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书店
-
上学记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何兆武 本书曾获: 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8年) 华语图书传媒大奖(2006年度历史传记书) -
伟大作曲家的生活
在这本非常成功的新版中,哈罗尔德·C.勋伯格通过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篇章,将作曲家——从蒙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的调性作曲家——逐一做了介绍。作者认为, 音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着联系。 勋伯格把读者带到一个更近的距离去了解这些作曲家们,进而更加理解他们的音乐。为此,本书把叙述重点更多地放大作曲家的生平细节上,而缺少对音乐作品做技术分析。 本书把“严肃音乐”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中——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肖帮、威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族、阿瑟·萨利文爵士、奥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新闻性主义作曲家都有清楚的描述。 本书没有改变的其基本特征——始终给所有的音乐爱好者带来阅读的乐趣,自始至终引人入胜,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阅读。 -
最后的闺秀
张家原籍安徽合肥,可算当地名门望族。张允和祖父张树声为晚清重臣、淮军名将。父亲张冀牖与蔡元培等人交往颇深。张允和有姐弟十人,从小便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环境中。但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成为遭人厌恶的纨绔子弟,而是各有所成。 《最后的闺秀》记录的是尘封的历史所无法遮掩的暖暖的爱意——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姐妹情深,恩师回往,昆曲之爱……其中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动有趣。回忆中这些充满暖意和怀旧感的棕色老照片,通过地那纤细的手,将温婉而又充满快乐的感觉传递给我们。就在这车海人流中,在这由高楼和商品构成的喧嚣的大城市里,在普通的居民楼里,她的生活意境却远远高于、雅于庭院深深,深几许。 -
也同欢乐也同愁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 -
历史在你我身边
本书与《扫起落叶好过冬》、《一路走来一路读》同属一类,为林达近年文章的结集,不同的是前两书内容基本都围绕美国,而本书则多有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眼界的开阔和思考内容的多样。至于叙事和文字风格仍沿袭以往的精准流畅和亲和性。 -
黄帝
华夏文明的创始人: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的事迹虽茫昧不明,有关他们的传说却并非神话,其中充满着古人的基本精神。本书即是讲述他们的故事,虽非信史,然中国上古史真相,庶可于此诸故事中一窥究竟。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自他之后,文化才慢慢地生长,至周朝大体确定。其后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为道统――文化传统的传授者。周公之后,能发挥中国文化真精神的,就是孔子。 钱穆先生为史学大家,其治史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以求取历史之大义与精神为要旨。本书叶为讲述“黄帝的故事”,其治史风格却一如既往,可为初涉猎上古史者之入门书。 -
思考与回忆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欧洲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铁血宰相”椑斯麦见证、参与并组织了这一时代的历次战争和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在战争的炮火中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统一起来,成为欧洲的强国。 《思考与回忆》是俾斯麦1890去职后倾全力撰写的回忆录,不仅述往忆旧,亦是他的政治遗言。他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与外交战略及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复杂多变的历史均于正焉毕现。这不仅是一个“伟大年代的英雄”的人个传记,也是“德意志民族的珍贵遗产”。俾斯麦把此书“献给子孙后代”,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 -
辛亥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的一年,辛亥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纪年,在它的内部,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其线索庞杂,矛盾纷繁,有着超大的历史容量。本书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从辛亥年的春节开始,一路写到这一年的除夕,讲述了这三百多个日夜里所纠集的转折、浮沉、悲喜、恩怨、可能和不可能。作者透过大量第一手历史资料和图片,向读者展现了那个“需要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里个人、国家、民族关乎一生一世,存亡兴替的抉择。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本书不仅关注历史大逻辑,更关注人的命运。作者在百年后的今天,每一个历史当事人所,以一种更加宽容的目光,看待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体味他们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艰难与痛苦。这样的视角使得本书成为一部有温度的、令人纠结和叹息的历史。 -
去趟民国
本书以笔记体的方式,记述了民国时期形形色色的个人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游、爱好、性格、恩怨等诸多方面。书稿依据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通过大量个体实例和细节,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整体上反映出民国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情。当中有大量出自名家的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也不乏对各类人物生活细节或生活习惯的细致描写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本书采用笔记体,为作者搜集改写的读书笔记,分门别类一则则列为长编,涉及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婚姻恋爱,吃喝玩乐,交际举止等。故可采用鲁迅“花边文学”之语,言之为花边历史,亦显出其八卦性质。文字轻松幽默,颇为耐读。 -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作者以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涉足欧美等国的近代历史,讲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路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书中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将资本主义综合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 -
盐酸情人
在大都市五光十色的夜幕下,生活一群游离于主流社会以外的青年,他们崇尚只自由,他们超越常规,但是他们痛苦,他们思考着、探寻着……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全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叙述六十年间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东北亚、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包含大量故宫博物院(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内容,不仅涉及中日两国关系,而且以六十年来远东关系为经,以中日两国关系为纬,以原始记载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比较,探清真相,找出结论,展现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 -
教养与文明
本选题是对日本百年多来现代通识教育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借镜。 -
品京都
《品京都》作者品味京都的寺院、庭园、佛像、绘画、美术馆以及春樱、夏绿、秋枫、冬雪。品味京都就是品京都的和风之美。作者身处京都时,不禁思考,如果能够从“历史感”和“季节感”切入,再深入了解京都一点,旅程就不再只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会有更多的感觉、感受与感动,而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其实会为我们带来很大的疗愈力量。因此,作者心中浮现了“品京都”的概念,既是浏览自然风景,也是品味人心的风景。 春樱、夏绿、秋枫、冬雪,四季的流光飞转;浅川、古寺、禅庭、诗境,寄情于山水的心灵风景。谢其濬编著的《品京都》带你品“名所”:室町将军足利义满,权力、财富如日中天,打造金阁寺彰显自身荣耀;智仁亲王贵为天皇之弟,虽有壮志,但与权力无缘,只能寄情桂离宫,郁郁而终;品“庭园”:梦窗疏石在自然界中开悟而奠定京都庭园的典范,重森三玲从失意画家蜕变而为枯山水庭园注入新生命;品“佛像”:广隆寺的微笑弥勒像是朝鲜半岛送给圣德太子的礼物,东寺的不动明王像是空海从唐朝带回的密教文化;品“绘画”:智积院,有长谷川等伯的“枫图”,藏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南禅寺,有狩野探幽的“喝水的虎”,展现狩野家族称霸画坛四百年的实力;品“美术馆”:从山中桃花源的“MIHO美术馆”,到藏在长巷中的河井宽次郎纪念馆,京都不同美术馆的空间与作品,提供了不同的美感体验。 -
日本电影100年
作者将电影放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延长线及世界思潮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分析。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 中文版序言 日本电影评论的新视野 前言 关于日本电影的特征 日本电影的概念/ 电影作为边缘艺术/ 增村保造的批评/ 与相临领域的交流/ 与传统戏剧的关系/ “辩士”的滥觞/ 文化杂种/ 几个高峰/ 记忆的发现 第一章 “活动写真” 1896~1918 电影来了/ 日本人拍摄的最早的电影/ 与大众戏剧的关联/ 民族主义问题/ 最早的导演牧野省三/ 日活的创立/ “活动辩士”的意义 第二章 无声电影的成熟 ................... -
一池疏影落寒花
本书是一部文化随笔集,主要关于诗词与音乐.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典音乐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将古诗与古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浸淫在东西方古典文化相互贯通的结果,也是作者将自身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结果。诗与乐是相通的,正如东西方文化也能找到共鸣。 -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在大学里,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认为文化就寄存在文学或重要的文学经典中。其实这是一种信念,是没有经过检验的。究竟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过去,文学通过创作来帮助人完成某种人生意义;现在大多数人通过阅读来完成过去文人创作的功能。文学研究者要有更大的关怀和思考,帮助一代代人彼此沟通和理解。 文学承载一个发挥象征意义的系统,它负载的世界远大于我们生活的物理的世界。文学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但它要承载更大的责任。 -
花园
这是一本优美别致、充满了丰富哲思的小书,作者通过对花园这一融合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与人类历史共存的现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命题。 人之为人,为什么与花园息息相关?花园能否告诉我们为何“死亡是美的母亲”,如诗人史蒂文斯所言?为什么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的时代?为什么说我们正在竭力创造一座史无前例硕大伊甸园,与此同时却将大地变为荒芜?作者以其诗性的哲思引导读者寻访神话传说、宗教圣典、文学作品以及现实中的一座座花园:荷马史诗中的仙岛乐园,、基督教的伊甸园、 富于教育思想内涵的柏拉图的学园和伊壁鸠鲁所建的花园学校, 《十日谈》男女青年讲故事的乡村花园、体现极致王权的凡尔赛王宫庭园, 整日拨泥弄土的平凡的家庭小花园,还有当代纽约的无家可归者就地塑造的微型花园……本书邀请我们漫步这座座花园,体验花园与园艺的内蕴,由此在我们的心田和大地上重新开始耕种伏尔泰所说的“我们的花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