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朝

  •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庄士敦

    根据Victor Gollancz Ltd 1934年版翻译
  • 正说清朝十二臣

    作者:余沐

    清朝是一个被大众所广泛关注的一个朝代,上至帝王后妃,下至臣民百姓,都已经被影视文学圈所演绎,所“戏说”,《正说清朝十二臣》里选了大众所熟知的十二位朝臣:鳌拜、于成龙、纳兰明珠、年羹尧、隆科多、刘墉、纪晓岚、和珅、刘铭传、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对他们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廓清。
  • 张之洞(上中下)

    作者:唐浩明

    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从总体国策来看,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写历史小说,要能概括出某一时代的精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坏又能建设、诗酒风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处理军国大事,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简直无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与火的大时代,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 康熙大帝

    作者:阎崇年

    《康熙大帝》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出发,对康熙帝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 晚清七十年 【肆】

    作者:唐德剛

    義和團 亦民亦匪的保國群眾運動,從星星之火燒成燎原之勢,扶清不成,滅洋無功,上演一齣獸性大發的人間醜劇。 八國聯軍 各懷鬼胎的國際武裝大拼盤,從護衛使館轉為進軍北京,姦擄焚殺,人頭滾滾,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見浩劫。 雖有李鴻章巧手斡旋,瓜分之禍可免,喪權辱國難逃。
  • 晚清七十年 【叁】

    作者:唐德剛

    甲午戰爭 一場最具關鍵性的海上戰役,孤臣無力可回天,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它的勝負改寫了中國歷史。 戊戌變法 一次注定要夭折的改革運動,小皇帝不敵老太后,維新政府無疾而終,它的結果預示了大清命運。 科技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雙重挫敗,第二次社會文化轉型前途漫漫。
  • 天下残局

    作者:谭伯牛

    政治家-人物研究-中国-清后期-文集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45610号 令狐瓜子新书《叫床》自序 作者:谭伯牛 自 序 这本书是一个杂集。所谓杂,首先是体裁的杂,有专栏短文,有图书评论,有述史长篇,还有考证兼抒情的散文。其次,是文体的杂,既有大白话,也有浅近文言。再次,则是图文相杂;如此,虽有趋附潮流的嫌疑,但是每幅彩图,都细心写了说明,释文以外,或对书画内容作一些解说,或对书画作者的故事做一点考证,或离开内容发几句感慨,总希望能在“看图说话”一类书中稍稍显得别致一点,庶幾不致太招人厌。 因为杂,所以不好取名字。不好取名,就偷懒,例如人名中的“港生”(生于香港)、“建国”(生于四九年)之类,就地取材,无所寄托。于是,想了个《曾国藩叫我起早床》,即取材于书中某文题,小作改易。前撰《战天京》,也是这般偷懒取的名字。这个书名被朋友们简称为《叫床》,大受好评,但是,出版商不同意,说了两个理由:一,“曾国藩”三个字,今已成为书市中各类假冒伪劣书籍的代名词;二,近来好卖的历史类书籍,书名都很“大气”。“曾国藩”如何与假冒伪劣挂上钩,我所不解,“大气”是什么模样,更不可想见。然既有此说,就不得不重视,盖因已是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应重视专业人士的意见,不则逆潮而动,是所谓“拍脑袋决策”,将被讥为土老财、暴发户之作派矣。从善如流,改。怎么改?却没了主意,一球踢回出版商,让他想辙。彼心早有成竹,报曰:残局天下。 释名是这样的。残局,自然是说晚清的时局。虽有十年的“中兴”(此据美国汉学家芮玛丽的定义,指1860-1870年),终不免分崩离析,一朝倾塌。天下,比国家大,照顾炎武的说法,亡国犹不可怕,怕的是亡天下。于是,残局天下两个词合在一起,既有历史判断,也有对未来的期许,生灭常变,爱恨情仇,大道混沌,一锅煮了。我说,纯属瞎掰,下不为例。因此,有了这个书名。但心有不甘,还要加个尾巴,曰:断章取义晚清史。鄙见正题未免过于“大气”,添一条小气的补充说明,或能取得燮理阴阳、调适胃肠的作用。若说老实话,则是犯怯发虚,不敢以讲大话而自喜自欺也。读者其能亮之,则某幸甚。 虽如此这般与专业人士、商业策略做了“和奸”,但犹有几句议论,不吐不快。前谓甫闻“曾国藩”三字成了假冒伪劣书籍的代名词,蒙所未解,稍稍一想,却又解了几分。 出版商所说,无非是指那些打着曾文正公招牌的各类“权谋”、“秘术”的“成功学专著”。挺经、冰鉴之类,是假冒。前者虽见于湘、淮元老的函札及同时後世的笔记,但未有成书;後者,则直是以讹传讹,曾氏固尝以貌取人(见曾氏家藏史料之“会客单”部分),但何曾为此撰写过专门著作!何谓伪劣?愚见:自民国以来,市面上全部挂羊头卖狗肉的曾氏“心法”类书籍,不论分类辑录还是夹叙夹评,都是伪劣品;只有两种例外,一是王定安《求阕斋弟子记》,一是蔡锷辑《曾胡治兵语录》,前者比次史料,後者兵家别裁,对读者来说,有利无弊。 假冒伪劣,实不足论,值得讨论的是,明明是假冒伪劣的东西,却群趋若鹜,何解? 曾国藩以书生带兵,勘定大乱,本就是桩奇事,何况这桩奇事距今不过百馀年,依能近取譬之旨,取之为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教材,读者欲视而不见不可得也;梁启超、蔡锷、蒋中正、毛泽东等近代伟人都说过服膺曾氏的话,至奉为国人楷模,正合名人广告的通例,读者欲视而不见不可得也;社会人群之争竞,于今为烈,而人性莫不渴望捷径、乐闻秘技,恰有人投其所好,炮制出借名曾氏的成功指南,读者欲视而不见不可得也。有此三般不得已,此类假冒伪劣书籍欲不大行其道真不可得也。于是,造成了怪现状。一边是曾国藩被神化,其人之名号,幾能点铁成金,促成书籍的畅销;一边,却是曾国藩被庸俗化,大书其名的印刷品,竟成了劣质书籍的代名词,他那幅头戴官帽的苦脸标准像,竟成了劣质文化生活的注册商标。曾氏地下有灵,将以为幸耶,抑为悲也? 当然,曾氏之灵的悲喜,不足概括世人的悲喜。鄙人之浅识,亦不足体会世人的悲喜。编撰这册小书,于世人之悲喜,亦无能增减之。更何况假冒伪劣之讥,实亦未自信能毫不领受也。但是,这些败兴话,还是得说,决不後悔,哪怕读者一朝省悟,误将鄙人也划入劣质书籍作者的行列。嘻。 牢骚发完了,读者请翻至任何一页,胡乱读之,聊作遣日。 是为序。 二月十一日,岁在丙戌。长沙谭伯牛。
  • 清朝那些事儿

    作者:朱景晖

    《清朝那些事儿》以时间为序,全方位地对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作了全面详尽的解析,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靠山”。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卑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展开,却在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的尽兴中结束——读本的价值无须赘述!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作者:雾满拦江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叙述了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 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虽然书中屡次描写烽火连天、千军万马厮杀的惨烈场面,然而不动声色冷幽默的叙述方式,却让读者在爆笑、狂笑、讪笑之余倍感沉重。
  • 晚清七十年 【伍】

    作者:唐德剛

    袁世凱 集槍桿與政權、智慧和機運於一身,以區區七千人的「新建陸軍」,擠入大清帝國的政治心臟,呼風喚雨,舉足輕重。 孫文 得風氣之先的華僑青年,立志救國的新知識分子,從興中會到同盟會,倡導革命,引領思潮。 兩個縱橫於體制內外的重要人物,共同終結了晚清的殘局。
  • 晚清七十年 【贰】

    作者: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人物與時代交互作用的歷史鉅構 長江三峽的曲折動盪,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帶;「鴉片戰爭」,開啟了晚清滄桑的序端,也為19世紀後半一段段外強進逼,寫下了中國二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現象。在旅美史學大家唐德剛的慧眼中,「人文史觀」一如「自然史觀」,1840年的一場戰役不僅掀起了中國社會政治型態的大變革,也使歷史潮流中的三峽,尤需歷時二百年的詭譎動盪,方能進入壯闊的太平洋。 這場轉型之旅,唐德剛交融三峽史觀與人文探索於《晚清七十年》,成就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近代史書,為國內當前空乏的史書出版挹注巨浪。
  • 晚清七十年 【壹】

    作者:唐德剛

    歷史是條長江大河,永遠向前流動。在歷史的潮流裡,「轉型期」是個瓶頸,是個三峽。近一個半世紀中國變亂的性質,就是兩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的現象,其間死人如麻,痛苦至極。不過不論時間長短,「歷史三峽」終必有通過之一日。從此揚帆直下,隨大江東去,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 ■本書目錄 自序:告別帝制五千年 【壹】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 一、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各階段 世界性的現代化運動 我國現代化的內容與特性 階段性和「一次革命」論 孫中山「心灰而意冷矣」 不能落伍,也不可躐等 各階段及其主題 洋務和變法 「莫難於破壞」的「五四運動」 「拿一個主義做標準」 本末倒置的中共 抗戰後的新「主題」 大陸上在搞些啥子? 現階段,新主題 中共的工業化和死結 今後十五年的台灣 最後階段和文化反挑戰 二、中國國家轉型論提綱 三、外交學步與歷史轉型 我國古代國際公法的萌芽 小老婆決不許做大夫人 晏大使不入狗門 握手風波和季辛吉的中國飯碗 中國古代外交建制的轉型 只有理藩院,沒有外交部 耶魯、哈佛合縱連橫 也談談西藏問題 世界網路裡國語的將來 中國朝廷就是古代東方的聯合國 唐太宗征高麗,鄧小平懲越南 有個外交部,沒個外交政策 麻將台上四大賭客 毛比蔣還要土 飛彈不如老爸 分裂外交與統一武力 搞不過他,就同他合夥 枕畔之言重於「否決」 中國外交史上新的里程碑 王爾敏式的基本功 四、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 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 海外史家看中國古代史 「尋找真理」與「證明真理」 「奴隸社會」的實證和反證 「封建」的定義是什麼? 「中央集權文官制」的形成與特性 「重商主義」和「輕商主義」 「國家強於社會」和「輕商主義」 「主觀意志」抵銷「客觀實在」 「國家機器」是中產階級的剋星 工業化、現代化少不了「城市中產階級」 結論:沒有求證的假設 五、中國郡縣起源考(附跋) 兼論封建社會之蛻變 農業社會初期的人與地 土地私有與封建 封建的渣滓 縣 釋郡 郡與縣之關係 結論 跋 六、論帝國與民國之蛻變 「民國」政體的本質 「後封建」時代的中西之別 西方中產階級之自然形成 中國的「宗法傳統」和「家長制」 「集權」並不是「極權」 「健康的個人主義」 重農輕商的後遺症 傳統國家機器的週期性 「西化」、「現代化」與「階段性」 七、論帝國主義與晚清外患 「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 封建末期的解放運動 「擴張主義」的「兩面性」 黃粱夢醒,天翻地覆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毒梟」 「鴉片戰爭」與「茶葉戰爭」 從「印度第二」到經濟第一 英帝政策的蛻變與法帝的「非洲模式」 疆土帝國主義的俄羅斯 日本的「歐羅巴社會」所謂「勢力範圍」的因因果果 海約翰搞「門戶開放」的鬧劇 八、論「轉型期」與「啟蒙後」 初民部落生活的特徵 「國家強於社會」的東方模式之形成 從「千年不變」到「十年一變」 「突破」與「轉型」的規律 「漢族中心主義」與婆媳循環 「自由平等」是社會力量平衡的結果 「十年一變」是「轉型」的階梯 「定型」和帝國主義的關係 向「歐洲中心主義」逐步讓位 「對立」、「統一」和「階段性」 從全盤西化到如何西化 胡適的兩大「突破」 水清無大魚 「一國兩制」和「半盤西化」 也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啟蒙後」的顯學 吾友歐陽哲生博士 九、胡適的大方向和小框框 李鴻章的驚嘆,湯恩比的茫然 中國歷史上兩大「轉型期」 第二次「轉型」要轉出些什麼來? 處士橫議中的「胡適學」幾句瘋話,暴得大名 李鴻章的「四個現代化」 魏京生、康有為、孫中山 「西化」的最後階段:「全盤西化」 科技現代化只有一個,政治現代化花樣繁多 孫中山權「變」,胡適不「變」 臭烘烘和香撲撲 國民黨容忍「異黨」,共產黨「一分為二」 大方向和水的方向 瘡痍滿目的小框框 十、中國近現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 教我做research的啟蒙師 《萬有文庫》沒啥好書 定遠軍艦四砲齊發 洋書中竟有新天地 從海軍史到郡縣考 紐約接機以後 十一、中國近代目錄學的先驅袁同禮先生 先談談「轉型」 各行各業,各有啟蒙之人 傳統目錄學現代化的領導者 從北京到台北 引進「服務觀念」和服務科技 歷史三峽中的龍船競賽 西文漢學書目的重要性 過五關斬六將的「博士論文」 孫中山、毛澤東的「登月計畫」
  • 清史稿(全四十八册)

    作者: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
  • 宫女谈往录

    作者:金易,沈义羚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 苦命天子

    作者:茅海建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一一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人物,栩栩如生。 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古代每位皇帝并非真有做皇帝的资质才能。有些人甚至十分平庸普通,却因生在皇宫,被其父立为储君。皇帝虽和常人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是天子,在凡人面前,他是一尊至高无上的神,举手投足都需要有个不同凡响的样子。和平年代中,这样的皇帝还能安安稳稳在紫禁城呆上一辈子,而多事之秋,则到处尴尬…… 咸丰皇帝正是这样一个可怜的苦命人!从他父亲道光皇帝开始,中国就处于内忧外患交杂的时代。自1850到1961年,咸丰当了11年皇帝,可他没有安稳过一天。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战争,1856至1860年之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加上此期间发生的天地会、捻军等起义造反,使得坐在龙椅上咸丰如坐针毡,并非像其祖宗康熙、雍正、乾隆那样聪灵睿智的他真正感受到了时代的动乱。他忙起来了,忙得不可开交,忙得几乎到了哭天喊地的地步。尽管有像曾国藩那样的“中兴大臣”在力保大清,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除皇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在满洲亲贵眼中,毕竟满汉不一心。在《苦命天子》中,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拨动了传主——咸丰皇帝的心灵。 茅海建教授写的这本通俗性历史研究著作,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但是,虽然他内心的目的是想写一部“既有品味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到头来,他还是有点心里没底,不仅没有像他的其他历史学著作那样依照学术著作的规范,对史料大量严格注释并做详尽的附录,而且在导言中还不得不添上一句他这本书不过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这类多少有点让人泄气的话。
  • 1901年

    作者:王树增

    《1901年》是在一种惆怅的心情中完完的。彻察丝缕而又探求大势――我想用激情内敛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我们这个民族的面孔和表情。历史事件在《1901年》中并非叙述的主体,而是所有历史人物心灵“出卖”的背景,连贯的不是频发的历史事件,而是中国人纷乱的心绪历程。之所以选择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是因为中国人千年不变的面孔在那段日子里突然表情急剧丰富起来。
  • 宫女谈往录

    作者:金易,沈义玲

    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活也颠沛流离,愈加凄惨,她极不愿意谈起往事,出于对作者的好感和信任,才断断续续道出了当年宫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宫女的生活细节,慈禧老佛爷的起居,光绪皇帝鲜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监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正史不载,野史难寻,具有对正史作补充和诠释的价值,并极具可读性。
  • 饥饿的盛世

    作者:张宏杰

    乾隆盛世是传统中国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在世界大势面前整个帝国茫然无知,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种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 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 天朝的崩溃

    作者:茅海建

    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 晚清七十年

    作者: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