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艺复兴

  •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作者:(意大利)乔尔乔·瓦萨里著、刘耀春译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是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和建筑师。1550年,他的鸿篇巨制《意大利艺苑名人传》问世,这是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总共讲述了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可以说是一本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百科全书。瓦萨里因此书而被后人誉为“西方第一位艺术史家”。时至今日,这部巨著仍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化和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该书中译本的问世必将对国内的艺术爱好者,以及从事西方文化史、艺术史和美学史研究的学者提供巨大帮助。
  • 海都物语

    作者:[日] 盐野七生

    盛极必衰是历史规律,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没有任何手段能逆转。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威尼斯那样,在国家体制不变的状态下,维系如此长久。人类智慧所能及的,只是尽量地减缓衰退速度,推迟衰退的时间而已。威尼斯共和国,这个完全没有得到上天眷顾的毫无资源的国家,或许正因为天生的缺陷,才会力求将这份艰难的事业做到毫无退路。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又消亡,它的倾倒叩开了世界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大门。
  • 天才复生

    作者:董梅,耿建新

    1512年的万圣节,也就是他爬上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四年之后,米开朗琪罗面带憔悴和喜悦,看着脚手架最后一根木板拆掉。第二天他又去了教堂,那时朱利叶斯教皇在一群梦蒂冈朝臣的簇拥下走进了西斯廷。皇目光朝上,在室内缓缓转了一圈,露出满意的笑容。心想一个人竟能完成如此辉煌巨制。天顶画确实宏伟壮观,但他不必告诉米开朗琪罗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再加一点装饰可能会使作品更加壮丽。“我看有必要再加上一些金饰。”教皇试探着说道。然后盯视阒米开朗琪罗的眼睛,但他看到了一仍的否定。罗马人认为没有秘要再加什么修饰。人们成群结队拥入教堂,向上凝视画作,竟“瞠目无语”。
  •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

    作者: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

    本书作者克里斯特勒(Kristeller)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的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八个哲学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译成中文,成为中国学者研究文艺复兴的经典参考读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涵盖了作者在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论著,收录了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潮——人文主义、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等的诠释,以及对艺术近代体系形成的深入考察。此书不但改写了文艺复兴思想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欧美文艺复兴研究的方向,被西方学者誉为“每一位思想史研究者的范本”。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

    作者:艾伦·G·狄博斯

    本书是《剑桥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介绍了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科学革命早期的科学和医学。 人们常常根据数学和天文学这些精确学科的进步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而忽视了这一时期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相反,那些强调后者的作者又常常贬低技术性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本书中,狄博斯教授将上述探讨结合起来,不但详细讨论了这一时期的精确学科,而且也不断涉及那些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几乎不起什么作用的宗教
  • 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

    作者:王挺之,刘耀春

    大到城市化现代化关系,小到发财的商人如何编造家谱以彰显“高贵”的生活细节,可有关意大利城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囊括在作者的视野中。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是可触摸的。通过对隐茂在艺术品背后的工匠、艺术品作坊、艺术品市场等艺术品生的工作流程,普通市民的宗教生活、婚姻道德生活、学校教育、学会社团的活动等的深度挖掘,也许能使读者悟出:为什么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城市,而不是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为什么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学术和艺术作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以其他的形式出现?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英才辈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不仅仅是出现一两位天才?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作者:Jacob Burckhardt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是歐洲文藝復興研究真正的奠基之作,也是開啟現代文化史研究寬闊視野最重要的史學名著。雖然本書出版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仍是進入歐洲文化史與文藝復興史堂奧最經典的鉅作。 布氏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以及亂世中人性欲求無端氾濫的真實面,重新思考「權力」、「文化」與「信仰行為」的本質,相當鮮明地點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不是政治黃金時代的產物,而是在無止盡政治動盪裡,由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文化菁英,與深切了解文化藝術重要性的有識之士合作打造出來的文化高峰。 過去華文世界雖已有本書譯本,但都是從其他外文轉譯而來,本譯注是第一本真正從原文(德文)翻譯過來的中譯本。本中譯本不僅譯文流暢,對原書文意掌握相當精確,譯注者也付出許多心力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容易掌握布克哈特思想的精髓。譯注者所寫的導讀〈寫給故鄉的書〉文筆、內容均引人入勝,又深具學術價值,特別值得推薦。
  • 反思文艺复兴

    作者: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

    在本研究中,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重新评价了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现象的常规理解,再次确立了15世纪勃艮第朝廷引领欧洲文化和艺术趋势的重要地位。勃艮第公爵们体现了当时的流行价值:衣着、礼仪和环境的富丽堂皇;希腊—罗马古代遗产所激发的骑士精神;匠心独运的奢华艺术所整合的博大精深。他们那令人耳晕目眩的黄金饰物、织锦挂毯、手稿、音乐和盛宴庆典提升了众公爵华而不实的权势地位,令他们足以与国王叫板媲美。这种“勃艮第时尚”魅力超凡,酿就了泛欧洲的对其琳琅艺术品的趋之若鹜和对艺术创造者的孜孜追求。英格兰、德国、西班牙乃至意大利的国君们都争先恐后地获取多彩多姿的勃艮第艺术品。本书对举世公认的勃艮第艺术之精湛和魅力进行了跨学科性研究,从历史学上提供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新估价,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多元性和大同主义的崭新范例。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作者:约翰.T.帕雷提,加里.M.拉德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书采用全新的方法和宽广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当中,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委托艺术家们创造宫殿教堂、绘画雕像的人们。 与其他同题材的专著不同,本书不只涉及了佛罗伦萨和罗马,还涵盖了威尼斯和威尼托、阿西西、锡耶纳、米兰、帕维亚、热那亚、帕多瓦、曼图亚、维罗纳、费拉拉、乌尔比诺和那不勒斯等城市。 本书展现了从13世纪中期到16世纪300多年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社会丰富多彩的画卷。细节的描写再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的人民和各种场所,告诉了我们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本书还精心选取了近600幅插图,这些插图将视觉艺术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 文艺复兴

    作者:

    《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觉醒》主要内容: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导致的思想和文化开放,成就了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美誉,这里作为艺术之都、文艺圣地,诞生了许多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先锋人物,他们或以美轮美奂的绘画扬名天下,或以字字珠玑的文学作品开山立祖,或以先锋的哲学思想影响世人,或以新奇的科学发现迎来崭新时代,就这样,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轰轰烈烈前行的古典文化复兴开始了。
  • 文艺复兴

    作者:[美]彼得·伯克

    彼得伯克的文艺复兴研究,不同于将文艺复兴视为主要发生在意大利、是自觉发生的、并且与中世纪截然断裂的这些传统观点。他强调了中世纪传统的“存活”,强调了在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地区,古典形式和价值对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创造性适应的过程。
  • 文艺复兴的隐暗面

    作者:瓦尔特·米尼奥罗

    本书分三部分:语言殖民、记忆殖民、空间殖民,将文学、符号学、历史学、地图学和文化理论融合到一起,考察了语言在新大陆殖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书写、社会组织与政治管控之间的关系、欧洲识字教育在殖民过程里的核心作用,展示了通过语言来征服和毁灭的过程及其影响。 本书荣获1996年现代语言学会(MLA)凯瑟琳·辛格·科瓦奇图书奖(Katherine Singer Kovacs prize),书中内容挑战了对新大陆历史的惯常理解,为新殖民与后殖民研究带来了灵感,揭示了文艺复兴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作者:[德]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本书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经典名作之一。作者考察了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变迁,探索了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全书按此思路分为三章,详尽而清晰地考察了建筑风格变迁的轨迹。本书采用的形式分析的方法和风格研究的思路是沃尔夫林以后著作的基础,对艺术史影响深远。
  • 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作者:[美]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另一中译本: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86023/
  • 意大利史

    作者:(意) 圭恰迪尼

    《意大利史》又称《意大利全史》,是圭恰迪尼晚年的作品,其写作的政治目的在于通过将意大利多城市史熔于一炉,用这种方式唤起意大利人的民族觉醒。本书共二十卷,从1494~1534年,在意大利史学上第一次打破了地域界限。把意大利所有城邦都纳入整体的叙述。同时具有许多内容涉及了西欧许多国家,完全可称为通史。《意大利史》是了解文艺复兴的重要历史。
  • 不轨之举

    作者:朱迪丝·布朗

    从欧洲人对女性同性恋关系存在的可能性的认识来看,他们在法律、神学和文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忽略,都显示出一种极为不想承认的欲望。 总之,无论是普遍还是罕见,妇女之间的性关系只能由一个目的,增进真正的性关系,亦即与男人的性关系。这是为什么那些时代的人认为最好是避而不谈女性同性恋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在于认为女性在模仿男人。 ……罪行没有名称,在历史记载中也几乎没留下痕迹。西欧人关于妇女性关系相互矛盾的见解又使得人们根本不可能公开谈论。沉默孕育出混乱,混乱则产生恐惧。在这个基础之上,西方社会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道屏障持续了两千年。 ————-作者接着引入本文论题——这就是为什么教会对圣母修道院院长贝内代塔·卡莉妮生平的审查有那么重要的原因。这是极为罕见的实例之一,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相当详细地从具体事件中窥见西方对女性同性恋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够重新建构并考察这些观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知识考古学家的任务,即在于,讲述一个故事。因为,“生前是一个引人注目而众说纷纭的人物,而在死后,她的事迹又使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这种对她的注目当初官方是极力想要消除的。” 正文内容:从家庭到女修道院到修女,接着第一次审查和第二次审查,然后得出结论。
  • 工具书的诞生

    作者:安·布莱尔

    1500年第一本印刷的工具书诞生,它继承了古典与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关于信息管理的全新时代。 本书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历史场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作者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诞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 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

    作者:[美]马格丽特·金

    《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作者马格丽特•金是公认的研究欧洲妇女史的一部杰作。该书着重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妇女的实际处境和社会地位。作者巧妙地把这一时期的妇女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夏娃的女儿——世俗普通妇女;一类是马利亚的女儿——宗教妇女;一类是男人婆——才华出众或显赫的妇女。通过对这三类妇女的考察,她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男人对妇女的主宰和控制,从而打破了文艺复兴时代是女性黄金时期的神话。
  •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作者:丹尼斯·哈伊

    欧洲文化的“摇篮”——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西方社会对文艺复兴的研究经过了怎样一条曲折的道路? 英国学者丹尼斯·哈伊的这本书代表了西方研究文艺复兴复杂观点和新的综合。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通过谨慎、严密、辩证、恢宏的研究方法,为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一幅完整的图景。透过他的立论,还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史研究不同派别、不同观点的交叉。这对研究欧洲历史、欧洲文化史、进而研究中国文化史,都是很有益的。
  • 12世纪文艺复兴

    作者:[美]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中世纪是愚昧、停滞、黑暗的吗?在哈斯金斯的眼里并非如此,12世纪是另外一个样子,罗马式艺术登峰造极,哥特式艺术萌芽初露,方言文学蓬勃兴起,拉丁经典著作、拉丁诗歌和罗马法复兴,吸收了阿拉伯因素的希腊科学与希腊哲学复苏,第一批欧洲大学创立。在高等教育、经院哲学、欧洲法律体系、建筑和雕刻、拉丁和方言诗歌等方面,12世纪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是十字军东征、城市兴起和西方早期官僚国家产生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时代。 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一书,重点关注这次复兴的拉丁方面,即拉丁古典著作及其影响、新法学和更为多样化的历史编纂学、来自希腊人和阿拉伯人的新知识及其对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的新机构。通过这本经典著作,我们发现,中世纪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黑暗与静止,后世的文艺复兴也不是那么光明与突然。中世纪展示着生命、色彩和变化,对知识和美好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艺术、文学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创造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