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潘绥铭

  • 中国性现状

    作者:潘绥铭 著

    本书说的不仅是性知识,更是对于性的思索和理解。它不讲那些耸人听闻的奇案怪事,只是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性烦恼,掰开来,揉碎了,细细地分析,娓娓道来。内容涉及生理知识,更强调人们在性方面的心理,情感和观念。
  • 性社会学

    作者:潘绥铭 黄盈盈

    《性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性问题”。系统介绍了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国学者的贡献。同时阐述了本学科的基本命题、基础理论、学术流派,性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以及性社会学与社会性别研究的互动关系对主要研究范畴内的研究成果——“性”的本土化、性文化、性的政治与制度、性历史、性认同、性教育、性的社会问题等也做了梳理。
  • 论方法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 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作者:潘绥铭

    性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如本书就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展开如此系统、全面、细致的论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作者潘绥铭教授,长期从事性社会学研究,有多部相关论著出版。此次由他负责的课题组首次运用严格的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进行大规模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本书即是在这些科学调查得出的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人性行为与性关系的整体情况所做的分析研究。书中所论问题,不仅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往我们对这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采取回避态度,然而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个别突出的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个人生活,甚至往往形成社会问题。因此,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其学术价值,也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 存在与荒谬

    作者:潘绥铭

    “死灰复燃”的卖淫嫖娼现象在中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由南到北的滋蔓泛滥已逐渐形成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地下“性产业”,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关注。“扫黄”力度不断加大,但至今屡禁不绝。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对中国地下“性产业”的考察中,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运用社区考察的方法,通过重点对“后发外向型”的珠江三角洲B镇、“路边伴生型”的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地偶发型”的湘黔交界某金矿区的地下“性产业”的综合考察解释和分析了卖淫嫖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 小姐:勞動的權利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王洁、张慧霞、杨蕊、何为

    http://www.hongchen2006.com/html/87/category-catid-187.html (幾近全文檢索) 潘绥铭 自从1995 年开始,我自己,后来又与刘振英副教授一起,带着我的6位女博士生与女硕士生,先后调查了13个“红灯区”。按照时间顺序,它们是:1998年的珠江三角洲的A镇、中南腹地的B区、湘黔交界的C矿;1999年的珠江三角洲的A镇B场(追踪调查);2001年夏天的四川中部的A镇、B镇、C区;2002年夏天的东北的A市、B市、C市;2002年秋天的广东某市特区的A村、B村、C村。 前三个红灯区的情况,收集在《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之中(潘绥铭著,群言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第四个红灯区的情况,可以看《生存与体验――对一个“红灯区”的追踪考察》(潘绥铭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第五个到第七个红灯区,是我与刘振英、黄盈盈、王洁、张慧霞、杨蕊、潘滢一起考察的,研究成果在《情景与感悟――西南中国三个红灯区考察》里面(潘绥铭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即将出版)。 上述的三本书所研究与反映的,基本上都是那些来自农村的“乡妹子”,她们基本上是在城市中没有过任何工作经历的女性。 现在这本书的内容,则是包括了上述后六个红灯区的情况,是两次社区考察与个案调查的结果。 第一次是我与刘振英、黄盈盈、王洁、张慧霞、何为、张春萌一起,对于东北三个城市市区里的红灯区的调查。我们总计访谈了103个小姐,其中大多数是城市户口的下岗、待业的女性。 第二次是我与黄盈盈、王洁、张慧霞、杨蕊、何为,在广东某个著名城市的市区,调查三个红灯区的结果。这三个地方都叫做“村”,其实都已经是标准的市区了,只是还保留着“村”的名称。我们总计访谈了115位小姐,其中大多数是原来的“工厂妹”,也就是那些虽然来自农村,但是曾经在工厂里打过工或者有过其他工作的女性。 由此可见,现在这本书所反映的,是中国性产业在最近几年中的一个显著的变化:许多原来是城市女工或者“打工妹”的女性,开始投入性产业,做了小姐,而且在小姐中的比例在增加。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反映的,与前面三本书差不多,仍然是那些比较“低档”的小姐。她们主要是在各式各样的歌舞厅、按摩场所(东北)、发廊、美容美发(广东)里工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调查那些“高档”小姐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里,“头面人物”永远是极少数,永远也无法反映出那些底层成员的情况,因而对于该群体来说,没有代表性。小姐也不例外。那些在封闭的VIP(大人物)俱乐部里服务的、活动于高级宾馆里的、被包做“二奶”的、能够在网上招客的、号称“鞋底永远没有土”(总是坐小车、踩地毯)的小姐们,虽然也仍然值得研究,但是却不能反映中国性产业的总体情况,甚至会产生误导。 其次,“高档”小姐们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化程度、更多的独立自主程度、更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她们更加容易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可是那些“低档”的小姐们却几乎是沉在海底,永无出头之日。即使在社会现在所说的“弱势群体”中,也仍然没有把她们包括进去。总该有人替她们表达与诉求。我们自愿做这样的人。 当然,这本书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猎奇。我们试图通过实地调查,来发现与分析一系列很重要的学术问题。总结起来,这样的学术问题至少有7个: 1. 性产业里所实行的生产关系与财产所有制,对其存在发挥了什么作用? 2. 小姐们从事这个职业,究竟是不是她们自己的“理性选择”? 3. 从“女性研究”的角度来看,客人与小姐之间,究竟是一种“性别不平等”关系,还是一种一般的经济交换关系? 4. 中国的任何一种社会组织要想存在,一是靠权力,二是靠亲情;三是靠利益。那么在红灯区里,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究竟是什么样呢? 5. 红灯区的社会结构,究竟是社会网络式的,还是科层结构式的? 6. 红灯区是最标准的社区。因此,我们不得不回溯到问题的本源:在中国,除了传统状态的村落之外,可曾有过社区?能不能制造社区?又为什么要造? 7.毛主席写过《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在中国存在?》;现在只要换成红灯区,就绝对是意义重大的经典社会学课题。 当然,现在这一本书是无法解释所有这些问题的,但是我们相信,对于红灯区的研究,绝不仅仅是简单反映现实而已,而是促使我们不得不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学理论。这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研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的原创。说白了,如果从性产业里都看不出社会意义来,如果连红灯区都解释不了,那么一切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家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 生存与体验

    作者:潘绥铭

    1997年,潘绥铭教授深入珠江三角州的B镇、中南腹地某工业城市旁边的开发区和湘黔交界处的某个私人云集开采的小金矿,对这三地的地下“红灯区”进行社区调查,写出了《存在与荒谬―一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一书。在接下来的1998年里,他又三次来到B镇和它所属的S区,以“入住式”的方式对这里的地下“红灯区”进行了总计46天的追踪考察。本书就是这三次社区调查的总结,也是《存在与荒谬》的续篇。 在本书里,潘教授仍然沿用《存在与荒谬》中的视角和技术路线,主要是研究“红灯区”的发展脉络,形成原因、运作机制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同时,更注意尽量多地收集个案,更多地了解那些参入或者涉及“性产业”的形形色色的个人,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一些更加深入或者更加具体的问题。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潘教授用访谈实录的形式记录了不同类型的41个“卖淫女”。“鸡头”及“老板”的个案。如果您对“虚的”不感兴趣,尽可以只看这41个个案,或许她(他)们的个人情况和人生经历比理论分析更能说明问题。
  • 性之变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

    在潘绥铭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对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进行了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这本书就是三次调查的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本书深刻地揭示出,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很出乎人们的意料。本书分为多个专题,不仅包括18~61岁中国人的性观念、性欲、性生活、性技巧等,也包括婚外情、一夜情、找“小姐”等各种非主流的性关系,还包括14~17岁少年的性状况,更包括了“多元性别”与同性恋等的情况。在每个专题里不仅发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而且剖析了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还从性文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 性爱十年

    作者:潘绥铭,杨蕊

    《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内容简介:从1991年到2001年,作者对北京及全国大学生关系性爱问题进行过四次调查,占有的资料是相当丰富和全面的;作者对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深刻、有见地。十年来,中国大学生的性行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传媒有各种各样的传闻,社会舆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究竟谁更科学、更具权威性?《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用事实作出了解释。 读者对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各高校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高等教育、社会学、心理学专业师生和研究者,有兴趣的大中专学业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