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波伏瓦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岁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本书为《波伏瓦回忆录(第3卷事物的力量2)》。
  • 萨特、波伏瓦和我

    作者:比安卡·朗布兰

  • 少女的心

    作者:[法] 波伏娃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回忆录第2卷:岁月的力量2》讲述了把一生分成几个阶段来看难免有些武断。不过1929年显然是个崭新的开始,我完成学业,获得经济独立,离开父母家,对过去的友情做了一个清算并结识了萨特。1939年,我们的生活也同样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历史抓住了我,不再松手;另一方面,我彻底地投身到文学创作之中。一个时期结束了。我刚刚描述的这个阶段让我成熟,让我从青年变成成人。这一时期我有两大优先考虑的问题:生活和实现我当作家的理想,也就是说,找到把文学嵌入我的生活的契合点。我不再把自己的生活看做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完整体系;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和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关系。我所要讲述的就是这一转变。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内容简介: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风华岁月》(1960)、《第三卷: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风华岁月》回顾她1929—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激荡人生》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认识波伏瓦,从《端方淑女》开始。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岁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岁月的力量》回顾她1929年至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事物的力量》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
  • 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萨特65岁以后,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波伏瓦建议,用磁带录下他们的谈话,以长篇对话的形式,完成萨特要写一部自传的愿望。谈话的时间是1974年8月和9月,地点先是在罗马,然后在巴黎。话题围绕萨特一生的各个方面展开。原书由“萨特最后的十年”和“同让——保尔·萨特的长篇谈话”两部分组成,书名为《诀别的仪式》。本书为节选本,偏重于萨特的个人生活和个性特征。
  • 面对面

    作者:(美)黑兹尔·罗利

    燃烧在存在主义大师与女权运动先驱之间不灭的爱情之火。 他们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情侣之一。西蒙娜·德·波伏瓦和让-保罗·萨特——两位感情奔放、思想开放的学术巨匠之间的关系曾经背负累累骂名,特别是他们与年轻的奥尔加·科萨切维茨及其他人之间不光彩的纠缠引发了人们无休无止的争论。 除了上述尘封的历史真相,在本书中,读者还能够看到“鄙视一切世俗荣誉”的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惊世之举,以及萨特和波伏瓦是如何勇敢地投身于世界反战运动之中的。 他们的作品对现代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说起波伏瓦和萨特,人们更多地想到的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故事是伟大的——而这正是波伏瓦和萨特想要的结局。 相隔这么久,作者已经不再关注萨特和波伏瓦的成功或失败。作者感兴趣的是事实,而事实是不适合归类的。作者们对这段关系的了解大多得自波伏瓦。作者时常想知道:萨特的感受是怎样的?他们的情人和朋友们呢? 这不是一本萨特和波伏瓦的传记。作者写出这本书,只是想让大家公正地看待他们的作品、政治主张和他们相当丰富的生活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细节。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关系的故事。作者想从近处描绘他们那些亲密的时刻。不管作者们是否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它都无疑是一段伟大的故事。这也正是萨特和波伏瓦对自己生命的期望。
  • 波伏瓦姐妹

    作者:克罗迪娜

    《波伏瓦姐妹》主要内容:波伏瓦家的埃菜娜和西蒙娜俩姐妹并不相同:一个金黄头发,一个棕色头发:一个温顺,一个叛逆。尽管如此,一种永恒的眷恋联系着姐妹二人。美学观点或政治态度上的分歧不能消除这种姐妹情谊,时间的流逝更加深了姐妹亲情。当西蒙娜得到哲学教师资格证书并遇到萨特时.埃莱娜举办了她的第一个画展,并接待了毕加素来参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俩姐妹分开了。埃莱娜到里斯本嫁给了萨特的学生里奥内尔-德•鲁莱.一位自由法兰西的积极捍卫者,还创作了反映葡萄牙日常生活的绘画系列。德国占领时期,西蒙娜留在法国,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女宾》。国土的光复让两姐妹再次相聚。随后,她们忙碌地创作,并被卷入冷战引起的苦恼中。西蒙娜和埃莱娜走遍世界,时而聚首,时而分离。姐姐成名了,妹妹也希望出人头地.但尽管举办了许多次画展,名气还是不大。在姐妹俩的私人生活中,穿插着羡慕、失望的爱恋、对立、相互的吸引以及政治上的分歧。一九六八年五月的运动又把她们聚合在为维护妇女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中。《波伏瓦姐妹》作者与她们一同经历了这段时期,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两位非凡女性的欢乐、痛苦以及斗争生活。姐姐留下了数量巨大的文学著作;妹妹留下了八百余幅油画和版画。《波伏瓦姐妹》是二十世纪段引人入胜的历史。
  • 第三性

    作者:黄忠晶

    这对情侣是世界顶级的大作家与大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人们谈论20世纪哲学不可不说的经典;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则被奉为了“妇女解放的《圣经》”。 在他们身后引起人们众多谈论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人类哲学的杰出贡献,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一对情侣,一对名人情侣,一对大大的名人情侣,更因为他们的爱情生活的方式,让局外人看来是如此的特立独行,甚至,在寻常如你我的凡夫俗子眼中有点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宣布过结婚,但却终生相守,共同生活了51年;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但各自又保留着自己的住宅,独立的空间;他们彼此忠诚无欺,又给予对方完全的独立和自由;他们的爱情也经历过波折,甚至还各自另有暂时的情人,但这并未破坏两人之间的永恒关系;萨特晚年丧失了视力,波伏瓦每天不厌其烦地给萨特朗读新出的报刊和著作,使他的智力永不衰竭;在萨特病重的日子里,波伏瓦一直守在病床旁,直到萨特的遗体被人抬走;6年后,波伏瓦去世,人们打开萨特的墓穴,把她的遗体放在萨特身旁,这一对没有结婚的终身情侣死后却永远厮守在了一起。 这本名为《第三性: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位中国学者撰写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曲折变幻的手法,真实地记述了萨特和波伏瓦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极富传奇色彩的恋情,引导着读者穿越萨、波独特情感方式的表象,去体味两位哲人对待爱情特有的哲学思考。 作者黄忠晶先生研究萨特20余年,包括《萨特传》、《萨特小品》在内的萨特专著,此前在海内外出版过6本。充分的理解、透彻的研究,是这本《第三性》的创作基础。 为了更好的理解波、萨的行为方式,黄忠晶先生采用了中国读者习惯的“知人论事”的方法,把他们的恋情放在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去演绎。就像作者在“序曲”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既是写他们两个人,又是写一个整体,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又是写我们这个时代。他们的一生包括人们通常所谓的私生活,无不与其所处的境况结合在一起,述说着20世纪的人类历史。” 从表面上看,萨特和波伏瓦相遇前的境遇截然不同。一个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心灵中充满寄人篱下感的孤独少年,一个是在父母庞爱中生活优越的规矩少女。但生活中许多富有戏剧性的偶然事件积累成的一种契机,却使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形成了个性上的本质的认同,进而形成了内心深处的理解与默契。这种认识在以往有关波、萨关系的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本书作者的分析是实在的、合理的。 正是有了这种个性的认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认识的认同,使得在迥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富有主见与个性的思想者在人生道路上殊途同归,使得他们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逢时很快有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了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的喜悦。 他们定情不久就决定签订一个“两年协议”。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自由与忠诚的誓约”。就在最初的两年间,为了对方的幸福,他们几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要给予对方永远的自由的信念,使他们放弃了结婚的念头。“两年协议”所约定的形式延长了51年,成了他们终身相处的形式。 书中没有隐讳萨特与波伏瓦各自的其他“偶然情人”的存在,这些叙述绝非猎奇,这也是他们两性关系独特性的重要方面。在当事人萨特、波伏瓦看来彼此的忠诚包括着彼此间的性独立与自由,当然在这里他们也有矛盾与纠纷,但最终还是为心灵深处的理解与默契所弥合,最终相守着走进了共同的最后的港湾。 “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历史对女人的歧视是第二性;超越这两者,萨特和波伏瓦以其一生的经历和追求,在20世纪创造了崭新的男女关系——第三性。”作者在“题记”中这样诠释波、萨的爱情方式。整部传记如同“一首爱的乐章,友谊的颂歌,忠诚和开放的交响乐”(该书《序曲》)娓娓道来,令人荡气回肠。萨特和波伏瓦无意于提供一种爱情的榜样、婚姻的模式,却为我们开启了两性关系的多元化思维,这种思维有助于当今的人们在责任与爱情、独立与占有、自由与忠诚关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改善爱情质量,确立和谐、自然的两性关系。 萨特逝世20多年了,波伏瓦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十六七年了,他们的恋情,让世人注目,让世人谈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可能萨特与波伏瓦也并没有希望人们理解。黄先生的这部传记倒是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关于萨特与波伏瓦,甚至关于生命与爱情。
  • 自由情侣

    作者:[法] 克洛迪娜·蒙泰伊

    这部传记描述了萨特、波伏瓦的身世和童年生活,基本是对两人精神追求的一个总结,其中很大的篇幅写了两人在战后西方思想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波伏瓦

    作者:李亚凡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波伏娃回忆录》。 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及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 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将给你一个真实而可信的波伏瓦。
  • 萨特传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萨特传,ISBN:978780579737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黄忠晶译
  • 第二性波伏瓦

    作者:(法)克罗蒂娜·蒙泰伊

    西蒙娜·德·波伏瓦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女文学家,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她的传记记录了20世纪的历史风云,她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她的两部重要论著揭示了妇女和老年人的生存状况。除了作品之外,她还坚持不懈地与非正义、种族主义、禁忌、战争、折磨作斗争,唤起民众的意识。她的代表作《第二星》今天仍然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妇女的生存状况。能这样改变同时代人生活的女哲学家,在历史上异常罕见。 1970年,62岁的波伏瓦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参加了“法国妇女解放运动”旨在打破社会禁忌、改变社会的活动。她与被她昵称为“女孩们”的年轻的女权主义者在一起,焕发了青春。 本书作者克里蒂娜·蒙泰伊曾有幸成为波伏瓦最好的朋友之一,她通过50个精彩的故事,讲述了波伏瓦从幼年到1986年去世的一生,刻画了一个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自由的女性的形象。 “是的,我们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她曾说。这也正是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一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充满传奇的一生,我们必须永远感谢她。
  • 人都是要死的

    作者:[法国]西蒙娜·德·波伏瓦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 巴黎情人

    作者:钟文音

    巴黎,这座孕育了无数艺术与文学的城市,她的浪漫不独属于情人,更萦了无数朝圣者前来祭拜各自心目中遥想的艺术家、哲学家与作家,在钟文音的笔下,巴黎是她和杜拉斯、卡来耶、波伏瓦经典女性的对话之所……...
  • 越洋情书(上下卷)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女作家波伏娃所著《第二性》一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引进了中国。作为世界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知己,伏波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也曾经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过巨大影响。然而,这位曾经被法国前任总统密特朗和现任总统希拉克赞誉过的世界“最杰出女作家”伏波娃,她的感情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本书收录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写给她的美国情人的感情通信,通过阅读《越洋情书》,可让您了解到伏波娃与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
  • 名士风流 II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以自己所处的写作、政治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知识分子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的命运,刻画出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历经磨难而坚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视功名而始终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学家,有锐意进取而终于落拓的活动家…… 这部小说有纪实的影子,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 要焚毁萨德吗

    作者:(法) 波伏瓦

    收随笔《要焚毁萨德吗》、《当今右翼思想》和《梅洛-庞蒂和伪萨特学说》。特权总是自私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然而思想总是追求普遍性:在普遍范畴内让特权的拥有正当化并非易事。作者研究了三点: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今天的右翼意识形态;萨德试图融合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理性主义与贵族阶层的特权所遭遇的失败。
  • 独白

    作者:(法) 波伏瓦

    《独白》是波伏瓦于196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波伏瓦付诸出版的论述、小说、自传以及书信等几大类文字中,属于她较后期的文学创作。所收三个短篇都以女性为主人公,其中《懂事年龄》讲述中年职业女性对儿子婚姻与职业前途的不满,《独白》整篇是一个单亲妈妈的絮叨,神经质的话语之下涌动的却是对小女儿自杀的痛切;《筋疲力尽的女人》则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主妇应对丈夫婚外情的心路历程。 由此,波伏瓦刻画了三个处于危机中的女人:一个自诩是好母亲,试图掌控一切;一个对家庭、子女满腹怨气又忧心忡忡;一个被丈夫抛弃,无所适从。小说集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是波伏瓦对女性命运、生活状况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