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性別

  • 跨國灰姑娘

    作者:藍佩嘉

    ◎聯合推薦 作家/吳音寧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鶴玲 作家/胡淑雯 作家/柯裕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張茂桂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謝國雄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 像女孩那樣丟球

    作者: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 掩饰

    作者:[美]吉野贤治(Kenji Yoshin

    《掩饰》是作者第一本书,融合了有力的法律论证和诚恳的自我剖析。该书于2007年获得了由PublishingTriangle颁发的RandyShilts奖,被誉为年度著名同性恋非小说类书籍。 该书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作者提出,社会对待同性恋者往往有三个阶段的态度:首先把它当成病,予以治疗;随后,社会不再强迫这个群体改变自己,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很多场合冒充成“正常”的异性恋;如今,这个群体不再被矫正,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伪装,但社会仍然要求他们淡化自己的某些特质,保持低调,作者称其为“掩饰”。事实上,每个人都因种种顾虑,需要在不同场合掩饰自己。作者以有色人种和女人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掩饰如何阻碍我们充分实现公民权利。最后,作者并提倡一种跳出身份政治的新民权范式,让每个人都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 媽媽的抽屜在最低

    作者:劉莉莉

    「莉莉漫畫頁頁是生活私生活的嚮往,便是這種有力的回應:抹塵打掃時一邊看電影、女女男男皆尋找性滿足性發洩、好夢惡夢都是自己的夢…」 劉莉莉1998年首本漫畫集《媽媽的抽屜在最低》面世未幾便售罄。現在全新設計再版,細度變大度,細緻呈現莉莉畫工,中英雙語印刷,拓展讀者面向。同時還加插黃少儀與Lisa Cuklanz 撰寫,題為「以女性主義的幽默作社會評論」的文本分析。即使你已擁有初版的《媽媽的抽屜在最低》,也有很好的理由要多買一本。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 目錄 譯序:父權的房子,用女性主義的工具拆解 序言 誌謝 首部曲 問世間,父權為何物? 第一章 我們在哪兒? 第二章 為什麼是父權體制? 第三章 意識形態、思迷與魔術:陰柔特質、陽剛特質與「性別角色」 第四章 父權這個體制:是它,不是他、他們或我們 第五章 女性主義者與女性主義 二部曲 迷於幻,是為障 第六章 關於父權的思考:戰爭、性、及工作 第七章 什麼父權體制 第八章 那一定是女人 三部曲 拆除父權違建 第九章 內疚、罪惡、責任 第十章 拆解性別千千結 附錄(一)拆解性別糾結的有用資源 附錄(二)國內性別相關網站 註釋 索引 補充資源:性別社會學書目
  • 男妲

    作者:成英姝

    人們對於男或女的認知觀感,豈不是構築出發在自身性別的立場上嗎?本書跳脫單一性別立場進入一紛緲之境,當性別角色如鏡像翹翹板般雙邊擺盪,交雜錯落間便演繹出細膩精采的質疑與腹語對話,有時溫柔有時幽默,有時尖銳有時感傷。在這則亂世浮生的寓言中,愛慾凜冽的女人、酗嫖妓的男人、厭世的色情小說家、神經質的妓女、目光清澈的少年、雙性戀的少女、崇拜法西斯的青年、癲癇症的甜蜜女孩、加入神風特攻隊的少年…輪舞上場,作者延續一貫對身分對位的探究與辯證,只是此番荒謬的人生處境不再只是黑色的利刃與無止境的虛妄,而蘊生出更幽微綿長的光暈,是奔向鄙視性別和身分,無視黑暗或明亮,在荒蕪中遠颺,義無反顧,無所歸類、無所束縛的愛。
  • 性別中國

    作者:戴錦華(Jin-hua Dai)

    本書循中國電影史基本的脈絡,以性別表述為主軸,探討電影中的文化政治與批判性議題。書中的論述嘗試直面並觸摸後冷戰時代紛紜繁複的中國社會事實,嘗試凸現冷戰∕後冷戰、第三世界、亞洲的思考座標,嘗試在反身自問作者的言說位置的同時,檢省包括女性主義在內的諸多理論命題。此書的各章節仍以電影文本、電影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為依託,但不僅關注影片的事實及相關的電影的事實,而且嘗試藉此開敞重返歷史與現實的通道。 本書為作者的一份講稿,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性別研究的系列講座而撰寫。
  • 寂寞的群眾

    作者:邱妙津

    作者有濃厚實驗性及都市風格,人物性格強烈,具對現實架構的破壞與建設性,情節敘事用構圖式的電影剪裁手法,視覺意象豐富。
  • 陰道獨語

    作者:伊娃‧恩斯勒

  • 安卓珍尼

    作者:董啟章

    《安卓珍尼》是董启章第一部探讨性别处境的小说,该作品曾1994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 《安卓珍尼》描写一位女学者,到偏僻的山上独居,寻找叫作安卓珍尼的动物,这动物实际上是一种蜥蜴,单性,全雌性品种,雌性间进行假性交配而繁殖(安卓珍尼androgyny,即英文:雌雄同体)。这个女人和丈夫的关系有问题,她不能安于做一个给男人传宗接代的容器。在山上,她于孤独中隐然感到,仍需求助于男人。这时正好有—个看房子的园丁,他帮助了她。女人处于防范心理,刻意用话语挫伤男人来保持距离。就在她落入男人欲望的压服下时,他们遇到了安卓珍尼。 后来,男人为她捕来了安卓珍尼,这东西目睹了两个异性人物之间一场场挑战与征服。“他一边蹂躏我的身体,我一边絮絮不休地折磨他的精神。只要我说话,他便害怕,他害怕超越他能力范围的东西。很奇妙地,我变成了话语和声音,近乎忘却了肉体的感觉;当他把精液灌进我的体内,我便把说话灌进他的耳朵。” 怀孕了的女人完成了《安卓珍尼》论文的写作,且和丈夫面临分手。她需得独立地生养女儿。 贯穿在这部小说中有大段关于“安卓珍尼”的仿生物学叙述片段,这类叙述显然是要说出有关性别定义的一些问题。如各家评委们也感觉到了的—“作者用温婉细腻的文笔,讨论内容却咄咄逼人。甚至于触及了性别问题的核心,直指繁衍这件事的本质。譬如说问道雄性动物可以依靠她自己寻得兼具性行为和性实质的满足吗?单性物种在生存方面会不会逊于异性生殖的物种?究竟是什么理由,进化的结果,多数生物都以雌性与雄性交配的方式繁衍后代。 单性的安卓珍尼仿佛是存在于女主角心目中的一种理想:不假异性,无涉它求,独立地繁衍生命。这样岂不是一劳水逸地摆脱了“在阴道内进行的“真正的战争”?包括在整个社会上,由于女人承担的生育的角色、由于她们体质上的弱势而被另一性置于的被压制的地位? 穿插在寻找安卓珍尼的荒山之旅中关于安卓珍尼进化过程的讨论,是这个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境遇故事之处。它是作品里具有隐喻性和争辩性的层面,它其实充满了质疑的声音—和寻找它的女学者的独立自我构成分窝、演变出情节张力的一种声音。这个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也就是说,在寻找安卓珍尼的现实行程和象征行程中,都是充满矛盾的。这个女人和两种类型的男人打交道,都不是理想的交流,因为这里缺乏了解。丈夫发言,而不倾听。但在山野之中,这个关系颠倒过来,变成男人沉默,女人行使语言的暴力—同样没有精神的沟通。安卓珍尼象征了另一极—纯粹排斥异性,至于这种排斥的根源已经无从稽考。作品中游戏化地处理为“天生次等”一派和“雌性自足”一派的生物学争论,近乎于影射有关女性本质的男性论述和女性论述之争。 雌性生物是不是可能有自足的存在,这是作品中十分有魅力的思路,但作品并非给出了答案,不如说作者是沿着这个思路开放了一个更增歧异的问题罢了。在小说的论述中,这也许是女学者的论文,也许是作者自己的声音,总之表面上混为一体。在其中,安卓珍尼就是水中倒影,是自恋自足的水仙子,她无所谓分别,也就无所谓进化,她的语言和故事你无法理解,也无法叙述,因为“她永远逸遁于声音和言辞之外。”小说结束于这样的沉思:“她知道,要理解她,到了最终,便是没有什么可以理解;要跟她说话,便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到了最终,这是唯一的理解,唯一的说话。她,和她。” 这个歧异是在于它能导出阅读的问题。一种读法以为:这是对某种知识霸权提出另类思考模式,这个斑尾毛蜥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呢?“作者指涉的恐怕是可能摆脱男人而继续进化的女人。”我们可以解释说:在女主角遭遇的两种男人的处境中,她以对斑尾毛蜥的追逐表达了自我的另类性质。假如繁衍不能摆脱异性模式,女性的身体一定要为另一性所用。如何才能不被定死在这场阴道中进行的战争?换言之,如何才能被看作另类的精神的存在?就此而言,斑尾毛蜥是她的一个倒影。犹如女主角的想法:“若不是我,那么我的女儿,或是我的女儿的女儿,也许有一天能够摆脱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但我还要说,作为男性的作者对安卓珍尼还保留了疑问,它在他的笔下其实也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描述它停顿在时间里而失去时间,永无别样的经验,这样它既是母亲也是女儿。它于女主角,既是独立的示范也是暴力的示范,因为它的起源来自一种这样的想象,即雌性富有自生和自保的欲望,而雄性在设法自行转生的情况下灭绝。无怪乎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等到读完之后才吓一跳,想到万一有一天女性真的进化到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办?” 摘自-雌雄同体:性与类之想象.中山大学学报.1998.艾晓明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 男女大不同

    作者:John Gray

  • 中性

    作者:傑佛瑞.尤金尼德斯 (Eugenides

    內容簡介 《中性》一書獲得2003年普立茲小說獎,並獲選《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書評》、《舊金山紀事報》、博得書店、邦諾書店,以及亞馬遜網路書店等的2002年好書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暢銷書榜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是得獎常客,曾獲得古根漢基金會及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獎學金等獎項 上個世紀八零年代台灣閱讀市場出現了許多至今仍讓讀者難忘的文學大師,馬奎茲、昆德拉、徐四金等,在他們之後,十多年過去,我們終於等到新時代的說故事大師:傑佛瑞‧尤金尼德斯,今年,讓我們來認識這位才寫兩本書便以《中性》拿下普立茲文學獎,並在英美書評界、寫作者間造成壓倒性好評的尤金尼德斯。到底一本以風趣幽默的文筆,藉由一個性別不明的青春成長故事刻畫希臘移民家族在美國中西部文化融入的小說能有多好看呢?請看《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下面這段話:「這是一本迷人的小說,在很多其他的事物中,談的是身分的意義。尤金尼德斯花了九年的時間寫這本書,而且每一分鐘都值得。這是那種會讓其他的作者幾乎想要放棄算了的書。」 《中性》是一本如同史詩般浩蕩的鉅作,書中的主角「卡莉歐琵」與九位繆思女神之一同名,那位女神司掌的正是史詩。 故事以三代人的希臘家庭為背景,他們從小亞細亞一處能俯瞰奧林帕斯山的小村落逃難到漫天煙塵的底特律,見證了這個汽車城的光輝日子,經歷了1967年的種族暴動,最後來到密西根州一處名為格洛斯波因的郊區。少女初長成的卡莉歐琵卻發現自己在生理上的發育比其他女孩慢多了,醜小鴨遲遲未能變成天鵝。而且,卡莉歐琵在感情上的偏好也喜歡同性好友,難道這真的只是源於女校的同性情誼,或是有某種深埋地下的原因,像她身體裡潛藏的番紅花一樣,正在蠢蠢欲動?一次意外事件解開了卡莉歐琵的身體之謎,把「卡莉歐琵」變成「卡爾」,也揭開了起源自祖父母甚至更久遠之前的家族祕密。沿著家譜溯游而上,追尋橫亙兩個大陸與數百年的基因宿命,這個回溯,不僅是身體的、人─存在上的,也是文學上的。這使得《中性》同時彰顯出女╱男、悲劇╱喜劇、古典╱後現代的雙重面向。 「《中性》,是一本極為豐富、規模宏大的小說--成功是它應得的禮讚。」 --魯西迪,New York Magazine 「這是一本迷人的小說。尤金尼德斯花了九年寫成這本書,每一分鐘都值得。」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中性》是一本非常奇妙的小說,將會一再地令你驚訝。」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Jonathan Franzen 「不管你期待的是什麼,《中性》都能令你驚奇……一首攪混的史詩……一種驅使你在一天內讀完,然後再讀一次的書。」 --Jonathan Safran Foer,Bomb 「這本書的長度感覺上就像它的作者的手臂那樣延伸得那麼遠那麼遠,把更多的人物、更多的生命都包含在內……但是它大部分是一件好奇、想像力與愛的巨大作為。」 --Laura Miller,《紐約時報書評》 「《中性》有兩面:一面是喜劇,一面是悲劇;這本小說把卡爾長大成人的故事變成一首喧囂的史詩,把性別錯置和家族祕密處理得既有趣又悲傷。」 --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書評》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表現大膽又出色,所以如果荷馬是這個故事的老祖先,達爾文就是另一個。」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尤金尼德斯探討了最偉大的奧祕--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從哪裡來--並且刻劃了一個盡量既啟發人心又超越現世的故事。」 --《洛杉磯時報書評》 「《中性》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國小說……尤金尼德斯創造了一首活力十足、能量極高的喜劇史詩。一下就非常易讀、能理解,且動人,《中性》成了少見的文化混血兒,一本令評論家驚嘆的引人入勝之作。」 --Newsday 「底特律終於有自己的偉大小說了。都柏林從喬依斯那裡得到的--一部關於它所有好的和壞的部分的蔓生、有野心、有愛情、被激怒,以及好玩的編年史--底特律也從它本地生的孩子尤金尼德斯那裡得到了。」 --Detroit Free Press 「一位迷人的聰明作家……《中性》是一本極富野心的書,它其中的很多故事真的能集合起來呈現出希臘裔美國人的生活的廣闊面向。」 --The New Republic 「尤金尼德斯做了一件如此出色的工作,捕捉了同化的諷刺和交易,使得卡莉歐琵進化成卡爾的過程一點也不覺得突然,讓我們對此轉化過程感同身受。」 --Pittsburgh Post-Gazette 「一項巔峰的成就……他已經以美國的偉大作家之姿出現了,我們很多人曾懷疑他做不到。」 --《洛杉磯時報書評》 《中性》內文試閱:銀湯匙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article/all_article.jsp?ARTICLE_ID=1159323494323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article/all_article.jsp?ARTICLE_ID=1159773890736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article/all_article.jsp?ARTICLE_ID=1159774029027
  • 單戀

    作者:東野圭吾

    <嫌疑犯X的獻身>作者東野圭吾新作。主題特殊,纏繞著「性別認同障礙者」的內心轉折、如何在社會隱藏或自處、以及他/ 她們的愛情與友情。故事一開始是畢業十三年的大學橄欖球隊社團團員聚會。因為打球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團員,每年都會聚會一次。今年的聚會卻讓他們的友情起了莫大的波瀾,因為從聚會缺席好幾年的球隊經理美月,突然以男兒身出現在主角哲朗面前,不但向哲朗承認他殺了人,還告白說他(她?)一直暗戀著當時也擔任球隊經理的理沙子----目前已是哲朗的妻子。但隨同著這番令人震撼的告白同時,哲朗想起十年前某個喝醉的夜晚,美月裸身引誘他而發生一夜情的往事……哲朗該如何面對十年歲月帶給自己和美月的改變?而美月到底是傾向於「男人」還是「女人」?東野圭吾再次深入人性,探討他筆下男女幽微的內心,不為人知的秘密與慾望。本書有迷團,但是最後更令人震撼與感動的倒不如說是觸及到類型小說作家鮮少碰觸到的灰色地帶「性別認同障礙」與同志議題。
  • 中性

    作者:[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中性》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说。作品获得了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 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他是个女婴儿;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他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出生时是个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岁,就读于家乡的女子中学时,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竟出现了一些男孩应有的特征。在父母陪同下她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她是个两性人。14岁的卡利俄 珀决心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卡尔。他剪短头,搭车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