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老北京

  • 北京的传说

    作者:金受申

    本书内容有: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北新桥;黑龙潭;“三青走到卢沟桥”;样楼;卖蝈蝈笼子;西合群羊;锔白塔;挪种;“乏塔”;八里长桥不免桅;天安门的石狮子;断虹桥的石猴;天坛益母草;什刹海;铸钟娘娘;“玻璃指头李二”;“铁影壁”等。
  • 旧京歌谣

    作者:赵晓阳编

    本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版的三本中英文对照的民间歌谣加以编辑和加工,整理出308首,删掉了原书中部分重复的歌谣,及个别内容过于粗俗的歌谣。编者将这些歌谣仍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奉献给大家,并适当配以图片,使读者从中感受北京民俗的朴素之美,同时体会中外文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异同之美。 这些歌谣中的人物,不是常见于传统小说中的官吏、文士和贵妇人等上层社会人物,而是在喧闹的市街上奔命的普通群众。其中一些歌谣运用富于和谐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运水工,贪食者,以及秃头的僧侣等人的形象。这些歌谣中也不乏对各种街头的叫卖者的描述,这些人常沿街叫卖香笋子、剌剌罐儿、苦菜、香菜、喇叭花和翠雀儿等一些外来的货物。歌谣中还包括关于街头艺人及各个节日出现的神灵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为读者了解百余年前中国平民的生活文化打开了窗口。(内容来自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网站)
  • 北京土话

    作者:齐如山

    《北京土话》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内容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等等,共收词条近2000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 小额

    作者:松友梅

    《小额(注释本)》能够对在社会变迁中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有所促进。世居的北京人,当时的北京话,写活了不同年代北京胡同里的衣食住行和众生万相。通过本丛书,读者可以直接触摸真正的北京话,体会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变迁跟社会变迁及民族融合的关系。
  • 京城民居宅院

    作者:郑希成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内容简介:郑先生是画家、是雕刻艺术家,他不是以建筑师的眼光来作画的,所以,这些画不是建筑实测图;同时,他也不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记录院落保存的实况的,所以,画中没有画出四合院中私搭乱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历史照片或图像,尽量恢复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来风貌,有的就是在他记忆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风貌,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了读者。郑先生曾亲眼目睹过野蛮拆迁的惨况,他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场面,但他却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画稿中主要表现北京历史风貌之美。这正是《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精华所在的永恒主题。 这本画册特别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历,人文的因素决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既注意到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没有把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阶层的人构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筑的不同。北京旧城内、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内城多住满人,达官贵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门大街以西(今宣武区)同乡会馆多,进京的汉人官员和士大夫多;前门大街以东(今崇文区)工商会馆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条件狭小,出现了“奴欺主”式的窄条形四合院,但建筑物的细部往往有精致装饰,说明他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不乏资财。
  • 老北京的风俗

    作者:常人春

    本书的侧重点为,除了为溯本追源而叙述一些远古的或全国其它地区民俗外,其主要是反映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民俗。同时,鉴于民俗的群众性,故侧重于民间风谷的撰写,对于历代皇室习俗则予从略。
  • 京城杂吃

    作者:徐城北

    《京城杂吃》内容简介:人生在世 各显风姿,或为雄浑 或为骄侈,或为凶暴 或为仁慈,百异求同 逐日进食,饿了要吃 饱了还吃,瘦了多吃 胖肯少吃,贫寒争吃 钜富贪吃,生不停嘴 死方止吃,饮食无罪 人类有私,加餐累岁 盲若行尸,不懂调和 不解抽丝,辩证试陈 京城杂吃。这《京城杂吃》,集中要谈自己对吃的感悟。这念头要是放在从前,读者一定要说我不务正业。“又不是饮食界的‘业内人士’,说这个干什么呢?再者,‘吃’能算什么正经题材呢?” 《京城杂吃》是徐城北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书中收录了徐先生围绕着北京的杂吃而作的文章,文章中体现出作者对吃的感悟。 《京城杂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北京饮食的各个方面。《京城杂吃》文笔流畅生动,不失为一册精美的随笔文集,颇值得一读。
  • 闲置的皇城

    作者:[德] 恩斯特•柯德士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文学性强的纪实报道游记。 作者把我们带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畅游在老北京的茶馆、街道、商店、公园、寺庙……这本并不算厚重的旅行考察游记,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个古老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现实。 从富有丰厚传统的传说和习俗中,从仍然有效通行的象征世界的朦胧昏暗中,从一个动荡不安的现实中,读者能领悟到一个威严的、有影响力的老北京,看到这座永恒的城市生机勃勃的画面。这幅彩色画卷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华贵与贫穷并存、陌生形式的伟大与非同寻常的诱惑共生的极富魅力的世界。 作为一名德国人,作者从其独特的视觉和人际交往出发,描述了当时的北京人、北京景,不仅有风土人情的、人文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写实描述,还有针砭时弊的议论和作者独立的、不乏深刻的思考。
  •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作者: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内容简介: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众多的文物古迹、美丽的风景名胜、多彩的古老民居以及神奇的掌故传说……岁月留给这座城市的是挥散不去的古韵幽幽。老北京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尽、品不够的厚书;本身就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值得我们令人去挖掘,去探寻,去解读: 真有“推出午门斩首”这回事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是四合院里的哪座门?您知道北京最灵验的六大寺庙吗?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穿什么?您知道老北京送亲、娶亲的过程吗…… 这些一个个有趣的话题,都可以在这本《老北京的趣闻传说》里一一找到答案。
  • 北京风俗

    作者:陈师曾(画)

    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师曾能画大写意花卉,笔致矫健,气魄雄伟,在京里很负盛名。 ……我常到他家去……和他谈画论世,我们所见相同,交谊就愈来愈深。 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飧铜者作墨合,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易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
  • 老北京·帝都遗韵

    作者:徐城北

    █内容简介 宫阙华苑,鳞次栉比; 帝王将相,纵横激荡。 北京是风云际会之所,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 故宫的神秘,园林的壮美,城墙的宏伟,街巷的参差,以及皇室变故、士女传闻、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朴实而略带京味的语言中,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所选300余幅老北京照片中,城墙、王府、庙宇、戏院、牌楼,以及当时的人物及景物,其中很多今天已经无迹可寻,幸好可以在这些文字与旧照中神往与缅怀! █编辑推荐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帝王将相,宫殿楼阁,北京遍布历史文化遗迹,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在这里发生,政治、军事风云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 ◆作者围绕“帝都”这一老北京的关键词,以一个“老北京”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皇宫、王府,天子、权臣,仕女、富户,以及其他各个阶层的人物与事迹,有史实,有传说,文字质朴,引人入胜。 ◆300百余幅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活色生香,赏心悦目。 █媒体评价 徐城北……有的是故事,家庭的背景让他从小小年纪就接触到沈从文、聂绀弩、汪曾祺等人物。后来进入梨园行,又接触李和曾、袁世海等顶尖级人物。所以徐城北随便一说,就是一段掌故;简单一学,就是一个大师级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 ——《新京报》 他的杂(涉猎广泛)、散(散论闲文)、玩(把玩品味)成就了他的非专业写作,更多了读友。于是一发不可收,越发信手拈来……书中说人说事儿,这或许正是读者想看到的。 ——《新闻晨报》 徐城北的书,内容一般集中在京剧和城市这两个领域,而这两类的图书也最为读者认可和赞誉。写京剧、写老北京老字号,既不全是为了研究,也不尽是为了回忆,只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喜爱。 ——《太原日报》
  • 发现北京

    作者:舒乙

    《发现北京:舒乙眼中的北京》主要内容:北京实在很大、很老、很深。因为很大,总是看不全。多有疏漏。拿我自己来说,有时甚至颇有挂一漏万之惑,从而每到一处新地总是一惊一乍的,觉得新鲜:从没见过,从没听过,从未去过。因为很老。既是六朝古都,又是多民族聚居之都,内涵极为丰富,有着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性格,处处有历史,有传统,有说词,有故事,不佩服不行啊。 因为很深,老看表面可不成,还得钻进去,细细深究,犄角旮旯里全有东西,都是宝,马虎不得,稍不留神,就停在了表面。 这就是北京的特点。 所以,北京除了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十三陵等几处世界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认识,需要了解,需要前去,需要慢慢品味。 即使是去过的地方,甚至您自以为去过多次的地方,依我主见,也需要重新再补课,因为,那里也许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您从未接触过,内容丰富啊,又都藏得太深啊。过去您也许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个大概,甚至又可能连精华之处都忽略了,或者干脆漏掉了。 要去发现! 还有,当你就近仔细观察北京时,所有的观察都只属于你自己,是你自己用眼去看来的,用耳去听来的,用亲身去体验来的,可不是由书上得来的。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体会。这又是北京带给你的一种极大的乐趣。 这本小书,就是在近三年中,我自己对北京的观察,是的,都是我自己嚼过的。 写出来,或许对别人也会有一点点启发,从而引发兴趣,也一块儿去发现北京。那我就太高兴了。 我相信,这只是个开头,我自己也要发现下去。 北京是没有“底”的,越挖越多。 发现北京是个过程,而过程就是故事。 只可惜,北京拥有这么多好地方,却不大为人所知,写下来吧,于是,有了这本书,叫《发现北京》。
  • 老珠宝店

    作者:陈重远

    《老珠宝店》的内容是:北京廊房二条聚缘楼、聚珍斋和德源兴三家老珠宝店,主要人物是和太太、李仲五和翡翠大王铁宝亭,是以珍珠、祖母绿、猫儿眼、玫瑰紫、蓝宝石、红宝石、钻石、翡翠和雕玉大师的顺序写下来的。将清同治年间至北京解放前,珠宝玉器市场上的典型人和事儿,老人老事儿老经验方法写了出来。
  • 老北京的庙会

    作者:林岩,范偉

    《老北京的庙会:东岳庙、蟠桃宫、白云观庙会》主要内容:每当提及庙会,必然想到庙。中国最早的庙是祭祀先祖的场地,至于为神立庙,乃是周代以后的事。从古代文献上可知,周代宗庙之旁便有庙会了。 北京是一座古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又是元、明、清三大统一封建王朝的都城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寺庙宫观的建设自是可观。据许道龄所编《北平庙宇通检》的不完全统计,北京有寺庙近千座,寺庙之多实为全国之冠。 往日北京的庙会,一年之中,一月之内,实为不少。这些庙会,不仅是善男信女进香礼佛进行宗教活动的去处,也是老北京民间商业集市和大众娱乐的场所,成为北京重要的民间活动。以后虽然有的寺庙已坍塌无存,香火已绝,但商贩们却沿袭旧俗,仍庙期前往,成为无庙的庙会,演变成一种兼有商业集贸和文化娱乐性质的民俗活动。
  • 这里是北京(第6辑)

    作者:《这里是北京》栏目组 编

    《这里是北京(第6辑)》内容简介: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古城、古迹、古人、古物……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尽、品不够的厚书;本身就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库,值得今人去挖掘,去探寻,去解读。因为这里是北京,北京电视台有责任用影像去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因为这里是北京,媒体人有担当去还原可触可感的历史“现场”,去诠释人文之都的丰厚含义。 北京正在建设世界城市,“人文北京”建设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要义之一。而文化,无疑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曾几何时,人们对北京文化的理解局限于京腔京韵,拘泥于红墙黄瓦、胡同街巷,事实上,这座城市更多承载的是一种文化态度,一种人文精神。从文物古迹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关乎京城百姓的生活点滴;从旧城保护到城市规划,无一不考虑的是文明古都的血脉延伸。北京不仅是北京人的家乡,更是华夏文明的汇聚之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历史触手可及,文化亦有生命,挖掘北京这座城市的内涵,展示古典与现代交织的人文之都独特的魅力,从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中找寻现代文明的核心元素,这是电视人的追求,也是电视人的责任。
  • 北京土话

    作者:齐如山

    本书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内容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等等,共收词条近2000个
  • 老舍五则

    作者:

    《老舍五则》分为小说卷和戏剧卷。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推介,遴选了老舍先生最独特的五个短篇小说《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兔》,并由王翔改编为戏剧剧本。五个故事都设定在北平,集中体现了九门之下的京味儿文化与市井民风,是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剧,人物对白京味儿十足,充分体现了老北京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林兆华戏剧作品同名书。
  • 北京的胡同

    作者:翁立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到了距今天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简易房屋。本书介绍北京胡同,从胡同之最、以人名命名的胡同、以市场商品命名的胡同、以建筑命名的胡同、以地形、景物等命名的胡同开始讲述。
  • 北京旧事

    作者:余钊

    沧桑往事,浓浓的京味儿,老北京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独特的风情。北京的现代气息中,其实传承了太多的过去,只是有的变了味儿,走了形。藤蔓虽长,是由土中生长,藤蔓盘缘,离不开大树的依托。本书向您再现了旧京的全貌,再加以文化的解读,让你更深层地品味老舍的“茶馆”和“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