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伍尔夫
-
幕间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举世无双的伍尔夫便也投水身亡,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任何人遗弃自己的生命,都一定有着十分具体的原因,但吴尔夫不会有,她只不过感到了心灵的厌倦,然后,她结束了这厌倦。《幕间》正是关于这厌倦的一系例表征:家道中落的贵族后裔,受困于无爱的婚姻中的君子淑女,古董摆设一般的波因茨宅,还有在最后如镜子般照出了生命实际上已沦为“饭渣、油渣和碎片”的众生之相的露天历史剧——由书中人物拉特鲁布女士指导村民演出,是英国的一项民间传统。谙熟一切现代小说经验的吴尔夫,以比妥斯托耶夫斯基、乔伊斯和普鲁斯特更精致、秀美和聪慧的笔触,展开了她忧伤的画卷。“风景是那么惨淡,那么美丽……风景会永远存在……即便我们不存在了”,发出这喟叹的,是一些欲保持古人姿态的、只知道喝着加了奶油咖啡欣赏风景,间或还背些莎士比亚、济慈等人词句的遗老,也可以说是一些仍在养尊处优的庸人,但这并不是吴尔夫所反对或谴责的;同样,对粗俗风流的曼瑞萨太太那些似乎是能在死水中搅起一片波澜的轻俏之举,吴尔夫也是不置可否。粗俗就是粗俗,它并不是因为具有活力或者革命性就可以被重新评价。相比之下,贞洁的但一看见乡村农场主鲁珀特·海恩斯那饱经风霜的脸“就感觉一种神秘”,“一看见他沉默不语的样子就感觉到一种激情”的年轻女子伊莎,吴尔夫也只不过让她继续保持其奇特的脆弱与克制,她的与雨水溶于一体的眼泪,虽然“就像她自己的泪水”,但那也“是所有人的人的泪水,为所有的人而流淌。”因为这位生活在丈夫冷遇中的妻子早已在思索中知道,什么是“从襁褓时就加在我们身上的重负”,而这重负其实并不生硬,“它是由海浪的切切私语、不安的榆树的轻拂、唱歌的女人的小曲表达出来的——我们必须记住什么;我们要忘掉什么”。 总而言之,吴尔夫如同熟知艺术一般熟知人性,也就是那虽表现得各不相同但终归又没有什么不同的、终古如斯的人性。波因茨宅苟延残喘的平静,和大洋彼岸已经如同刺猬般“浑身的刺都竖起来”了的欧洲(二战在即),这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性在自然发作时的样态。当次一级的大师们都忙于将意识流、复调之类的小说方法推向极致时,吴尔夫对同时代匠人们所做的所作所为只是报之以会心的一笑。她没有在智力竞技的巅峰夺筹的好大喜功式的雄心。但在《幕间》这部薄薄的小说中,她的现代小说技法一样炉火纯青,梦幻,潜意识,文本叠加,时空观念,以及用典的丰富,绝不逊色于乔伊斯或者T?S艾略特。不拒绝任何必要的手法,但不以发明或推广了某些新奇手法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这正是女性艺术家的魅力所在。波因茨宅接古通今的秩序与静谧,辅之以用笑闹方式展开的露天历史剧。有时候是剧情溢出了戏剧之外而渗入到“现实”中(本来就没有舞台,也没有专门的演员),有时候,则是“现实”在弥补、拼接着戏剧之历史叙事中的漏洞和断裂。这就是“幕间”的意味所在:时间永无停息,剧情亦无片刻的中断,巴比伦、尼尼微、特洛伊、阿伽门农、凯撒,这些歌声中的名字,会随着一阵风而被吹散。年迈昏聩的巴塞罗缪(脑中残存着昔日在印度的骄傲时光),他的同样年迈的妹妹露西·斯威辛太太(喜欢读《历史纲要》),不速之客曼瑞萨太太,还有贾尔斯妇等等,这些在一九三九年六月的某一天,坐在古老的英国小镇上的人们,他们的谈吐和教养,他们的自负和空虚,乃至他们的生命本身,也会随着夜幕的到来而离散,曲终人尽。 最后,惟有为露天历史剧的出演而忙得心憔神悴的拉特鲁布女士,才使我们看到吴尔夫的一丝困惑:这位竭尽全力的导演之所以功败垂成,是因为自己做了“观众的奴隶”,之前她想在剧情中引入一部分现实(包括观众本身)的试验,因现实的过于强大而出了问题,这使她知道那些不可碰触的观众正等同于魔鬼。最后,她发现写一部不给观众看的剧本可能是必要的。这是否也正是吴尔夫失去了用艺术或自己的眼睛打量尘世的兴趣的原因? 转自凤凰网 殷实专栏 -
岁月
《岁月》是吴尔夫的第八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倒数第二部小说。实际上,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写成后还没修改完,她就投水自尽了。因此,《岁月》这部经过她反复修改的作品,在她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便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吴尔夫后期在小说理念上的成熟,也是她在长篇小说写作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成功实践之一…… -
雅各的房间
《雅各的房间:闹鬼的屋子及其他》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同年,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问世,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两件大事。此前,弗吉尼亚•吴尔夫发表了《远航》和《夜与日》两部在风格上较接近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小说。《雅各的房间:闹鬼的屋子及其他》通常被认为是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她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个开端,也是她后来著名的竟识流小说《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和《海浪》的前奏……翻开《雅各的房间:闹鬼的屋子及其他》的书页,读者会期待什么?一个以雅各为中心的情节完整的故事,一段悲剧或喜剧;雅各的房间应该是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一个值得描写并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的地方;雅各则应该是一个拜伦式的男主人公,一个有着无数浪漫奇遇的漫游者。然而,弗吉尼亚•吴尔夫却是在故意逃避读者的这种期待视野,她像变魔术一样,把雅各的房间当成一个吸引观众视线的道具。当读者专注于此时,看到的只是:一张圆桌,两把矮椅,壁炉上的广口瓶,几支黄色的鸢尾花,几张照片和名片、烟斗、稿纸等毫无特色、平淡琐碎的东西。她对房间的描写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却让读者隔着紧闭的房门听到雅各和弗洛琳达做爱时的“轻微吱呀声”和那种“突然的骚动”,并由这种声音和桌上佛兰德斯夫人的信联想到这位守寡的母亲会对儿子的放纵行为如何痛心疾首。可以说雅各的房间是一个巧妙的设置,它既空无一物,又无所不包。这种手法尽管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直接描绘,精雕细琢,但所传达的信息和内涵却丰富得多。 -
论小说与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她在小说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本书收集了她的十多篇论文,分别论述作者对奥斯丁,爱略特,康拉德,哈代,劳伦斯,福斯特等人作品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文学论点,如时代变迁论,人物中心论,主观真实论,突破传统框子论等,以及她的批评方式,如印象式,透视式,开放式等。尤其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作者以幽默讥讽的笔墨,抨击了当时男性作家对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被认为是一篇文学界的女权宣言。 -
伍尔夫读书心得
《伍尔夫读书心得》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即《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心得”。《伍尔夫读书心得》主要内容有:如何读书?书和女性生活有何关系?如何看待名家名作?以及,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
海浪
《海浪》的主要内容是:太阳还没有升起,海天混沌一色,只有海面稍稍有一点涟漪,仿佛有一块布在上面起伏打皱。随着开色逐渐泛白,天边现出一条暗沉沉的线,把海和天分了开来,这时那块灰色的布上就出现了一行行浓重的条纹,在水面下绵延不断,互相追逐,彼此推拥,不断前进。《海浪》也许是弗吉尼亚•吴尔夫创作的九部小说最不容易读的一《海浪》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遇到若干关乎可能性的问题;在阅读她此前此后的作品时,都不存在。譬如那些标明“某某说”的内容,怎么可能由人物口中道出;六个人物,又怎么可能聚在一起这样说话;此外,这些人物所“说”的部分与有关海浪的描写究竟是何关系,为什么能够相互穿插在一起,构成这么一种文本。 -
伦敦风景
1931年,伍尔夫受《好管家》杂志的约请,创作了有关伦敦街景和生活的六篇散文。这些散文成就于她人生的中后期。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已经趋于成熟,创作风格及手法也渐臻完善。《伦敦风景》描绘了伦敦社会的现实生活图景,能够全面地提现伍尔夫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其中的第六篇一直被认为已经遗失,直到2004年8月,《一个伦敦人的肖像》才重新被发现。 六篇散文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文学视角细腻地描述了她观察伦敦街道时的所思所感,以及她对街道里居民怀有的复杂情感。 -
普通读者
读着这样的文章,我们好像是在听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向我们谈天——许多有关文学、人生、历史、妇女的大问题、大事情、她都举重惹轻地向我们谈出来了,话又说得机智而风趣,还带着英国人的幽默、女性的蕴藉细致,让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
达洛卫夫人
《达洛卫夫人》描写了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及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形形式式的人物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并以其“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同时还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
到灯塔去
这是一部作者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全书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内容分三个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灯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齐夫人后来死去,其实际活动仅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关于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者父亲的影子。此外,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莉丽・布里斯科。表面上看,莉丽语言寥寥,其主要行为主要是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为小说结构安排了潜在的双重线索和复合层次。……莉丽这个人物既在这部小说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齐一家的经历是第一层次的故事,莉丽所体现的‘艺术―生命’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说外面的又一部小说。” -
一间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本是基于两篇讲稿。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日和二十六日,伍尔夫自伦敦两次来剑桥大学,分别在纽纳姆女子学院手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一题发表演讲。此后,一九二九年三月,她将两次演讲合为一文,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而此时,她的小说《奥兰多》出版,为自己造成了一座小楼,并在这里,将《女性与小说》大加修改和扩充。 该作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该作被誉为振聋发聩的“女性主义文学宣言”。 -
一间自己的屋子
《一间自己的屋子》这本书的内容是伍尔夫在女子学院的两篇讲稿,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屋子,以及每年五百镑的收入,是创作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伍尔夫是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其笔调独辟蹊径,以优美活泼的谈吐娓娓道来,使这本书成为女性文学的传世名作。 -
伍尔夫读书随笔
这本书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笔”。主要内容有:如何读书,书和女性生活有何关系,如何看待名字名作,以及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
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己的房间: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及其他》是基于两篇讲稿。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日和二十六日,吴尔夫自伦敦两次来剑桥大学,分别在纽纳姆女子学院手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一题发表演讲。此后,一九二九年三月,她将两次演讲合为一文,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而此时,她的小说《奥兰多》出版,为自己造成了一座小楼,并在这里,将《女性与小说》大加修改和扩充,写出了《房间》一书。 -
墙上的斑点
收录伍尔夫的一个中篇和十个短篇作品。读者从她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个对小说大胆革新的作家。她的触觉是如此敏锐,使读者也跟着她经受一次次智性上的冒险。 -
海浪
《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开辟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和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
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 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
达洛卫夫人
《达洛卫夫人描写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和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中、上层阶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本书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同时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
到灯塔去
小说第一部分临近结尾处,拉姆齐夫人——到第二部她就死了——的一段内心独白,可能更其重要…… 伯·布莱克斯东在《弗吉尼亚·吴尔夫:一篇评论》中说:“阅读了《灯塔》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这代表了有关《到灯塔去》的一种看法;读过此书的读者,也许还有别的乃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