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考古学理论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考古学理论发展和现状的教科书,共分两部分,十七章。第一部分介绍考古学理论、思维与方法的沿革,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考古学理论主要领域的进展和特点,是作者根据国外留学期间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综合编撰而成,力求反映学科的成就与发展方向。中国高等院校的考古学科专业训练,考古学理论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上这门学科和国际学术主流疏离时间较长,造成许多方面的严重脱节和滞后。这本教材的编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训练的水准。 《考古学理论》论及的范围较为全面,并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置于国际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过去半个世纪中,考古学的术语变得丰富而复杂,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对新的专门术语做必要的解释。《考古学理论》第一部分适于本科生的教学,第二部分适于研究生的训练,同时它也可作为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古代史专业人士了解学科发展和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书。 -
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
《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是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和维吾尔学家勒柯克为“德国第四次吐鲁番考察”(1913—1914)写的纪行式报告,其德文本于1928年在莱比锡出版。《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详细记述了近百年前勒柯克一行在我国新疆库车—巴楚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的情况,附5幅地图、48张照片和36幅插图,历史资料价值十分巨大。《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为第一个中译本。《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为阿•冯·勒柯克的《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德国第四次吐鲁番考察记》。勒柯克率领的这次考察自1913年4月中抵达喀什起,到1914年3月初离开图木舒克经喀什出境,历时11个月。 -
考古圖 續考古圖 考古圖釋文
宋呂大臨《考古圖》欽定四庫全書本 內載容庚(希伯)《考古圖述評》、《續考古圖述評》及《考古圖釋文述評》 -
马承源文博论集
马承源先生是当代文博大家,除精于青铜器的鉴定研究,对彩陶、玺印、各类工艺品等均有深入的探研,于博物馆学亦有深广的造诣,晚年则专注于战国楚竹书的整理,均成果斐然。本书汇集了马承源先生以上多方面的学术成果,分为彩陶文化、玺印玉器工艺品、战国楚竹书、博物馆学、序言致辞等数编,均为首次结集出版,其中多篇为未刊稿。全书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唐风宋雨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最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本书以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晋城国宝青莲寺和玉皇庙在神像塑造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
善自约束
《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是关于带钩与带扣所见最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述。前半部分结合考古学材料,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带钩的起源、分类与演变,带扣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了带钩与带扣的名称,同时根据带钩的出土位置,目前所见壁画、陶俑等人物佩戴带钩的图像,分析了带钩的使用方法等。 后半部分作者借用史料,引申论述了带钩与带扣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意义,其中春秋时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管仲,孔孟庄三位圣人,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等,都与钩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钩扣在王位继承中演绎的历史故事尤为精彩,值得一览。 《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由王仁湘编写。 -
众神的遗产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将带我们走进迷雾重重的出土文物、引起轰动的考古发现和秘密莫测的神话传说中。从提洛尔人的锯木工场到霍皮印第安人的奇特风俗,从意大利的巨石围墙到埃及的奇特葬礼,让我们一起前往地球上最偏僻的角落,开始我们惊心动魄的发现之旅。毫无疑问,外星人对我们的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证据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罢了。 -
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
本书对近年来吐蕃考古新发现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其中吐蕃墓葬、出土棺板画、金银器、马具、丝绸、各地佛教考古遗存、祭祀遗迹、大石遗迹、城堡居室遗址等主要的考古发现结合文献材料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吐蕃考古与吐蕃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土资料所反映出的吐蕃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等问题也做了研究论述。本书适合于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藏学等领域研究者以及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对西藏文化有兴趣者阅读。 -
考古器物绘图
《考古器物绘图》概括地论述了考古绘图的意义、种类,初步介绍一些有关考古绘图的必要知识,如绘图工具的使用,绘图的步骤与方法,网字的标注及索描的基础知识在考古绘图巾的具体应用等。考古绘图是一门具体地把制图学应用于考古工作和研究,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说明考占材料的基础技术科学。《考古器物绘图》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考占器物绘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较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全书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
-
壁上丹青
《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清理的秦、汉、北周、隋、唐及元代壁画,共计388幅。这些壁画中绝大部分为墓葬装饰壁画,内容涉及广泛、题材多样,以云气、星辰、日月、仙人、神兽、瑞禽、人物、建筑为主要描绘对象,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和艺术水平,向人们展现了陕西境内不同历史时期壁画的制作技艺、绘画特点及布局风格,并揭示出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规律,从而为研究同时期其他历史遗存与文化内涵提供了极为珍贵可靠的资料依据。《壁上丹青》收录的大部分壁画为未出版资料,属该领域内鲜为人知的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 《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可供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及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使用。 -
中国考古人类学百年文选
《中国考古人类学百年文选》选编的论文概略勾画了考古人类学在中国百年的发展,既有考古学先驱的里程碑式的论述,也有后来者的探索。这些论文从多种角度展示了考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有学科理论与方法层面的研究,也有一些具体细致的研究,论文按发表年代编排,编者希望借此呈现出学科发展的大体脉络。 -
商周銅器與考古學史論集
本書作者王世民,江蘇省徐州市人,生於1935年,1956年由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即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累任至研究員。曾主持和參與編撰《殷周金文集成》、《中國青銅器全集》等大型青銅器集錄,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一書。又曾具體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考古學史部分的編撰工作,並長期講授中國考古學史課程。 -
曾侯乙墓(上下)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擂鼓墩1号墓)发掘报告 -
宣化下八里2区辽壁画墓考古发掘报告
宣化下八里2区辽壁画墓考古发掘报告,ISBN:9787501024377,作者:刘海文 著 -
盐池冯记圈明墓
冯记圈明墓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冯记圈村西。1999年7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盐池县博物馆联合在此抢救性发掘了明代砖室墓3座。本报告是对此次考古发掘的科学总结。 《盐池冯记圈明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冯记圈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以及墓地概况及发掘经过等;第二至四章分别介绍了3座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等;第五章除了附有墓葬、出土器物、出土钱币、丝织品及丝织品特征分类等统计表外,并附录了六篇针对此批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的专题研究性文章。 《盐池冯记圈明墓》可供考古、文物博物馆、历史地理及地方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业余爱好者参考、阅读。 -
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
《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内容简介: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祝贺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并向来自中外学术界的学者、朋友们致以深深的敬意。考古与艺术史是两门不同却又相亲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关注目标、体系建构和一些基本方法上判然有别,但在资源和成果方面有许多共享的地方。它们共同摄入的领域有田园考古,有文物、器物、图像和文字的研究,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它们之间彼此错叠,又彼此交融的状况,正好构成了我们人类与自身历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网。这种联系的网络承接着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知;承接着我们对于历史研究的姿态和不同的思考;承接着史学研究的不同体系和方法,并与自我文化发展模式及活化的传统等根源的问题相关联。 正是由于考古与艺术史研究的深刻关联,以及今日时代视觉文化研究所面临的深刻的转型。去年10月,我们也是在这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成立之时,在原来的美术史研究方向基础之上,我们正式提出了三个新的研究方向: 针对图像时代文化生态的巨大变迁,着眼于今天视觉生产、视觉消费及其文化结构的研究,我们提出视觉文化研究方向; 针对城市进程中公共文化创意和管理体系的建设,我们提出艺术策划与行政研究方向: 针对考古学、博物馆学以及民俗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对美术研究的重要性,我们提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 学院还将这三个新的研究方向来构建具有明确视觉文化特征的艺术史学科,这是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的学科目录上所引的二级学科。这三个研究方向,将构成我们学院具有视觉文化特征的艺术史学科。这将成为我们学院第六个二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以及艺术学。 -
吐峪沟石窟壁画与禅观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组织编纂的“吐鲁番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著者宫治昭是原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部教授,现为静冈县立美术馆馆长,龙谷大学特任教授,著名的佛教美术考古专家。自1969年调查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与石窟寺院以来,长期从事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和中国新疆、甘肃、陕西和四川等地的佛教遗迹与佛教美术的调查研究。本书以其对吐鲁番吐峪沟石窟的调查研究成果为主,附录了关于印度、犍陀罗及中亚佛教美术相关的论文4篇。从洞窟壁画内容、表现的禅观思想、禅定僧的系谱等多方面,结合经籍、贯通中亚,考证和论述了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与禅观,是论证缜密、图文并茂的高水平艺术史专著。 -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本书是中国文物科技保护与修复技术方面的专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五十多年来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技术与经验。它既包含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所继承的传统修复工艺技术,并有所改进、发扬,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成果。内容上涉及古建筑木构、砖石、岩土、石窟、摩崖等方面的保护修缮技术;土遗址、岩画的保护;壁画、金属、纸质、纺织品、石质、竹、木、漆等文物及其环境的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的介绍;文物材质的成分和结构分析;文物保护实验室的构成;文物的年代测定技术;科学技术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等。并介绍了各种修复与保护的方法、材料,阐述了文物保护理念和原则。 -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应用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良渚文化的兴衰历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分别从生态环境、聚落群、社会生产、建筑、图腾文化、巫术活动、丧葬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对良渚文化进行解剖,同时对良渚文化文明的生产、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衰落原因及其与其它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作了探讨。良渚文化是中华大地上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