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老残游记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是胡适、王国维、林语堂等都极为推崇的传世之作。小说以江湖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谐谑描绘特定环境下的社会众生相。开篇用象征笔法点透个体与时代间的微妙关系,而后一路写大明湖景致、王小玉说书、清官可恨、一桩奇案、黄河冰封、爱与彻悟……有世情小说的奇幻 ,心理小说的洞察,武侠小说的热血,有人认为它的章回如秦砖汉瓦,分别看来精美绝伦,凑在一起则不成长篇。但细读内容就会发现,它妙就妙在不合体统,写得任性,写得恣意飘洒。 其中对景致及声音的创新性描写,在今天依然属于教科书级别。 【名人推荐】 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 ——严复 不意中国亦有此人!可与英国最高小说平行。 ——王国维 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 ——鲁迅 文字之机趣,描写之生动,有眼者自会辨别。 ——林语堂 只有精细的观察能供给这种描写的底子,只有朴素新鲜的活文字能供给这种描写的工具。 ——胡适 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 ——周汝昌
  • 老残游记

    作者:(清)刘鹗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以摇串铃的江湖郎中老残两个月的短暂游历为主线,串联起晚清社会的一幅幅社会众生相。作者在书中通过对玉贤、刚弼两个所谓"清官"滥用刑罚、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描写,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惨痛结论;又通过老残这个精通医术又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人物形象,寄寓了自己挽救时弊的愿望。小说的语言不因袭陈词,追求创新,其中对大明湖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读来颇具艺术感染力。
  • 帝国末日的山水画

    作者:刘鹗

    “有些书,我们总是听过,却没有机会打开。因为那些书太过传奇,和我们现实的人生相比,显得太过巨大,太过遥远……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错过这些书,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一般研究《老残游记》的人,大部分只注重这本小说的政治的意义。到底作者是不是对于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抒情作品来看。胡适认为,中国传统小说里面,写景写得这么细致的,写得这么有抒情味道的,《老残游记》是第一本。这本小说是老残,或者可以说是作者刘鹗,感叹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释,都以为他为中国的衰亡而哭泣,为帝国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只如此,他用一种抒情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帝国末日的情景,带出来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传统。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内容简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中国近代文坛出现的社会谴责小说,就是这场社会变革引发的文学潮流,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号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本书流行五十年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插图本)》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比较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老残行医游历各地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书中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而揭露“清官”的残害百姓,属中国文学作品的首创。小说的语言追求创新,其中对大明湖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读来颇具艺术感染力。
  • 老残游记

    作者:[清] 刘鹗

    《老残游记》二十回,一九○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的真名叫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九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事情虽非经刘鹗手办成,但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时候,这种不惜有损主权以维护清廷腐朽统治的主张,显见违反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遂被目为“汉奸”。刘鹗也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一九○○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一九○八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本书流行五十年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今年恰值刘鹗诞生一百周年,我们整理出版《老残游记》,既以表示对作者的纪念,也希望有助于对本书思想、艺术价值的进一步研讨。 这个本子是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依据,参校了《绣像小说》的连载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文字、标点都作了一番订正。为了方便阅读,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又有《二集》六回,我们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单行本,排作附录,没有加注。在校勘上,有各本俱误,我们据文意改动的个别地方,需要作一交代:(一)第十一回一一八页“取已陈之刍狗而卧其下,必眯”句,“眯”,《日日新闻》本作“眯”,他本作“昧”,据《庄子》本文改“眯”。(二)第十七回一八二页“却拿狼皮褥子替人瑞盖腿”句,“狼皮褥子”各本俱作“虎皮毯子”,与第十二、十六回所述情节不合,据前文改。(三)第十八回一八八页“则贾家之死不由月饼可知”句,“贾家”各本俱作“魏家”,据文意改。 (四)第十九回一九四页“你却先到齐东村去”句,“村”各本俱作“庄”,与全书不一致,故改。 此外,书中“张宫保”、“庄宫保”,“魏谦”、“魏诚”,但为一人而姓名错杂,我们即以《日日新闻》本初出为据,统一为“张宫保”、“魏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