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張大春

  • 城邦暴力團(下)

    作者:張大春

    《城邦暴力團》是武俠小說,一部傳奇又真實、一部奇門盾甲又兼說1949以來台灣近代一塊小歷史的、一部解個人身世之謎也解時代亂局之謎的好看小說。 《城邦暴力團》就字數篇幅來說是作家張大春最具代表性的長篇,就題材來說也是作者最具野心的敘事嘗試,有人說這是金庸之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世代武俠作品(倪匡語),也有論者指出作者用這樣一部“江湖即現實”的小說,想重新書寫本世紀以來的中華民族風雨史,讓歷史在廟堂、民間與知識份子三維視角下呈現出複雜的敘事效果。(陳思和語) 作者選擇逃離現實的武俠敘事加上傳記寫作的手法,將兩種不可能的文體混在一起,這是非常大膽的寫作手法。
  • 文章自在

    作者:張大春

    本來文章有法,可是真正讓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風格的法,非但不能經由考試鑒別;也不能經由應付考試的練習而培養。要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鍊作文── 要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張大春以79篇散文演繹文章之道,既談他對寫文章的看法,也示範各種寫作技巧。 同時收錄蘇洵、魯迅、胡適、梁實秋、林今開、毛尖等古今諸家文章各一篇, 或博大或巧妙,各擅勝場。 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若不是與一個人表達自我的熱情相終始,那麼,它在本質上是造作虛假的。 練習寫文章,是要培養一種隨身攜帶的能力,而非用後即丟的資格。 寫文章,好難── 好文章是從對於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而體會,恰像是一個逛市集的人從自己口袋裏掏出來買東西的錢。累積好逛市集的資本,寫文章就不難。 我對文學沒興趣,何必學作文、寫文章── 作文當然不是文學,也不以訓練文學家為目的,但是作文並不排除文學。不僅如此,還與萬事萬物、各行各業、諸學諸術都有關。如果有一個又一個的題目,能夠勾動你去反芻你那不得已而然的生命,你會覺得那是中文系、作家、或者是作文專業老師才看得到、聽得到的事嗎? 作文都是八股文,很無聊── 今天自以為身處新時代進步社會的我們每每取喻「八股」二字以諷作文考試。殊不知眼前的考作文還遠不如舊日的考八股──因為八股講究的義法,還能引發、誘導並鍛鍊作文章的人操縱文氣,離合章句;條陳縷析,辨事知理。 考作文,唉── 面對惶惶不可終日的考生及家長,我總想說:如果把文章和作文根本看成兩件事,文章能作得,何愁作文不能取高分呢?以考試取人才是中國人沿襲了一千多年的老制度,以考試拚機會更是這老制度轉植增生的餘毒,既然不能迴避,只能戮力向前,而且非另闢蹊徑不可。 怎麼「另闢蹊徑」── 一般說來,真正的好文章不會是他人命題、你寫作而成就的。但凡是他人命題,就只好換一副思維,把自己的文章當作謎面,把他人的題目當作謎底。你周折兜轉,就是不說破那題目的字面,可是文章寫完,人們就猜得出、也明白了題目。 如何加強寫文章的能力── 戒掉廢話,乾淨俐落地說話。 打消我們日常口語中毫無意義的口頭禪,有如清理思考的蕪蔓,掌握感受的本質,這種工作不需要花錢補習、買講義、背誦範文和修辭條例,它原本就是我們自有自成的能力。 作文不只是制式的說明文、抒情文、敘事文、議論文等寥寥數端,而是更廣泛的語言活動。 寫文章怎麼可以套公式── 如果不只是調度有限的嘉言名語,投機討巧,而是將這公式移作思考遊戲,鍛鍊出一種不斷聯想、記憶、對照、質疑、求解的思考習慣,何嘗不能在更廣泛的生活場域上打造出行文的能力呢? 用字斤斤計較,有必要嗎── 像是患了強迫症一般講究文字形、音、義之正確與否的人不無道理——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傳遞基於文字而產生或召喚的信念。 孩子為什麼討厭寫作文── 因為我們從小教孩子作文,多半只教他們應和題目。若培養孩子對許多不見得有用的事物產生好奇、並加意探索,便能引導出樂趣。 文言文是古人的語言,都什麼時代了還學它幹嘛── 國語文本來就是文白夾雜,使用者隨時都在更動、修補、扭曲、變造我們長遠的交流和溝通工具——包括把「女朋友」說成「女票」、把「甚麼時候」說成「神 獸」、把「鼓起勇氣」說成「古瓊氣」、把「中央氣象局」說成「裝嗆局」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也隨時在增補修繕破壞重組這一個語言體系。我儘管未必習 慣或喜歡,但是從來不會去譴責教授先生們一向嗤之以鼻的「火星文」。同樣的道理,對於流傳了千百年而仍舊為人所使用的語言,我也不覺得一定只該被現代人鄙 夷、拋棄或遺忘……國語文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在兩種語(文)體之對立互斥,而在教學實務欠缺融通變化;還不僅是獨立一個科目的教學實務,更牽繫著各科知識能 夠被學生理解的根本。 好的國文課本應該是── 我只能這樣想像著:有朝一日,國文課本的每一課都是一道人生的謎題,從一句俗語、一篇故事、一首詩、一首流行歌曲、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齣戲劇、一棟建築、一套時裝、一宗古董……一幕又一幕的人生風景,提供學生從其中認識、描述並解釋自己的處境。 從概念到方法,從說明到例文,從白話到文言,從形到神。 好文章從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寫文章是自由、能真實表達自己、技法多變的樂趣。 「作文」原是「練習寫文章」的意思,但隨著教育模式已變成「被動地寫命題式文章,且作為考核之用」,學子沒有熱情,師長也苦惱,但求早早脫離考試制度。 但寫文章不應以考試為目的,也不以成為文學家為目的。文章是表達自己的方式,是國語文修養,是一種溝通管道,好文章能讓我們對人世的理解超越時間。 張大春以其多年與文字為伍的經驗、對現前作文教學環境的觀察,提出見解,也引導讀者體驗寫文章的自由樂趣。
  • 尋人啟事

    作者:張大春

    這個想法從此開始糾纏著我、困擾著我。我日復一日、時復一時地想要找出那一個偶然點,找出使我的人生之所以成為如此的原因。也就大約在那段期間,我正在寫一本題名為《尋人啟事》的書;寫的是幾十個在我過去半輩子人生之中與我錯身而過的人。他們裡面有的是我的親戚、有的是我的同學、有的是鄰居、有的是朋友,還有的連朋友都談不上,頂多不過點頭相識的交情。-張大春 你可曾細細留心過,生活在我們週遭的人群嗎?隱身於市井街坊間的各式人物,有多少曾在我們流動的生活中錯身而過?作者以最細膩與動人的筆觸,在世紀末譜寫出最抒情的小說樂章,57篇小說,57位人物,讓我們眷戀、情愁、悵惘以及從腦海裡漸漸退色的人物,重新自記憶中甦醒,因為一路上我們都共同這樣蹣跚而來。(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臺北隨手

    作者:張大春

    張大春是個天生善於故弄玄虛的人,鄉野怪聞、魔幻後設、都會傳奇,真真假假隨手拈來,每能渾然成趣。他的作品大多在台灣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副刊連載。以此層次看,他跟張愛玲一樣同是「通俗作家」。兩人的視野、取材和手法各自風流,但兩人駕馭文字的能力,都有教人流連忘返的本領。能經常在報紙連載小說要讀者下回分解,作者非有這種能量不可。張愛玲打蒼涼的手勢,一字一句把讀者引進胡琴咿啞餘韻不絕的世界。她經營的意象是細細的、怯怯的,張大春文字陽光滿目、野氣一身。
  • 一葉秋

    作者:張大春

    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說山》 看小說家扮說書人 演罷《春燈公子》市井豪俠江湖快意, 拾掇《戰夏陽》知識份子的官場怪態, 書場時序正逢金秋,且看: 張大春 民國百年最新小說集《一葉秋》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書中〈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書中〈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呢……(例如: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 雞翎圖

    作者:張大春

    本書描寫小人物、畸零人竹青春與愛情,追尋與失落,悲涼與喜悅。八○年代文學地平線上最耀眼竹一顆星第一次發光,張大春成名作精選十篇。
  • 城邦暴力團<貳>

    作者:Dachun Zhang

    Text: Chinese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 我妹妹

    作者:張大春

    很簡單的一本書。在讀書的人可以看到流淚了。
  • 本事

    作者:張大春

  • 城邦暴力團(肆)

    作者:張大春

    向在文壇以「頑童」著稱的小說家張大春,近年創作形式轉向「武俠」類型.這部全書字數長達36 萬字的《城邦暴力團》以其磅礡浩瀚的氣勢、繁複迷離的小說迷宮方式,將成為張大春近年來最具爆炸性的代表作。在這個暴力團裡,集結了現代、及武俠,現實與傳奇,既有層峰內鬥,又有江湖恩怨,直達作者現下「無視書的限制」的創作精神。 大家都以為武小說盡在金庸了。可是難道武俠小說就沒有另外的可能性了。於是,張大春設想:如何保留武俠小說的種種元素,再讓它產生新的活力,加入新的細節。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在書裡有個老頭會辮子功。這老頭是個前清遺老,所以還偷藏了一條辮子。(他 90 多歲了,所以現在還活著。有一天這老頭在一個情況下被逼著施展神功,帽子一脫,哇!啪的一下,頸椎閃到了。這下怎麼辦?他只好進醫院作復健。結果在復健病房裡的那一堆人,全是有功夫的人。你知道這個醫院裏的陪病人員,什麼三教九流都有:扒手啦、毒販啦、殺人犯啦、菲傭啦、失業的拳頭師啦……結果這個辮子功的老小子一進醫院,另一個世界全展開了。) 這些細節是以前武俠小說裏沒有的。你說國畫不能畫飛機,我水墨裏可以畫飛機啊。張大春的現代武俠,不是一個文類,一個類型,它就是一種材料。《城邦暴力團》是一個武俠小說,一個傳奇的、虛構的、有江湖恩怨、有閱讀高潮的一個東西。 這故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一個有功夫的人都得不斷逃亡的故事。為什麼要逃亡?因為有人知道他有功夫,想要利用他;有人知道他有功夫,想要陷害他;有人怕他被對方利用,想要去找他;有人誤會他偷東西要抓他。 從頭到尾他都在跑。在他跑的中間,就發生了一些事:他曾不停地遇到七個老人。這七個老人就慢慢揭露了孫小六的身世。 現代人空有一身本事,就是為了逃離這個社會、逃離這個體制、逃離種種一切的媚俗。只有這樣,你才能生存嘛,才能像個人。孫小六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人在一個文化裡失去生命力,雖然他不斷透過特殊才能的學習和擁有來獲得生命力,可是這些都沒有用。只有不斷地逃亡。(摘自誠品網路書店)
  • 四喜憂國

    作者:張大春

  • 最初

    作者:張大春

    「最初的张大春三本经典选集 」,囊括了他初期成名代表作:时报文学奖五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 、忧国的外省荣民写下「告全国军民同胞书」的 、科幻小说首奖的 、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 等等,一篇篇热闹又有门道的短篇作品。此外休息了近两年的张大春,还为这套书写了短篇小说 代序,今年阅读张大春当然要从「最初」三本经典选集系列开始。
  • 野孩子

    作者:張大春

    大頭春三部曲結尾,但是一個只有開始的故事。因為後來那些悲慘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一開始,誰並不知道,尤其讀者,這是全書唯一的簡單陷阱。
  • 雍正的第一滴血

    作者:张大春

  • 撒謊的信徒

    作者:張大春

    與其稱<撒謊的信徒>刻劃了某個集爭議於一身的政客,倒不如說它揭露了權力所誘發的人情惡質之源--懦弱、貪婪、傲慢以及無知;權力如何使擁有它和失去它的人屈服、攀附、獨斷甚至盲目?這是每一個不肯撒謊的人應該追問的,也唯有在這樣追問的時候,人民得以超越領袖、歷史得以擺脫政治,信徒得以遠離神祇,小說得以瓦解謊言。(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小說稗類

    作者:張大春

    我們高貴的評論家對這本書所表示的最大的善意是說它「卑之毋甚高論」,我很喜歡這句話,其實,它的原意是:「請說得淺顯些,不要搞得太高深玄奧。」──「卑之,毋甚高論。」這正是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用意。 我半生的志業(以及可見的一生的作業)都是小說,看人不把它當成個東西,自然有抗辯不可忍。 可是,稗字如果不作「小」、「別」義解,而純就其植物屬性論;說小說如稗,我又滿心景慕。因為它很野、很自由、在濕泥和粗礫上都能生長;人若吃了它不好消化,那是人自己的侷限。
  • 一葉秋

    作者:張大春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 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或許,說的是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小說家同系列前作《春燈公子》內容以描寫市井豪俠故事為主;到《戰夏陽》則聚焦到知識份子在官場與學問之道中的怪態醜態。本書(《一葉秋》)則加入了許多機巧聰敏人物與鬼狐仙怪故事的新題材,說的是「識時務」的人們在濁濁世道中權通達變,趨吉避害、全身保家,乃至承接來自俗世或者天上地下名祿福報的有趣傳說故事。 「……故事逗人悲喜嗔哀,有如天無私覆、地無私傾;故事裡的教訓往往是說故事的人忍不住插科多嘴,踵事增華,猶如宋元人畫,偏教後世之帝王、藏家給添蓋了許許多多的圖章,這些宣示所有之權的圖章一而再、再而三地撲掩而下,反而遮蔽了原作的面目。用我的理解來說,大約就是當人們聽了或者讀了故事,留下的印象卻仍然是自己人生的感懷和體會,那麼這個故事不過就還是在註解著那個聽著、讀著故事的我。」
  • 文學不安

    作者:張大春

  • 聆聽父親

    作者:張大春

    張大春寫作以來最深情的一部作品,一改過去快俠般的小說頑童形象,耗時五年終於要面市,是寫作時間最長的一部。這本自傳體式的小說背景是作家父親一次意外摔倒癱瘓後,作者開始對尚未出世的兒子訴說自己所認識的父親、以及父親口中的爺爺,全書對兒子娓娓道來的情感真摯動人,小說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家族裡的不同世代的父親面貌,更以感性的史觀展現外省第一代遷移來台的家庭價值,張大春這次呈現出張式小說中難得一見的抒情,絕對是白話文學朱自清〈背影〉以來最感人的父親書寫。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8517)
  • 送給孩子的字

    作者:張大春

    繼兩岸熱銷好書《認得幾個字》後,張大春想再送孩子幾個字。 雖然只有幾個字,都是父親對兒女的深情。 華文作家張大春繼《認得幾個字》之後,送給即將步入青春期孩子的39個字。 在這本《送給孩子的字》中,張大春試著透過家常生活與孩子們的交流,解說漢字,讓看似工具的文字變成懷帶情感的故友。書裡的中文漢字,並非冷僻生字,張大春透過孩子的眼光,期待與讀者一起像個小學生一樣重新理解那些我們以為熟悉的字,由淺入深,追根溯源,不離開生活情境,彰顯了文字的親切與樂趣。 關於認字,張大春想的比別人複雜,他說:「之所以誤讀、誤寫、誤以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們對於認字這件事想得太簡單。」許多張冠李戴的錯字,來自於我們對這些字的習焉不察。無論字的筆畫多少,都像是一個個值得認識的朋友,有著無窮無盡的生命質料,一旦求取,一定會出現說也說不完的故事。所以,不但念小學的孩子要認字,大人更要重新認字。 「我用這種方式保留我和孩子們在認字過程中的記憶,這也是我最重要的家庭記憶。」 --張大春 本書收錄39篇關於文字故事的散文和2篇張大春談教養與作文寫作,作者從日常與兒女間的趣味互動, 透過深入淺出的解說,將中文字的精髓與奧秘傳承給兩位小孩。《送給孩子的字》正是張大春為所有對文字還保有赤子之心的人所寫,並獻給那些不知該如何與孩子生活對談的父親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