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陈冠中

  • 什麼都沒有發生

    作者:陳冠中

  • 或许有用的思想

    作者:陈冠中

    《或许有用的思想》呈现的,是一个你平时读不到的陈冠中。 “体悟两岸三地文化之集大成者”,文化产业的“跨界王”,“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闪耀的光环之下,梁文道曾这样说:陈冠中的自省之深足以让同时代的人汗颜。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陈冠中?究竟又是怎样一个陈冠中?《或许有用的思想》似乎可以 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这一问题的答案梗概。 《较幽的径》一章,所录文字皆是陈冠中笔下描摹的“人”:那些在文化上影响了作者、或曾引发作者思想共振的人;第二章《两岸三地一中文》,则透过文字呈现了一个“大时代“与其中的种种”小事件”,暗示我们造就作者的另一重影响力。如果说前两章剖白的是因,书中最后一章《走出负托邦》就是果。大时代中的人与事,为作者的思想打下烙印,思索之余,对着这个时代大声疾呼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恐怕是一代代知识分子永恒的宿命。 《或许有用的思想》是当代著名文化学者陈冠中的作品集,书中文章大多曾发表在报刊上,有他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稿,有已出版图书的序言,有为别的书写的书评,有一些关注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等。这些文章大多从文化角度切入,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人物、事物、事件做深入剖析,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 我这一代香港人

    作者:陈冠中

    序 陈冠中 这里是2000年后我在北京写的部份文章。 那时开始我跟国内文化、知识界的朋友连续而紧密的接触,随后若干年来我都在一面补课,追溯、辨识同代大陆读书人的知识宗谱,一面交流、思考他们当前的问题意识,因为我是带着同中有异的“前知识结构”进来的,难免有冲撞也有互补,需要不断对话。 1992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多,然后去了台北六年 -- 令我大开眼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加上之后在北京,这就成了我长达二十年在知识上的调整補充期,连我笔下的香港都不一样了。 之前大部份的时间我都在香港,借信息自由之便,寻觅到不少在当年香港都算是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潮和小众趣味:文化上我跟同代的文青一样,在青春期受到英美摇滚民谣、反叛文化、台湾作家和欧陆电影影响;社会立场上我是支持解放、包容和替弱势争权的“进步主义”者;政治思想上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和七十年代的欧美“新左”(我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關於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文论),转到坚决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哪怕只是罗尔斯、納斯鲍姆一类的正义自由主义、能力自由主义),向往社会民主,同时照样厌恶各种形态的帝国霸权;经济上接受“混合经济”,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转向“后凯恩斯”观点,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是反对市场基本教义派。八十年代的香港还让我注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后殖民、大历史、地球村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议题。来大陆之前,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该算是左翼的 -- 哪怕只算是中间偏左或自由主义左翼,一种犹豫的、对许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却清晰的反对暴政、讨厌谎言、拒绝残忍的左翼。 到大陆后发觉自己不能认同中国式的“新左派”。 虽然自由主义左翼听上去像是悖论,我觉得有时候也只能用“左翼自由主义者” 这个不理想的说法来识别自己。 这里并没有收集太多我的政论時評,但多篇文章涉及上文提到的关注点,都是2000年以后我在大陆期间,多少带着中国问题意识写的。 感谢徐晓的坚毅策动,张万文的编辑,中信的出版。
  • 下一個十年

    作者:陳冠中

    回歸開始到今天有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許多市民特別是年輕人視香港為家。 既是家,就該宜居,清潔,有回憶,有歸屬感,自己當家作主。特別是2003年後,港人這方面的表達就更清楚了。 是這股動人的公民社會力量讓我認為在未來十年,特區將有所改善,令香港成為大家引以為榮的地方。如果香港能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真的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普世都說香港是個民主的地方,我覺得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果香港是個公正的和諧社會,創業條件和社會保障俱好,貧富差距不再遠大於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我覺得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果香港城市能保留自己的本土歷史特色、港人有文化、夠創意,我覺得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果香港在環保、節能方面為世人稱頌,全球人材愛到香港就業定居,更重要的是本地人覺得香港是個宜居的好地方,符合了香港人說的一句話:人家讚賞、自己滿意,是一件光榮的事。 以上,香港其實都是可以在十年內取得重大進展的,事在人為。 寫《我這一代香港人》的陳冠中認為:下一個十年,香港應該可以做到: 中國的一份子、為內地的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繁榮、安定、法治、自由、民主、和諧、善治、公正、環保、節能、宜居、好玩,一個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世界城市。 到時候我相信很多港人、國人也會跟我一樣覺得與有榮焉。
  • 事後:本土文化誌

    作者:陳冠中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 號外三十

    作者:

    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雜誌之一,《號外》自一九七六年創刊以來不斷以獨特的角度檢視本土文化,影響甚鉅。香港三聯書店出版《號外三十》,可說為《號外》出版三十年作一個總結。 《號外三十》特集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主篇,共三冊,包括:《人物》、《城市》及《內部傳閱》。《人物》與《城巿》輯錄歷年《號外》的精選文章──前者以人物特寫及訪問作主題,囊括不同年代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後者以Lifestyle及思潮作主題反映香港文化,特別是一群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眼中的獨特香港文化。《內部傳閱》則探討《號外》雜誌的特點,內容有各具特色的作者、態度、美學、主題等,試圖反映香港精神之所在。 《號外三十》以盒裝形式推出,一書三冊,書盒有十款不同知名人物(如林青霞、張國榮、梁朝偉等)的經典封面供讀者挑選,甚具收藏價值。
  • 城市九章

    作者:陈冠中

    《城市九章》系知名作家陈冠中所撰的一系列城市笔记,共有九篇,其中北京、台北、香港各占两篇,余下三篇里,《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分析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流动盛宴》分析这三座城市的异同,《坎普·垃圾·刻奇》则是对于新兴城市文化的评论,另有附录题为“爱富族社交语言——英文关键词”,列出了约二百条时下流行的文化精神的英文词汇及中文解释,饶有趣味。作者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有六年的时间以台北为家,现在则定居北京。如此“精彩”的经历,使作者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以文化人的敏感触觉和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对这几座城市作出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勾勒出一份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且无形有神的城市印象地图,将每座城市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
  • 我這一代香港人

    作者:陈冠中

    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1980年代我們的一些作為,決定了今日香港的局面。 舉世無雙的香港本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不知道是天才的劇本,還是自然渾成:土地是皇家的,政府做莊家,以限量供地造成稀有令房價不斷上揚,我這一代香港人紛紛向銀行貸款買房,世代相傳了地產必升的神話。有餘錢就繼續買房,或投在當時七大地產公司主導的股市,有恆產者與地產商、股市、銀行利益與共。至於在私人住宅市場買不起恆產的人,政府建公屋,或租或賣讓大家住。政府同時靠賣地增收入,保持低平窄稅,聯繫匯率,法治開放,繁榮安定,進一步吸引全世界包括中國的直接投資、避難逃資、投機熱錢湧入我們香港。 房價股市越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我城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 - 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誰還理會製造業空洞化,資源投在非生產性的建設,競爭力消失,房價比新加坡高三倍,大陸在改變,地緣優勢在磨滅,熱錢靠不住? 往前走,不能不解掉那些1980年代以來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自己設下來的套……
  • 《香港三部曲》增訂版

    作者:陳冠中

    於2007年推出的《香港三部曲》短篇小說集,寫的是唐番交雜的嬰兒潮世代,五十年代橫空出世,六十年代孵長,七十年代登場,擔大旗演義新香港大戲,三個主角都是徹徹底底的香港人。作者陳冠中以傳統的言情故事,老練的人情世故去寫某一角香港的深層心理。於今年書展推出的《香港三部曲》增訂版,新增了《夜宴驚歲記》及《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兩篇小說,加上原來的兩短篇一中篇,前後至今三十多四十年,是作者的香港故事。 陳冠中說:「《香港三部曲》是有來由、有前身的。《夜宴驚歲記》原載於一九七四年四月香港大學的學生報,那是我大學畢業前最後的一個學期,大考在即,論文纏身,不知怎的還會想去寫屬於父母輩的南來寧波上海人的故事,準是多看了漂泊台灣的華語作家離散文學。本沒有發心要撰寫奇幻寓言故事,沒想到二○○八年三月鬼使神差的寫了《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因為青文書屋羅志華的離奇死亡事件,因為香港的樓上書店永劫回歸輪迴於讀書人的中世紀,因為北上不歸而隱約有感舊時香港情懷終究或會花果飄零──在中國展示「盛世」新常態的那個元年。」
  • 我這一代香港人

    作者:陈冠中

    《 我 這 一 代 香 港 人 》 初 版 一 年 後 推 出 增 訂 版 , 結 集 了 作 者 最 新 寫 成 的 多 篇 論 述 。 陳 冠 中 認 為 : 每 隔 一 段 時 間 , 香 港 和 珠 三 角 要 被 重 新 想 像 、 重 新 表 述 。 現 在 又 到 這 樣 的 一 個 時 候 了 , 因 為 兩 者 都 感 到 焦 慮 : 香 江 動 人 的 舊 故 事 已 說 完 , 新 故 事 尚 編 不 成 章 , 珠 三 角 得 風 氣 之 先 的 改 革 先 鋒 故 事 也 變 陳 腔 濫 調 , 深 圳 更 有 誰 拋 棄 了 深 圳 之 說 。 香 港 珠 三 角 都 在 問 , 令 人 振 奮 的 下 一 章 將 是 甚 麼 。 陳 冠 中 這 樣 說 : 「 我 這 一 代 是 名 副 其 實 的 香 港 人 , 成 功 所 在 , 也 是 我 們 現 在 的 問 題 所 在 。 」 80 年 代 對 香 港 有 莫 大 的 影 響 , 有 好 的 、 也 有 壞 的 , 80年 代 做 成 的 一 些 謬 誤 , 會 否 在 下 一 個 十 年 改 正 過 來 ?
  • 我這一代香港人

    作者:陳冠中

    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1980年代我們的一些作為,決定了今日香港的局面。 舉世無雙的香港本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不知道是天才的劇本,還是自然渾成:土地是皇家的,政府做莊家,以限量供地造成稀有令房價不斷上揚,我這一代香港人紛紛向銀行貸款買房,世代相傳了地產必升的神話。有餘錢就繼續買房,或投在當時七大地產公司主導的股市,有恆產者與地產商、股市、銀行利益與共。至於在私人住宅市場買不起恆產的人,政府建公屋,或租或賣讓大家住。政府同時靠賣地增收入,保持低平窄稅,聯繫匯率,法治開放,繁榮安定,進一步吸引全世界包括中國的直接投資、避難逃資、投機熱錢湧入我們香港。房價股市越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我城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 - 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誰還理會製造業空洞化,資源投在非生產性的建設,競爭力消失,房價比新加坡高三倍,大陸在改變,地緣優勢在磨滅,熱錢靠不住? 往前走,不能不解掉那些1980年代以來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自己設下來的套……
  • 波希米亚中国

    作者:陈冠中,廖伟棠,颜峻

    “波希米亚”这词,由最初的一个中欧地名,到流浪的吉卜赛,到19世纪在巴黎逐渐蜕变出来的现在的意义,身份往往是跟混文化艺术创作有关,姿态是反叛、浪漫、格,崇尚的是自由、解放、想像力、并重和潜能发挥,生活是要跟大众的主流、社会的常规、中产的拘谨有区别,不屑的是物质主义、歧视、不公、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按步晋升制、统治阶层的轨等等--那仅是一个供意会的表象轮廓,当中有许多历史及内在矛盾。
  • 城市九章

    作者:陈冠中

    陈冠中,出生于上海,长大于香港的著名文化人。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及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目前在北京居住。本书系作者所撰的一系列城市笔记,包括:《半唐番城市笔记》、《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波希米亚北京》、《台北嬉谱》、《台北的质感》等,漫游两岸三地的城市文化,以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并提出自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 香港三部曲

    作者:陳冠中

  • 香港三部曲

    作者:陳冠中

  • 裸命

    作者:陈冠中

  • 事后

    作者:陈冠中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 建豐二年

    作者:陳冠中

    這是陳冠中繼《盛世》後,在牛津出版的第二部政治寓言小說。故事的背景是1979年,號稱憲政時期的中國,連任五屆的老總統在1975年駕崩,三年後,1200人組成的國民大會在南京「選舉」少總統建豐成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建豐二年已成就斐然,在中國人統治的中國土地上,近百年都沒有如此富足安定的時候了。大國既已復興崛起,萬國競相來朝,國民見多識廣,外交也不再仰人鼻息……本書要寫的既是建豐總統成就的中華奇蹟,更寫出了建豐君上心頭難以開解的幾個心結……這當然只是「新中國烏有的歷史」,只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 什么都没有发生

    作者:陈冠中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士、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但是一瞬之间,一生如幻象幻灭,什么都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