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波伏娃

  • 越洋情书(上下卷)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女作家波伏娃所著《第二性》一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引进了中国。作为世界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知己,伏波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也曾经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过巨大影响。然而,这位曾经被法国前任总统密特朗和现任总统希拉克赞誉过的世界“最杰出女作家”伏波娃,她的感情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本书收录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写给她的美国情人的感情通信,通过阅读《越洋情书》,可让您了解到伏波娃与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
  • 第二性Ⅱ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第二性2》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2》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第二性2》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 第二性

    作者:[法]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相同ISBN的还有2004年西苑出版社出版李强选译的《第二性》版本,从属于《西方哲理精译文丛》。
  • 第二性Ⅰ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 名士风流 I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以自己所处的写作、政治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知识分子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的命运,刻画出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历经磨难而坚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视功名而始终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学家,有锐意进取而终于落拓的活动家…… 这部小说有纪实的影子,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 女宾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女宾》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说。当波伏瓦在文学创作上感到一筹莫展时,萨特对她说,为什么她不把自己写进作品里呢。于是她受到启发,创作了《女宾》。在小说中,她不仅写了自己,而且还有她的终生伴侣萨特,以及他们的朋友奥尔嘉。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评论,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它所描写的恋人模式,波伏瓦用一生的时间身体力行,并为此饱受诟病。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刻薄的格扎维挨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三重奏却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其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
  • 人都是要死的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中世纪意大利,卡尔莫那君主福斯卡努力振兴城邦,却感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中治理好国家。他从老乞丐手里取得不死药,以为从此可以干番事业。抱着有所作为须掌握统一宇宙的想法,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则充当谋士,然而世界帝国并未建立。之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勘探加拿大草原;在法国度过1789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1830年推翻波旁王朝的起义;目睹1848年欧洲革命。他逐渐明白: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每人心中潜伏力量,一旦得到机遇,会做成大事,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