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现当代文学

  • 春醪集·泪与笑

    作者: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内容简介:刘白堕善酿酒,饮之香关,经月不醒。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劫贼,饮之即醉,皆被擒获。游侠语日:“不畏张弓拔刀,但畏白堕春醪。”我读了这几句话,想出许多感慨来。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这的确是很可惋惜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罢,何苦睁着眼睛,垂头叹气地过日子呢?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
  • 茶馆 龙须沟

    作者:老舍

    《茶馆 龙须沟》内容简介:诞生于“欧风美雨”吹拂中的中国话剧,迄今已走过一个世纪的不平凡旅程。经由几代剧作家筚路蓝缕的奋力寻索与呕心沥血的潜心创造,在并不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现代话剧即迅速登上了成熟的艺术之巅,为中国文学的宏大交响曲,谱写出了风华独具的绚烂乐章,奉献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个人风格的杰出艺术经典。 此丛书意在立足新世纪,回顾检阅与集中展示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辉煌艺术成就,向读者介绍不同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具有独创性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提供领略话剧魅力、鉴赏艺术经典的基本读本。
  • 自己的园地

    作者:周作人 著,止庵 校订

    《自己的园地》分三辑,共五十六篇,其中“自己的园地”“绿洲”接近文艺批评,“茶话”则属于杂感随笔。“绿洲”意趣盎然,其手法为作者此后随笔创作多所沿袭;“自己的园地”则是作者此阶段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 “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是范围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在他认定的不论大小的地面上,应了力量去耕种,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 阿英说:“‘自己的园地’一辑,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沉沦》《情诗》二评,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可说是很重要的文献。”可以说,周作人的文艺批评理论,到此时遂告完善。
  •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

    作者:陈思和

    从抗战爆发——1949年后——“文化大革命”这四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战争因素深深地锚入人们的意识结构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尤其当带着满身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事业以后,文化心理上依然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理性与狂热的非理性的奇特结合,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因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军事生活、把战时军队生活方式视作最完美的理想境界,等等,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战争文化心理。这种文理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作者: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初版本编于1992年,一直被许多大学选作中国现代文学史或文学赏析课的教材。此次增订增加了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和地位的作品,更适合现代文学的教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坚持文学审美标准,按照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精选了现代文学史上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呈现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 丘陵之雕:野夫诗集

    作者:野夫

    第三代诗人杰出贡献奖、当代汉语贡献奖获得者,《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作者野夫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诗集,收录了野夫从1980年到2012年创作的诗歌精品,分为《狼之夜哭》《门后的守望》《现象系列》三个部分,诗歌充满生活的凌厉的质感,可以说是诗人三十余年诗歌创作的总结,也是诗人第一次公开出版的诗集。
  • 灵魂之旅

    作者:邓晓芒

    《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聚焦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十二篇专文针对十四位作家——从张贤亮、王朔、张承志,到贾平凹、韩少功、顾城;从张炜、莫言、史铁生,到残雪、林白、陈染;终于卫慧和棉棉,进行了生动而严格的文本解读。作者结合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从哲学家的角度,依据严谨缜密的人学理论基础,条分缕析地展现作家及其笔下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诚如作者所言,“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时代像这一时期的文学这样风云变幻、高潮迭起,没有任何时代像这一时期这样以一种不断深入的历程逐步揭示了中国人灵魂的深层结构。”
  • 误读的浪漫

    作者:马振骋

    马振骋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翻译《人的大地》开始,到如今,译作累累,至今笔耕不辍。他深谙法国文学和艺术史,对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生平掌故了解深入,流于笔端时,常常让人误以为他就是法国文学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史料和“八卦”趣闻,信手拈来,他就像那些文豪艺术家的知心朋友。这本《误读的浪漫》,正是他多年来浸润法国文化、文学的精彩小结。全书为四辑,分别为“巴黎左岸轶事”、“艺术家剪影”、“译笔如水”和“那些美好的书”,集中代表了马振骋老师法国文学、文化的功底和风格特色,儒雅有度,诙谐幽默,趣味十足。让我们在阅读中跟随马老师的文字,慢慢踏入这片在文学、艺术史上出现了无数闪耀名字的国度,在比甜美的浪漫想象更为复杂的现实中触摸法兰西更加真实的生命底色,感受比浪漫更为深沉的力量。
  • 余光中经典作品

    作者:余光中

    《余光中经典作品》内容简介: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 周作人精选集

    作者:周作人

    “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出版,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打造一份适于典藏的精品书目。她凝聚了数十位专家的心血,寄括着数以万计的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期望她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罗的淘洗,像那些支持这项事业的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世纪文学60家”将作为各大图书馆的馆藏经典,高等学校文科考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为世人所瞩目。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谈论周作人,现在依然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面对他,仍有许多困惑的问题。关于他的争论,在学术界从未停息过,评价的差异是那样的巨大。他一生走过的独特崎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本书展露的是他一生中所创作的经典作品精选,通过他的作品,让您体会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文集。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 够一梦

    作者:西川

    ●享有“知识分子诗人”美誉的西川是庄重文文学奖、现代汉诗奖的获得者,以其宽容、开放的诗风和近乎荒谬、尴尬的诗歌意象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独特地位。 ●1995年应邀参加第2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本诗集是西川近年来所作新诗的精华集,也是诗人近年来最为得意的作品的首次结集出版。 进入新千年,西川的诗歌创作延续了他的“长诗”风格,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一如既往的犀利深入,同时更为幽默调侃。西川用他铺张华丽的语言,酣畅淋漓的想象,为我们描摹了“丑陋”“卑劣”“虚伪”等国人的诸多负面性格,让人警醒。
  • 一起吃饭的人

    作者:杨黎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非非和橡皮的缔造者和灵魂”“废话教主”。 ●近乎口语的诗句却能点燃人的阅读激情,畅快淋漓的背后,是他的天赋和才气。 ●本集所有诗篇都是杨黎新作,熟悉而久违的杨黎味道将再次牵发你的阅读冲动,享受非典型诗歌带来的愉悦。 本诗集为杨黎最新短诗集,精选于他2000—2011年之间的力作。非常神秘的101首诗里,呈现出诗人对世界和语言的全新解释:你也许能够听懂,也许不能。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倾听。它们质朴、敏感、微妙、炙烫,对于即将来临的那一切恰到好处。
  • 灵地的缅想

    作者:胡河清

    本书是作者在结束年轻的生命之前唯一留给世人的自编论文集。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对话、交融的角度,探索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作者对东方文化有较长期的研究和积累,所以这些当代文学评论显示了作者有别于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路线,以及深含文化累叠的丰厚。
  • 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者:丁玲

    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的乡村青年女子的形象。特殊题材的择选以及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胆识和艺术创新方面的追求,尽管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从侧面进行的。然而女性作家特有的观照视角,用作者的话来说作品提出来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丁玲谈自己的创作》),仍然使得作品具有深沉感人的力量。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文学创新及其深刻的“现代性”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不可分割,甚至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也由此而触发。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与其说体现于象征、反讽、叙事等形式层面,不如说体现于这些形式层面所表达的主观的内心的精神活动。因此,李欧梵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对鲁迅复杂精神世界的探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即以《野草》而论,以往论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中的抑郁情绪,而李欧梵却认为《野草》是一次形式试验与心理剖析的完美结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对《野草》各篇相类形象的细读,李欧梵寻绎出文本背后的意蕴,以求重建作者叙述的寓意:诗人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的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中的形象,也就是鲁迅在小说散文中一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面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悲剧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空虚与充实、沉默与言说、生长与腐朽、生与死、明与暗、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永远处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链环中:腐朽促进了生长,但生长又造成腐朽;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向了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这种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正隐喻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心理的绝境。李欧梵所揭示的鲁迅的矛盾与悖论,已越来越为后来汪晖、钱理群等人的鲁迅研究所印证,这一切都是由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所决定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出鲁迅一种深刻的内省精神或自我意识,意味着鲁迅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悲剧命运的洞察,标志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悲剧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达到的充分自觉。中间物意识更是一种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自我要求,就是鲁迅所说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人把自身投入了必然的历史进程,既然是“必然”或无可选择,那么即使是“绝望”也无碍于人坦然地走向未来(汪晖语)。《铁屋中的呐喊》及其后来者所重塑的鲁迅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而深刻的鲁迅,怀疑、否定、探索、创造、自我牺牲、矛盾痛苦,这一切才共同构成了鲁迅基本的历史文化品格和实践性品格的精神现象。
  • 高行健短篇小説集

    作者:高行健

  • 路遥文集

    作者:路遥

  • 张贤亮精选集

    作者:张贤亮

    张贤亮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ISBN:9787540217570,作者:张贤亮 著
  • 青黄

    作者:格非

    格非的小说面对具体现实和历史情景,持续地思考人的生存等一系列令人困惑而难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