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俗
-
藏地民间书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分设“上半个,我的遥远小地方”、“山顶的风最大”、“山上有个尼果寺”等栏目,详细叙述了西藏的全貌。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 -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 炎炎盛夏,在岩头村丽水湖尽头的乘风亭里,静静的小石条上备有解暑的凉茶,亭角还有可以解决简单炊饭的柴草锅灶,柱子上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草鞋,备行路人更换。亭内有幅对联:“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这静静弥漫着的疏朗的乡情,并非迷幻的桃花源仙境,而是今天著名的中国乡土建筑学者陈志华老先生笔下的楠溪江古村落。这样的书、如此的景,您若是不看亦不游,那么您时下的生活还有什么滋味? -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集》:所谓“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许多“味”都从小物中来。邓云乡先生学识广博,《红楼识小录:邓云乡集》从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云乡先生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范畴,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本文集收入先生《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互相印证,必可收获至丰。 -
增补燕京乡土记--上下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饮食风俗和艺苑风烟等方面,生动地勾勒出一辐古都北京旧时的乡土民俗画卷。 -
飘逝的罗衣
台上的模特眼光迷离,飞舞的霓裳,百变的罗衣,可否为我演一场怀旧的时装秀,再扬起青衫的飘逸,霞帔的丰仪。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活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煌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中尽全力去搜寻已经消失或正在消亡的服饰,从而给过去这一百年的历史做一个小小的注脚,给历史的细枝未节做一个记号。这是作者写作的初衷,而每天裹覆人们裸体的衣物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
民间灵气
我喜欢亲近乡土的那种感觉和感受。它直通远古而依然活着的根脉,它在白姓心中深刻的精神之所在,它不可思议的多样与斑斓,它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气息…… 于是,甲申一年,我在各地奔波、在田野与山川的行走间,不断地寻找时间的缝隙,让自己的笔站在光洁而美丽的稿纸上。有一次,我忽然发觉稿纸的一排排横竖的小方格很像田畦。我的笔不也在这田野中走来走去,不也在思考、感动和叹息吗? -
朱家溍讲北京
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有讲不完的故事,有写不尽的风情,有看不够的风光,有读不倦的文化…… 北京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北京通”丛书》出现在京城各大书店。老舍、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朱家溍、刘叶秋、邓云乡、赵洛、叶祖孚九位文化大家,或是老北京或是久居北京,对于北京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风采、风味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可谓地道的“北京通”。 朱家溍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家溍既是文物专家,又是清史家,被誉为“文物界的国宝”。他对中国文物相当精熟,多年的工作使得他对文物有着浓厚的感情。估计许多人都去过故宫,那么也一定见过太和殿的“龙椅”了。朱家溍先生与这把“龙椅”还有一段故事呢…… -
去古人的庭院散步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读史札记,它以古人社会生活为范围,内容包括古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人口的再生产,死亡,丧葬,迁徙和社会救济,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群体生活,古人衣饰的规制与风尚,古人的文化娱乐。 这个小册子,第一版名曰《古人社会生活琐谈》,是湖南出版社于1992年印行的;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第二版,易名《古人生活剪影》,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添入一篇文章,二是拥有插图约一百帧,图书出版后发现《琐谈》中的《唐宋元模范家族的大家庭生活》和《古人端午节的生活》两篇不见了,必定是编辑因图书的二十万字篇幅所限,将它们裁撤了。 本版《古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完成。《古人端午节的生活》一篇恢复到书中。此次为了改正错别字,对全书作了复核,同时发现许多插图印刷模糊,效果欠佳,即使画面尚可的,如若依据它扫描重印,其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决定重新找出原图,复印后,再次考虑它的印刷效果以便取舍,有的图,原先就选择得不合适,因而舍弃它,进而加上一些中国社会版所没有的插图,这也是中华版的新内容吧! -
桃花源妇女
一部关于河谷的游记,它们长年被苦干地理奇观及其伟大显赫的名字掩盖,没有古迹和名胜,在类无邪的面孔是其中最美丽的风景。 霞光渐渐地变了,这是必然的。不过我总算再次见到了它,如同抵达了涅槃境界的边缘。我就这样不加阴挠地让它消失了,心里盼望着五十年后它再重现。本书内容:三江、美姑河、景颇山、蜜谷、班帅、定日、莲花宝地、从上帕到城寨。 -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
《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简介:顾颉刚先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大众文化积极态度的影响,把民间的歌谣、戏剧、故事、风俗、宗教和传统的经学、史学置于同等的地位上做研究的题材。《顾颉刚民俗论文集》除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外,还包括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读本 系统研究中国神话第一人袁珂先生经典著作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1983年,在《中国古代神话》基础上历经 两次重要增补修订而成的《中国神话传说》一书,内容已达原来的四倍,字数六十余万。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为方便广大读者,简明版在《中国神话传说》完整版基础之上,删却注释,并按照神话人物的出场顺序,独立成篇,132篇小故事读来轻松流畅,带领读者步入一个鲜活又多彩的神话世界。 “开辟鸿蒙”这一时期的光景,气势宏伟,波澜壮阔,奇闻异事,层出不穷,毫不逊于希腊、罗马、埃及、印度诸闻名古国的神话传说。而论其自强不息的刚健,战天斗地的勇武,舍己为人的博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种种精神,是为中国古代神话特色,比之诸国,实有过之,并无有及。 ——袁珂 -
时光的步调
三月五日禹王诞辰,公祭禹王、疏浚河道堤防;四月寒食节,不举火、吃冷食;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舞龙舟;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妇女采凤仙花染指甲;八月十五日赏月、制灯、吃月饼;九月九日重阳节,插茱萸、郊游登高、造杜鹃酒;十月寒露慈善日,酿菊酒、筹设施粥厂、避寒所……这些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有些仍盛行不衰,有些正被人们慢慢遗忘,有些现在已鲜少听闻。 《时光的步调:中华国民生活历》以详实的笔触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我国极具传统气息的民间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寻找鲜活的生活印痕,感受岁时节气里曾经的脉搏跳动。 -
品物记
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古人把玩艺术、闲适生活的标志,更是古人从容潇洒精神品格的再现。本书撷取传统二十种文化生活经典象征进行考辨源流、品赏内涵。引导现代人进入古典优雅高贵生活氛围,感受心灵的宁静优美。 此书语言优美,浅显易懂,不仅使广大读者能够对传统文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寻根溯源,而且也能够对现代人的生活进行启示。人人都可以像古人那样生活,或抚琴作画,以娱心性;或结伴远游,寄情山水;或养花种草,托物比兴;或赋诗填词,抒发感慨,优雅从容的生活无处不在。 -
金受申讲北京
金受申,曲艺史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原名金文佩、又作金文霈,字泽生,北京人,满族。生于满族镶黄旗家庭,六岁丧父,十岁丧母,家道衰落,由叔父抚养。他十七岁在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即为报刊撰稿,以稿酬弥补生活和购书之用。十九岁考入华北大学读书。二十一岁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后改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研读,至二十五岁。从民国十五年(1926)起一直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十多所中学任教,还当过华北大学等高等学校的讲师。他还是名医汪逢春、赵树屏的弟子,兼任过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53年经作家老舍介绍,调入北京市文联工作,直至病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金受申有《公孙龙子释》、《稷下派之研究》、《古今伪书考释》、《国故概要》、《中国纯文学史》、《北京话语汇》、《清代诗学概论》、《晚清两大平民诗家》、《仄韵楼诗话》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他是博闻广见的“北京通”,熟知北京的掌故,对三教九流广为接触,尤其喜与中下层社会人士交往。对于清末民初北京的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各个方面,他都有较深的考察研究,并用富于趣味的文字翔实地记录下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就以“北京通”(或“北平通”)专栏在《立言画刊》、《一四七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北京生活的文章,计有二百多篇,一百多万字,其中包括《北平的俗曲》、《北平俗曲录》、《北平风俗曲》、《风俗曲谭》、《岔曲萃存》、《岔曲笺注》、《北平的评书》、《瞽人的艺术》等大量有关北京曲艺的文字,所记见闻都来自实地考察,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曲艺民俗弥足珍贵的史料。 金受申对北京曲艺的研究评论,除在“北京通”栏目中多所涉及外,还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专文,论述了评书、八角鼓、单弦牌子曲、岔曲、十不闲莲花落、相声、快书等曲种的起源和演变。其中1949年前发表的《清秋谈稗》、《凉宵梦忆》、《拉杂谈》等;1949年后发表的《老书馆见闻琐记》等都有较高的曲艺史料价值。他还一直注意收集曲艺唱本,所珍藏的二百多首岔曲曲本,也部分地在报刊上发表。 -
太阳部落
帕米尔高原是上帝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为人类安放的一个摇蓝。 塔吉克人对自然的利用至今没有突破,自然所有的自然属性,塔吉克人对自然的理解至今没有超越;自然所规定的范畴,塔吉克人至今不作修改,太阳便成为至尊。雪季的长短,草情的好坏,者稞能有多少收成,酿了酸奶的木桶里能打出多少酥油……无不与相关。这种情景的不断重复,使塔吉克人对太阳的崇敬之情,成为一种自然沉淀,任由人世沉浮,岁月流离,太阳对人类的观照始终如下。 -
飞鸟与鱼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艺术。它不仅是艺术的本原状态,更是自然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充满生命性和多样性的状态。 《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致力于用最自然、单纯、素朴的方式,将中国民间银饰工艺、图样、典故与古典诗词、现代散文相结合,与现代手工艺相碰撞,体现原生态的设计之美、以及古典与现代的映照之美。 与之对应,在书籍设计上,也采用了最单纯的方式:如回归自然的牛皮纸封面,黑底的老银图片,对比的留白空间等,让读者可读、可写、可画,将阅读过程变成一种参与性的再创造。将中国元素的手工艺之美,用最简约最直达人心的现代方式呈示,为现代人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
明式家具之前
两周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高峰,虽然一些图案的寓意我们尚不能准确把握,却总可以感到它是以温和的态度演绎自然,看取人生,其中充溢着生命的喜悦,而与人的生活特存一种亲昵的沟通。古老的样式其实始终在不断的复古和复古的创造中延续生命。后来高足坐的时代引起的家具变化自然是革命性的,但造型以及工艺制作的基本要素依然可以在古典的记忆里找到智慧之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