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桑兵

  •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作者:桑兵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分为概念、学科、教育、文化、制度5篇,共19章,分别探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教”与“育”的古今中外、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其变态等重大问题。概念篇以科学、美术、地方、少数民族为例,由史事展现概念的发生、演化进程及其含义的复杂;学科篇以考古学、中国哲学、北京大学政治学科的成立、中国“文化学”的学科建构以及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取向为例,显示以分科为科学的影响以及古今中外学问的不同条理系统的缠绕;教育篇分别考察了所谓私塾及私塾改良、学制改变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教合一与乡村建设的复杂纠葛,可见以外来观念认识中国事物的偏差以及不同学说体制影响近代转型的详情;文化篇则从汉字、冠服、绘画、中医等改革,体察国人在把握民族性与国民性(或时代性)的尺度及其平衡关系方面的困扰;制度篇由改行预算制、邮政与驿传、铨选变更等方面检讨外来体制取代固有制度进程中的种种纠结变异。
  •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作者:桑兵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作者:桑兵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 转型中的近代中国

    作者:桑兵,赵立彬

    本书是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所选论文从不同层面探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各种问题,各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而微,呈现各自的取向、理解和努力,或可从整体上体现在近代中西东各种因素的缠绕纠结下,形形色色的观念、学说、思想、制度的传播与接受、延续与异动、应变与守常的种种复杂面相,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
  •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作者:桑兵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作者:桑兵

    晚清读书人面对无所作为的政府,是如何走向决裂的? 孙中山与康有为分分合合的幕后细节 汪精卫、胡汉民、黄兴留日与暴动的点点滴滴 近代中国知识人认为,亡国并不可怕,只要知识者人心不死,国魂尚存,终有复苏振兴之一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面对“大局日非,伏莽将起”的严峻形势,他们舍生忘死,企图在自我脱胎换骨的同时,使得民族重现生机。本书以当时留日学生与新学之士为主,围绕其结社活动,探测其群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如何活化国魂,维系国体的心路历程。作者目光如炬,对于史料史实,穷搜深究,不厌其详,对于史实的解读别开生面,全景再现了当年一幕幕历史剧。期待通过史家的努力,达到中国知识人的使命与史学济世的交集。
  • 国学的历史

    作者:桑兵,张凯,於梅舫,杨思机

    《国学的历史》编者在历时5年全面网罗各类资料以备编辑近代国学系年的基础上,挑选近代国学出现以来,各种各样主张和反对国学的代表性文献100余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编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寻绎国学发生、发展、演化的进程,从各个视角层面观察国学是什么,进而正确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国学的有效途径。
  •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

    作者:桑兵,张凯,於梅舫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发展渊源脉络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共34篇,如章太炎《今古文辨义》、梁启超《新史学》、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冯友兰《哲学在当代中国》,等等。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乱世出学人。近代中国学是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近代中国学术大家的评点有与国内公意不尽相同之灼见。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对国人推崇陈寅恪则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这其中之因缘,颇值得玩味……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作者:桑兵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 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谓连成一片,满目桑田。 人物研究的曲曲折折,个案与事件层层推进。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枢纽式人物,经验与智慧超凡脱俗,为人 行事往 往逸出常轨;其活动与思想能够勾连同时代的大事要人,对研究者的见识与功力极具考验。作者在深入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虚,通过了解孙中山周围的人事及其内在联系,具体掌握其每一言行的殊境、思维、潜意识甚至无意 识,力求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境界。
  • 历史的本色

    作者:桑兵

    本书由作者近年陆续写成并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我们选取其中关涉“晚清民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十四篇独立成书,主要篇目有《从科举到学堂的中西学之争》《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盖棺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清末城镇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北洋军阀”词语再检讨与民国北京政府》《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华南”概念的生成演化与区域研究的检讨》等文,汇集了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民国这阶段中国社会的转型有重要的启发。 用后来的特定分科观念眼界考察并不按照分科发生演化的历史问题,如何顾及历史上人事本身具有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而不至于为了将就分科的范围先入为主地取舍材料以致肢解了事实,或者说,如何才能善用分科的长处,同时又不受其局限而导致偏蔽,尽可能依据各类相关材料,梳理史事本来的时空联系,由全过程和各层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历史本相与前人本意,实在是治史能否得法的一大关键。 ——桑兵
  •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

    作者:桑兵,张凯,於梅舫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批评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60余篇,涉及作者40多人,从作者与内容看,这些文章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很有代表性,如:梁启超: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柳诒徵:评陆懋德《周秦哲学史》,张荫麟: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傅斯年:论理学讲义,钱穆: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等等。 本书的取材来源有:1.学术著作的评审鉴定。最为著名的如陈寅恪、金岳麟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2 序跋。3.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4.相关研究的本文论及前人著述。如胡适的《说儒》,即吸引多位名家参与讨论,反复辩驳,且引发其他枝蔓,从中可以获得无穷信息,值得专题讨论。5.学术综述。6.书信、日记、笔记掌故、回忆录等私下的文字与口碑。如陈寅恪对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评点。
  •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作者:桑兵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899―1905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桑兵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 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彩、群体意识与全国意向的形成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探讨。作者蔑视媚俗之作,立志返朴归真。既追踪陈寅恪诸大师的优良学风,又吸取国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在集中检讨国内外新近发表的信札档案、日记及当时著作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抉剔爬梳,条分缕析,于缜密考订功夫中驰骋宏观思维,精深而不流于繁琐,博大而不失之空疏,体现了严谨而又深沉的治学风格,识见精辟独到,为时下不多见的史学力作。 ――章开沅
  • 读书法

    作者:桑兵,於梅舫,陈欣

    本书针对时下普遍不读书,或只读教科书的现状,立足于帮助读者读懂自己原来读不懂的书,尤其是为大学本科以上程度和一般人文学科的爱好者提供一本方便的参考书,选取中国历代论述读书治学的文章或语录,汇编成册,向有志于学习、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新进提示读书治学的方法与门径,以便摸索读懂书和做学问的门道,循序渐进地阅读浩如烟海的书籍。
  •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

    作者:桑兵,关晓红

    本书力图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各章的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浸润有年。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详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新研究。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作者:桑兵

    本书着重探讨晚清民国研究史料与史学的相关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径和方法,以解决由于史料繁多带来的近现代史研究难以兼顾专深与博通、以及中西学乾坤颠倒所引发的格义附会等诸多困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关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专门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理念与做法的探讨。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作者:桑兵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国学研究与西学、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等等,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不仅可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作者:桑兵

    本书从大量报刊图书文献中爬梳史料,重现晚清国内学生群体活动的史实,展示这一新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在注视学生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群体表现的同时,着重考查他们的社会联系及其在社会变迁各方面的角色、功能和作用,使得学术界对近代学生群体的认识增加了五四以前的重要一段,并拓展了研究的层面。
  • 走进共和

    作者:桑兵

    走出帝制结果怎样? 新旧交错的个人与群体在新时代如何安身立命? 透过近百部日记重建民国成立前后波光诡谲的历史倒影 本书系作者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及其对政体、国体、社会性质诸剧变的观察。作者返其旧心,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 主人们的身 手耳 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入体察革命时代的波谲云诡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对巨 变,适应形势,调整自我,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设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发挥,一方面可以补充大历史的视野所不及,丰富历史的影像,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认识历史的方式,还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差异与活跃之于历史和史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