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學

  • 白熊心理學

    作者:植木理惠

    想要忘掉傷心的回憶,卻忘不了? 總是一上台就緊張發抖、常為戀愛問題煩惱不已? 終於,一切煩惱即將得解! 這是本心理學的終極生活應用祕笈! 好用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日本教育心理學會」史上最年輕的連續得獎者, 將從不一樣的觀點,給你解決人生困難問題的簡單答案! 你是否總是這樣告訴自己:我要忘記那些討厭的事情!我要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緊緊抓住幸福絕不放手! 然而,現實卻總無法盡如人意。越是過於想要振作,反而越會讓那些討厭的回憶捲土重來,並且越發鮮明! 如果你對這種牢騷有所同感,請你一定要重頭到尾讀完這本書! 這本書能夠盡快解決你心裡的疙瘩,給你最科學、最明確的指引,並且能廣泛運用在你的工作以及生活當中,讓你在短短時間內,忘掉失戀的痛苦、再也不怕上台講話、開會變得很快又有效率、讓朋友愈來愈愛你、男人都對妳心動不已!
  •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作者:皮亞傑

  • 儿童心理学

    作者:J.皮亚杰,B.英海尔德

    《儿童心理学》是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合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从“发生认识论”出发,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儿童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分为感知——运动、运算和前青年期三大连续的阶段。对每一阶段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作者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并有大量详实的感性实验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也在自己的观点的阐述中指出了传统观念的偏颇。由于本书存在着许多比较抽象、艰涩的名词,因此给阅读本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全书的观点非常鲜明,文字也相当简练。本书分六章,包括二十四节,共十万多字。于1966年用法文出版,1969年被译成英文。1980年由吴福元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出版。
  •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作者:C.S.霍尔

  • 成长中的家庭

    作者:贝蒂·卡特

    《成长中的家庭: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第3版)一书是家庭心理和家庭治疗领域的代表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作者将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应激、家庭和代际历史及社会文化因素完美结合起来并用于理解家庭的功能。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包括提供卫生保健与社会服务的各类专业人员,以及来自医学、社工及家庭心理治疗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和各类心理咨询(包括学校指导与咨询、职业咨询、大学心理咨询、成癮咨询以及宗教咨询)等领域的学生。 尽管 《成长中的家庭: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第3版)最初是写给家庭治疗师的,但它在其他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中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这不禁促使我们开始努力思考,如何才能使“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与视角应用于所有和家庭相关的工作领域。
  •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作者:瑪莎.史圖特(Martha Stout

    在你身邊,有4%的人沒有良知,他們可以做出任何壞事,卻不會感到絲毫罪惡感! 小心,變態就在你身邊! 我們往往忽視一群潛藏在身邊的危險人物。我們以為,所謂反社會的變態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能辨識,能加以提防。 但是這群反社會者不具這些特徵,他可能是你會說謊的前男友、你的好同事、學校裡頭嚴厲的體育老師,或是自戀的公司主管。 一般而言,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 作者多年研究與觀察,描繪出這群人的真實相貌。我們周遭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的人,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遍體鱗傷。 作者藉由過去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剖析許多遭受反社會性格的人影響的真實案例,幫助讀者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並且提供為人處世的建議。就算無法提防,但我們要藉由體認義務、友誼和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勇敢面對社會的殘酷和折磨,讓生活平安。
  •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

    道德之刃 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 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於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合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本書重點 ・《象與騎象人》作者改革道德心理學著作。 ・人類的道德、正義感從何而來? ・道德的多樣化為何這麼容易就讓一群好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瞭解的群體?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點與道德觀有何不同?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身處由政治與宗教所引起兩極化的世界,我們其實可運用心理學技巧去掉自己眼中「正義」之刺,使大家融洽相處。 ・本書獲以下學會、媒體選為年度好書: 2012年 英國心理學會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衛報》Guardian(心理學類暢銷書) 《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線》雜誌Meridian Magazine 《商業策略》雜誌Strategy+Business(最佳商業類書籍) 《至善》雜誌Greater Good Magazine 2013年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體書籍大獎) 索卡洛廣場書獎Zócalo Book Prize 媒體贊譽 「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僅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會這麼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很有意思,見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擺出的主要姿態猶如一位雄辯無礙、口若懸河、目光敏銳的愛國人士,他站在美國政治領域相互交戰的派系之間,力勸大家努力理解彼此的觀點,不要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擊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據我判斷,海德特真正的貢獻在於邀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華盛頓時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於其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的思維⋯⋯[海德特的] 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是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論點不但簡單,也有良好的立論。」——英國《衛報》(倫敦版)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寫出精彩佳作,猶如一道新穎又有創意的明光,照進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呈現的中心思想更是能引發廣泛討論。」——美國《科學》雜誌
  •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作者:尼可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

    根據調查,人最想要的超能力是穿越時空和讀心術。 但你其實天生就能「讀心」,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信念、需求,甚至知道對方知道些什麼。 這種能力讓朋友有默契、讓敵人互相寬恕、讓陌生人產生同理心,讓夫妻、同事甚至社會國家之間得以合作。 遺憾的是,這種能力也常造成誤解與不必要的衝突,導致人際關係決裂、夢想破滅…… 本書為你帶來洞悉的智慧,徹底為你以為的別人,和你以為的自己,架上溝通的橋梁! 艾普利是當今最優秀也最具創意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探究了我們「讀心」能力的力量和局限。他的文筆清晰迷人,書中充滿引人入勝的人性洞見。——布隆,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人生有太多苦難都是來自於誤解別人的想法,以及認定我們所愛的人必然知道(難道不該嗎!)我們內心在想些什麼。
  • 中国的心理学界

    作者:李绍崑

    NO
  • 夢的解析

    作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在20世紀末的今天,我們省思到的是這樣一個情境:精神醫學從「不科學的動力、分析的」理論方向,慢慢走回「科學的、可操弄的、生物醫學化的」方向,而佛洛伊德原先所堅持的科學立場,卻是造成這個百年轉向的關鍵。如果佛洛伊德可以活到今日,他將會把自己的理論做怎樣的修改?是否他也會站在生物精神醫學的一方而將自己的這些早期理論束之高閣?相對的,另外有些思潮所追尋的卻是相反的路徑:重新返回樸素的、文學的佛洛伊德,或反回語言的、象徵的佛洛伊德。同樣是「還原當初的佛洛伊德」,卻仍然可以有這麼多種看法! 現在也是我們為何要再度省思這個問題的時機。我們也許該看看佛洛伊德的科學心靈,如佛洛伊德的文學心靈,在這一百年來迦成了多少波瀾壯闊的思潮。在這個回顧過去百年的時刻,也許這種省思,能帶給我們一點對未來的指引的微光。 《夢的解析》堪稱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在經驗主義基礎上掌握無意識心靈之謎的最勇敢嘗試。 -Carl G.Jung 這位勇敢無畏的先知和救人疾者,一直是兩代人的嚮導,帶領我們進入了人類靈魂中未曾有人涉足過的一些領城……即使他的研究當中有些結果可能會被重新加以修正,可是,他為人類提出的一些問題卻卻永遠也不會被遺忘。他獲取的知識是無法否認和被埋的……如果我們這個種族有什麼功績能夠永垂青史的話,那就是他探索人類思想的深度所創下的成績。 -Thomas Mann
  • 意义的呼唤

    作者:維克多.法蘭可

    一九六○年代在台灣成長的人,很少沒讀過《意義的追尋》這本著作。許多人的深度啟蒙都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意義的追尋》說的是人在極限環境下的苦難,以及從受苦裡如何藉著意義的尋找,而將自己超拔出來,去重新愛人。這本書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它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了今天,它在美國已發行了七十三版,逾九百萬冊,至少有二十多種語文的譯本。 而這本書的作者即是維克多.法蘭可醫師,一個二十世紀的奇蹟。一九○五年,他出生於維也納,與佛洛依德的家只有一街之遙,在學術上,他是「精神分析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即由佛洛依德、經由阿德勒,而後脫離阿德勒,自創的新學派。他以「意義治療」為其核心,而其分析之法則被認為是「存在分析法」(Existential Analysis)。 但法蘭可醫師對這個世界的真正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學術,而是和他的學術不能區分的「他」這個人。法蘭可醫師乃是猶太人,納粹時期他們全家都陸續地進了惡名昭彰的奧茲維茲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殘存。這是何等的傷害與痛苦,但他不但讓自己超越了這種絕大多數人都熬受不起的苦難,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讓他的「意義治療」有了更大的縱深與生命制高點。納粹集中營的邪惡與殘酷,乃是對人性的最大蹂躪,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豐富的、有關受苦、創傷以及對人性樂觀、虛無、犬儒的見證,而只有法蘭可從這種絕境般的情景裡,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因而虛無當道的時代。法蘭可醫師以他的整個生命,化成了對人性與愛的重新呼喚。 也正因此,一九九七年九月二日,當他逝世後,潘美娜.蓉洋(Pamela J. Runyon)對他有如此的頌揚: 「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出現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當他們逝去,做為整體的人性,已變得再也不一樣了。」 法蘭可醫師逝世即將五年,在這個時候,他的自傳得以中譯、出版,讓晚進的我們重新認識這位二十世紀瑰寶級的人物,真是難得的機緣。這本自傳和一般編年體式的自傳或傳記不同,它按照生平和經驗而分類追憶,有的談家世、有的回憶集中營經歷,有的則談他的學術淵源以及其他種種體驗,在他那溫暖、不斷閃爍著智慧與偉大襟懷的吉光片羽裡,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有一個足堪為靈魂老師的長者,對著我們的心靈發出呼喚。法蘭可醫師並未死亡,他繼續活在現在與未來中。他並不是當年在集中營裡被編號為一一九一○四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值得存在的理由。他一生為人的存在尋找意義,也寄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意義,因此,他也等於是人類靈魂的守夜人。他曾說過如此值得我們不斷默誦的話: 「這個世界正處於一種不好的狀態之中,除非我們每個人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則世上每一件事都將變得更壞。因此,讓我們對兩件事長保警戒,其一:由於有了奧茲維茲集中營,我們必須知道人的為惡無所不能。其二:由於有了廣島原爆,我們知道正瀕臨什麼樣的危險。」 由於對法蘭可醫師這個人夙昔的尊敬與嚮往,因而我對他這本自傳也以虔敬的心對待,並對他這個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動: 原來,他對生命以及去體驗生命,竟然充滿著如此大量的熱情。他從小即喜好攀岩,一直攀到八十歲。他到了六十七歲都還去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對生命的這種熱情也同樣顯露在他的治學以及為醫上。對生命有著不懈怠的熱情,或許就是他那奇蹟般一生的奧祕。
  • 耳朵泄露的秘密

    作者:沃特·哈特巴赫

    《耳朵泄露的秘密:从耳朵看性格、天赋与健康》讲述了:耳朵?五官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了!它能泄漏什么秘密啊?这么想你就错了!除了听觉和美观外,耳朵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性格、关于天赋、关于健康的秘密。你手头的这《耳朵泄露的秘密:从耳朵看性格、天赋与健康》就是帮你解读耳朵秘密的——读懂了耳朵的秘密语言,即使是初次见面的人,你也可以通过耳朵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助你一臂之力。 读懂了耳朵的秘密语言,你就可以了解同事、上司,甚至是老板的性格,从而可以减少职场中的磕磕绊绊。 读懂了耳朵的秘密语言,你还可以判断孩子的天赋和特长,这样就不用为孩子的教育发愁了。 读懂了耳朵的秘密语言,你还可以预知身体的健康信息,你就可以做自己的保健医生了。 ……当然了,这《耳朵泄露的秘密:从耳朵看性格、天赋与健康》还有上百位名人的耳朵,爱因斯坦、比尔·克林顿、小布什、普京、撒切尔夫人、布拉德·皮特、小威廉姆斯…… 让我们开始这趟关于耳朵的神秘之旅吧!
  • 陰影效應

    作者:狄帕克.喬布拉,黛比.福特,瑪莉安.威廉

    唯有當我們有勇氣如實面對事物,不帶任何自欺或幻覺,事情才會出現光明,因而認出通往成功的道路。 遭到排斥的,他會反撲。 遭到壓抑的,他會反攻。 當我們將不想要的自己藏進陰影裡時,他還是存在的。 而且反而會成為控制我們的力量,讓我們做出自己從未想過的事。 誰的人生裡沒有陰影? 陰影會摧毀我們的人生,卻也會為我們帶來禮物。 你想怎麼面對陰影呢? 最美好的你,尚未成形, 潛藏在陰影裡的巨大寶藏,正等著你去拿回來。 這是一趟最深沈的自我之旅,也是一趟最能完整療癒自己的內在之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本書帶給我們最棒的訊息是,我們最光明、最輝煌燦爛、最偉大的自己,就在陰影當中。 走進陰影中,你才有機會知道,這一生你會有多不可思議的轉變! 我們的陰影誕生得很早,可能從第一聲惹爸媽不高興的啼哭,就開始存在了。 在陰影之下,我們把自己掩藏得多深,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 請給自己一次機會,透過這本書的陪伴,走入陰影。 這三位作者,各有多年的經驗,深盼能畢其功於一役,將陰影解釋個透徹明白。 從這本書,你會明白自己的陰影是怎麼出現的、他存在哪裡、怎麼影響你的生活,又如何讓你逐漸喪失力量,甚至做出自己都沒想過的事。 當然,你一定也會明白該如何面對陰影、接納陰影,與陰影共處,甚至獲得陰影的支持,收到他想帶給你的獨特禮物。 讀完這本書,你永遠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陰影。 這輩子,我們那樣努力地隱藏自己,現在,我們不只可以放下這個重擔,還可以從陰影中,將自己被壓抑的潛能完全發揮出來,找回愛,也找回真實完整的自我。
  • 記憶七罪

    作者:SCHACTER,DANIELL.李明譯

    1. 為什麼有時我們看到一張明明十分熟悉的面孔,卻就是記不起名字?為什麼有時會把鑰匙放到莫明其妙的地方?為什麼有些以前發生的事在我們腦海中消逝得無影無蹤?為什麼我們反覆想起其實希望遺忘的痛苦回憶?我們又該如何避免或預防記憶系統中這些惱人的毛病? 2. 本書整理出記憶所為我們招惹的七大類麻煩,進而探討形成記憶缺失的生理性質,提出看待這類問題的新觀點,也希望減少或避免由此造成的損害。這七種缺失,就像古人所說的七種罪,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為我們帶來不便,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 3. 作者把記憶所出的差錯分為七項:一,健忘:記憶隨著時間過去而減退或喪失。二,失神:沒有記住該記住的事。三,空白:腦子裡努力想找出某一資訊,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四,錯認:誤把幻想當作真實。五,暗示:在喚起過去記憶時,因受到某種引導性的問題、評論或建議的影響,而使記憶遭到扭曲。六,偏頗:根據自己目前的認知,重新編輯甚至全盤改寫以前的經驗。七,糾纏:明明想徹底忘卻的惱人事件,卻一再反覆想起。
  •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

    作者:河合隼雄

    浦島太郎打開從龍宮帶回來的玉箱子,竟搖身一變成為白髮蒼蒼的老翁;獲救的白鶴化身為美麗的女子下嫁恩人,忍痛拔取身上的羽毛,織出舉世無雙的美麗布匹;不吃飯的賢慧妻子,原來是頭上長著血盆大口的山姥姥,一口氣吞下了三十三個飯糰。你是否想過,透過這些饒富淒美風情或神祕想像的日本民間故事,如何展現日本人的心理結構? 每一個民族、文化和地區,自古以來都代代流傳各種有趣的傳說及童話。直到近代,榮格心理分析學派深入剖析童話故事的象徵內涵,才藉由這些故事洞察人類心靈的深層結構。本書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他年輕時正逢日本戰敗,讓他一心嚮往西方文化,對日本傳統文化憎恨不已。他1959年赴美,1962年到瑞士學習心理分析,才發現自己的文化之根。原本,他把「格林童話」當作標準版本,相較之下,日本童話好像沒什麼意義;後來他花了很多時間,才發現日本童話反映的是日本人獨特的心靈結構,跟西方心靈很不一樣。例如「空」的概念,在西方故事中很少見,卻是東亞文化心靈的深層核心。 本書是河合隼雄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以獨創方式解讀〈浦島太郎〉、〈鶴妻〉、〈煤炭富翁〉等許多精采的日本民間傳說,與世界各國故事進行橫向比較,分析人類普同的潛意識深層心理。另一方面,他以全書各章的故事演變,串連出縱向連結:在第一章〈黃鶯之居〉中懷抱著怨恨而離去的女性,化身為第二章〈不吃飯的女人〉捲土重來,在〈異類女性〉與〈有忍耐力的女性〉故事中展現犧牲忍耐的精神,最終在第九章〈有自我意志的女性〉中,開拓出完整的女性意識及全新的視野。日本社會的表層結構看來似乎是父權取向的威權社會,然而就其深層結構觀之,則是相當女性化的柔性社會。
  • Tricks of the Mind

    作者:Derren Brown

    ‘As Europe’s most controversial Ming-bearded mind-botherer and former cha-cha chamption, I offer here an insight into the techniques and thinking which have made me offensively rich and the best thing to happen to television since sliced bread. Improve your memory. Learn how to hypnotize. Read minds. Improve your memory. It’s literally all here.’ Derren Brown's television and stage performances have entranced and dumbfounded millions. His baffling illusions and stunning set pieces – such as The Seance, Russian Roulette and The Heist – have set new standards of what's possible, as well as causing more than their fair share of controversy. Now, for the first time, he reveals the secrets behind his craft, what makes him tick and just why he grew that beard. Tricks of the Mind takes you on a journey into the structure and psychology of magic. Derren also takes a long hard look at the paranormal industry, and looks at why some of us feel the need to believe in it in the first place... Alternately hilarious, controversial and challenging, Tricks of the Mind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Derren's legions of fans, and pretty bloody irresistible even if you don't like him that much... ‘Clearly the best dinner-party guest in history – he’s either a balls-out con artist or the scariest man in Britain.’ Charlie Brooker Guardian
  • 爱的序位

    作者:伯特.海寧格/ 霍寶蓮譯

    家族排列治療法是目前歐洲心輔界與心靈成長團體中相當盛行的方法,由德國心理大師伯特•海寧格整合發展出來的,他定義他的工作方法為心靈的工作,其作用的層面在心靈上、靈魂上,也就是「身心靈」三個層面中的「靈性」層面。他透過角色扮演與代表的反應,找出問題根源,回歸愛的序位,處理生命中許多的困擾,例如自殺、災害、重病、死亡、墮胎、收養、離婚、家庭失和、家庭暴力、謀殺犯罪、陌名情緒、感情問題、親子教育、兒童學習障礙等重大事件;也可以運用在工作、抉擇、組織整合、人際關係、靈性成長等方面。在歐洲及世界各地已經有許多人在運用這個方法,幫助了無數的家庭與心靈。本書是以心理輔導課程為經緯,堪稱海寧格學說之綜述。第一部〈捨得才懂得〉為其心理學之理論基礎。 第二部〈牽連糾葛及其解答〉應用家族排列的輔導方法,進行為期三天的課程。 第三部〈歸屬的秩序〉為海寧格另一個重要的學說,屬於家庭治療的部分。 第四部〈什麼東西讓家庭生病,如何治療〉,是「醫療和宗教」國際研討會的課程。 第五部〈答客問〉則是訪談錄,談到系統心理學的建構過程。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作者:[奥]阿德勒(Alfred Adler)

    內容簡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綜覽「阿德勒心理學全貌」的入門必讀經典 ★原典新譯,最貼近阿德勒的思想與智慧 ★了解個體心理學的最佳入門書 各界推薦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游乾桂∣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依姓氏筆畫序) 他教導我們生活「常識」,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活出生命的意義。 ──曾端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他從不避諱談論人性中最為不堪的部分,他總是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與成長的挫敗,他把這些「不美好」當成人生的資產,告訴我們「面對脆弱的自己」是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與力量。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需要激勵自己有改變的勇氣,也深知自己渴望做一個真實且自己喜歡的人,那麼從拿起這一本書開始,就是勇氣的開始。這不僅是為生命做一次完整的了解,也是在了解任何年齡、任何世代的人類問題,所開始進行的有益關注及停留。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為一位理論家、實務者,以及作為一個人,阿德勒並沒有限制自己,要依照誰的期待而活,包括對他影響深遠的佛洛伊德。他活得如此精采與自由,儘管他被人討厭,也無畏無懼。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 電醒世界的人

    作者:Thomas Blass Ph.D.

    《電醒世界的人》專文推薦 〈審訂者序〉 洞悉人性才能不再重蹈覆轍/洪蘭 史坦利˙米爾格蘭是我最欽佩的心理學家,他的服從權威實驗是我放棄法律轉入心理學最主要的原因。我第一次讀到他的實驗是在法學院念大三的時候,我震驚他的實驗直搗黃龍,問了一個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惡行?他的實驗說明了「邪惡的平凡性」:罪大惡極的納粹頭子艾克曼竟然是一個彬彬有禮、說話溫和的人;區區一個納粹黨竟可以讓六百萬猶太人死於煤氣室。我出生於二次大戰之後,一直對小小一個日本可以席捲比它大幾十倍的中國,中國人甘願做日本走狗、屠殺自己同胞不能了解;曾經有三十個日本兵在山西命令三百個中國人挖好自己的墳墓,然後用刺刀將他們一個個殺掉並推入坑中,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三百對三十,勝算機率應該很大,他們為什麼不反抗?這些問題在看到米爾格蘭的研究後終於了解。 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如果加入一個權威主導的社會團體,成為它的一份子對個人是有利的。當納粹黨形成氣候後,臂上綁著黑色納粹臂章會使這個人為所欲為、做出他本來不敢做的事,老百姓只能噤若寒蟬,退避三舍,這會助長納粹黨的氣焰,而使一般人更希望加入這個團體。服從的傾向就是這種社會組織的產物,我們在黑道和幫派中也可以看到,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演化中的求生存本能,已將這種服從權威傾向內化成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米爾格蘭認為人進入一個團體組織時,他必須把自己內在的控制權交給團體的領導人,不然這個組織不能良好運作,一旦這個人接受了這個權威的合法性,他就會接受這個權威對情境的解釋。一個權威的人說某人必須接受懲罰,只要自己是這個權威的代理人,他就會去執行這個權威給他的指令,他不再關心這個行為是否可以接受,他已將判斷和責任都交給了權威者,這是為什麼米爾格蘭的實驗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能將電擊開關一路按到四五○伏特而不手軟。在實驗之前,所有人都以為只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人會這麼殘忍,完全沒有想到「沉默的共犯」的毀滅性。 米爾格蘭的實驗讓我這個讀法律的人大開眼界,我驚訝一個模糊不可測量的人性,可以用實驗這麼漂亮的顯示出來,也驚訝科學的文章可以寫得這麼行雲流水,完全不生硬艱澀;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實驗心理學家存在的價值,一個實驗可以設計得這麼美妙,在這方面米爾格蘭真是大天才!他深刻了解人性,懂得讓人們自己得出結論是最有力的說服方式,例如他告訴受試者這個實驗一次需要七個人,所以務必準時,不要讓別人等,當受試者到達實驗室時,實驗者請他把外套脫掉,放在那邊的長板凳上,受試者看到長板凳上已有六件外套堆著,心中就知道自己是最後到達的人,他的罪惡感會使他立即進入實驗室的小隔間去做實驗,不會去看其他六個人到底是誰。這個實驗的重點是根本就沒有其他人,那個受試者是唯一真正的受試者,但是他會受到自己眼睛看見六件外套的推論的影響,以為真的有六個同學在其他的小隔間中做跟他一模一樣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成敗在受試者對別人反應的判斷,米爾格蘭成功的操弄這一點,得到漂亮的結果。 事實上他的實驗都做得乾淨俐落,令人讚嘆。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教人感嘆的是這麼好的一位科學家因為「權威的服從」這個實驗的爭議性,使他一輩子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耀:因為這個實驗,哈佛大學沒有通過他的升等要求,雖然他當時已是最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還是未能留在哈佛教書,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心理學會也從來沒有給過他任何獎,他申請研究經費一再被拒絕,然而,他卻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研究過了五十年,仍然在所有心理學的教科書中出現,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可以取代它。米爾格蘭的鬱鬱不得志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ㄧ,他才五十一歲就因心臟病過世;但是他短短的五十年生命卻是異常的精采,他的影響力我們到現在還不停的在生活中看到,例如他說別人的咖啡打翻是笨手笨腳,自己的咖啡打翻是咖啡太燙,這種嚴以責人、寬以待己的現象,我們不是每天在政壇上看到嗎? 他的服從實驗中有一個情境是真正的受試者只負責唸配對字的單子,按電擊開關(懲罰答錯的學習者)的責任是由另一個受試者來執行(其實這是由研究生假扮的假受試者),結果四十位受試者中就有三十七個人(百分之九十三)一路做到最後的四五○伏特。米爾格蘭說,任何一個毀滅性行動都可以透過人事安排去執行,只要決策者與實際殘酷行為保持距離,他們便不覺自己對此殘酷行為有任何責任,因為動手者不是他們。這不就是天災過後政府高官坐在冷氣房中下令封山的版本嗎?他們完全不考慮到山上還有學生需要下山唸書,人民有「行」的權利,山上還有生長了一半的高麗菜尚未採收,封了山菜只好爛在田裡。那ㄧ年許多學生交不出學費,許多家庭被債逼的自殺,冷氣房中一個決策,枉死城中許多燒炭、跳樓的人。 米爾格蘭的研究是每一個念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人都該讀的書,法律系的人更該讀,因為法官筆下判生死的正是「人」,當然不可不知人性的本質。米爾格蘭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不可言喻的社會運作規範的因果關係清楚呈現出來,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怎麼可能不讀這本書!我花了很大力氣審訂這本書,修改裡面的文詞,增加它的可讀性,最主要是這本書在現在這個亂世,有暮鼓晨鐘的作用。只有了解人性,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的滅種屠殺才不會再現。
  • 躁鬱之心

    作者:賈米遜

    一位成功戰勝躁鬱症的教授的心路歷程. 凱.傑米森兒時性情多變,青春期則首度經歷了嚴重憂鬱症;展開專業生涯後,便被躁鬱症無情週期循環緊緊繫著,由於本身需求及學術傾向,選擇了研究情緒,唯一能了解並接受自己病症途徑,因此能試著協助同樣身受情緒失調之苦的人,為了病魔抗,首先必須認識它所有面線及了解它真正及被想像出來的力量. 起初以為躁鬱症只是自己一向反覆無常情緒熱度過了頭,以為可以靠自己本身力量最初10年並未接受任何治療. 而躁症是一種令人無限陶醉狀態,使個人愉悅精力不絕,所有想法化為一篇篇報告和計晝,有些病人服藥卻對他人造傷害,因為瘋狂,因會影響亢奮時光,有副作用躁鬱症會扭曲情緒及思慮,引發可怕行為摧毀理性思考基礎,緣於生理因素,病人感受是心理的,但發病痛苦令人無法忍受,有危機出現,而她能接受醫療,同時擁有支持同事及家人,直言不諱也描述自己躁鬱症和精神官能症病史,並承認仍持續藥物治療,以他自己患病經驗,來充實個人研究教學臨床工作及宣導活動. 藉由和許多人合作試著改變大眾對精神疾病躁鬱症態度,整合學術性科學知識和本身情緒經驗現實來促進大眾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