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书信

  • 书信集(全2册)

    作者:(意)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书信集(套装上下册)》为《马基雅维利全集》中的书信卷,内容包括作者书信等方面的著作。收集了马基雅维利与友人的私人书信342封,展现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栩栩如生的马基雅维利,让读者对其同时代的伟大人物熟悉起来,那个动荡年代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仿佛历历在目。书中收集的资料均译自权威版本,是各个领域马基雅维利研究者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资料。《马基雅维利全集》中文版全面反映了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军事、外交、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 熊十力论学书札

    作者:熊十力

    本书简介: 该书系选编熊十力生前未及结集和散落的书信、文章而成,其对于认识熊十力的学问,特别是晚年的思想、境况及相关的人事,极具价值。 ———————————————————— 丛书简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一生著述丰富,生前出版的著作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除了以《新唯识论》为代表的阐发自己融摄儒释的哲学体系的著作以外,还包括早期的佛学著作、书信语录集、政治历史哲学、思想学术史方面的著作。熊先生生前陆续出版的著作单行本系列即命名为“十力丛书”。 此次世纪文景公司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熊先生著作系列,仍沿用“十力丛书”的旧名,以示为完成熊先生的夙愿。本次出版由熊先生的再传弟子、著名学者罗义俊先生担任学术指导,在此前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点校。并且得到了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大力支持,王先生还为丛书作了总序。此次出版分三批全面推出了熊著单行本,07-08年已分两批共出版了十种,此次为最后一批四本(如下,其中标有星号的是文景出品),自此,“十力丛书”出齐。 第一批包括: 《佛家名相通释》* 《韩非子评论 与友人论张江陵》* 《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初续》 《存斋随笔》 第二批包括: 《唯识学概论 因明大疏删注》* 《新唯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 摧惑显宗记》* 《乾坤衍》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第三批包括: 《体用论》* 《熊十力论学书札》* 《读经示要》 《原儒》
  • 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 著,唐浩明 点校整理

    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其写给自己家人的家书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笔法上少了诸多顾虑,多了许多真性情,饱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为政治军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国藩逝世短短数年之后,《曾文正公家书》便单独成书面世了。一两百年来,该书不断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世所公认。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共计100万字,收录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所写的家书近1500通,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家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家书全集。 本书据湖南图书馆提供的曾氏家藏原件、抄件及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编辑,并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湘乡曾氏文献》补苴校正。非上述来源的家书,其出处则以脚注置于本页末。 为保存文献本来面目,凡遇倒讹衍脱之处一仍其旧,而于其后加方括号标出正字或作简单说明。原件缺字用△表示,漫漶难以辨识之字用□表示,补字以尖括号标识。须特别说明的,则以脚注置于页末。
  • 俞樾函札辑证

    作者:俞樾 著,张燕婴 整理

  • 一曲微茫

    作者:张充和,张宗和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䇇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䇇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
  • 我是你的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

    作者:[奥]沃尔夫冈·莫扎特

    本书是一部书信体的莫扎特自传,以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埃里克•布洛姆1956年出版的《莫扎特书信集》为底本,由著名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翻译,译文流畅,文词优美,保持了原作的韵味,值得阅读、收藏。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我们分别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对底本进行了重新编排,并增加了120余条相关注释,还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莫扎特和他那个激情澎湃的文艺时代。
  • 舊箋

    作者:古蒼梧

    〈為我們更為他們而寫〉 古蒼梧 黃子明赴法留學前,把已故女友林海媞一些文件交給好友鄧文博,說是海媞的文學作品,希望他能幫忙成書出版,把海媞的才華留在人間。文博打開一看,卻原來是一疊海媞寫給子明的信。當年一起玩的朋友,都知道海媞是子明的女朋友,而海媞並不搞文藝創作,這些信 應該是「情書」,怎麼會變成「文學作品」呢?文博把信一封封的細讀,才發現子明愛戀的,另有其人…… 故事發生於1967年本港發生「五月風暴」期間。海媞的信件,只講了半個故事。另外半個故事,是文博通過注釋推想出來的。 作者用海媞的信件、文博亦敘亦議的注釋和自己關於史實部份的按語構成這本小說,為讀者提供三種不同風格文本的閱讀趣味,也挑戰這個電子資訊時代讀者的耐性。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固為了保存作者及同代人這段火熱的青春記憶,但更強烈的願望,卻是和年輕一輩分享自己在香港此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感受。採用「註釋」的手法,故意用了半史實半虛構的形式,是為了更自由地談今論昔,方便兩代人的交流。因此,我更關切年輕讀者的看法。 一個80後讀者有下面的回應: 一、開始時不太習慣「註釋」,一邊讀信一邊看「註釋」,有點忙不過來。掌握了閱讀節奏之後,卻覺得像看推理小說:「註釋」逐步打開了兩個主人翁的內心世界。 二、這幾年,年輕人很接近信中哪個年代年輕人的情懷,讀來頗有共鳴。 三、第一次讀是愛情小說,第二次卻當是香港的歷史筆記來讀。 一個90後讀者的回應則是: 書名(按:指小說中的書名《六十年代書簡詳註》)吸引,因為對60年代香港有興趣。 開始讀時,不太讀得下去,因為覺得有些評論很武斷;看到談及披頭四、《祖與占》等等才翻下去。首次讀時覺得註釋部份太跳躍,太細碎,但重看時就頗喜歡,因為是哪個年代的歷史碎片,很有意思。 喜歡讀這種60年代大學生青春戀愛故事。哪個時代是 hope for something,結果破滅了;我們現在又似乎 hope for something,那麼 what can we do? 這本書的信件部份,雖因故事情節的需要,略經改造,但仍真實反映了1960年代本港大學生在時局的突變中所受的衝擊和他們的思考。從上面兩位年輕讀者的回應,可見這些信已把我們這一代當年的震動與徬徨,傳遞了給今日年輕一輩:「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呱呱墮地了,香港這個歷史的傷口,終於流出了中國的血!」 我一位80後學生讀後發電郵給我: 掀開這一段被遺忘或隱蔽的心路歷程,也許是老師這部小說給80後青年最寶貴的禮物。 這的確是我的心願。 (文章出處: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8F%A4%E8%92%BC%E6%A2%A7/art/20120718/16523714)
  • 流翰仰瞻

    作者:

    《流翰仰瞻:陳碩甫友朋書札》是吴县王欣夫先生所藏清代学者陈奂师友函札之残稿也。《流翰仰瞻:陳碩甫友朋書札》系陈氏咸丰五年(1855)避乱梁溪芙蓉山时所辑,凡收入平生师友尺牍一百九十二家,原订为十四册,含已故师友函札十册(殁于咸丰元年(1851)前者六册,殁于咸丰元年至五年间(1851-1855)者四册),存世师友函札二册,门生函札一册,家书一册,册首自署“流翰仰瞻”篆题,且缀有小引。函稿内容,论学述交,涉及清代中期众多学者活动,有待专文考订,以增掌故。兹先将函稿内容整理标点,以飨同道。此次整理,原大四色彩印,据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流翰仰瞻:陳碩甫友朋書札》过录原文及印章,补记年月,加编序号。欣夫先生所录各家小传,则迻录于各家函尾。原稿残损及漫漶处,留空待补。整理中识读误字,尚祈读者指正。
  • 北京信札

    作者:萨拉·康格

    “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第一辑包括两卷本法国古伯察的《中华帝国纪行》、英国弗雷德·亨利·巴尔福的《远东漫游》、美国萨拉·康格的《北京信札》和英国彼得·弗莱明的《独行中国》。这几部作品从不同层面揭示了19世纪中晚期和20世纪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本书为“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之一。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在中国亲身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带回到一段并不遥远却澎湃跌宕的历史氛围之中。全书收录了作者当时一些写给女儿、姐妹、侄女及侄子的家信,信中记录了大量感人的故事。
  • 顾颉刚书信集

    作者:顾颉刚

    《顾颉刚书信集(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这些书信曾经遭遇两次大劫难: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接收燕京大学,将父亲存于校务长司徒雷登寓所地窖中的书籍资料洗劫一空,其中有许多书信,包括父亲早年致其祖母的一些信,使其不禁感到“万分可惜”(日记语)。再一次是“文革”期间,家人迫于政治压力将其所存旧信大量焚毁,“炎炎烈火”(同上),使其心痛;同时,历史研究所项目组又将大量信件取去审查,致使有不知去向者(其中个别内容尚存于项目组所编之父亲“罪行材料”中)。也许是父亲的书信写得太多了,存得太多了,多至积存若干箱若干柜以致使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程度,所以尽管历尽危难,损失惨重,但仍有许多书信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使人为之庆幸。
  • 书信与日记里的新文化运动现场

    作者:方军

    此书采用了近似编年体史书的写法,从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刊行第1卷时名为《青年杂志》)创刊肇始,收笔于1917年7月胡适抵达上海,中间穿插若干对往事(可视为《新青年》的前史)的回溯,作者专注于貌似琐屑、却能展示当时历史斑斓驳杂色彩的诸多细节。读罢全书,人们对那段历史,尤其是宏大话语无法覆盖、囊括的诸多侧面,将有更为真切的体悟和理解。
  • 民间书信

    作者:徐晓

    本书收入1966-1977年间的中国民间书信100多封,堪称“文革”时期的中国民间思想实录,极具史料价值,收集信件内容涉及到十年间许多重大事件,从红卫兵造反、大串联、武斗、上山下乡到揪5·16、斗批改、知识分子下放五·七干校;从林彪事件到四·五天安门运动等。
  • 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

    作者:陆融

    本书收录的是当年一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在1970年5月至1979年1月期间写给家人的223封书信。这也是他在这一期间写给家人的所有书信。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这批家书保存得如此完好、齐全,实属罕见。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生活、劳动、学习情况,十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并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视角,断断续续地触及了一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作者的经历在知青这一群体中是有较强代表性的,他的家书对于了解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了解和认识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抗战家书

    作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

    《抗战家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 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得胜利。 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 狱中书简:致亲爱的奥尔嘉

    作者:【捷克】哈维尔

  • 史与物

    作者:祖艳馥

    中国近代学术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经历二段式,在数十年里,完成从学术共同体到专业性学术机构的蜕变的?祖艳馥、达西娅·维埃荷-罗斯编著的《史与物:中国学者与法国汉学家论学书札辑注》通过新近发现的约五十封珍贵信件,暨“汉学祭酒”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与中国国学大师和学术机构等的学术互动信件,及对这批信件的考释,精彩呈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生和变迁。同时,本书也将通过信件所涵赋的独立话语,向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路径,认知在中西学术互动的某个繁盛时期,在人的运动和物的运动之后,思想,是如何运动的。
  • 中国近事报道

    作者:(法)李明

    169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作为第一本亲历者的个人书信集,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引起轰动,四年间再版五次,还被译成英、意、德文出版,后因礼仪之争此书成为禁书,被尘封近三个世纪,1990年才得以重新面世。本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还是第一次。 全书收入书信十四封,李明以自己在华七年间的亲身经历,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内容涉及气候、地质、物产、建筑、医学、动植物、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方方面面,为欧洲人睁开眼睛看东方提供了少有的第一手资料。 1696年于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是法国传教士李明来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该书共收录十四封书信。首版为两卷本,出版获得巨大成功,短短四年间法文重版五次,并有英文、意大利文及德文译本。然而,1700年巴黎索尔邦神学院的一纸禁令竟将其尘封了近三个世纪,直至1990年再版。 全书按书信分章节,共十四封信。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做了详尽的报道。在信件排列上,作者并未对收信人的地位高低给以太多的重视,而是根据信中谈论的材料的顺序来安排。第一封信介绍暹罗(今泰国)—北京之行,是对如何来到中华帝国做个交待;第二封信谈的是皇帝召见及京师情况;第三、四封信介绍中国城市、房屋建筑、气候、土地、运河、水道及物产;然后,进而言及中国人的国民特性、习惯、优缺点、语言、文字、道德及中国人的才智;后面几封信谈的则是更深层的问题,如政府和政治、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 直到18世纪中叶,法国耶稣会士还是远东见闻几乎独一无二的介绍者。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并且都是由一个出版者兼新闻检查官杜赫德神父编辑成册的,而他本人却从未到过中国。而《中国近事报道》却是李明神父个人对中国的全面报道。他的风趣、他特有的毫不妥协,文笔的幽默和自然流畅都未经过任何文学上的包装。该书的真实性是它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借助这本书,欧洲人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上仅有的文明人,从而使欧洲人信念的支柱发生了动摇,直接有损于欧洲中心论,这是该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 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

    作者:骆宝善

    袁世凯其人,人民从教科书、小说和传说等不同渠道熟知了他。不过,成就并不一定全是事实。奔书向读者展示各个时期袁世凯鲜为人知的不同侧面。作者笔下的袁世凯,不臆断,不编造,不漫画,不美化,不鬼化,不神化,一个历史的人。 本书选取袁氏家书和朋僚函电评点,充分反映袁氏官宦仕途及由此历经的晚清大事,审视其在政治选择和家庭变异中的矛盾、苦闷的内心世界,揭示其心机、权术,注意澄清一些历史误会、还原历史真相,并对一些社会现象做了解释。 袁世凯的传世遗文在千万字以上(当然,其所说并非全是真话),笔者撷取其鲜为人知的书牍约百件,略作引申评述,各自独立成篇,仅只偶有呼应,自然不能成为结构严谨的一本史书,但期体察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不臆断,不编造,不漫画,不美化,不鬼化,不神化,对其是非得失,不作隔阂肤廓之论,向读者历史地展示袁世凯一生各个时期的一些重要的不同侧面,则庶几矣
  • 冒广生友朋书札

    作者:佘彥焱、柳向春整理

    《冒广生友朋书札(精)》的出版,作为对冒老的纪念。鹤亭先生亲历清朝、民国、新中国,在学坛、诗坛素享盛誉,在知识界、政界多友朋故交,道德文章广受推崇,其传世著作以及传奇一生中的高风亮节、人格魅力,均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 茨维塔耶娃文集--书信

    作者:(俄罗斯)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文集・书信》收集了茨维塔耶娃自1906年6月至1941年8月的书信,这是一束寄给亲朋好友的勿忘我,是充满了苦难和悲伤的心灵哀歌。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茨维塔耶娃从少女时期到出走国外及返回祖国的内心历程;在那动荡的年代诗人与其他知识分子的交往以及诗人创作的背景;更可感到茨维塔耶娃在极度贫困和极度孤独中的内心挣扎和坚韧意志,是诗人另一种形式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