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译林出版社
-
流行病的故事
流行病在人类的DNA中一次次留下印记
它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塑造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流行病,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入选《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全美科学作家协会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决选名单,《纽约时报》编辑选择书单
··
【内容简介】
过去数十年来,我们拥抱着工业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 更能感受到流行病的存在。然而,我们对流行病的认知充斥着误解、轻视或恐惧。
在《流行病的故事》中,屡获大奖的科普作家索尼娅·沙阿向我们展现了关于流行病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刻揭示了暗藏在每次疫情背后的气候、社会、文化等因素。流行病侵害着人类健康,有时甚至令国家陷入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改变了人类的进化轨迹,塑造了人类的行为与文明。
人类与流行病之间的较量将持续存在。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更需要借助科学与历史的力量,全球紧密合作,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病风险做好准备。
··
【名人评价及推荐】
扎实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自然》
从鼠疫、霍乱和天花肆意横行到我们有能力打败流行病,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前方可能存在怎样的挑战?《流行病的故事》讲述了这一壮阔的征程。
——《经济学人》
本书基于严谨的调查,信息量极大,生动有趣。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著作,索尼娅·沙阿从多维度追踪我们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
——《芝加哥论坛报》
-
观看绘画
纯粹的愉悦!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回归艺术鉴赏的原点——观看绘画。怎样观看一幅艺术杰作?在那些杰作的画布里,隐藏着艺术家怎样的巧思妙想?
这是一部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引领读者观看绘画的大师指南。提香《基督下葬》、委拉斯开兹《宫娥》、拉斐尔《捕鱼神迹》、华托《热尔桑的招牌》、维米尔《画室里的画家》、伦勃朗《自画像》……克拉克爵士以其独特的艺术史家之眼,精选十六位艺术大师的经典杰作,细致阐析了每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艺术价值、后世影响等,慷慨而生动地分享了观看绘画的门道与乐趣。
-
黑格尔导读
法国天才哲学家科耶夫精辟解读哲学大师黑格尔
轰动20世纪的哲学经典,逻辑严密,语言精妙,常读常新
绝版重印,精编精校
————————————————
这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天才解释:不知有多少次,克诺和我从小课堂里出来时透不过气来,是的,透不过气,说不出话……科耶夫的课程将我折断、压碎、杀死了不知多少次。——巴塔耶《内在体验》
科耶夫首先是一个哲人——这至少意味着他最感兴趣的是真理,整全性的真理。他对厘清世界的激情远胜于他改变世界的激情……由于科耶夫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从不追求独特,他的独特性在于他力图在过去的明哲思想中寻找真理。——艾伦•布鲁姆
——————————————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
-
未被摧毁的生活
【编辑推荐】
1.出生入死的桑塔格、乱世里的松本清张、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危险的纳博科夫、毒舌的奈保尔、特立独行的温特森、沉默的格拉斯、生活家波德莱尔、孤独的珀金斯……这是一本评论家的文学私语,轻盈幽默、睿智犀利,不堆砌材料,不做高头讲章,将前人对作家与作品的定评搁置一旁,去捕捉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着迷的阅读灵思。
2.勾点连线,问迹追踪,每篇书评都是一场曲径蜿蜒的探险。从《洛丽塔》讲到它的前身《魔法师》,十几年间,纳博科夫如何为欲望找到合法的叙述者?从钱锺书的笔记中锁定一本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这册小书又为何受到普里切特、贝杰曼、艾略特的共同喜爱?如此种种,作者在费力寻找、求证、确认中展开了美妙的旅程,他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3.书里书外的人生,可以互见。架飞机飞跃大西洋的女作家柏瑞尔、布洛克作品中经营书店的雅贼伯尼、松本清张小说里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们、“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伯林……每一个作家和笔下人物,都有一段绚烂流离的人生。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也是这部随笔集之于作者本人的意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名家推荐】
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他才写得好,我读得兴致盎然。阅读随笔可以看作一种渴望接上了另一种渴望,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渴望的不断延展。根本上的“动力机制”和过程中的步步探索,使得这一类型的写作,比表面看起来要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张新颖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阅读随笔集。书与人生,可以互见。
波德莱尔、福楼拜、契诃夫、钱德勒、纳博科夫、松本清张、格拉斯、奈保尔、桑塔格、布洛克、温特森……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有助于理解一个好作家的长成,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化解了多少危机,以及他对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的信念。作者勾点连线,问迹追踪,从一本书说到一个人,由一条线索牵出一段故事,从书里翻到书外,见证无数绚烂流离的人生。
作者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
未被摧毁的生活
【编辑推荐】
1.出生入死的桑塔格、乱世里的松本清张、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危险的纳博科夫、毒舌的奈保尔、特立独行的温特森、沉默的格拉斯、生活家波德莱尔、孤独的珀金斯……这是一本评论家的文学私语,轻盈幽默、睿智犀利,不堆砌材料,不做高头讲章,将前人对作家与作品的定评搁置一旁,去捕捉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着迷的阅读灵思。
2.勾点连线,问迹追踪,每篇书评都是一场曲径蜿蜒的探险。从《洛丽塔》讲到它的前身《魔法师》,十几年间,纳博科夫如何为欲望找到合法的叙述者?从钱锺书的笔记中锁定一本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这册小书又为何受到普里切特、贝杰曼、艾略特的共同喜爱?如此种种,作者在费力寻找、求证、确认中展开了美妙的旅程,他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3.书里书外的人生,可以互见。架飞机飞跃大西洋的女作家柏瑞尔、布洛克作品中经营书店的雅贼伯尼、松本清张小说里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们、“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伯林……每一个作家和笔下人物,都有一段绚烂流离的人生。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也是这部随笔集之于作者本人的意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名家推荐】
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他才写得好,我读得兴致盎然。阅读随笔可以看作一种渴望接上了另一种渴望,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渴望的不断延展。根本上的“动力机制”和过程中的步步探索,使得这一类型的写作,比表面看起来要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张新颖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阅读随笔集。书与人生,可以互见。
波德莱尔、福楼拜、契诃夫、钱德勒、纳博科夫、松本清张、格拉斯、奈保尔、桑塔格、布洛克、温特森……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有助于理解一个好作家的长成,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化解了多少危机,以及他对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的信念。作者勾点连线,问迹追踪,从一本书说到一个人,由一条线索牵出一段故事,从书里翻到书外,见证无数绚烂流离的人生。
作者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
契诃夫的玫瑰
○ 一部文学巨匠的精神传记,一场寻找玫瑰的心灵奇旅
○ 以契诃夫对于自然的真挚热爱为基底作人物传记,漫步他人生的重要节点,走进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深处,开启一场“寻找契诃夫的玫瑰”的心灵奇旅。
○ 收录300余幅精美插图,既有珍贵历史图片,又有专业摄影师亲赴俄罗斯拍摄的高清相片。美图美文相得益彰,展现契诃夫在文学之林和自然之花园中的不朽人生,还原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底色。
————
契诃夫是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幽默智慧,渴望生活,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欢乐和生气。他生命中的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名自然之子。
契诃夫亲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花园,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这位培植花园的俄罗斯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学中以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早在16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核心在于对“生态和人性”的双重救赎。
契诃夫一生钟爱玫瑰。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亲手在雅尔塔的别墅花园栽下了一百多株玫瑰。如今这些玫瑰还在吗?
这本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契诃夫的精神传记,将引领我们踏上一场"寻找契诃夫的玫瑰”的心灵奇旅,真正走进契诃夫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对自然、土地、花园和艺术的爱。
只要契诃夫的花园还在,这一伟大而高尚的灵魂就永驻人间。
________
当我走在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亲手栽种的树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受到我的支配了,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幸福,那么在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当我栽下一棵白桦树,然后看到它怎样地慢慢变绿,怎样地在风中摆动,我的心就充满着自豪,因为我意识到,我是在帮助上帝创造世界。
——《林妖》第一幕,契诃夫
所有熟悉或陌生的事实都以一种巨大的引力,把我引向契诃夫的花园,走近这位“俄罗斯的园丁”。寻找契诃夫的玫瑰,就是寻找契诃夫高尚的灵魂,寻找他孜孜以求的幸福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寻找永不凋零的希望和爱,以及生存于这世上的神圣意义。每一次重读契诃夫就是一次对已有认识的 更新和颠覆,每一次重读契诃夫就会强烈地感到他没有离去,他就坐在我们面前朝着我们微笑。
——顾春芳
-
未来学大会
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书改编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
忘记我
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钱秀玲,一个出身江南望族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比利时国王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
她出身名门为何远赴欧洲求学,鲁汶大学双博士毕业为何隐居村落行医救人,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谱写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
著名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这段尘封往事,曾赴比利时、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独家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抢救挖掘被时光湮没的珍贵史料,以非虚构的笔法重返历史现场,还原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和一位女性传奇人生背后的中国精神。
-
抑郁症
抑郁症正日渐渗透我们的生活,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痛苦。它绝不是单纯的悲观或抑郁情绪,而是有着复杂临床诊断标准的精神疾患。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是全球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本书从历史早期的忧郁症开始追溯,继而讲述了现代精神病学对抑郁症的诊断和分类, 又逐一介绍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抑郁症的病因理论和治疗手段的演变,与之相关的一些争议及由它带来的社会负担等议题也得到了探讨。
☆“本书并不全然是一本患者指南,但作者在书中对抑郁症进行了极为客观的呈现,尽其所能用通俗易懂而简短的语言展现出抑郁症研究和诊疗的前世今生。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通过此书对抑郁症及其患者群体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未来对抑郁症患者有更多的包容,形成一个理解、尊重、关爱、陪伴、支持的氛围,帮助身边的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抑郁症是一种令人痛苦、常见又复杂的疾病,这本优秀的小书总结了当前人们对它的本质、病因及治疗手段的认识和理解。
——牛津大学社会精神病学荣誉教授 汤姆·彭斯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清晰的风格、简洁的表达和开阔的视野。作者在一百多页的篇幅内,试图将有关抑郁症的各种话题囊括在内,并且不乏深度和准确度。
——《超心理学》杂志 丹尼尔·J. 邓利维
-
民谣
“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时间拨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队,漫长的雨水终于停歇,麦子发酵味道笼盖村庄,暗潮涌动于日常。码头边,十四岁的少年等待着了解历史问题的外公,江南大队的人们等待着石油钻井队的大船,然而生活终以脱离人们预计和掌控的方式运行。少年在码头边左顾右盼,在庄舍与镇上间游走返还,在交织缠绕的队史、家族史间出入流连。他于奔跑中成长,于成长中回望,回望里,记忆发酵,生长。历史老树的黄叶,一片片落入《民谣》的故事和人物,飘扬,旋转,飞翔。
作者王尧为其首部长篇《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这里有故事,但波澜不惊;它从历史走来,也脱胎于每个日常;散曲民谣中包裹着唱不尽的人事变迁与世情冷暖。《民谣》铺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它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呈现时代的宏阔酷烈。
【编辑推荐】
1.学者王尧长篇小说处女作震撼问世
多位作家、评论家一致推荐:莫言亲笔题写书名,苏童、麦家、程永新、王春林、程德培盛赞,阎连科万字长文荐读。王春林:《民谣》像金宇澄《繁花》一样,是典型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程永新:到《民谣》,王尧已获得一个真正有汉语之子的地位。张学昕:《民谣》属于静默于壶中的乌托邦,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被煮沸的乌托邦。
2020年甫一发表,旋即入选多种年度榜单:2020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0 年度长篇小说。
评论界空前热议,主流刊物《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文学评论》推出评论专辑。
2.王尧是谁?二十年磨一剑,他从长江学者到“汉语之子”,引起文学圈惊叹
王尧,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长篇小说心怀敬意的学者王尧,一直在寻找自己经营的理想方式。二十年磨一剑,2020年,王尧推出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引起文学圈震撼。“我可能因为这部小说成为小说家,不再是批评家了。现在写小说就是小说家,写散文就是散文家,写诗就是诗人。我庆幸,我赶上了这么容易命名的年代。”
3.《民谣》写了什么?一个少年的成长心灵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王尧为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他把自己的文学理想、文学追求、文学实践都揉进了《民谣》里,借此完成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水乡迢迢,且歌民谣。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他以故事中人和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或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
《民谣》融贯作者的创作理念:历史是故事,人物是细节,以小人物的历史诠释历史的破碎光影,以毛茸茸的细节探触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抵挡时代宏阔酷烈之大记忆,重返历史瞬间。
“这二十年我自己变了,我想象中的人物、事件和笔下的人物、事件也变了,我唯一没有犹疑的是我总想在一个历史时段的叙事中完成对自我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呈现‘我’或‘我们’被历史塑造的真相。”
4.《民谣》写得怎样?一个丰厚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推开小说革命之门窗”。
2020年,在郁达夫文学奖的评审会议上,评论家王尧提出新“小说革命”的命题,引起文学界强烈反响,而《民谣》也可看作是作家王尧对新“小说革命”所做的文学实践。《民谣》堪称一个丰富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它用语言挽救语言,以记忆之纤维充盈文本,以个体记忆私化历史。
阎连科认为:“《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也推开了小说革命之门窗,在整个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它像贝聿铭在卢浮宫直立起的那座现代金字塔,是传统之入口,亦是现代之出口,而每一个从那入口、出口进出的人,爱与不爱大约都要在那驻足观望一阵子。”
5.如何阅读《民谣》?考究的作品纹理,丰满的文本枝节,创造性的写作框架,王尧以里程碑式的文学实绩,呼应庞大写作野心。
一、文体结构上,全书分为四卷和杂篇、外篇,借鉴《庄子》内篇、杂篇、外篇的篇目结构,赋予文本更高的文学延展性和阐释空间。
二、语言风格上,《民谣》既可看作典型的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纡徐宛转中有盎然水意,又将语言肌理摸得透彻入骨,形成绵密雅致的丰厚文本。
三、叙述技巧上,少年到中年的多重视角切割,学生到知识分子的多种身份转换,建构文本到解构文本的多维叙述尝试,以具体而微的个人成长史角力宏阔酷烈的时代命运,重新探索自我与历史的关系,体现了小说以小搏大的磅礴野心。
-
10 1/2章世界史
◆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颠覆既有世界史:虚构,戏仿,演绎,这才是人类历史的主题;爱,是我们最后的挪亚方舟!毕飞宇、马伯庸、苗炜私藏书单力荐
◆你熟知的历史一定真实吗?
大洪水时代,在方舟上度过这么多日子的挪亚一家吃些什么?浪漫的“梅杜萨之筏”上发生了食人事件?这个男人如何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生还?阿勒山上的挪亚遗骨为何是个女性?……一则则故事中,巴恩斯在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似乎都有别的可能性。
◆用10½章写成一部世界史,只有巴恩斯可以做到
当以历史的名义来建构小说时,巴恩斯已经暗示,他只是和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在他的版本中,方舟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一再出现,但原本衔接着方舟与救赎意义的铁链却在不同的叙述者口中滑脱,历史学家精心编织的人类历史自此开始驶入未知之地。巴恩斯说,“我特别希望能有历史学家来评论,但是没有。”
◆读完书的你99%会疑惑,这是一部小说吗?
巴恩斯说:“我现在的底线是,我是一个小说家,我说它是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它就是。”
巴恩斯或戏说《圣经》,或品评名画,或演义历史,或虚构未来,将宗教传说、故事新编、历史记载、个人叙述等都拼贴于小说之中。
-------------------------------------------------------------
【内容简介】
历史在不停地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上次世界末日,一只木蠹混进挪亚的方舟中。它目睹挪亚的所作所为和书中记载大相径庭。方舟在人类历史上反复重现,它或是遭劫游船,或是泰坦尼克,或是核恐慌中的海上孤舟……这个偷渡客也并未离去,它冷眼看着历史如何被歪曲,歪曲的又如何成为“真实”历史;它附身于巴恩斯的妙笔,教他以篇篇奇文拼贴出一部看似荒诞,但振聋发聩的世界史。
-------------------------------------------------------------
【名人评价】
处处闪现着才华、风趣和深刻的思想,给人以阅读之乐。巴恩斯如同中世纪的圣典注家转世,带给我们这部小说。它是历史的注脚,是对已知的颠覆。
——萨尔曼·拉什迪
他的作品与其他任何人所做的保持着复杂的距离。
——马丁·艾米斯
我看到《10½章世界史》的时候,立刻喜欢上了巴恩斯。
——苗炜
这部小说是巴恩斯被研究和讨论得zui多的作品。
——马伯庸
-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新锐小说家周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个故事,书写“肉身的堕落”与“诗意的纯粹”。
“那阵子,我的处境很是糟糕,白天去电台上班,稿子念得磕磕巴巴,总是被投诉,晚上又在家写着这么一帮无望的人”——推演自己未来的侦探小说家、聚会前夜突然失踪的杂志社主编、在公墓旁搭棚而居的流浪汉、以七个名字经历七段人生的伪装者……
这是一部在写作之初不考虑发表的作品,写给每一个困境中的你。“真正的自由必定是对自我的要求,与他者无关。孤独是困境,而自由不是,我们随常陷入自以为是的孤独困境中。”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内容简介】
“我要让男人和女人们全面、诚实、纯洁地想性的事。这才是我这本书真正要说的。”
——D.H.劳伦斯
1917年的克利福德•查泰莱请了一个月的假回来与她完婚,
蜜月后又回到了弗兰德战场。
可六个月后他就伤残了,
运回英国时几乎支离破碎。
康斯坦丝,他的妻子,时年二十三,他二十九。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英美遭禁长达三十多年。1960年,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案震动世界。六天的辩护中,三十五位名流为之做证,此书全本终于得以公开发行,一度洛阳纸贵,高踞畅销书排行榜数周并常销至今。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经典,却被禁长达三十多年,一举震动文坛的争议之作。
•想要挣脱乏味和空虚,只有勇敢地爱与生活。追随内心,无关对错。
•黑马经典译本以禁书审判案后企鹅发行的未删节版为底本,历经四次大范围修订,增补删节段落,保留原书用词,还原劳伦斯本初的写作面貌。
•特别收入劳伦斯特为此书所著辩护长文,呈现完整的创作初心。
•护封使用伦敦艺术中心1961年首度排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剧照,采用艺术纸印刷,还原年代触感。
•内文版式疏朗,锁线平装,易平摊,轻松阅读。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们是不健全的,像一人冬天在游泳池旁逡巡不敢下水,只佩服劳伦斯下水的勇气而已。这样一逡巡,已经不大心地光明。裸体是不淫的,但是待要脱衣又不脱衣的姿态是淫的。我们可借助劳伦斯的勇气,一跃而下水。
——林语堂
他和班杨、布莱克同样拥有那种对世界的热烈观感,对于它所应该具有、但事实上却没有的面貌,有着恳切地解释。
——E.M.福斯特
劳伦斯,我要为你哭泣。
——亨利•米勒
-
卢梭问题
历来对卢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宗教思想的研究认为,卢梭思想中有内在的矛盾和不一致,恩斯特·卡西勒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卢梭以自然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契约论既非霍布斯的“利维坦”,也不同于百科全书派,并由此阐述了卢梭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性的起源
性行为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不过,性同样有其历史。我们如何看待它,我们赋予其何种意义,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它;所有这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历史的多数时候,对于非法性行为的公共惩罚乃是常态。虽然在细微之处不无差异,但每个地处欧洲的社会都提倡性戒律的理想,并惩罚自愿发生偷情行为的人群。这正是基督教文明的一个核心特征,从中世纪早期以来,其重要性日益突显;而如今我们对此种做法极为反感。此乃前现代与现代世界的一个主要差异。因此,在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出现的现代的性观念,应当被视为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起源》的目标即是阐述这一革命何以产生。 《性的起源》旨在描述性观念及性行为世俗化转变这一重要变迁,并将之与同一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联系起来。性的历史通常被视为私人生活或身体经验之历史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认识本身乃是源于将性作为完全个人私事的启蒙运动的观念。作者试图将性的历史还原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事务,说明过去人们认识和处理性的方式,乃是被当时最深厚之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所塑造。其主旨是展现性革命实乃欧洲与北美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参与创造了一种西方文明的全新模式,而其中的个人隐私、平等及自由诸原则至今仍是我们文明的显著特征。 《性的起源》所述的不仅在于新的思维方式,而且关涉到生活方式的变化。作者试图展现人们的信念如何被社会环境所影响,以及商业、交往与社会组织的新形式如何改造了性的观念与经验。在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内,社会与道德的一体化举措很容易被强制施行;而在大城市的生活则与此不同,其规模庞大,人际生疏,各种信息与观念转瞬即逝,性冒险也触手可得。这种生活对于性戒律的强制实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伦敦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对于全球讲英语的人群而言,它是政治权力、文学与文化以及新观念的中枢。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社会、思想文化和性方面的新潮流,都在这儿被首先创造出来,而其影响将会遍及四海。 在西方的大部分历史中,所有的婚外性行为都是非法的,教会或国家会对违反者施予惩罚。在1600年至1800年间,这一完整的世界观被革命化的新思想所破坏,这一思想指出,成年人拥有支配其身体的自由,只要其愿意,就不能通过强制力来使其遵守道德。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它通过生动的细节描述,探讨了三百年前在英国首先开始的性观念革命,如何影响了西方人的性态度,以及相应出现的有关性行为的社会变化。本书指出,现代性文化的出现是启蒙运动的核心部分,并有助于创造一种新的西方文明的模式,即平等、隐私和个人自由的原则。 一部漫长的性发展史,有学术,有思想,有趣味,难得的是还能惊心动魄。读完该庆幸自己,一生出便抵达当代。 ——盛可以 极其令人愉快和博学,并富于启迪……刺激性的观点与极丰富的历史掌故被轻松地调和在一起。 ——多米尼克•桑德布洛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有趣且博学,这是一部出人意料的《性爱宝典》,因为你绝对想不到性的历史是如此多样且迷人,坦白说是疯狂。 ——珍妮特•温特森,《泰晤士报》 学术得赏心悦目,可读得令人着迷,诙谐且充满洞见,一拿起来就放不下。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BBC历史杂志》年度图书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优雅
法国女人会攒钱买一件足够好的衣服,而不盲目追求服装数量,这就是她们永远时尚优雅的原因。 本书是法国时尚界泰斗热纳维耶芙•安托万•达里奥夫人的经典之作,推出以来,畅销欧美。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今天的女性应该了然于胸且谨遵恪守的, 从修饰完美指形到巧用配饰,甚至细节至拉链的使用, 达里奥夫人将她的天赋运用到一切与时尚有关的事物中, 帮助女性永远保持优雅、别致与和谐。 本书介绍了最基本的优雅穿搭技巧: 色彩搭配 服装面料搭配 应季穿搭 适合各类场合的着装(除各类仪式、宴会外,还包括居家服饰、旅行、野外烧烤等) 巧用配饰 不同身材女人的穿衣法则 妆容选择 还贴心考虑到了女性读者的一些其他状况: 银发阿嬷的优雅指南 孕妇的时尚建议 扮靓小女儿的基本原则 魅力老公的着装挑选 最细心之处,作者还提供了旅行包的打包方法、换季衣柜整理、服装预算,甚至是关于逛街、扦边、行为举止等各方面的优雅配套建议。 总之,读完本书,你便会由内而外散发着优雅动人的魅力了。 -
基督的最后诱惑
☆ 这本书,不是一本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它抓住了生命的共通体验。 ☆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 卡赞扎基斯以哲学的深虑和博大的胸怀审视着人类的苦难与诱惑,着力刻画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 这本书,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 基督一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场争战,一项胜利。他征服了凡人的七情六欲,不断将肉体转化为精神,并向上攀升。抵达他的顶峰时,他登上了十字架。但即使到了那里,他的争战仍然没有结束。诱惑——最后的诱惑——在十字架上等着他……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融讽刺和冒险于一体的小说,在这些作者虚构的国度中,有着18世纪英国社会的浓重痕迹。作者通过主人公途经不同国度的游历,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并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 因为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遭遇风暴,外科医生格列佛意外闯入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思议的冒险从此开始了:在小人国遭遇战争,成功退敌后成为万人崇拜的大英雄;在大人国被当作玩偶,冒险出逃九死一生;在飞岛国,黑自颠倒、是非混淆的怪现象让人哭笑不得……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让人快乐大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暗讽,也为本书赢得极高荣誉,使其成为英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