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信仰

  • 传福音与神的主权(修订版)

    作者:巴刻,J.I.Packer

    「神的主权」是一个深奥的神学论题,「传福音」是一个每位基督徒都应该有份的服事,很多信徒虽觉得二者隐约有关,更有怀疑人若坚信神绝对主权就必会破坏人的责任,并将妨碍传福音的动机与信息。巴刻则在本书将二者的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楚;并澄清许多关于传福音的错误观念。 参考: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58620
  • 忏悔录

    作者:[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忏悔录》——隐藏人类生命秘密之书惊现身!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心灵自传,讲述他用50年想清楚的1个人生命题,透彻解读人类未曾觉察的“生命意义”。 1879年,50岁的托尔斯泰独自待在昏暗的书房中,书桌上的稿纸凌乱不堪,桌面刻满被金属笔尖划过的痕迹:“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活着?”、“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我人生全部的结果?”、“如何超越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这些严峻的问题不停在托尔斯泰脑中盘旋着,他在苦苦思索中,逐渐回忆起往事。 回首过去,托尔斯泰也曾是个坏人,他忏悔自己早年的说谎、杀戮、虚荣、贪财、荒淫、自大、暴躁……这些竟然占据了他记忆的全部。他不能再忽视引领他走向死亡的日日夜夜,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对我们隐瞒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终极真谛是什么? 在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中,一个震惊世人的答案渐渐在稿纸上浮现。 …… 137年后,这部解读人类生命终极秘密的作品重见天日。 ·如何透彻认知自己的生命? ·如何寻找到活着的意义? ·如何体验从未拥有的喜悦生活? 这一切,都将在阅读《忏悔录》中得到完美解答。
  •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作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瑜伽经》 这部关于冥想的经典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虽然它写于约两千年前,但印度的学者、哲学家和宗教导师仍然认为它是冥想修习之切实稳妥并合乎道德的指导。它的首要特征在于,尽管文本明白晓畅,但仍然解释了最为深奥的秘密;它既适合于绝对的初学者,也适合于道行很高的修行者。它的另一个特征是,文本并没有抬高任何一种特殊的宗教学说。读者可以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徒、无神论者或者其他任何信仰的信徒。文本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完全理解自己的心的结构,控制心意,进入更深的意识层面。 瑜伽是一门亲证的学问,是超越怨恨对峙的学问,是引导人的心灵通向自由和平的学问,可以指导人们摆脱诸多幻相和人生烦恼。在学习瑜伽中,人们有必要了解瑜伽的内在思想,特别有必要了解瑜伽最重要经典《瑜伽经》。《瑜伽经》的原文只有几千言,但微言大义,千百年来,各种注释浩如烟海,从中衍生出和影响过众多的哲学及宗教流派。这本《瑜伽经》的注释本,可以说是当代的一部权威注释本,因为其主要的注释者就是当代这个领域内的权威学者。   这是一本集各国众多圣者、学者、官员、朋友以及未知者之智慧和精力而完成的书。这本书对形形色色的瑜伽修习方式据以产生的瑜伽思想本身进行的全面系统、客观严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并富有时代特征和当代气息的诠释,“对于各种瑜伽的修习者从精神层面上理解瑜伽精髓从而提高修习的质量和效果,很有益处”;对于生活在这个复杂而紧张的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也很有价值:它将引领我们走向心灵的和平和宁静。 本书附赠瑜伽经(梵英中对照)一册和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俞亮唱诵)光盘一张。
  • 圣经

    作者:

    本圣经采用“神”版,凡是称呼“神”的地方,也可以称“上帝” 和合本是1890年在上海召开的宣教士大会中,所决议要进行翻译中文圣经的成品。当时是由各国派来的宣教士推派代表组成翻译委员会。翻译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些重要神学用词要如何翻译。因为基督教不像天主教,有个像教宗或主教一般可做最后的裁决的权威者,这个争论在众多宣教士当中无法得到一致的答案;所以就交由圣经公会来解决。当时的英国圣经公会决定采用“上帝”的译名,美国圣经公会要用“神”。讨论了许久,各自有所坚持,后来的协议就是各自印刷不同译名的圣经。为了排版的关系,“神”这个字的前面于是加上一个空格,好让两个版本的版面页数能够一致。“神”版印刷数很多,“上帝”版印刷量很少了。
  • 婚姻的意义

    作者:提摩太·凯勒 (Timothy Kell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灵魂伴侣;成功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最佳途径。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最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 認識神

    作者:巴刻 JAMES I PACKER

    身居教會未必就是認識神!熟讀神學也未必就會經歷神!那麼,怎樣才算認識神呢?作者以勇氣、邏輯、清晰的文字和熱切的心腸,維護並重申聖經中許多古老而永恆的主題,希望藉此呼喚基督徒進入純正而豐盛的信仰中,能真正地認識神,敬拜神,經歷神,活出有神同在的恩典人生。本書是巴刻博士的代表作,多年來造就了上千上萬的人。
  • 花香满径

    作者:威廉·巴克莱

    巴克莱以“写作简单、纯真的信仰丛书,让一般信徒部能理解的著作”为自己的使命,他善于用一般人能听懂的话来表达玄奥的义理。这本于细微处显真知的《花香满径》即是其平易风格的最好体现。此书是巴克莱一生所写的难以计数的文章的摘萃,以每日一则的随笔形式,从宗教角度讲述现代社会人生的种种现象,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圣经的窗口。巴克莱简明而深刻的洞见与诠释使古老的圣经演义出时代意义,向现代人阐明了生命真谛,在日益程序化的生活中体味到“满径花香”。自这本书问世以来,便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它的意义早己远远超出了一本普通的福音书。作为现代人迷惘心灵的启迪,它使现实中无数的人在生活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重获心灵的自由。
  • 从书房到厨房

    作者:杨牧谷

    《从书房到厨房》内容简介:作者大半生时间都泡在两种房间:书房与厨房。爱泡书房,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总是教人如何选择人生和判断是非。但仅此而已,不足以谈人生智慧;唯有也下到厨房来,书中的“知识”,脑里的“智慧”才会像活水一样流进心房,才能通晓做人之道。因为在厨房精心炮制食物,在餐桌旁闲聊日间趣事,在碗碟间话说儿女情长,方才体悟到厨房里外的“五味”问题不是简单地靠选择或判断来解决,而是靠中庸、靠调适,也是靠包容和接纳。 作者用亲历的践行让我们洞明一个道理:厨房这地方,既满是人间烟火,也有一眼灵泉。倘若能从美味菜肴里咀嚼出何谓“在幸福时快乐,在痛苦时沉思”之味,方明白书房厨房皆可通往人的心房。 人生至大至圣之道,或许书房也,做人大彻大悟之理,或许厨房也。故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 活在美国

    作者:范学德

    《活在美国》是一本无意中写出的书。这本书没讲什么大道理,有的只是在美国生活的一些故事, 并且, 故事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这里的故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1997年夏天,我回国探亲,其间,回了一趟母校吉林大学哲学系,看望了一些同学和老师。有一天,七七级的几位学长请我吃饭,吃饭期间,几位学长问了我一个问题:老范,你到美国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想了一想,我回答说:自由与尊严。我切实地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我想说的话,我就说,我一点也不担心这些话是否符合美国政府的观点,也不在乎总统说了些什么, 更不必为了保持正确,说违心的话,去迎合官方的说法,也不必违心地检讨自己的内心。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是美国一位大法官讲的,他说,美国成功的基础就在宗教、教育和法律。而前面这两点,恰恰被国人严重忽视, 但如果忽视这些, 就无法深入地了解美国。非常凑巧的是, 这本书中记录的故事, 大都是关于美国的宗教、教育和法律的故事。   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怎么说也不为过。 恰恰是这一方面,又是中国人了解得最少的。而不了解基督教,就无法了解当代美国社会,也无法了解西方文化。自从1991年来到美国后,特别是最近这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我接触了许多大陆的宗教界人士。见了一些人,也看到了听到了一些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也许会帮助有心人更多地了解美国人的心灵。
  •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作者:徐贲

    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高深的宗教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在经营着的一份副业。本书中,徐贲通过对一个个热点事件的深入观察,用充满理性之美的文字,批判了文化教育、公共说理、政治社会等领域那些非理性、不自由的伪信仰,并指出怀疑的时代所需要的信仰,最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你的信仰是否以自由为灵魂。 从徐贲的笔下,流淌出的是理性之美。读徐贲的文章,您是否和我一样,突然感受到那种久违了,而又一直在期待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 我错了

    作者:金贝克

    这是一本真实的见证故事. 书中的主角,亦是本书的作者金贝克,原是美国出名的牧师、电视布道家及大型福音机构的负责人,但因卷入一桩性丑闻案及被控贪渎、诈欺等罪名,他最后不但失去了自已亲手所建立的媒体王国而鎯铛入狱,也几乎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堕落与兴起,常在人的一念之间! 这位原是全球最大付印传播的总裁,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西啊,自己却从荣耀的福音行列中堕落?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他潜心悔罪,让世人重新接纳他? 因为金贝克和我们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金贝克和我们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 神设立耶稣做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我们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金贝克和我们先时所犯的罪。好在如今显明他的义,使我们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
  • 态度决定一切

    作者:罗曼·文森特·皮尔

    《态度决定一切》是皮尔博士的代表作品。40余年来,全球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因为受到本书的激励,焕发出强大的内心力量,战胜了世间种种艰难挫折和悲观失望,赢得了财富和尊严,最终找到人生价值和心来平静。本书因为深入浅出地传递了基督教的精神内涵,成为美国政府、军队和众多机构提升“精神力量”和“战斗力”的最佳读本,更是美国“基业长青”型公司长期应用的员工培训范本,为企业的历久长新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基础,因此本书被称为“探索企业发展”和“开启利润宝藏”的金钥匙。
  • 灵修版圣经

    作者:

    神赐下圣经,是要向我们启示祂自己,让我们明了怎样与祂建立关系,怎样按着祂的方式在这世界生活。换言之,里面所关心的都是一些实际的敬虔生活。 然而 ,很多时候我们都未能过一个稳定良好的灵修生活,以致不能真正明了神的心意 。我们发现,如果人们能够不断从神的话中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又能够在灵修读经时体会到生活的应用,人就会更加渴慕神的话语,且对灵修生活不舍不弃 。人的生命,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塑造、被建立起来,且活得更像耶稣基督。 灵修版圣经出版的目的 ,就是要鼓励读者怎样藉着圣经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 ,让你知晓如何挖掘其中的信息,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这本圣经并非只是一本圣经研读本而已,它有独特的使命------为准备读者实践圣经教训而出版,让你我在灵修 、静思时使用 。 《圣经·灵修版》并非只是一本普通的注释或灵修书,除经文注释外,更备有超过5,000条思考问题及应用注释,让圣经的真理实践于生命当中。- 其它功能包括各经卷简介、专题文章、地图、人物介绍及附表。- 适合个人灵修外,更适宜小组查经分享之用。
  • 我是旷野的小花

    作者:张文亮

    南丁格尔女士对于近代护理专业的创立有莫大的贡献已是既成的事实。然而她所追求的各项理想不一定都实现,有些重要的理念甚至被搁置在一边,或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例如誓词里所提的追求终身纯洁的理想,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实施全人教育的理想,以专业团体的立场关怀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或受苦者的照顾问题等。这些问题岂不也是现代的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吗?探讨历史的史据可明白地提示我们前面应走的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智慧

    作者:弗格汉姆

  • 遊子吟--永恆在召喚

    作者:里程/LI CHENG

    作者來自北京,赴美後成為基督徒,對知識分子的心路歷深切體察。書中各章的信息曾在美國各地演講,頗受好評;能幫助無神論背景的知識分子衝破先入為主的世界觀的束縛,作信仰反思。也是基督徒信仰扎根和向知識分子傳福音的參考書。
  •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作者:张文亮

    台湾校园书房2003年度最佳图书!温馨浪漫的信仰生活,用写作舀出忧郁井水的著名作家,河马教授涂鸦小品风靡台岛! 张文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科普作品集《谁能在马桶上拉小提琴?》获台湾第二十七届金鼎奖。著有:《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我听见石头在唱歌》、《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兄弟相爱撼山河——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
  • 甘地

    作者:甘地 编

    甘地,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 创始人。 甘地的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 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 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16岁丧父,第 1个孩子出生便夭折。从小学到中学,甘地一 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 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 赴伦敦求学。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 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 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 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 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 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 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 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 种族歧视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 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 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 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 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 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 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 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一 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 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 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 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 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 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 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 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甘 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 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 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 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 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 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 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1934 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 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 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 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1942年4 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 “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 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甘地入狱直到1944年5月。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 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 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 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 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而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 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了教派冲 突的牺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 甘地的思想极为庞杂。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言论记录,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和 社会各个方面,不仅宗教的与政治的混为一谈,而且资产阶级思想与小生产者思想兼而有 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然而甘地主义的核心却是其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的 真理与非暴力学说。而对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 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 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难以让人信服,但它却包含 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 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 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 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勇敢无畏地 追求真理。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 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 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 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资 产阶级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 时代条件下,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 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几度汹涌澎湃,虽历遭挫折,却历 久不绝,并最终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 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主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 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只要发生暴 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 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注重小处 着眼,认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导致轻重倒置,目标模糊;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 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尽管如此,甘地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仍 在理论和实践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无论对于他的敌手,还是他的亲密同事抑或一般群众 来说,他始终是个谜。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在一些人看来,他简直是 “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欺世盗名的救世主”、“矫 揉造作的阴谋家”。曾几何时,他被斥责为“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帝国主 义的帮凶”、“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叛卖者”,但时至今日,人们一般都承认,甘地 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 业功不可没。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 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耐心,随机应变的本领;他待人谦恭、诚实、光明磊落, 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关心下层人 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他尊重女性, 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他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正因为如此,甘地这位身材矮小、 其貌不扬的东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阶级的人的景仰和爱戴。
  • 亲历死亡

    作者:(美)史蒂夫·斯耶格伦

    作者在一次严重的医疗事故中被割断主动脉和肠道,损伤了脊椎神经,心脏停止了跳动,然而他的灵魂却目睹了手术台上所发生的一切……是一位牧师朋友的祷告让他奇迹般地死而复生,开始了一段艰辛而又崭新的生命历程。 古人云:“不知生,焉知死。”现实是知了生也未必知死。然而死过以后又该如何看待生之意义?经历过磨难和死亡之后,作者勇敢地拿起笔,以幽默而深刻的文字,记录下了这一痛苦、紧张而又神秘的生死时刻,以及死而后生的心灵感悟。 没有哪一个旅行社可以提供“死亡一日游”,但你可以随本书作者一起游走于生死之间,通过感受 “死”才明白,人生的意义不是生命短暂及时行乐,而是领悟如何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好邻居和有爱心的人,以及学会如何表达和沟通,重新审视成功和人生方向的定义。 本书会穿透你“虔诚的臭氧层”。这本书直言不讳,也没有因描写了超自然力量而“深感抱歉” ,并坦称当今上帝并非静默无声,更没有陷于信仰上的陈词滥调。史蒂夫带领我们重新回到那间死亡病房,然后又共同领略他死而复生之后的生活。史蒂夫以特有的幽默和热情,与我们分享了他在临近死亡中所领悟到的真知灼见与智慧,诸如结交诚挚的朋友,与配偶和家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对陌生人也要多加关心,以及其他许多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