心裡的包袱,逍遙得到哪裡去?沒提供心靈的雞湯,湯只能補身,我不自兩量力試圖扮神農嚐草開藥,所以選擇殘忍地嘗試把這包袱打開,理解痛苦的來源,才能為心把關,只有心無挂礙,才能讓煩惱與痛苦貶值到視而不見,才能找回快樂的生母:安樂自在。 再說白點,舉例,關於愛情,因安樂而快樂,就是做到「不錯過任何挑逗,也不為任何人等候」,「不給我的我不要 ,不是我的我不愛」。 書名叫《原來你非不快樂》,副題該是「得你一人未發覺」。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快樂本由心決定,一如空氣存在,用力呼吸才會發覺,但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執著於快樂,便不快樂。 書分為八章,最後一章講死亡,因為作者深信未知死焉知生,正如未知苦焉知樂。對終極結局忌諱,沒有想過探索之後的出路,之前的快樂都是一場快活的幻覺罷了。 快樂不可能從外境追求, 因為現實挫敗難免,只能往自己內在的心修練,才能無敵無懼於外在遭遇。不用找,不要追。 -
喜寶
這是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的亦舒珍藏本中的一本, 珍藏本共十四本:《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喜寶》、《朝花夕拾》、《流金歲月》、《歎息橋》、《傷城記》、《慰寂寥》、《縱橫四海》、《蓉島之春》、《特首小姐你早》、《漫長迂迴的路》、《靈心》、《大君》。 男人只分兩種:有錢與沒錢,誰都一樣。 -
迷迭香
余芒走進現場,攝影機準備開動,男女演員所站的位置恰到好處,製片、助導、美術指導、編劇統統在場,化粧與服裝也在一邊聽令。 今日這場戲同步錄音,余芒剛想叫開始拍攝,忽然之間,所有的工作人員轉過身子來,面對著她,同心合意齊齊發出龐大噓聲。 余芒目停口呆,汗珠自額角直冒出來。 她自床上一躍而起。 不止一次做這個夢了。 每一次的感覺卻比上一次更可怕。 心理醫生方僑生是余芒大學同學,得知這重複的噩夢,便同她說,電影導演這分職業,對她來說,可能壓力太大。 余芒問:「我是否會散開崩潰?」 僑生搖搖頭,「別擔心,但是你會一直做這個噩夢,直到噩夢成真,這叫做自履預言。」 「我到這裏來是為著尋求幫助,如果我想人踩我,我會去見影評人。」 -
明年给你送花来
《明年给你送花来》内容简介:华芝子自幼在孤儿院长大,坚强独立,安于天命,只想过平平凡凡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到申家当起了助理,照顾患病的申元东,同时在申元东任教的学校结识了他的侄子申经天,他是一个全身上下都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热爱刺激探险。命运是如此的巧妙,让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相遇在一起,相处之中,经天渐渐迷恋上芝子,可热爱冒险的他在一次潜水事故中遇难,并留下遗嘱将心脏捐献给叔叔申元东,从此,芝子陷入了对经天的怀念之中,而恢复健康的元东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这段遭遇中,有欢笑,有疑惑,有担忧,有悲痛,最重要的还有希望和爱! -
大叔
本书是作者在五十岁之际写下的最新散文集,谈生命,论爱情,观电影,说教育,忆旅行,紧跟时下流行话题涉及电影,时尚,文化,教育领域,记叙的是这位大叔对于人间万象的感慨和评述,议论叙事,抒情反思,自觉地在笔端语调中保持着甚至加强着成熟男性对于年轻异性群体的感染力。文笔活泼且犀利,不拘章法,个人色彩浓烈,从私人体验延伸阐发深意。既有浓厚传统文化意识,笑谈禅学佛理,更有旅美作家国际视野,细诉各地民俗地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机迸发的流行文化场域。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評論與回應(摘錄) 「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 「<尋路在京都>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根深蒂固的距離」,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人物之間、文化之間、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實在恰當不過。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 「<愛美麗在屯門>令我開心發笑。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它幽默而不輕淺、機敏而不躁亂。」 ——林在山 「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温哥華的私房菜>,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希望沒人聽到哩!)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肥薛真是個精彩角色!他叫你去笑他的自憐,却又讓你為他流淚,哈哈!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寶華街節,俊朗的「男仔頭」日本女子,魔術蘑菇朱古力,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另外」的一面──很高興你為我們把這兩個世界連繄起來。」 ——梁學思 「以食物為切入點,探討香港人後九七心態,清新而有趣。也斯在七十年代著作<找房子的人>,表述了香港人在香港建立家的困窘。九七後,<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的史提芬,找房子找到越南,內心依然有填不滿的空洞,箇中感受,絕對是香港人的同感;<濠江殺手鹹蝦醬>的殺手阿璋捉姦變姦夫,偷情的步伐令他與情人只能進食前菜,共晉正餐變成無法企及的奢望,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感,是對香港黑幫電影的回應,同時是找房子心態的後九七變調之作。這本書雅俗共賞,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各具特色,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這是入得中學大學、出得本土海外,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 ——黃勁輝 <斯洛文尼亞故事> 「無法憑空想像一個九月的斯洛文尼亞,這“不容易抵達的地方”。當飛機落地,汽車引擎熄掉的那一刻,步出密閉的空間,不同於以往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之地的氣味,黏在旅人的衣衫上,他/她似乎也變得和這個地方一樣陌生,如新生兒般,眼神裏同帶著疏離和好奇,探視這個新世界。在路上發現這裏和他/她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之處,又有太多相同之處。不同的使旅人忍不住產生比對,相同的則觸發了他/她的回憶,這裏讓他想起以往到過的地方,遇見的人,黑暗中的夢……時間旅途中的一瞥,或觀照他者,或回望自身,這“凡人的奧德賽”。」 <艾布爾的夜宴> 「廚師是食物的媒人,對於各種形狀、材質、味道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量度和掌握。 「廚師是科學家,總是不滿意食物本來的樣子和質地,他們有自己的目地和計畫。 廚師是魔術師,使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從味蕾到大腦再到神經末梢,他們有技術,所以有控制欲。 「而食物,當厭倦了被衡量,被拆解,被融合,最後進入一道菜的關係圈時,反叛心起,在尚帶一抹青蔥時,心裏構想一種毀滅後的完整。 「也許,和這個世界平行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人們想到的卻沒做的事情,會在那裏發生。半夢半醒間偶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熟悉的一幕,卻怎麼也想不起背景,時間和人物……就當它是一道小時候嘗過的菜,寫過的信,念過的詩好了。」 <濠江殺手鹹蝦醬> 「能在腦中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泳池裏搜尋的蒙太奇、夜行航船的閃回、殺手拿報紙的手指和女人垂在肩膀上的一縷散發的特寫、最後是長鏡頭裏的山路,人物從近到遠,然後消失,留下空鏡裏“燒剩了前門的大聖堂”。 「這是一個人的焦灼還是一座城的焦灼?幾聲之後電話接通?等的人最後會不會來?變還是不變?時間是過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焦灼是“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人們寧可在吃完前菜後半饑半飽中急切而又充滿耐心地等待主菜,也不要明白這前菜亦即是主菜,而等待是什麼?能充饑嗎?」 ——樊星 「兩年前,也斯背起行囊走出學院,當個吟遊詩人向世界出發。去斯洛文尼亞的地下山洞喝烈酒聽無國界詩朗誦;在耶魯的女性之桌上品嚐「巴黎中國俱樂部的毛沙拉」看詩人伸出雙手扮天使的翅膀;到東京與來自各國的譯者展開一場尋找村上春樹的大冒險;五月在哈佛重新思索《萊茵河的新酒》的故事,又在芝加哥的晨光中吃印度來的苦瓜;後來再到尼斯的修道院裡過了一陣子苦行僧的生活……一路上的經歷,也斯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遊蕩詩人「on the road」的記事簿上,有虛構的有記憶的有卡爾維諾式的故事,一切一切都盡是詩情(私情)。於是,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示出來的是一種風貌;以散文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風貌。就像書中提及到的el bulli的份子美食一樣:「鵪鶉、羊腦、螃蟹它都幻變出來了,只是未必以原來的形狀出現吧了!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當然艾布爾不是道家煉丹的丹爐,它是借重科學的精確,調弄色香味各種份子,為我們開發感官的新領域,重繪飲食的地圖。」啊,明白了!原來一開始詩人出走,為的其實是想做一次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實驗。」 ——鄧烱桐:The notebook of a troubadour 「特別喜歡<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兩篇。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由於對政治和前途無能為力,被壓抑的活力與創造力只好流入飲食的領域裡。香港人在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吃虧吃緊和吃不消。到香港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之中已經做到了。」 ——林沛理 「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愛情”橋段其實只是副線,幾百種食品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以說是對”九七過渡’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當然,見證方式,卻是婉轉曲折, ”食色,性也”。」 ——許子東 「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正如周蕾所說,『這種非香港人自選、而是被歷史所建構的邊緣化位置,帶來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能力。』自己既不足以成為根源文化,並受到排斥,它自然本能地排斥中心意識、本質主義,同時不排斥混合,注意在衝突中相處。也斯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 ——趙稀方 在九七後出現的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說是第一篇從題目到內容都處理後殖民問題的作品。作者透過有着混雜背景的小說人物,道出了香港後殖民處流的複雜性和弔詭性。……香港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曖昧性,不是那麽黑白分明地說出好壞。作者不是用後殖民理論來規劃其小說,而是借小說來質疑後殖民理論闡釋香港的複雜性。 ——馮偉才 -
词家有道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谈。词人在对谈中以创作者第一身,回顾和解说自己的作品构思,并分享对于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借此探讨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访谈录”的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七十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九十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二十一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共十六位。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
亦舒传
《文苑香雪海――亦舒传》作者汪义生长期潜心研究港台文学,已出版港台文学研究专著四五部之多,是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专家。从传记中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亦舒的音容笑貌、她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并了解亦舒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生活阅历对她创作的影响,她的作品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接触和了解这一切,对于理解亦舒的作品,乃至启发我们对人生的体认不无稗益。 -
只怕不再遇上
《只怕不再遇上:一生挚爱张国荣》内容简介:作者以可读性强而客观理性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代天王张国荣的传奇人生,并对张国荣的音乐、影视作品,在书内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无论是叱咤歌坛、影坛的那个天王张国荣,还是生活中那个坦坦荡荡的张国荣,书中都有很好的介绍和描绘。这不仅是一本了解张国荣的传记,更可当做欣赏张国荣艺术成就的“说明书”。 -
香港文学精选集(共6册)
“香港文学选集系列”共六册,其中小说选四册:《伞》、《Danny Boy》、《垂杨柳》、《鹫或羔羊》;散文选两册。《秋日边境》、《尚未发生》;其作品均选自2000年9月号至2005年9月号的《香港文学》杂志。作品内容包容了不同社会生活形态、都市节拍烙印、个体思维意识,组成一幅幅斑斓的社会生活画面。 -
末日酒店 DOOMSDAY HOTEL
故事不過是生活的偶然總結。那次去澳門,澳門經常去,從1986年那一次去了現已關閉的「峰景酒店」,澳門時常是我鄰城。後來去了一間舊屋改建的酒店,擦牙的時候發覺杯底寫了The End 字樣,洗澡時發覺皂液瓶燒的是聖經傳道書經文「虛空的虛空」,有人告訴我,酒店經理的兒子患了血癌。我就想到了酒店的記認,時間,以及開始在我身上侵蝕的毀壞,所以就寫了《末日酒店》。寫完以後再去了一次里斯本,以為可以給故事再添加些甚麼,但加無可加,故事謝絕碰觸,我是作者也奈何它不得,只好以它原來的面貌呈現。小說總結生活,並且比我們的生活驕傲,跳脫,自由,長久:我們生之中,無法得到的,小說賜予,因此我必須寫。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下)
●高登人氣網路 & 太陽報副刊專欄作家Pizza首部長篇科幻小說登場! ●小說於網路連載半年,Facebook 專頁超過40,000 Fans!!網上點撃率逾 200萬次! ●高登廣東話文學作品,香港新派小說!!! ●上冊剛推出一個月內,售出超過10,000本! 下冊 故事講述主角游梓池坐上凌晨時分的紅van回大埔,紅van穿越獅子山隧道後,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整個香港空除了我們十七個外就無一人,究竟發生甚麼事…… 奇怪的是,就我們肉眼所見, 當我們乘搭的這台通宵小巴, 如常從旺角道出發, 以大埔太和為終點, 穿越獅子山隧道後, 地球上其餘的70億人口, 竟於一瞬間全然消失。 一台小巴,17個乘客, 隧道過後,我們成了人類文明的最後17人。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我的名字叫游梓池,26歲,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作者簡介: Pizza 八十後新派作家,本年初率先在高登連載其首部長篇科幻小說,現結集成書, 同時在太陽報撰寫小說和散文專欄,主打科幻、懸疑題材, 除小說外,同時涉獵劇本,喜好多元化創作。 -
烈佬傳
著名作家黃碧雲推出新作《烈佬傳》,她的自序是這樣說的:「小說叫《烈佬傳》,對應我的《烈女圖》。小說也可以叫《黑暗的孩子》,如果有一個全知並且慈祥的,微物之神,他所見的這一群人,都是黑暗中的孩子。小說當初叫《此處彼處那處》,以空間寫時間與命運,對我來說,是哲學命題:在一定 的歷史條件裡面,人的本性就是命運。時間令我們看得更清楚。 我曾經以為命運與歷史、沉重而嚴厲。我的烈佬,以一己必壞之身,不說難,也不說意志,但坦然的面對命運,我懾於其無火之烈,所以只能寫《烈佬傳》,正如《烈女圖》,寫的不是我,而是那個活著又會死去,說到有趣時不時會笑起來,口中無牙,心中無怨,微小而又與物同生,因此是一個又是人類所有;烈佬如果聽到,烈佬不讀書示寫字,他會說,你說甚麼呀,說得那麼複雜,做人哪有那麼複雜,很快就過──以輕取難,以微容大,至烈而無烈,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他的是灣仔,而我們的是香港,飄搖之島,我為之描圖寫傳的,不過是那麼一個影子。」 -
佩枪的朱丽叶
《佩枪的朱丽叶》由全球最畅销华人女作家亦舒编著。 《佩枪的朱丽叶》讲述了: 他对这女子倾慕得五体投地。他捏紧拳头,这是他的朱丽叶,他下了决心,要拼死追求她,把所有情敌击败。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