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爱尔兰文学

  • 无极形

    作者:[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 令人心碎地呈现了中东大地世世代代仇恨与和解的谱系

    ● 两个失去女儿的父亲 向世界证明唯一可能的报复是缔造和平

    ● 2020年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

    ● 入选布克奖长名单、奥威尔奖短名单、都柏林文学奖最终名单

    ● 《辛德勒的名单》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买下小说电影改编版权

    以色列人拉米•埃尔哈南是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巴勒斯坦人巴萨姆•阿拉明曾因参与反抗活动入狱七年,出狱后参与创立“和平战士”组织,致力于以和平手段解决巴以冲突。从种族到宗教到领土到车牌的颜色,他们各自的生活原先处于对立的两极:直到1997年,拉米14岁的女儿斯玛达尔在一场自杀性爆炸袭击中丧生;十年后,巴萨姆10岁的女儿阿比尔在学校外被以色列边境警察射出的橡皮弹击穿后脑勺。

    两位痛失爱女的父亲决定用悲恸作为武器,不为复仇,只为和解。他们对全世界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挑战用暴力和谎言维持的不公正的现状,呼吁用和平终结世代相传的仇恨与创伤。最重要的,用记忆延续斯玛达尔和阿比尔的生命。

    无极形是无限可数边的形状。这本小说也采取了独特的章节编排,用1001个章节带领我们走近前法国总统密特朗生前最后一顿圃鹀大餐、博尔赫斯在耶路撒冷听到的诗句、那本被子弹击穿的阿拉伯语版《一千零一夜》、去死海狂热探险并一去不返的爱尔兰教士、走钢丝艺人菲利普•佩蒂在希农姆山谷宛如神谕的表演……科伦•麦凯恩大胆地将真实和虚构交织,让读者在小说密实而彼此呼应的层层褶皱中,抵达不同的世纪、大洲、历史,抵达充满张力、犬牙交错的冲突内部,还有两位父亲如此沉重而令人惊叹的友谊。

  • 黑水灯塔船

    作者:[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大师》《布鲁克林》作者

    科尔姆•托宾早期代表作、布克奖入围作品

    怀揣不同信仰和感情的三代人

    在历史的浅滩里审视过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爱尔兰,由于同性恋弟弟德克兰身染绝症,海伦不得不跟疏远已久的母亲莉莉重新在外婆多拉位于海边的老宅聚首,共同照顾病入膏肓的德克兰。与她们同住的还有德克兰的朋友保罗和拉里。

    海伦与莉莉隔阂已久,而莉莉也与多拉矛盾重重。在面对德克兰病情的过程中,怀揣不同信仰和感情的三代人,被迫在这片历史的浅滩里审视自己的过去,在互相碰撞与冲突中倾听彼此的内心,通过对过去的回溯逐渐达成了谅解。

    托宾用舒缓、优美的文字探索爱的本质和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内部复杂的情感,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要如何面对家人,治愈内心深处的创伤?

  • 在海上

    作者:[爱尔兰]保罗·林奇

    ≈你所经历的一切决定了你是谁≈

    ≈只有记住这一点,才能到达彼岸≈

    《爱尔兰独立报》年度选书

    爱尔兰当代文学扛鼎作家保罗·林奇长篇力作初次引进

    爱尔兰法语国家大使文学奖 | 凯爱瑞集团年度爱尔兰小说奖 得主

    《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等国际媒体一致称赞

    ————————

    海难后的绝境求生 | 汪洋上的孤独漂流

    一次存在主义危机 | 两个人的灵魂救赎

    -

    圣诞节前一个月,经验丰富的渔夫玻利瓦尔带着年轻人赫克托驾驶一艘小渔船出海捕鱼,没过多久便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困在太平洋上。日子一天天过去,物资匮乏,营救杳无音信,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活下去,是他们的首要难题,然而更大的挑战是他们能否有勇气面对内心的幽灵……

    ————————

    《在海上》既令人恐惧,又如此美丽。

    ——《卫报》

    感情丰沛,情节奇异,近乎一场幻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遥相呼应。一本萦绕心头、梦幻般的小说。

    ——《星期日商业邮报》

    保罗·林奇讲述了一个存在主义寓言,在一场生存危机中,勾画了人类精神的脆弱与坚韧。作者用诗意而深刻的语言写了一个净化心灵的救赎故事。

    ——《读者》

    《在海上》让读者关注生与死的问题,关注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什么。保罗·林奇将读者放在了太平洋上的一艘小船上,我们都在那里,我们必须面对玻利瓦尔和赫克托被迫面对的问题。

    ——《纽约图书杂志》

    保罗·林奇的《在海上》让我惊叹不已。这是一部笔触优美、有着精细控制力的小说,表面上讲的是两个男人的海上漂流,(深层次上)讲述的是人类精神,以及当人处于极限状态时会发生什么。

    ——《爱尔兰独立报》

  • 尤利西斯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诗人,被公认为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巨匠和宗师,甚至被誉为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是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它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首。为表达对这部巨著的尊崇,小说的情节发生的日期6月16日已经被确立为“勃鲁姆日”,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尔德•勃鲁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间在都柏林的种种真实经历和所思所想。乔伊斯将勃鲁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的海上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莫莉以及“斯蒂芬英雄”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历程。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

    本书是继萧乾、文洁若和金隄译本之后整个华语世界的第三部全译本。刘象愚先生花费超过二十年时间潜心翻译,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数易其稿,终成完稿。除《尤利西斯》文本外,本版《尤利西斯》还附赠刘象愚先生五百多页的翻译札记《译“不可译”之天书——<尤利西斯>的翻译》,从翻译理论到具体的翻译技巧、字句斟酌,全面讨论了像《尤利西斯》这类“天书”一样的现代派经典究竟应该如何翻译的问题。

  • 尤利西斯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诗人,被公认为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巨匠和宗师,甚至被誉为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是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它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首。为表达对这部巨著的尊崇,小说的情节发生的日期6月16日已经被确立为“勃鲁姆日”,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尔德•勃鲁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间在都柏林的种种真实经历和所思所想。乔伊斯将勃鲁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的海上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莫莉以及“斯蒂芬英雄”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历程。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

    本书是继萧乾、文洁若和金隄译本之后整个华语世界的第三部全译本。刘象愚先生花费超过二十年时间潜心翻译,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数易其稿,终成完稿。除《尤利西斯》文本外,本版《尤利西斯》还附赠刘象愚先生五百多页的翻译札记《译“不可译”之天书——<尤利西斯>的翻译》,从翻译理论到具体的翻译技巧、字句斟酌,全面讨论了像《尤利西斯》这类“天书”一样的现代派经典究竟应该如何翻译的问题。

  • 马利亚的自白

    作者:[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 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三度入围布克奖的惊人之作

    ★ 给圣母马利亚,这位在十字架下沉默的妇人一次发声的机会

    ★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献声录制有声书

    ★ 同名戏剧在纽约、伦敦、都柏林、芝加哥等地巡演,入围托尼奖最佳编剧奖

    圣母马利亚的形象透过西方绘 画和雕塑深入人心,可是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和一些宗教研究著述,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

    科尔姆•托宾通过小说《马利亚的自白》,把想象力投向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马利亚和耶稣。他直接通过马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

    耶稣殉难数年后,马利亚独自在以弗所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她回忆起儿子罹难前后的过程。她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儿子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他周围的那些人都不值得信任。

    马利亚努力说出她所理解的真相。一个性格饱满、令人难忘的马利亚形象,在托宾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中,深入读者的心中。

    -

    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它像钻石一样密实。它既像一座西班牙的圣母哀子像那样悲哀,但也完全颠覆正统……托宾没有采用多年来形成的关于马利亚的种种神话,却维护了马利亚的尊严。

    ——埃德蒙•怀特,《爱尔兰时报》

    一部优美而大胆的作品……它出乎意料的语言和几乎令人震惊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充满力量。

    ——玛丽•高顿,《纽约时报》

    《马利亚的自白》描写母子之间痛心的失落和逃避,托宾创作出一个颠覆性的圣母哀悼像,他把母亲抱在自己的怀中。

    ——《独立报》

  • 绝密手稿

    作者:塞巴斯蒂安·巴里

    《绝密手稿》是爱尔兰当代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的长篇小说,曾获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同时斩获了2008年的“科斯塔文学奖”之“年度最佳小说奖”。此外,该作品在爱尔兰图书奖评选中获得“年度小说奖”,并入围了布克文学奖短名单。

    《绝密手稿》讲述的是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女主人公萝珊的传奇一生。故事的开篇处,住在罗斯康芒地区精神病院的老年萝珊已经当了50多年的病人,她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完成一本自传,用以记录20世纪初,她和她的父母在斯莱戈的生活。她把自己的故事藏在松动的地板下面,暂时不希望这个秘密被人发现。故事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围绕医院的现任首席精神病医师格林医生展开。医院正面临着即将被拆除的危险,他必须决定转移哪些病患,让谁重新回归社会。格林对萝珊尤为关心,并开始试探性地挖掘她的过往,于是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萝珊和格林医生各自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萝珊是20世纪初,爱尔兰宗教事件和动荡政治的受害者。

    该作品延续了塞巴斯蒂安一贯以来的优美文风和对战争的控诉,透过某个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以及其在岁月的变迁中所经历的风霜和磨难,隐射出战争的残酷性。此外,基于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已于2016年上映,影片由吉姆·谢里登执导,鲁妮·玛拉和提奥·詹姆斯主演。

  • 童年往事

    作者:[爱尔兰] 罗迪·道伊尔

    爱尔兰“桂冠小说家”罗迪•道伊尔经典之作,布克奖得奖作品。

    “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引人入胜的小说,无论是风格还是阅读体验都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约瑟夫•奥康纳(爱尔兰著名作家)

    “《童年往事》是一首缓缓流淌的悲伤小调,纪念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当我回想起它时,悲伤、甜蜜、感动一并袭来。”——《卫报》

    “(本书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道伊尔在其同时代作家中的地位。”——《文学评论》

    “道伊尔的小说……以其独具一格的智慧与幽默勾勒出一个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向我们展现出家庭矛盾是如何让帕迪从温暖、熟悉、舒适的童年步入这个冰冷无情的世界。”——《纽约时报》

    1968年的爱尔兰小镇,10岁的帕特里克•克拉克正在经历着成长的阵痛,父母关系的破裂让他不得不提前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无情。小说碎片化的叙事方式犹如主人公天马行空的思绪,而爱尔兰式的幽默则与孩童的天真无邪相映成趣。帕特里克也曾拥有幸福的童年,但那些无法无天、嬉笑打闹的时光随着父母矛盾的激化开始褪去色彩。他害怕、神经敏感、无法入睡、抽烟、逃学、被昔日好友孤立……可无论他多么努力想要弄明白为什么可爱的妈妈和有趣的爸爸不再相爱了,他所得到的答案却只是玻璃窗外爸爸离去的背影。《童年往事》的色调是明亮而忧伤的,哪些沉淀在心底的困惑,那些融化于黑夜的泪水,那些有关成长、婚姻、家庭的恒久思索,有如北国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进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

  • 马龙之死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讲述一个清醒的等死过程。马龙是一个年龄已逾八十、生命已临近死亡的孤单老头儿,他一个人单独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着死亡快些降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马龙用写作消磨着无聊的时光,自己为自己编故事,窥视着床边带血的木棍,每天给他送饭菜的妇人……他的意识渐渐地进入到死亡的巨大阴影里,伴随着他唠唠叨叨、絮絮不停的独白。
  • 山区光棍

    作者:[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山区光棍》是威廉·特雷弗200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特雷弗用十二个故事聚焦男女关系和错失的情缘,令人感慨。三个人在沉默中密谋阻止一场爱恋;九岁的女孩梦想参演一部电影能够弥补她破碎的家庭生活;一个山区的青年光棍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娶妻生子,要么只能在家族农庄中孤独地度过余生。 《山区光棍》中的故事再次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处于巅峰状态的短篇小说大师的功力。通常,情感的冰山在特雷弗的文字海洋中只露出一点,他把读者引向水面下的记忆、创伤、欲望,用一种悲剧性的庄严表现出普通人的高贵。 如同他的榜样契诃夫,威廉·特雷弗简洁、耐心而真诚地展现生活真相,不加任何道德说教;他是高妙的大师,将困扰人心的想象力、我们的激情和人潜意识中的微妙波动展露无遗。 ——V.S.普利切特 他这些紧凑、完美的短篇小说,借助敏锐的心理洞察力,每一篇都能把人的境况转变成经典戏剧的悲喜剧,使得他成为当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作家。 ——《旗帜周刊》 特雷弗的故事永远那么带有绘画般的晕染,有层次,有远近,他在这里苦心经营小说的氛围,让人读来身临其境。他隐瞒一些东西,像他的那些伟大的同行一样,同时也及时准确地给出答案。 ——戴新伟
  • 猫原边

    作者:(爱尔兰)玛丽娜·卡尔

    《猫原边……》(By the Bog of Cats…)是爱尔兰当代著名女性剧作家玛丽娜•卡尔(Marina Carr)的代表作,于1998年在都柏林阿贝剧院(Abbey Theatre)首演,2001年在美国演出,由著名美国演员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担任女主角,2004年又在伦敦Wydhams Theater重演。该剧的背景设在爱尔兰中部乡村神秘的伯格原上,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框架,讲述了一个遗弃与复仇的原型故事。女主角海斯特•斯维恩是爱尔兰的少数族群——流浪汉(Irish Travellers)乔茜•斯维恩的女儿,7岁时被母亲遗弃,从此一直在猫原边上盼望母亲的归来。海斯特40岁时再次遭受遗弃。与她相恋多年并育有一女(小乔茜)的情人迦太基•基尔布赖德移情别恋,转而迎娶农场主卡西迪的女儿,并要将海斯特逐出猫原。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绝望,海斯特对迦太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与此同时,海斯特以及当地居民尘封已久的黑暗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猫原边……》是一出标准的符合古希腊戏剧三一律的悲剧,一共三幕,它把源远流长的爱尔兰民间文化(包括传统风俗、教会文化、神话传说、本土地貌和口音)和古希腊悲剧的叙事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批评界的好评。英国《卫报》称赞《猫原边……》是“一部怀旧的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卡尔有着在神秘与现实之间游走的非凡能力”。
  • 裹尸布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范德是一位杰出的年长学者。然而,他不是他表面上的那个人。一天,一封信不期而至,信里威胁说要将他的秘密和他小心掩藏起来的身份公之于世。于是,范德赶赴都灵去见信的作者,一个名为凯瑟琳的神秘女人……
  • 爱尔兰文学

    作者:陈恕

    《爱尔兰文学(08新)》以爱尔兰历史发展为线索,分别介绍爱尔兰文学所包含的两种语言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盖尔语文学重点介绍中、早期的作家和作品,英爱文学介绍其殖民地文学,地方文学,独立的民族文学等阶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爱尔兰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包含着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盖尔语文学从早期的凯尔特传统发展而来,它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甚至更早。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英爱文学,即爱尔兰作家用英语写的文学作品,也有三百余年历史。本郑以爱尔兰历史为主线将分别介绍这两种语言文学。 《盖尔语文学》共分为三大部分,重点介绍其早期(从5世纪到12世纪)和中期(从12世纪到17世纪)的作家和作品。6世纪的基督教和7世纪的爱尔兰寺院给凯尔特文化带来了繁荣。神职记录员和原始制度下的诗人(file)各自负担着记录传统、地方、家庭、习俗、法律和口头传说的任务,从而使大量的口头传说、爱尔兰历史和原始英雄传奇流传至今。爱尔兰最早的抒情诗歌可以说是从7世纪寺院记录员开始的,富于想象力的凯尔特传统的英雄传奇、民间传说、歌谣和诗歌不仅成了英国和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而且构成了盖尔文学的重要特色。这里介绍的凯尔特传说《夺牛长征记》就是较有代表性的古代英雄传奇之一,此外还有一些独具风格的“梦幻诗”对我们了解凯尔特传统和欣赏盖尔文学是有帮助的。 《英爱文学》共分为十大部分,按其形成(从17世纪到19世纪)和发展(从19世纪直到现在)两个时期介绍其殖民地文学、地方文学、独立的民族文学等主要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些作家中不仅有在英国文坛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英爱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的重要作家。如《格利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英王朝复辟时期的风俗戏剧作家康格里夫、法夸尔,散文家斯蒂尔,而且有在19世纪末的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起守重要作用,在世界文坛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如诗人叶芝,剧作家辛格、奥凯西,现代派小说家、《尤里西斯》的作者乔伊斯、荒诞派剧作家、《等待多戈》的作者贝克特,以及继诗人叶芝之后第四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爱尔兰诗人希尼等,他们的作品无不令世人瞩目。
  • 青年艺术家画像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诗人,被认为是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巨匠和宗师,甚至被誉为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中文版“乔伊斯文集”除《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青年艺术家画像》、《都柏林人》等长、短篇小说外,还收入《诗歌•剧作•随笔集》、《文论政论集》、《书信集》以及《乔伊斯评论集——名家论乔伊斯》,共八卷九册,凡三百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收罗最全、规模最大的乔伊斯作品总集。
  • 玛利亚的自白

    作者:[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透过西方绘画和雕塑深入人心,可是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和一些宗教研究著述,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 科尔姆·托宾通过小说《玛利亚的自白》,把想象力投向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玛利亚和耶稣。他直接通过玛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 儿子殉难数年后,玛利亚独自在以弗所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她回忆起儿子罹难前后的过程。她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儿子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玛利亚努力说出她所理解的真相。 在托宾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中,一个性格饱满、令人难忘的玛利亚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中。 —————— 布克奖史上篇幅最短、引发争议最大的一部入围作品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献声为《玛利亚的自白》录制有声书。 同名戏剧《玛利亚的自白》纽约、伦敦、都柏林、芝加哥等地巡演,入围托尼奖最佳编剧奖 文学史上首部以第一人称让圣母玛利亚发声,让她重回《新约》没有提及的现场,从拿撒勒至迦拿及至耶路撒冷,这位全程目睹儿子惨痛遭遇、寸步不移的亲生母亲,在这本仅有一百页的文学杰作中“复活”。当她痛不欲生,当她的声音终于被听见,泣欣宛如“遗言”,作为“见证”,不再矫情,只有轻蔑。 来自母亲的泣诉,字句真挚恳切,撼动人心。科尔姆·托宾无畏地写出史上最应该被书写、真实伟大母亲的故事。 ——————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的工作是穿过沉默,走进人物的心灵,为他们创造发声的机会,赋予他们生命,一种在情感和理智上对他人有关系的生命。……渐渐地,我产生了这个念头,我可以给玛利亚,耶稣的母亲,这位在十字架脚下沉默的妇人,一次发声的机会,我可以写一本小说,里面说话的人是她。我去了以弗所,开始想象在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她,那时,基督教的新曙光正在世间浮现,发生的故事正在被记述下来。她,在我看来,依旧深锁在一种驱散不走的伤痛中。 ——科尔姆·托宾 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它像钻石一样密实。它既像一座西班牙的圣母哀子像那样悲哀,但也完全颠覆正统……托宾没有采用多年来形成的关于玛利亚的种种神话,却维护了玛利亚的尊严。 ——埃德蒙·怀特,《爱尔兰时报》 一部优美而大胆的作品……它出乎意料的语言和几乎令人震惊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充满力量。 ——玛丽·高顿,《纽约时报》
  • 威廉·巴特勒·叶芝

    作者:David Holdeman

    《威廉·巴特勒·叶芝》主要内容:“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之《叶芝》是对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的综述与评介。叶芝,爱尔兰人,20世纪西方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同时,他还是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也曾经是非常忙碌的社会活动家。他的诗作对当代英国和爱尔兰诗歌乃至整个英语诗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

    作者:陈恕

    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ISBN:9787560040769,作者:陈恕主编
  • 在迦南的那一边

    作者:[爱尔兰] 塞巴斯蒂安·巴里

    《在迦南的那一边》的主人公,八十九岁的莉莉·布里决定用一种“安静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用一生的时间来逃亡与躲避,命运却总能以最出其不意的方式扼住她的脖颈,夺走她的挚爱,摧毁他们的肉体,撕裂他们的灵魂,一个都没有留下。伤痕累累的几代爱尔兰人背负着痛苦的伦理悖论无声地向历史问责。
  • 爱尔兰往事

    作者:里昂·尤里斯

    《爱尔兰往事》是美国著名小说作家里昂•尤里斯继他的代表作《出埃及记》后,又一部深受美国大众关注的作品。《爱尔兰往事》以对爱尔兰历史往事的回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演变,让我们有机会站在一位西方文学大师的角度感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 诱惑者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爱尔兰“严肃小说(Literary Fiction)”作家约翰•班维尔的“科学四部曲”(Science Trilogy,前三部分别为《哥白尼博士》《开普勒》《牛顿信札》)”的最后一部,主人公是一位虚构的出身贫寒、性格孤僻的数学天才盖布里埃•斯旺。 小说以斯旺的自述形式展开,以一场发生在“大房子”里的地陷而引起的火灾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斯旺的成长历程和遇到诱惑者菲利克斯并与之在“大房子”里交往的经历,后一部分介绍了差点被火烧死的斯旺的恢复过程,以及受菲利克斯介绍而从事无所成的非法数学工作,并为爱人非法提供药物,最后逃离的经历。 本书是经典诗剧《浮士德》的现代版诠释。斯旺想通过数字探寻世界的模式,可他为之工作的那位教授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这个世界没有这样一种模式。菲利克斯,一位长着狐狸似的脸的狡猾男青年正是他的魔鬼梅菲斯特,引导斯旺去做各种事情。但比起《浮士德》,本书的基调则更加黑暗,塑造的角色形象也更加阴郁。 本书充斥着各种奇妙的想象、符号以及精彩的语言。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班维尔的这部作品中的每一句话也都非常优美,像一首首散文诗,并为情节增色。 总的来说,本书是《浮士德》的一部优秀的现代版改编作品,在原创性、文学性和故事性上都十分优秀。 媒体评论: “寓言,需要智力的惊悚小说,哥特式的狂放之作,象征主义的 谜题……本书中的一个符号绝不仅仅是个符号……像一个无法解 决的文学魔方……小说本身相应地体现了自己的主题,即体认一 个明确的象征主义秩序的冲动,不断地受挫于文学文本因偶然性 及可能的结构而变化着的条件……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星期日独立报》 “《诱惑者》使得一切最高级的形容词都远不足以表达对它的赞美……无可争议的语言大师,简洁的停顿和黑色的幽默,班维尔 是一个最别具匠心的作家……他是一名魔术师……这位极富天 赋、几乎是有邪恶的天赋的艺术家又一次令人期待的惊人而大胆的展示。” ——《消费导刊》(TIME OUT) “文笔优美……构思精妙……你不得不阅读一遍以上的书……这本优秀的小说。” ——《笨拙》杂志(PUNCH) “现今在爱尔兰很少有几个作家的新作能受到如此大的期待……一位热爱文字的人所展示的深刻优美的文字……班维尔的伟大雄心没有动摇……一口气读完《诱惑者》,它值得你这么做。” ——《爱尔兰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