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版

  •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

    作者:山室信一

    傀儡國家? 偽滿政權? 在傳統國共史觀中, 滿洲國是受日本關東軍扶持之政權,以奪取中國利益,已是一種定見。 王道樂土?民族協和? 但對於日本人而言,無論在科學上、良心上, 滿洲國都是果敢地往理想邁進、十分獨特的近代國家建設。 日本左翼學者筆中的滿洲帝國,理想與現實衝撞下的愛恨情仇。 ◎日本爭奪滿蒙之目的是為了與勁敵美國展開「世界最終戰」? ◎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等建國理想均是日本創造出來的美好幻象? ◎在溥儀執政的風光表象下,關東軍的獨裁與歧視政策才是滿洲國的真面目? ◎滿洲國其實並非「日本唯一之活路」,而是日本帝國崩潰的最終因素? 「日本這個國家並未舉辦滿洲國的葬禮,就像偷吃東西後,卻又抹乾嘴巴般裝作不知道。」——日本漢學家 |竹內好 「無論如何,滿洲國的一生,在中國東北這片大地上吸取無窮的養分,並不時轉變其形貌,與東北大地這個母體同生共死。希臘神話之中的奇美拉,正是口中噴著火焰,焚毀大地,掠奪家畜而去的怪物。」——本書作者 | 山室信一 在華人世界裡,滿洲國無疑是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被政治掩蓋的議題。這個近代日本所創設出來的「幻造國家」,原本應是某種烏托邦理想,卻以最慘烈的現實之姿誕生;它打著王道樂土與五族協和的大旗,但不可否認它是關東軍主控下的傀儡國家;它是與西洋文明相逢的最前線,但這個石原莞爾所謂的「日本唯一之活路」最終卻隨著帝國日本一同幻滅。 滿洲國,是絕非用「偽政權」這樣的簡化思考就可輕易定位的存在。它是日本與中蘇等鄰國關係下的產物,應該將之當作世界或東亞近代史的一環來思考。滿洲國也和二十世紀的各種議題,如戰爭、革命、壓迫與解放等問題環環相扣。從這個角度思考滿洲國的問題,就等於探討了二十世紀這個時代的問題。 糾纏的日滿關係是理解滿洲國的關鍵,日本學者山室信一從日本觀點,深入探究了滿洲國與日本的關係以及滿洲國建國的來龍去脈。對於山室而言,滿洲國就像是隻擁有獅頭(關東軍)、羊身(日本天皇)與蛇尾(中國皇帝)的幻獸(奇美拉),此政權確實是以關東軍為首之傀儡國,目的在於掌控日本於滿蒙之利權。但從「善意的惡政」此論點出發,我們也能看到,滿洲國得以建立並非僅靠關東軍,眾多抱持復辟、保境安民理想的東北要人,與抱持興亞主義、民族協和、王道樂土理念的在滿日人,以及期望改革日本的日本知識分子,基於各自的考量,對滿洲建國也紛紛展現出樂觀其成的態度。 然而,滿洲國的美好幻象,經由自我民族中心主義的日本人所實踐之成果,卻成為了令人畏懼的「沒有國民的軍營國家」,以致興起「反滿抗日」浪潮,而原本冀望滿洲成為「唯一之活路」的日本帝國,也在「日滿一體化」的實相惡果下,雙雙於一九四五年走向滅亡。
  • 論天人之際

    作者:余英時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 英語的祕密家譜

    作者:亨利·希金斯

    學好英語 ≠ 暸解英語 如果你不曾讀過英語的歷史,你也就: A) 無從得知英語強盛的祕密 B) 錯失了英語蘊含的豐沛意象與歷史記憶 翻開英語的家譜,你會驚訝於英語的瓜瓞綿綿。全世界的人民都在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改寫這種語言,因此我們有了Spangish(西班牙英語)、 Singlish(新加坡英語)、Inglish(印度英語)、Chinglish(中式英語)……然而真正稱得上琳瑯滿目、多采多姿的,卻是英語的「列祖列宗」:盎格魯薩克遜語、拉丁語、諾曼法語、古挪威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烏爾都語、漢語、梵文,所有你想得到的語種,幾乎都曾為英語「注入」一點什麼。這鍋全球350種語言都湊上一腳的大雜燴,如今正在世上所有角落飄香。 英語是當今世上最「豐盛」的語言 英語不僅從各種語言中借來字彙,也借走文字背後蘊藏的文化內涵。法國食不厭精的飲食文化、義大利的藝術成就、德語在哲學思想上的探問、斯堪地納維亞人卓越的航海技巧……也隨之融入英語民族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中,英語因此成為當今世上最豐盛的語言,也是最能滿足人類的智識需求、最能全面描繪人類經驗的語言。 英語的歷史,就是半部世界史 借字的發生與歷史語境息息相關,既能反映各時代強權國家與潮流風尚的更迭、也暗示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群體意識。《英語的祕密家譜》帶領讀者由借字窺見英國的歷史,及其他文化與之發生擦撞或者共生共榮的痕跡。剖析英語如何由羅馬帝國邊陲的番邦土語,走向21世紀的世界語言。 與其問:「為什麼是英語?」,不如問:「什麼是英語?」 18 世紀的山謬.約翰遜爵士出版了史上第一本英語詞典,當時風行的法語借字如champagne(香檳)、clique(政黨派系)一概不予收錄,詞典中甚至對法語大加嘲諷、挖苦。充分展現了英語高傲的自尊。《英語的祕密家譜》細細爬梳應與歷史中圍繞著「借字」與「本體性」的長久論爭,展現千年以來英語民族對自身語言的思考。民族意識在英語的發展史中向來不曾缺席,我們將驚訝於,原來主導人類文明發展的泱泱大國,其子民間也存在著「崇洋媚外」與「多元開放」的矛盾心理。 根植全球—— 21世紀的日不落帝國 我們都剛經歷過反媒體巨獸(behemoth)的遊行、為金融肥貓(fat cat)的自利行為感到忿忿不平;如果仔細考究每一種流行字彙的來源,你會發現英語幾乎無處不在。正如作者的觀察,如今英語發展現況已超越我們對「單一語言/民族」過時的認知,全世界人民的廣泛使用,讓現代英語的「活性」已非昔日的語言純粹主義者所能想像。英語快速學習、增生新詞的能力,也使之成為對時事反應最迅速的語種。如今學習英語已不只是為了獲取出國留學的機會或更高的薪水,而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檢視與我們密不可分的現實。
  •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一)進入旋風1945~1953

    作者:東尼·賈德(Tony Judt)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 卷一《進入旋風》涵蓋時期為1945~1953,主要事件為美蘇對峙,冷戰逐漸成形,鐵幕劃下歐洲史無前例的東西陣營對立,成為往後數十年,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結構。 戰爭剛結束,各國元氣大傷,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一包香煙比貨幣來得值錢。在這樣的挑戰下,各國如何從廢墟裡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歐洲自身的「煤鋼共同體」、對抗蘇聯集團的「北約」組織,以及各式政經、文化的聯盟與合作,成為歐洲局勢詭譎多變之下的操作籌碼,以及和蘇聯交鋒的前緣。 史達林將東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施行大規模恐怖統治,掃除異己,整肅擅自有主見的人士,擺樣子公審風聲鶴唳地進行,透過媒體向內部,也向西方傳送。他們高舉文化戰的旗幟,提醒著「可口可樂也是美國的情報網」。
  • 哈布斯堡的滅亡

    作者:喬福瑞.瓦夫羅(Geoffrey Waw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
  •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

    作者:Pankaj Mishra

    《經濟學人》譽為「薩依德的繼承者」 《外交政策》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 2012年獲選《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大力推薦 何謂亞洲的價值? 亞洲各國如何從西方帝國的廢墟中重生? 亞洲各地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知識份子,試圖擺脫傳統的框架,尋求抑制西方國家對亞洲大陸日漸增長的支配欲望、尋找亞洲重生的道路,進而重塑亞洲。 潘卡吉‧米什拉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從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開始談起,述及日本將霸權一舉伸向韓國及太平洋部份地區,因其打敗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由此次的空前勝利對亞洲國家各地的知識份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中國的梁啟超、孫中山,印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伊斯蘭之父賈邁勒丁‧阿富汗尼,他們都想像當時的日本一樣,開始東方國家政治與經濟的改革。然而本書作者潘卡吉‧米什拉卻以不同的角度,呈現給讀者亞洲歷史文化的另一面向:這些思想家的見聞,建構了亞洲現代哲學的思想理論,並向大眾展現他們共同嚮往亞洲擁有更為宏遠的目標,但其實現在的亞洲國家卻是盲目採用西方的模式,盲目跟隨西方政治、經濟思想,導致亞洲喪失本身的文化,同時更承襲西方國家的惡習。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結合了東方的政治思想,集結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精神,是一本不容忽視的預言式作品。 在西方人眼中,昂揚大步向外擴張的維多利亞時期,在亞洲人眼中卻是場浩劫。外國軍人和商人瓦解原是文明核心的大帝國。隨著英國人以船堅炮利拉下蒙兀兒帝國的末代皇帝、燒掉北京圓明園、羞辱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破產統治者,因此,探索救亡圖存之道是亞洲國家的當務之急。 潘卡吉‧米什拉以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筆觸,講述亞洲大陸上一群有智之士如何迎接西方挑戰。他們不斷地質問、掙扎、深感痛苦,既痛恨西方,又體認到得與敵人正面交鋒及向敵人學習,亞洲才有復興可言。經過許多挫敗和誤入歧途,一連串強有力、彼此矛盾且最終勢不可擋的觀念誕生,成為如今從中國共產黨到凱達組織,從印度民族主義到穆斯林兄弟會的種種勢力背後之動力根源。 米什拉透過遊歷歐亞各地的記者、詩人、激進份子、克里斯瑪型領袖的眼睛,引領讀者重新審視過去兩百年的歷史。這些思想家坐在當時似乎注定會被列強永久瓜分的舊帝國的廢墟之中,構思出反過來將使新帝國注定走向滅亡的觀念,且這些觀念還成為支撐二十一世紀亞洲大國的支柱。 ※名家推薦 米什拉以敏銳、博學又有趣的態度呈現亞洲思想家如何回應西方逐漸衰頹的霸權,這位著名的當代印度知識份子是「薩伊德的繼承者」。 ──《經濟學人》 米什拉反轉了長期由西方角度看東方的視角,呈現了世界上大多數民眾──從土耳其到中國──所感受認同的現代歷史。 ──罕・帕慕克(Orhan Pamuk,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 一本非常棒且突破創新的著作。這不只是一部卓越的亞洲史,更是一部為亞洲人所寫的生動歷史。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美國小說家,貝蒂特拉斯克獎得主)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以極具說服力的言辭,描繪一群亞洲最有教養、最有洞見的知識份子令人好奇且複雜之思想歷程。 ──茱莉亞・洛弗爾(Julia Lovell,英國歷史學家,《鴉片戰爭》作者) 富有深入的研究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創性……任何想了解今日我們處在怎麼樣的環境的人,都應該將這本具洞察力又令人不安的書放在必讀書單上。 ──約翰・格雷(John Gray,《獨立報》專欄作家) 繼薩依德的經典著作《東方主義》後,《從帝國廢墟中崛起》提供另一種令人振奮的現代歷史觀點。米什拉相當博學……是善於抓住讀者目光的敘事者。 ──汪暉(北京清華大學思想史教授) 米什拉機敏且幽默地結合被忽略的歷史材料,傳達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乃是亞洲的知識覺醒和政治覺醒」的重要主張。 ──哈里‧昆茲魯(Hari Kunzru,《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1493

    作者:查爾斯.曼恩

    從生態的角度,重新解讀五百年來的世界史與全球化。 一四九三年哥倫布於美洲設立據點, 引發歐亞美非連串病菌、糧食作物與人種等的交流與碰撞, 史稱哥倫布大交換, 是恐龍滅絕以後影響地球最重要的事件。 現代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作者認為,一般經常從純經濟角度描述我們如今身處的全球化世界,事實上,從長期視角來看,全球化「根本」就是一種生物現象。這要追溯到一四九三年哥倫布在美洲建立根據地。從這一年開始,原本彼此相隔的大陸產生混亂的交流與碰撞,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對生態學家而言,這是恐龍滅絕後最重要的事件。 一四九三年後的世界,世界的生態愈來愈照著歐洲人的方式行進,南美原本有幾百種的野生馬鈴薯與數十種的馴化馬鈴薯,因為歐洲人只大量種植其中幾種,使農場愈來愈類似,一旦染病就形成跨國糧食危機,十九世紀的馬鈴薯晚疫病菌就使發生饑荒的愛爾蘭人口減少一半。此外,作者也生動描述,生態因素如何在五百多年中不斷影響歷史,於是幫助美國獨立成功的可能是瘧蚊,讓英國出現工業革命的關鍵是因為原產於亞馬遜的橡膠,更不要說白銀如何影響當時的國際政經,讓明朝走向滅亡,而引進的玉米、番薯,因為耐旱容易種植,則讓處於小冰期的明清兩朝解決了饑荒問題,中國在此一時期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臺灣也從此有了後來的本土象徵。 「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其實是一場生態災變,在物種、病菌、文化、人種的大混合中,逐漸形塑出我們此時此刻的現代世界。作者旁徵博引生態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的最新研究,不僅重新詮釋了幾百年的世界史,也發現今日最激烈的政治爭端(移民、貿易政策與文化戰爭)的根源。
  •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作者:Stephen R. Platt 史蒂芬

    湖南人應該讓中國步羅馬帝國之後塵消失於歷史舞臺,湖南本身則要成為法國或英國之類國家,把舊帝國的文明帶進未來。──一九○三年,某湖南學生 中國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領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會中湖南籍成員最多,而中國共產黨第一屆政治局的成員則有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產生的改革者、軍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國諸省之冠,但史學研究卻鮮少對湖南進行連貫性的探討。本書不同於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啟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為中心,認為湖南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生產,牽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 本書追溯十七世紀的湖南隱士王夫之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傳統窠臼的思想如何影響後代湖南復興運動,並以一手資料為基礎,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縱橫三代的湖南學者暨行動主義者的傳統文化脈絡。從平定太平天國立功的曾國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開始,而一波波的改革運動到一九二○年代毛澤東領導湖南獨立運動時達到最高潮。作者力圖證明,湖南種種改革均走在全國之前。 「愛湘者」追求他們所要的未來與重振湖南的理想,同時主導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作者普拉特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欲保存古老帝國版圖的歷史學者構造的中國大一統民族主義論述,也有助於理解地區主義在當前中國的重新湧現,要瞭解中國,可能要從地方認同重新開始。 王遠義 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文導讀 湖南是具有獨特性格的地區,類似孟加拉或蘇格蘭,既為更大國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分認同。本書以多不勝數的一手資料為基礎寫成,為發人所未發的一部力作。——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 湖南在中國歷史舞臺占有特殊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平亂之後大量湖南人成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時湖南成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貢獻甚大,而在毛澤東主政的中國則有多位湖南人躋身最高領導階層。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他讓讀者瞭解到對許多湖南人來說省優先於國,從而使聲稱中國從帝國走向民族國家乃勢所必然的民族主義敘述大大站不住腳。 ——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紐約大學 關於民族概念的中國如何由內往外發展出來,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普拉特的專題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筆法說明地方根源與民族果實的關係。他筆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說明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滿洲人》(The Manchus)作者 普拉特首開先河詳述湖南人如何重建對王夫之的崇拜,從全新的角度呈現這位久為人知的晚清反滿民族主義偶像。近代中國的傳統、現代、省、國,仍是我們努力欲釐清的大問題,而這本發人深省且立論有據的書,大有助於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 ——賈士杰(Don C. Price),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 地圖的歷史

    作者: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

    從地圖看歷史──第一本全方位、最完整的地圖文明史 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Google Maps,從石刻地圖到GPS定位系統, 地圖是如何反映歷史、影響文化,見證變遷和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古希臘人如何得知世界有多大? 托勒密後的黑暗中世紀,如何藉由印刷工藝「文藝復興」? 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十二板塊,說明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場騙局? 在平面上呈現弧形表面,麥卡托如何成為現代製圖之父? 當Google Maps掌握了定義和呈現世界的權力,我們的未來要往那裡去? 想像一個沒有地圖的世界,人們如何旅行?現在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Maps, Facebook的出現更繪出一幅新的社群圖譜──數位革命對地圖的改變遠超過各時期所有地圖學的總合。讓我們回到一萬四千年前,穴居人首次在石頭上刻下地圖開始,是否地圖的產生──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關於地圖的事實代表一本世界演變史:西元前的扁平世界,中世紀的宗教奇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到了今日,拜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導航之賜──世界的中心不再是耶路撒冷或是帝國首都,我們開始Me-Mapping──從自己的位置規劃路線。走到哪裡,「你」就是地圖,就是世界旋轉的樞紐。地圖確實描述每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掌握你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並反映出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 地圖即故事,地圖即生命。地圖的力量能迷惑、能振奮、能煽動,能無聲傳遞迷人的故事,講述我們曾經經歷以及即將前往之處。作者以其獨特的眼界,解說地圖如何表達、又如何巧妙在時間長流中重塑了歷史。地圖在這本書中,不僅是用來觀察周遭世界的跳板,還反映出更具定位的自己。 (如果蘋果公司讀過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在地圖軟體上跌了這麼大一跤。)
  •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

    作者:小島毅

    「爸爸,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 學會解讀歷史,而非死背歷史 輕鬆、有趣卻深刻的日本史,教科書中學不到的日本史 本書是作者寫給15歲的女兒,以父親的口吻、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述說日本歷史的發展。即將上高中的女兒,向在東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的父親問出:「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為了讓女兒了解歷史的本質,讓女兒不受限於課本上枯燥單調、僅羅列歷史事件的「斷代史」,而能更深入理解日本的歷史及日本在世界史中的角色,作者開始撰寫這本「前所未有的日本通史」。 此書分成「劍」、「心」、「寶」、「鋤」四部分,分別從歷史事件討論對日本中心論的反思、宗教信仰與歷史建構、日本國家之形成,以及武士階級與尊王攘夷運動。每一部份各有十三章,每章以短短一千字討論一個歷史事件。 劍之章 以象徵貴族武器的黑桃看「日本史」的本質。從賴山陽的《日本外史》出發,指出尊王攘夷思想下僅以日本觀點看日本歷史的盲點。 心之章 以象徵神職人員的信仰的愛心介紹日本的神話。討論《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故事」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塑造大眾的日本印象。 寶之章 以象徵商人財產的鑽石說明日本的國家形成。從大化革新到平安時代的怨靈,介紹日本的國家形成與文化發展如何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 鋤之章 以象徵百姓農具的鋤頭挖掘自鎌倉時代開始的歷史。探索武士政權、佛教文化、戰國時代、鎖國、尊王攘夷思想對日本帶來哪些變化。 作者並沒有詳述每個事件或時代的細節、不需記誦繁複的人名、地名及年份,而是引領讀者以全新的角度探索歷史,將被現今教科書分解成瑣碎斷代的歷史重新展現整體的面貌。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單論述日本的歷史事件,而是著重古今思想的傳承和日本與東亞其它文化上思想的交流,以期讀者以宏觀的視角閱讀日本歷史。
  • 人類大歷史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哈拉

    《人類大歷史》為什麼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 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歷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 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 ——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 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本書作者哈拉瑞希望滿足讀者的是: 「請給我單單一本書,不到五百頁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不填塞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如何被農作物綁架……乃至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重大脈絡,讓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許多所謂「大歷史」書,標榜要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人類歷史輪廓,但很少成功。 通常,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則是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 至於如何讓這兩大段歷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由於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很多關鍵史事的詮釋,也只是隔靴搔癢。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分成四部分來描述人類大歷史: 七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有能力談八卦,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分工分職愈趨細膩)、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帶來快速進步,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也帶來毀滅)、以及導致全球大一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金錢、帝國、宗教。 作者還希望這本《人類大歷史》能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 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 作者認為,讀者若是錯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不帶著這些疑問來思考,將會一再錯過歷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
  • 秦始皇

    作者:呂世浩

    臺大學生口耳相傳「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名師!超過43000人爭相搶修的超人氣課程,首度結集出書!歷史上成功和失敗的關鍵究竟何在?如何在巨變時代中找到一條出路?他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他的一生就彷彿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秦始皇十三歲繼位,二十二歲剷除權臣親政,這個在巨變中成長的中國第一位皇帝,不僅結束了一個綿延千年的舊時代,也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為了邁向成功,他時時刻刻克制自己的感情。為了統一天下,他忍辱負重,禮賢下士,不計出身和國籍,重用任何對自己有利的人才。為了子孫久長,他事必躬親,貫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強勢改革,帶給後世深遠的影響。但最後他所得到的結局,卻是身腐屍臭,斷子絕孫。他強盛的天下,他珍視的帝國,在一生中最信任的三個人聯手背叛他之後,短短三年便一敗塗地、灰飛煙滅。回顧秦始皇充滿爭議又波瀾壯闊的一生,讓我們不禁思考:像他這樣聰明絕頂、意志剛強的人物,為什麼會讓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他究竟是殘酷無情的暴君、剛愎自用的昏君,還是一位勇於改變世界的強者?如何學習歷史,才能對我們的人生有用?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究竟何在?在這個價值混亂、年輕人彷徨不安的巨變年代,藉由本書精闢的剖析,重新理解秦始皇一生的抉擇和成敗,作者將帶給我們一個你從未思考過的嶄新歷史視野!
  • 記憶所繫之處

    作者:Pierre Nora,Christia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 中華民國史稿

    作者:張玉法

    我不治史學,但自有記憶以來,身歷八十餘年不斷的內亂外侮。 我雖從未有政治性的活動,但自然而然的養成強烈的國家民族觀念。 1983年冬,我任職中央研究院。一日在與近代史研究所同仁會談中,提出希望同仁中,有人有興趣考慮從事一部敘事客觀、分析深入的「中國近代史」之編著工作。我解釋這項工作的意義,和我的企望如下: 所謂「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年代問題,數十年來我們大都接受1920年代末蔣廷黻氏在南開大學首次講授「中國近代史」的斷代觀點,指「近代」始自1840年代鴉片戰爭。蔣氏以來(至1980年時),中國近代史在臺已有十餘種不同版本,大都始自鴉片戰爭而止於民國肇造,亦有敘至抗日戰爭前夕的。我這裡所指的時期,乃自鴉片戰爭甚至應提前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拒絕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提出的要求,至目前(1990年)為止的兩百年。這段時期中,我國由幾乎與外隔絕的情形而開放,外強的侵入,我國的「自強」運動,中日甲午之戰,民國之建立,軍閥之割據,國民政府之成立,中共的興起,日本在東北及華北之侵略,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國民政府之遷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至目前兩岸對峙之情形。 這是一個有數億人口、五千餘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在短短的一百數十年間,尤其是在最近六、七十年間,所作的「脫胎換骨」的變化──在政治、社會思想、觀念、體制、生活水準、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學術、藝術……方面的改變。這些改變不純是我國由文化接觸交流而自然的改變,而多是由列強的經濟、政治之侵略,強加我國而改的;這些改變的「基本性」和「劇烈性」,幾乎使我國為列強所瓜分,幸而有列國間的競爭,救了我們。 這樣的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近代史」,目前還未出現。國人的著作中,最大的問題,是國共兩方的偏頗觀點。目前大陸五十歲以下的人,對我國近六、七十年的歷史的知識和了解,顯然是不盡客觀的。臺灣在國民政府治下,則有另一偏頗。一是臺灣受日本管轄五十載,無疑產生極深的影響。例如目前六、七十歲以上的人,其基礎教育是日本的,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沒有認同感,亦是自然的事。 國民政府遷臺之初,因曾挫敗於中共,對中共有過度的恐懼和敵視仇恨,更由此而對臺獨過度敏感,從而引致某些不幸的愚昧的政策或措施。政府在全力著重經濟發展政策之下,在教育方面,忽略了了解臺灣因日據所留下的影響;忽略了增強人民對祖國文化傳統的欣賞認同。近年來「本土化」觀點的提倡,是脫離我國文化意識的示標。一個民族,語言文字生活風俗,連媽祖都來自大陸,但因政治而堅持否定其本身的文化淵源,是可悲的事。 在中研院近史所與同仁的會談中,我希望能有一部「中國近代史」(近兩百年中國史),一部國人皆可讀的、客觀信實而分析深入的書,使國人皆知我國民族歷史文化之發展,尤其近百數十年的迅速變遷之因果,希望這有助於我中華民族對自己有較深的認識。 1991年雙十節日,我將上述構想在《民生報》寫了一篇短文,頗獲得一些贊同。翌年我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申請一些補助,聘請歷史學者劉廣京氏(在美)、張玉法氏及陳永發氏(中研院近史所)三人主持此計畫,並聘何炳棣、余英時、黃仁宇先生為顧問。 1997年,三位作者分別成稿三冊,總名為:《最近兩百年中國史》,內分: 上冊,晚清篇,劉廣京著; 中冊,民國篇(另名《中華民國史稿》),張玉法著; 下冊,中共篇(另名《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陳永發著。 三冊各單行出版。 三篇各約六十萬言,皆盡客觀,不具黨見偏頗,然三篇約共二百萬言,具學術嚴肅性,或不易卒讀。故我與劉、張、陳三位著者商請合著普及本,以十餘萬言為度,使凡我國民皆易覽閱。 劉、張、陳三位各以五、六年時間精力,成此「劃」時代大著,有助於我國民族的自檢,助我個人達成數十年的企望,茲謹以此序為劉、張、陳三氏賀並致謝意。 吳大猷謹識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
  • 鑽石年代

    作者:Neal Stephenson

    【鑽石年代】又名【少齡淑女繪本啟蒙瓊林】,是科幻小說大師尼爾.史帝芬森在1995年出版的小說。本書在1996年入圍角逐「星雲獎」年度最佳小說獎(Nebula Award for Best Novel),同年獲得1996年「雨果獎」年度最佳小說(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大獎。十五年後,這部場景位於上海外海先進科技造出的人工珊瑚島「新舟山」,以奈米科技巔峰時代為背景的小說,終於進入中文世界。 鑽石年代,奈米科技最巔峰的時代。國家瓦解,人類根據文化的屬性分成大小等級的國族,由「共同經濟協定」維繫和平。其中的新維多利亞一族承襲十九世紀末的前驅,有著高道德標準和工作幹勁,掌握最尖端的奈米科技。他們在上海浦東的外海,從原子到分子組合出人工珊瑚島「新舟山」。新舟山上的維多利亞資源泉,從空氣和水中汲取出重要原子,透過「供給」輸送帶,源源不絕送入廣大的中國市場,後者此時處於後共產之分裂,新時代的義和團又要再一次湧現,進攻置中國於依賴地位的西方科技和文化。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鑽石年代】的主角卻是一位名叫奈兒的下等民小女孩。她能免於下等民無知的悲劇循環,全靠「少齡淑女繪本啟蒙瓊林」,一本最高奈米科技製作出的啟蒙書。這本書是特別為一個四歲小女孩所設計,要陪伴她成長至少女,灌輸她不同於制式教育的課程,培養「顛覆」精神。 「啟蒙瓊林」的原始構想出自維多利亞族的股權大公,原始對象是他的孫女。他憂心維多利亞族的僵化教育,因此徵召最好的工程師,擁有「文物藝作」頭銜的約翰.海克華斯來進行這個計劃。而海克華斯剛好有一個四歲的女兒,他渴望也能給自己的寶貝一個不同的人生啟蒙。因此,海克華斯從新舟山走過跨海堤道,經過浦東,進入上海老城,在X博士的商行裡,為女兒非法複製出一本「啟蒙瓊林」。 所有與「啟蒙瓊林」牽涉上的人物,命運都被標記而改變。他們的故事交織出【鑽石年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動人發展。 史帝芬森在【鑽石年代】中,用不同的文字風格刻劃出不同國族的言行舉止。嚴謹的維多利亞人,奉儒家思想為治世準則的漢族,潛在海洋裡活在夢境中的「擊鼓者」等等,令人不禁佩服作者想像力之精采。而作者特有的黑色幽默有如螢光效果,使得情節更加靈活有神。 史帝芬森出身自科學家家族,大學主修物理和地理,對電腦程式語言也有深入研究。這些知識以及他為每本書窮究的歷史、文化心得,他都不吝惜地編織入小說。在【鑽石年代】裡有紮實的章節描寫「啟蒙瓊林」所使用的科技,或者電腦程式編寫入門,奈米科技基礎及進階認識,「論語」在未來世界治理人事上之活用等,使得小說本身也有如一本「啟蒙」讀物。 最重要的是,史帝芬森透過【鑽石年代】傳達出改變命運的勇氣和信心。一股強不可忽視的追求之心貫穿整個故事。在所有科技之外,他暗示個人意志和集體潛意識會形成另一個座標,動搖理性上幾乎是不可能的或然率,進而跨越限制,到達信念的彼岸。
  • 動物化的後現代

    作者:東浩紀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 挖開兔子洞

    作者: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

    英國作家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是一本同時受到成人與兒童喜愛的經典童話,表面上它是一個嬉鬧有趣的小女孩奇幻冒險故事,但其實故事中隱藏了豐富的雙關語、遊戲詩、謎語、數學、哲學等等。百年來,各方人馬挖空心思解析這個故事,甚至世界各地還成立了許多愛麗絲研究學會,而解讀書中謎題、哲學、數學等的書藉也十分多,光是注解本就有五、六本。可惜中文中文世界始終欠缺一本這樣的書帶領我們深入愛麗絲與卡洛爾的世界。 本書譯注者張華窮三十多年時光收集、研究、翻譯愛麗絲,有時,光是一首詩就耗盡半年反覆推敲,其翻譯成果足以與故世名家趙元任的版本相互輝映。從編輯體例來看,本書採中英對照,並加上注釋,幫助讀者更加領略原著的巧妙創意。書中許多編排皆仿造原書設計,如尾巴圖像詩、表示變身的星星符號(*)等等。全書最前面設計有拉頁展示愛麗絲幾次變身的尺寸比例;書末則設有九項附錄,提供研究者進一步探索愛麗絲學。
  • 盜墓筆記漫畫版 2

    作者:南派三叔,繪者 / 極東星空工作室

    開地宮,鬥鬼神,破解千古謎題,遊走生死禁區 後有體型驚人的屍蟞大軍,前有生著觸手的長髮女粽子,出師不利啊!連目的地的影子都還沒瞧見,已然遭遇超乎想像的凶險。滿懷雄心壯志的盜墓五人組,難道就要喪命於此? 別擔心,藏在隊伍中的「倒斗一哥」,這才正要發威! 本書特色 ◎重現經典!暢銷小說《盜墓筆記》完美改編 ◎簡體版甫上市即緊急再版,2011年最出色、討論度最高的漫畫作品! 地北天南,上山下海。從山東戰國墓、西沙船墓、秦嶺青銅神樹、長白山雲頂天宮、戈壁崑崙鬼城,再到廣西十萬大山秘境。開地宮、鬥妖物、破困境,壯闊詭譎的背景與離奇難解的謎團交織,新視覺,新氛圍,扣人心弦的情節,盡在《盜墓筆記》漫畫版全新開始。
  • 盜墓筆記漫畫版 3

    作者:南派三叔

    內容簡介 藏在翻板機關下的通道,是救命的出路,還是引人更深入死地的迷宮? 死屍皮帶扣上刻著的數字,莫非大有文章?打住!打住!別想了,趕緊解決另一個更要緊的問題吧-- 救命啊!誰能讓追在隊伍後頭的血屍老兄歇歇腳,別那麼盡責了好不好? 本書特色 重現經典!暢銷小說《盜墓筆記》完美改編 簡體版甫上市即緊急再版,2011年最出色、討論度最高的漫畫作品! 地北天南,上山下海。從山東戰國墓、西沙船墓、秦嶺青銅神樹、長白山雲頂天宮、戈壁崑崙鬼城,再到廣西十萬大山秘境。開地宮、鬥妖物、破困境,壯闊詭譎的背景與離奇難解的謎團交織,新視覺,新氛圍,扣人心弦的情節,盡在《盜墓筆記》漫畫版全新開始。 引人入勝,不看不可!大陸知名作家、編輯連袂推薦!
  • 香料之王

    作者:Konras Pernstich,Nat

    葡萄牙航海家開闢印度新航線的動力, 竟來自歐洲人對胡椒的渴望? 古羅馬宴席的餐桌上擺放著一只裝滿胡椒的銀碗, 不只方面調味上的應用,更是主人財富及品味的展示? 從歷史文化、全球貿易到藥用及料理價值, 第一部深入淺出帶你全面了解胡椒相關知識的物質史 最貴重的貿易貨物之一 看香料之王─胡椒,如何左右地理大發現、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咖啡、橄欖油和巧克力:現今懂得品賞美食的行家們(往往是先進國家的人民或社會的權貴階級)都非常清楚,這些商品有哪些種類是優質的上等貨。歐洲人對於葡萄酒的鑑賞歷史則更為久遠,至於其它的食品,人們也愈來愈懂得品嚐與辨別其中細微的差別與變化。然而,人們對於胡椒的態度卻很不一樣:做為一般性調味料,餐桌上擺放的胡椒罐對於人們而言,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而無法缺少的存在,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這種香料擁有多種優點及多重的歷史面貌。 胡椒的歷史幾乎與其他香料的歷史密不可分。放眼過往的歷史,人類以及全世界往往為了胡椒而在許多方面顯得不平靜。在人類早期的文化中,辛辣的胡椒粒不只是美食的調味品,它們還被人們用於神祇的敬拜與疾患的醫療,由於胡椒取得不易,它們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跟黃金一樣貴重。尋找胡椒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探索全世界的動機,由於胡椒的緣故,人類不惜發動戰爭,也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駕駛帆船率先繞行非洲與地球,並畫出了世界地圖。儘管美食的潮流一直在改變,胡椒的馨香與味道時而被追捧,時而被冷落,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胡椒已經成為人們最常使用的香料之一。 胡椒的過去充滿許多冒險的傳奇故事,深深吸引著人們,因此,作者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出版讓胡椒的故事能夠繼續講述下去。還有,人們對於胡椒這種香料的興趣,有一部分得歸因於它獨特的香氣以及無法被取代的滋味。現代人確實得天獨厚,可以取得形形色色的胡椒產品,而且每一種產品都有各自的美味特色、料理優點與流傳的歷史。胡椒的多樣性和取得的便利性也激發出人們對於這種調味料的好奇與關注。 作者書寫本書的方式與內容,主要是從胡椒的享用與品味出發,而不是嚴肅的學術研究。與胡椒相關的歷史學與植物學的文獻資料可以提供讀者一些認真而負責任的諮詢,不過,這些資料並非毫無疏漏。兩位作者在撰寫本書時,剛開始曾有人質疑,是否一本關於胡椒的書籍,其內容篇幅能超過兩百頁?事實上,這樣的質疑很快地就站不住腳。比起歐洲的胡椒交易史,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與印度以及東南亞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活動更為久遠,也更具重要性,然而,基於作者鮮明而有限的歐洲觀點和視角,兩人在探討胡椒的歷史時,亞洲的部分卻只約略地提到。此外,本書所附上的各種胡椒植株的圖繪主要著眼於資料的廣泛性與全面性,而不希望過於學術性。這種資料的處理方式或許顯得不夠專業而且犧牲了某些植物學的細節,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於胡椒植物世界的一般性掌握與瞭解。本書最後所輯錄的胡椒料理食譜有一部分是收集來的,還有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研發的美食成果。兩人在選擇這些食譜時,當然有主觀的態度,主要是為了呈現各種不同的胡椒產品具有豐富調味變化的可能性,當然,還有人們從中享有的純粹的美食樂趣。 精彩收錄 中西經典胡椒食譜101 6種早餐料理‧17種綜合香料‧8種蔬菜料理‧9種魚類與海鮮料理‧10種肉類料理‧7種配菜與點心‧16種醬料‧15種甜點‧5種烘培品‧8種飲料 法式四味辛香粉、印度拾香粉、峇里島綜合香料醬、阿拉伯綜合香料、牙買加香辣醬…教你善用胡椒,打造洋溢異國風的美味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