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十国春秋

  • 十國春秋(全四冊)

    作者:吴任臣

    十国春秋》是清代吴任臣编撰的记录五代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114卷,计吴14卷,前蜀13卷,南唐20卷,后蜀10卷,南汉9卷,楚10卷,吴越13卷,闽10卷,荆南4卷,北汉5卷,另有十国纪元表、十国世系表、十国地理表、十国藩镇表、十国百官表等。吴书充分吸收了清以前有关十国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广采博取,是十国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书。 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在写十国君主之事迹与重大历史事件时,所据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和薛居正、欧阳修二史。《十国春秋》的众多人物传记,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类书、文集等。其撰《十国春秋序》云:“任臣以孤陋之学,思取十国人物事实而章著之,网罗典籍,爰勒一书,名曰《十国春秋》,为本纪二十,世家二十二,列传千二百八十二(如列传中介绍有闽莆阳人物:陈洪进、徐昌嗣、陈峤、黄滔、徐寅、翁承赞、郑良士七人)。人以国分,事以类属。又为《纪元》、《世系》、《地理》、《藩镇》、《百官》五表,总一百一十四卷。虽世远人湮,书册难考,乃鉴观诸邦,略得而论。……书成,聊著纂述之大指如此。康熙八年(1669)己酉孟夏,仁和吴任臣撰。” 吴任臣的不朽之作《十国春秋》,其能广采博取,终于赢得清代学者的高度赞许,散文家、学者洪吉亮(字君直),其《北江诗话》卷一载:“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搜采极博。”晚清评论家李慈铭,览书广博,评论以苛刻著称,其《越缦堂读书记》载光绪癸未(1883)三月十九日的日记:“此书三过阅矣,丙辰(1856)读之尤细,甚薄其体载之疏;至壬申(1872)复阅,始叹其博不可及也。”任臣是书除正文外,引用小注之形式,引出不少史科,对正文起到补充作用,有些是备异闻,资考证;有些则辩驳旧史之谬误,其体例颇似裴松之注《三国志》。 清代大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学问淹贯,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又主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中有一个概括的评论云:“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十国仿《晋书》例为载记,每略而不详,乃采诸霸史、杂史以及小说家言,并证以正史,汇成是书。”学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九云:“(任臣)此书佳处在表,《地理表》与欧阳氏《职方考》参观,则五代十国全局如见。至十国之官制,虽大抵沿唐,而一时增改,亦已纷冗不可爬梳,任臣作《百官表》甚备考览,尤其妙者也。”在清代学者搜集排比,整理修撰前代史书中作出成绩的,有吴任臣的《十国春秋》、谢启崑的《西魏书》、周春的《西夏书》、周济的《晋略》、陈鱣的《续唐书》,这五部著作可相媲美! 任臣平生勤于著述,又充《明史》纂修官,分修《律历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因费时伤神,操劳过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所修《律历志》已成。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少霞周昂重刊《十国春秋》。穷其平生披阅广搜所及,随笔札记,得到有关史事三百余条,因辑为《拾遗》、《备考》两卷,附于其后,作为《十国春秋》一书的第一百一十五卷和一百一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