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书店

  • 近墨者黑

    作者:鲁光

    80年代初,作者曾以《中国姑娘》和《中国男子汉》两篇报告文学令国人激动不已,他在新闻和文学两大领域工作得风生水起。四十几岁时,正式他仕途光明之际,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而投入丹青墨海,与书画界师友朝夕相处。本书记录了作者与书画界的朋友们的交往故事。这些朋友,多为“大家”,如李可染、李苦禅、崔子范、吴冠中、华君武、宗其香、卢光照、刘勃舒、范曾等等,鲁光描写了这些画家们在“大师”的名号外,鲜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写李苦禅、崔子范、范曾等人的几篇长文,由于知之甚深,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细节,勾画出了一个个有着鲜明的个性、在以往的传记和记录中找不到的形象。在阅读作者与这些大家交往的过程中,读者也能了解到作者的人格和艺术追求。
  • 吉本自传

    作者:(英)吉本

    吉本自传,ISBN:9787108016447,作者:(英)爱德华·吉本著;戴子钦译
  • 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

    作者:唐庆华

    哈佛经理学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建校已七十九年。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使命和不同凡响的校风。那末,哈佛经理学院是怎样培养经理人才的?管理学对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和生产率的提高有什么帮助?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现代管理学如何与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传播管理学知识的捷径何在?对这些问题唐君在本书中都直接或间接作了不同程度的解答。
  • 泥土 脚印(续编)

    作者:范用

    2003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了范用的《泥土 脚印》,书名取自巴金的题词:“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脚印里。”其中文章写自己与书的因缘,更是对留在泥土中的岁月脚印的无限怀恋,算得上是他的准回忆录。 新出版的这本续编,和前编一样,所记录的种种看上去只是出版界和文化界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对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潮却带来深刻影响,至今还让读者追念。
  • 我最宝贵的

    作者:思乐维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你生活中最宝贵的,你会怎样回答呢?是否想到一些物件?一些你买过或者想买的东西?还是一些人? 1998年,香港乐施会职员访问过几个中国西南部的农民,问他们最宝贵或最珍贵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这是了解当地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有用的教育工具,让身处富裕地区的居民认识贫穷问题。 2002年,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发现这个意念很有趣并很有启发性,便组织少量学生干部到安徽、江西和延安作一次试探性的调查,结果出奇地好。于是在2002年和2003年寒假,又分别有近三万和十万名学生,在全国各地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我最宝贵的”调查……
  • 人生五大问题

    作者:(法)莫罗阿

    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在这里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他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将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
  • 台湾肚皮

    作者:焦桐

    与第一本《台湾味道》一样,焦桐继续通过其饮食散文来表现台湾文化的性格,从食物入手探讨台湾庶民文化的历史与记忆。从路边摊到餐馆,从九层塔到小米酒,台湾人有着交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混血肚皮,有着杂糅四海、包罗并蓄的好胃口。 麻油鸡、焢肉饭、烧肉粽、小米酒、竹筒饭、清粥小菜……焦桐以四十余种食物的名称作为关键词,与读者分享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讲述台湾的集体记忆,带领读者一起通过味蕾来体会台湾特有的气息。
  • 永恒的日记

    作者: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

    前言 音乐界和音乐家对所谓“周年纪念”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各项音乐会的策划者们会反复不停地检索音乐历史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中寻找某某的百年庆、五十年庆或者诞辰庆等各类相关信息,并以此为由策划各种演出、音乐节或多媒体狂欢会。即使有些所谓“纪念”日模棱两可,或者根本微不足道,但只要“自……以来一百年”的神秘咒语一出现,立刻就能让音乐厅票房门口排上长队。 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在其他艺术中鲜少出现。尽管有人推测这种狂热的根源大概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分管音乐和数学的部分在同一区域, 但其真正原因仍然很难解释清楚。 《每一天的音乐》收集记载了一年中的每一天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名人逸事,以满足音乐界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这本书收集的事迹跨越西方音乐中整整14个和声世纪,也偶有不和谐之时,并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断。无论这些日常事件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幅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尽管所有条目都经过了小心的求证,但百分之百的准确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我会万分感激地接受您的指正,并会在本书的修订版中加以改正。 除非与基本史实有重大出入,本书中大部分音乐事件的发生日期都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1980) 和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Nicolas Slonimsky,1894-1995)所编《1900年后的音乐》(Music since 1900,Scribners, 1937)的记载为准。1917年以前的俄国纪年在此以公元纪年表示,但英国1751年前的纪年并没有采用欧洲公历。最后,除非有特别说明,所有“首演”指的都是世界首演。 本书所包括的音乐家的死亡记录要远远超过出生记录,因为一个人的临终之言要比牙牙学语更重要;最终成就要比空口承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或者,我们可以引用所罗门寓言:“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但相反的取向是,音乐家的初次登台要比告别演出更加受重视——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绝唱”。
  • 不列颠·旅人

    作者:李蕙蓁\谢统胜

    《不列颠·旅人》不以地理区位划分篇章,而是假以海滨、庄园、铁道、文学、设计、电影,城堡、教堂、村落等不同主题,引领读者穿梭于不列颠岛上迷人遗世的角落,传达行旅途中的惊艳与流连忘返,以不同角度深入描摹不列颠的自然与人文风貌。随着引人入胜的图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英国在我们熟知的面貌之外。生动悠远却易被错过的另一番精彩。 维多利亚时代的度假胜地、因建水库而淹没的古老村落、北约克的隐世花园修道院、充满灵气恬淡静谧的简爱小镇、没有围墙的荒原艺廊、爱德华一世的精巧城堡、《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学院、《达·芬奇密码》里的诡异教堂……这些虽然不是众所周知的大景点,却更具韵味,也更能真实地层现英国的生活与文化。优雅而自然的不列颠风情,在作者敏锐的镜头下和亲切闲适的文字中一一呈现。 《不列颠·旅人》是作者旅居英国多年的行旅笔记,他们以一种生活的方式旅行,逛市集、晃艺廊、上教堂、搭火车、去户外健行,或只是随意漫步,每天的生活就像在旅途中探索新鲜事物一样,随着搜罗建筑、景观、艺术、文学、电影、设计,花草、食物等各种有趣的元素,逐渐拼贴出对不列颠的印象。这当中不仅仅是旅行经验与景点介绍,也将英国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环境观、文化观、生活观传达给读者。
  • 云南

    作者:叶孝忠,易晓春,胡圳,毛燕鸿

    4位热爱旅行的作者, 亲自采访调研,40周在路上, 为你寻找云南真味。 4条精选徒步路线, 低碳游云南。 7位当地人的声音, 了解当地人当地事。
  • 话题2009

    作者:杨早、萨支山编

    谁高兴?谁不高兴——《中国不高兴》的故事新编;唯思想不可检举——知识分子与“告密”;“以苦难谄媚崇高”——《南京!南京!》的想法与水准;“谍谍”不休:谍战片的后冷战书写;张爱玲密码——众声喧哗《小团圆》……一连串的热点话题,将个性化的思考留给历史。
  • 语言与社会生活

    作者:陈原

    本书写于二十年前,内容涉及比较语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可作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侧面反映。这是一本基到感性社会生活和丰富语言现象而展开生动描述与浅显分析的小书,因而在领悟到一些社会语文学的基本规律之外,读者还能感受到当时 社会思潮与发展脉搏。
  • 总有清风

    作者:地儿,范学宜 (插图)

    作者近三年来在海内外发表的佛理散文,共五辑41篇。文风敦厚温婉,清凉柔和,活泼可亲,善巧化解心灵困顿,帮助读者解黏去缚、净化自心,同时希望引起有缘人探究佛教文化的兴趣。著名作家二月河推荐阅读。 谈佛门,论人生,一袭檀香静心地。说东坡,道六祖,娓娓曼谈听钟鼓。 地儿以优美飘逸的文笔,通过市井里的平凡小事,古今佛门和居士的高雅生活,将渐渐被人们遗忘、被历史扭曲的佛教精神内核纳入笔下,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二月河) 款款娓言,温柔敦厚,转念之间,惊喜涌现,是涤去俗虑、自省深思的心灵暖暖包握。(台湾中学教师Landy) 清雅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哲理,就像突然飘来的悠悠檀香,心身俱馨;秋水闲愁,云飘雾散。(新加坡蓝色的风) 一香一烛,几种瓜果,一缕尘埃……都是世间禅意的呈现。轻灵淡远,让人静而忘忧、心境平和。(湖北梅影三叠)
  • 亲历美利坚

    作者:玛雅

    作者是中国人,先到澳大利亚学英文,后到美国学政治学。因为要租房子,她接触了美国的家庭;因为做“babysistter”,她接了解了美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教;因为读书,她领教了美国的校园政治;因为到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她与汽车结缘;因为是学政治学的,她注意观察美国总统……她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观察美国、感受美国,于是她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美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中的态度,感受到与“强权”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感受到美国警察的“服务”,感受到美国总统的特征、权势和限制;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观,以及中国人要做到的“铁打的规矩要守、流水的习俗当随,不败的人格必葆”!
  • 晨昏断想录

    作者:洁泯

    生活中的乐趣真是难以穷尽.然而进入老境的人,其乐则在悦心。与友朋间聚谈之乐,可以开我心胸,惠我机智.一席聚谈胜读死书多多矣。登山泛水,召来心旷神怡天伦之聚,其融融泄泄.深得我娱……朱自清的诗作中有两句,我是作为座右铭的。 目录: 辑一老者自歌 独处之乐 孤独二境 独语 恋书情结 燕双飞 月饼情结 年卡的情思 深秋的北风 雪 儿时难再 昨夜雷雨 砖塔胡同 干校记什 隐友 锅友 澡友 辑二故人烟云 辑三世情杂说
  • 向死而生-哲人小语

    作者:[德]贝克勒等

    《哲言集:向死而生》以现代社会生死问题为主线,集西方现代各家真实记述之大成而成生死专著。其旨趣不在下定论,而是寄意于启迪。
  • 如何培养美感

    作者:汉宝德

    如何培养美感?作者的回答是:从尊重自然出发,从回归原本开始,多看美的东西。但随后他也表示,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第一,什么是美的东西?第二,怎么样才能常看到它们?作者在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老人家去公园赏花,结果看了一场“虐待花的展览”。公园“用各种花当成颜色材料,编织成各种图案与造型,花的本质失掉了,只看到一些造型。用花做成动物与人物,甚至讲述故事,市民们兴高采烈地看着这些奇景,如同赏花灯一样,象征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真正爱花的人看到这样使用花朵,只能感到痛心。”今天的某些“艺术家”也经常制造一些“指鹿为马”的作品,将丑当做了美,这就让我们更坠五里雾中。为了尽可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汉宝德写了一系列谈美的文章,集结起来,就是这本《如何培养美感》。秩序、比例、理性、色彩、质感、构成,这些抽象的名词和专业的分析,通过拿大量的植物、器物、建筑来进行讲解说明,古董、书法、家具、建筑、陶瓷以及灯具,这些生活用品全成了上佳的例子……在比较之中,读者能直观地看到“更”美的事物,并进一步理解这件为什么较那件“更美”的原因。
  • 梨园幽韵

    作者:苏海坡,杨存昌 编

    作为戏曲界的代名词,尤其是在晚清和民国,“梨园”从来都是一个发生各种故事的所在。正所谓“人易老,幽韵清标似旧”,挖掘近现代梨园行中的旧实掌故,将这一艺术行当背后的世相人情做淋漓尽致的展现,是本书编选的目的。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49篇,内分四辑,分别侧重舞台表演、学艺创艺、伶人生活和感情人生。这样的故事,以著名戏曲演员舞台内外的艺术生涯为中心,“涵容了徽班进京以来二百年的戏曲史,反映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涉及七行八作,皇帝、太后、总统、军阀、文人雅士、地痞大佬……济济一堂,妙趣横生,是近现代历史的侧影”。品梨园、况幽韵、看人生,各种人的各种滋味,就在这黑白文字之间时隐时现。
  • 日本:我心中的花朵与伤疤

    作者:胡澎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社会与文化研究室主任胡澎近年有关日本历史与当代社会现象的随笔合集。作者留学日本,又研究日本,面对日本民族,感情“一直在花朵与伤疤之间徘徊游离”,矛盾重重。由于她特殊职业,这些有着切身感受的文章,不仅反映着日本的最新变化,同时又具有研究者的深度思考。全书分为“白色恋人”、“感受日本”、“一期一会”、“东瀛一瞥”、“旧伤新痛”和“扶桑之花”六部分,从不同角度勾勒了日本社会的诸面相。作者以个人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为基础,从细节入手,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社会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加以恰如其分的分析,行文平实流畅,不涉及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历史探究,颇具亲切感,是很有可读性的文化历史散文集,对普通读者来说,容易阅读。
  • 寻味英伦

    作者:张帆

    这是英国饮食男女的笔记。散发出迷人香味的苹果、早已失去本意的英式早餐、历史悠久的炸鱼薯条、街头烤土豆、英国化的广式点心、甜蜜的巧克力、只有在夏季登场的鲜艳欲滴的草莓加奶油……作为一个外乡人,作者的身份使其有了一种置之身外的超然。无论是英国人的泡吧习惯,抑或是英国下午茶,她都能用一种细腻而调侃的笔调道来,以食物考察人情人性,诉诸味觉的食物,也是一段段人情故事的佐料。猫步旅人为您煲一锅英式生活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