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书店

  • 小说坊八讲

    作者:张炜

    作者是一名作家,其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 年3月至6月,受邀任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主持“小说坊”讲授小说写作(该大学每年聘一位作家任驻校作家,主讲小说坊,之前有陈映真、亚痃等五位作家受邀),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式和角度,紧密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为什么理解人性是写作者的基本能力?为什么他人的文字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作家创作的世界会拥有它自己的生命?五堂主讲,讲语言、故事,讲人物、主题,讲修改的每一个环节;三次班访,谈阅读体验,谈艺术技法,谈道德勇气和人生哲学。二十余课时的讲座,是作者对自己写作理念的系统论述,更是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反思。
  • 洄澜

    作者:齐邦媛 编著

    本书为《巨流河》回响的纪念文集,由齐邦媛本人编著。 分为评论、访谈、来函三个部分,从千篇文字中精选近百篇。收录的文章包括简媜、陈文茜、林文月、王德威、王鼎钧、席慕蓉等作家的文字。 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荡。 我这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我一生都在奉献,给家庭、学生,但愿服务期限满的时候,从这个人生到另一个人生,当我过了那个界限时,我的船没有发出沉重的声音。 《巨流河》是我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长信,至此心愿已了,留下祝愿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四年间,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读了又读,每篇都不忍释手,只有用一本书,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了解与交流,而找回旧谊重叙生死契阔,也在此书内做个永久的相逢纪念吧。 我深感人间深情洄澜冲激之美。我充满感谢与你们在书里书外有缘相逢。 —— 齊邦媛
  • 这一代的事

    作者:董桥

    书房窗外的冷雨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堂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张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因是雨后黄昏,院子那边的荷塘传来几声蛙鸣,书房反而更显寂静了。十八岁少年屏息站在沙发四五步外的紫檀木书桌边,不必抬头都背得出左壁上挂的一幅对子:“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右边盆景花架后面那一幅则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朝南花格圆窗两侧整整齐齐立着一对乌木玻璃书橱,小时候父亲一出门,总是偷偷翻遍橱里的旧书和存画,宋代花鸟明人山水清朝碑帖自忖都可以闭着眼睛临出来。壁灯如梦;瞄一瞄案头青花笔筒里那一丛粗粗幼幼的毛笔,想起童年,竟无端讨厌起何绍基来了。父亲啜了口茶说:“到了台北赶紧先去看宋伯伯,知道吗?”“知道了。”“国家多难,生活更应该朴素,专心向学。”“是。”蛙鸣愈来愈闹,窗外又下起冷雨了。 卷起那半幅竹帘 冷雨一连两天窸窸窣窣染得台南那个校园都成了一幅淡彩水墨画了。苏雪林打着黑雨伞蹒跚赶去讲楚辞。教三民主义的老师声震文理学院的屋瓦。莎士比亚用京片子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谈情。军训教官对着黑板上的秋海棠叶吹起一阵阵的火药味、血汗味。冯君来夹着英国文学史带学生踏上乔叟的进香路。美国传教士给草叶集的诗人唱一遍又一遍的安魂曲。教雪山盟的英国女士把脸偎在海明威毛茸茸的胸膛上听不见下课的铃声。排骨饭加荷包蛋的晚餐和绿豆汤配棺材板的宵夜都填不饱胃里萨特的存在主义。沙冈的微笑浮荡在古都舞厅的华尔兹旋律之中,天一亮竟纷纷沉淀到文星杂志文星丛刊的豆浆碗里去了。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只能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十一点钟在女生宿舍门口说的再见才算卷起中国文化的半幅竹帘。灯熄了,隔壁的教官抛下苏俄在中国打着鼻鼾赶回莱阳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悄悄到宿舍后面洗脸的时候,听见退了伍的工友老吴在厕所里用沙哑的声音自言自语道:“他妈的,卡宾枪又坏了!” 送给列宁的礼物 “Damn you,Engand”约翰·奥斯本的怒吼并没有惊破爱丽丝的仙境:英国人都躲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圆裙底下捡十八世纪的面包屑充饥,蹑手蹑脚不敢声张,生怕吵醒老祖宗骂他们没出息。伦敦是一座静静的图书馆:人的肤色、出身。阶级像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划清界线。谁都不必自作多情:“亲爱的”、“甜心”、“打令”顺口吻得你满脸唇印为的是两镑九十九便士的生意成交。一九七六年左派批评政府削减经费,财政大臣希利破口骂他们“out of their tiny Chinese minds”!西方文化的神髓是:“In God we trust,the rest pay cash”;在这样超然的思想背景下,西方人反共只为了求证一套哲学理论、亲共只为了挑剔一条政治公式,这里面没有一滴血的激情、一点泪的乡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Armand Hammer一九二二那年送给列宁一座青铜雕塑品,雕一只猴子坐在一叠书本上对着人类骷髅沉思,其中有一部书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了前几年,Hammer和夫人在莫斯科筹办贸易中心,勃列日涅夫听说Hammer夫人不喜欢长住观光旅馆里的列宁套房,马上下令送他们一所公寓房子。那年那天,伦敦大学一位南韩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汉贼不两立英文怎么说?”“我没工夫细想。我后天就走了,回香港。” 香港,安定的香港 达达主义宣言:“再也没有画家,再也没有作家,再也没有音乐家,再也没有雕刻家,再也没有宗教,再也没有保皇党人,再也没有帝国主义者,再也没有无政府主义者,再也没有社会主义者,再也没有布尔什维主义者,再也没有政客,再也没有无产阶级,再也没有敌人,再也没有警察,再也没有国家,再也没有这些说梦的痴人,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只剩“有人晕倒”的政府和“有人请客”的新闻社。 将军,你可以这样做 在桃园中正机场餐厅里跟一位少将谈起香港前途和两岸统一的问题。少将说:“统一?那过去几十年我们不都白干了吗!?”没有风雨,飞机准时起飞。
  • 假装读过

    作者:贝小戎

    作者具备哲学素养又执著于“邪典”趣味。全书分为七部分: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冷知识为何流行、难以抗拒的非理性、势利眼鉴定指南、唯有歌者留其名、生活在破坏性创造的时代、无穷无尽的强迫症。
  • 高悬的画布

    作者:陆建德

    《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收入社科院文学所陆建德先生关于外国当代小说和西方理论家的导读文章,凡22篇,内分四辑:第一、二辑集中讨论“世界文学”和“英美文学”,在作者最擅长的研究领域中包含着东方视野。第三辑训沦的对象虽是英语写作,但如奈保尔和库切,都有原属殖民地、努力进入英国文学脉络的背景,对他们“处处得益于英国文学,然而又为这层关系不安’的状态,是作者敏感而又深入探求的。而该辑与前两辑形成强烈对比之余,更是带出了第四辑超越小说、逐步进入“思想”层面探讨的步履。全书不但通过文学看“世界”,更在外国文本的解读中,融入了大量对于中国问题的关切。作者这种文学化的语言、广博的兴趣和富有想象力的学术视野,都是值得注意的。
  • 八点钟的诺亚方舟

    作者:尤利西·哈勃

    三只企鹅,两张船票,一场灾难; 一只鸽子,一艘方舟,一位上帝。 一起遭遇灭顶,还是同舟共济?记住八点钟之前必须登上诺亚方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坏企鹅,对世界充满怀疑,前方是惊涛骇浪。 真正的世界末日来临之前,该怎么办?读这本书吧。
  • 城之影

    作者:王田

    作者是典型的城市小资+文艺青年,喜欢到处跑,到处拍,颇去过一些迷人而独特的城市:柏林、布达佩斯、罗马、巴塞罗那、维也纳、布拉格、金边、西贡、香港……这些城市在作者的笔下和镜头下,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气质,譬如罗马,它雄强而性感,再譬如柏林,它奋进却又充满忧伤…… 作者又是一个专业的媒体人、影评人,职业敏感性使其不禁生出“揣着电影去旅行”的本能,旅行中,她信手拈来一部部电影,丰富着她的旅行:她用《轰炸德累斯顿》来讲述德累斯顿忧伤的过往,用《布达佩斯之恋》来表现布达佩斯的矛盾和忧郁,用《柏林苍穹下》《罗拉快跑》表现东柏林的气质……作者所引述的电影,主要有两种,一是经典影片,如《罗马假日》《布拉格之恋》等,二是新近热门制作,如《阿凡达》《朗读者》等。这些影片耳熟能详,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书以“电影”为线,但却不局限于电影。文学,艺术,名人,美食……旅行中有趣的一切,都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
  • 安东尼奥尼猜想

    作者:皮皮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最充分、最微妙、最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中多处谈到了寂寞和孤独者以及舍弃自我的献身。这些起界定作用的词区分了艺术家。作者捕捉到这些并加以描述,对安东尼奥尼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进行了评论。
  • 英国电影十面体

    作者:李二仕

    莎土比亚的精神在贾曼和格林纳韦的改编中获得了新意的传承;贾曼的《塞巴斯蒂安》大胆表述了过去文学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情:现实主义精神继续在肯·洛奇的电影里发扬光大:弗吉尼亚·伍尔夫跨越数百年的女性梦想也在萨莉·波特奇妙的旅行里得以实现;希区柯克所建构并解决的艺术和商业、常规与先锋的矛盾实践一直是难以逾越的巅峰:电影与电视的纠缠和大战也在斯蒂芬·弗里尔斯的主张中得到了平衡:英国过去的生活因为格里尔逊的纪录美学而得以保留;而眼下新英国的"酷"形象也在盖伊·里奇的黑色幽默和丹尼·博伊尔的亚文化的呈现里得到了恣肆汪洋的表达。英国电影不仅衔接引渡了历史和传统,而且因为和新时代的万千气象的结合而呈现出独特的面目和气质。
  • 电影×音乐

    作者:罗展凤

    《电影·音乐》是作者的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
  • 阿司匹林传奇

    作者:(英) 杰弗里斯

    1862年1月20日,美国人埃德温·史密斯获得了两卷古埃及的纸草书,其中提到的一味药——柳树,作为药物的关键成分就是后来被称为灵药的阿司匹林。本书就是从数千年前的药方开始的。英国的爱德华·斯通牧师1763年4月给皇家学会的会长写了一封信,报告他用柳粉治病的情况。到了19世纪初,研究柳树皮重新受到重视,多位化学家提炼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和提炼的方法,犹如一幅拼图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被不同的人造出来,最后终于形成了阿司匹林的完整图画——在拜尔公司,化学家们注意到柳苷、水杨酸、水杨酸钠的治疗效果,但对胃的伤害很大,于是他们着手研制一种不会“烧心”的药物,于是产生了“乙酰水杨酸”,为了便于商业推广,他们选用了“乙酰”的第一个字母a和绣线菊的前几个字母spir,再加上后缀in,组成了aspirin。1899年7月,划时代的阿司匹林头产了。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此后的专利、商业大战等一些列故事等着您去看。
  •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

    作者:何多苓

    何多苓从八十年代至今的个人创作经历,可折射出中国艺术近三十年的变化。80年代初,他的油画作品《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被视为呼唤出新时期时代气息的代表,拉开中国当代艺术史序幕。之后一批以在大凉山下乡的体验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庄重神秘的彝族题材,同样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广泛认可。但在九十年代初,当画家游走美国,对资本主义商业运作下的艺术模式有了切身认识,并通过参观各地博物馆,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和魅力之后,毅然转变已被接受的画风,反观传统,更主动地探索油画语言与中国文脉的内在联系。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画家有意区别于当代艺术的各种观念化、符号化倾向,将自己的落脚点放在了坚守绘画本身的技术价值和绘画性上,强调的绘画的个人性和不可复制性,疏离于主流体制和商业运作之外,安心画画,陆续创作出一批捕捉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新作。这些新作并不一定成功,但却发人深思,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同时期出现的断裂和转折,值得深入探讨。本书收录画家自述和若干篇重要访谈,勾勒出何多苓这三十年的风格变化及其背后的经历和思考,可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文献材料。
  • 斯文赫定探险记

    作者:姜继为

    《斯文·赫定探险记》用亲切自然、生动曲折的语言讲述了斯文·赫定这位瑞典籍世界著名探险家传奇而辉煌的一生。自小立志探险,16岁开始闯荡波斯、伊拉克、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1890年到1935年45间,先后五进五出中国,数次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三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下“死亡之海”罗布泊,翻越世界屋脊,深入雪域高原;首次发现楼兰古城、喀拉墩遗址;勘定恒河源头,探查古丝绸之路,一路惊险连连、传奇不断,引人入胜。
  • 敏感者

    作者:朝戈

    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文学艺术所关心的“人”,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人性中本身具备的重要品质在淡化或消失,或被人轻视乃至嘲弄,而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却被无限制地刺激和欣赏。这些不仅仅影响着人心,也影响着美。 现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都市化,就是以都市的基本感情作为原料去进行创作,这种艺术如果放在历史的宏观过程看,是一种比较病态的艺术。实际上我在美术界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当代艺术的都市化问题。 在我们这个记录功能十分发达的时代,自然主义显然是跟不上趟了。我想要的是那种一下子击中本质的感觉。 我在人物画方面表达了具有知识分子思索物质、在这个时代产生的普遍的内心冲突、彷徨和强烈的危机感。这种思想感情给绘画方式带来了革新。我发现了这种带有普遍人类特性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心灵危机,它会变成一个精神抗争的过程。――朝戈
  • 朱熹

    作者:陈荣捷

    从来讨论朱熹,大多从门户之见出发。五四以后,则改由西方哲学视线以评朱子。本书绝不采用此种观点,由《朱子文集》、《朱子语类》等朱子本人著作立论。全书分四部分:一为朱子之思想,包括太极、理、气、格物与修养;二为朱子之活动,如其授徒、著述与行政;三为友辈之交游,与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的往来各占一章;四为朱子之道统观念、朱子后继与韩日欧美之朱子学等,朱子与佛教之交涉也有述及。所论多为中韩日学人所未言,亦不乏新资料。
  • 大科学家50

    作者:[德]贝恩德·舒

    介绍了古今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50位大科学家,他们通过思想和实验推进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的革命性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科学并不是发生在真理的象牙塔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建立在客观真理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个人行为……
  • 协和医事

    作者:讴歌

    《协和医事》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在重读协和的同时,观照当下医疗.寻求更广意义的解决之道。作者是医疗业内人,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
  •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作者:黄仁宇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 孔子传

    作者:钱穆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做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
  • 王阳明

    作者:秦家懿

    《王阳明》内容简介:要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他的哲学,《王阳明》是最应推荐的入门作品。书中直溯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关于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经过了后世对“王学”的激烈批评,对阳明之学该如何给予总的评价?作者均有明确、精当的评述。此书初版于1987年,具有那个时代汉学学者平实、儒雅的学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