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老北京
-
烟壶
近年来由于大工业化的卷烟生产,使吸纸烟者遍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把闻鼻烟这一古老的生活享受硬是给挤兑没了。这是件叫人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事!从卫生的角度看,鼻烟比烟卷、雪茄可实在优越得多。闻鼻烟只不过嗅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并不点火冒烟,将毒雾深入肺腑熏染内脏。其次闻鼻烟时谁爱闻谁抹在自己鼻孔下边,自得其乐。不爱闻的人哪怕近在咫尺也呛不着熏不着,如果打喷嚏时再用手帕捂紧鼻口,那就毫无污染环境的弊端。鼻烟自从明朝万历九年被利玛窦带进中国,到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朝野上下皆嗜鼻烟。那时,不会闻鼻烟的人大概就像今天不会跳迪斯科那样要被人视作老憨。康熙皇帝到南京时,西洋传教士敬献多种方物,他全部回赏了洋人。只把“SNUFF”收了下来。有学问的人说这几个洋字码儿,就是“鼻烟”。看过乾隆庚辰本《过录脂评石头记》的人也会记得,晴雯感冒之后,头昏鼻塞,宝玉命麝月给她拿了西洋鼻烟来嗅过,痛打几个喷嚏,通了关窍,这才痊愈!纸烟也盛行了多年,它可曾有过鼻烟这样显贵的身份、光辉的业绩? -
四世同堂(上下)
《四世同堂(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
北京,1912
这本书写的是世相(社会小说),但探寻的依然是从古至今的知识分子之寄托: 这个社会为何会堕落,而且还将堕落下去? 理想的社会到底在哪里? ——陈均 ------------------------------------------------------------------------- 一位奇人 ◎作者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作品曾被私人收购、焚毁,成为民间禁书史上奇观 一本奇书 ◎首部翔实记录旗人命运的长篇京味小说,一段民国版“茶花女”的爱情奇遇 一部奇史 ◎真切细腻再现百年前老北京社会风貌,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改变中国的心路历程 ------------------------------------------------------------------------- 满族青年宁伯雍留学日本六年,回国后遇上辛亥革命,听说老同学在前门外经营《大华日报》,便去求职,成为记者。 从京郊到城里后,宁伯雍看到了一个日益变化的北京城。他在龙泉寺认识了梆子小花旦白牡丹,并与沛上逸民等人组织团体捧白牡丹。从此白牡丹渐渐走红,后被维二爷独占,厌弃宁伯雍等人。宁伯雍又认识了妓女秀卿。秀卿对高官富商冷眼冷语,对宁伯雍却另眼相待,两人渐生情愫。秀卿不幸患病,临死前将母亲和弟弟托付给宁伯雍…… -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
北京的红尘旧梦
北京是一座占老的剧院,台上戏码转换不迭,有华丽的出场,也少不了沧桑与飘零…… 那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里的陈迹残影,平和之中带有诗意,雍容之中包含智慧,温和之中积蓄着狂放与炽热——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先辈的人性历练、社会写照,而那个时代更有着令我们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 读《北京的红尘旧梦》,偷得浮生半日闲,与作者一道,沉入北京红尘旧梦——游关汉卿的元大都,纳兰性德的王府,观八国联军劫后赛金花的北京,看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与蔡锷小凤仙成千古知己,同林徽因、梁思成伤吊古城的消逝;老北大与新青年,京剧与旗袍。。。。。。北京在你的眼中,你在谁的眼中? -
Midnight in Peking
On a frozen night in Peking, in January 1937, British teenager Pamela Werner was brutally murdered, her body dumped in one of the Chinese capital’s ancient alleyways. Her killer escaped justice, disappearing into the chaos of World War II and Japanese invasion—until now. It was a murder that shocked Peking society, and became an instant tabloid sensation. The body of British teenager Pamela Werner was dumped in an alleyway beneath Fox Tower outside the capital’s Legation Quarter, her heart removed and her body mutilated. Fear and rumour spread through a close‐knit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lready made nervous by Japanese troops, poised to invade. Pamela was an ordinary teenager—a Tientsin Grammar School pupil, she played netball and enjoyed ice‐skating with friends at the French Club. British and Chinese detectives followed a wide range of leads, first discounting theories of Triad mafia rituals, vengeful “fox spirits” of ancient lore and Blue Shirt anti‐Japanese assassination squads. Was it a botched hit by anti‐communist elements? Her body was, after all, discovered close to the home of communist sympathizer and Red Star over China author Edgar Snow, and the young girl bore a resemblance to his wife, Helen Foster Snow. As investigations proceeded, a darker society began to emerge from the shadows of the Peking Badlands, populated with colourful characters such as White Russian brothel manager Mme Leschinsky and Shura, a half‐Korean hermaphrodite and Japanese spy. Suspicions quickly rested on three suspects. Pamela’s father, ETC Werner, was a former British diplomat with a reputation as a difficult and moody man, whose own wife’s death was considered suspicious. Tientsin Grammar School headmaster Mr Yeates was suspected of an improper relationship with Pamela, who boarded at his home; he was bundled quietly out of China in the days following her murder, never to return. And then, there was the shocking discovery that American dentist Dr Prentise was, by night, the leader of a sex club that procured young girls for western men. With the invasion of Japanese troops, however an entire society disappeared for ever. Investigations were halted by World War II, and Pamela Werner’s murder has remained unsolved for more than 70 years. Pursuing the killer through exhaustive research that includes Scotland Yard archives and interviews with surviving relatives of Peking society, historian Paul French brings this tragic tale to a thrilling, unexpected and long overdue conclusion. 1937年1月,一位年轻英籍女士被谋杀,此事震惊了整个北平;随后警方就谋杀事件展开调查,但由于此后战乱不断,调查被迫中断。凶手也一直逍遥法外,直至最近,凶手才最终“浮出水面”。 在这宗离奇的谋杀案75年后,保罗•佛伦奇在《北平一夜》中最终揭秘,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终结的生动画卷。 1937年,19岁的英国女孩帕米拉在天津上国际学校,爸爸是英国驻华外交官,花样年华,男友英俊,美好的人生就在眼前。 1937年一月的一个傍晚,帕米拉计划和朋友吃下午茶、溜冰,回家吃晚饭,但是她的家人再也没有看到她。 她是一个英国外交官的孩子,家住盔甲厂胡同,在北京站东街附近。傍晚时分,她从这个门出来,踏上了不归之路。 路上要途经船板胡同,当时外国妓女主要营生场所(相当于今天的三里屯)。不是八大胡同哟!八大胡同是中国人去的高级娱乐场所,相当于今天的天上人间。帕米拉途经后沟胡同的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冯玉祥曾经在此洗礼,并举办婚礼。这就是她最后的出现的地方——苏州胡同的法国俱乐部附近。 她和朋友喝了茶,滑了冰,可能还和中国的小伙吃了些晚饭。她的尸体第二天早上被发现在东便门角楼下的绿地上。一个早起遛鸟的老人报了警。她脸上、身上都是刀伤,肋骨外翻,心、肺都不见了,她的女性生殖器也被阉割了。尸体的惨象震惊了整个社会。 1937年的北平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活跃着各类角色。中国人杀的?外国人杀的?情杀?仇杀?劫杀?反日?反共?错杀? 当时北平最好的侦探和英国派到中国的最好的侦探Dennis联手破案。1937年,破案的技术条件很低,不能判断血型,不能做DNA鉴定,连第一犯罪现场都没有找到。 虽然两国政府都说随便找个中国人顶罪吧!但是这两个侦探非常有良知,最后锁定的嫌疑犯都是外国人。两人也结成了终身好友。 嫌犯一:她的父亲:性格古怪的英国外交官,老婆死的不明不白。 嫌犯二:她的校长:她的语言学校的校长,被传和这个小姑娘有不正当关系。凶杀案后,他立即被遣送回国,而且被要求终身不得从事教育行业。 嫌犯三:美国牙医:公开身份是牙医,实际上运营着一个外国妓女俱乐部。后来因为心脏病突死在北京的街头。 还有一种说法呦!斯诺一家就住在帕米拉家旁边,斯诺正在写《红星照耀中国》,帕米拉和斯诺夫人打扮体型都很像。斯诺怀疑是中统本想暗杀斯诺夫人,但是找错对象了。 1937年的北平动荡不安,日本的入侵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这个凶杀案也就不了了之。三个嫌疑犯背负着世人的怀疑,却无力洗涮,最后相继去世。 70年后的今天,历史学家Paul French历经5年,采访了7位当时的见证者,找到150页当时的侦探笔记,结合历史资料,终于揭开了这个凶杀案的谜底。 这个凶手他住在东交民巷里,房子至今还矗立在小巷中,见证着这段被堙没的历史。 -
十个人的北京城
城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历史。对于拥有850年历史的北京城,近现代史只是其中的篇章,但因为有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鲁迅与老舍等文化大家活跃其中,便牵出城与人之间深深浅浅的情缘。北京是蔡元培培育自由、民主学风的城市,也是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地方。是康有为壮志理想的失意地,也是徐志摩爱情的追寻地。平静的太平湖,接纳了老舍先生无法释怀的一腔委屈;但消失的城墙却只能陡增梁思成先生的扼腕叹息。读一代大家与北京的故事,既是读城市的历史,也是读一个城市的心灵史。 -
北京镜鉴记
《北京镜鉴记》主要内容:故老相传,北京城有七大邪地:高梁桥、北新桥、积水潭、铸钟场,八宝山……邪地究竟邪在何处?为什么它们会成为传说中的禁区,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邪地呢? 从春秋时代的燕国首都蓟城开始,北京拥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相传,这里原本叫做“苦海幽州”,地下无数海眼,潜伏着作怪的孽龙。因此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辽、金、元、明、清——都会设置重重镇压之法以稳定都城根基。这些民间传说根源何在?是否真有苦海,孽龙又何所指呢? 明朝永乐四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以备不日迁都于此。詹事府左司直郎刘鉴受命从南京来到北京公干,在一系列奇特的际遇中,开始掀开古老都城的神秘面纱…… -
北京纪事 北京纪游
本书作者是一个日本和尚,他在1873年来到北京,居住生活了将近一年。本书详细记录了他在北京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在他笔下,粗鄙的脚夫,店铺老板、伙计,赶考的举子,生计艰难的书生,喇嘛和尚等各色小人物,寺庙、钱币、风俗、日用等生活侧面,描绘了一幅逼真的社会生活画卷。在这方面,本书比中国人自己写的《燕京岁时记》还要早20多年。同时,本书还反映了近代中日佛教恢复交流的最初状况,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
午夜北平
《午夜北平: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内容简介:1937年1月,一位年轻英籍少女——英国外交官19岁的女儿被谋杀,此事震惊了整个北平;中英警方随即开展了调查,但因随后战乱延绵和双方当局的阻挠,案件的侦破不断被搁置,最后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直到如今。75年后,历史学家保罗•法兰奇辗转中外,翻阅了所有的案卷,走访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为这一桩当时被否定的神秘案件最终揭秘,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终结。一桩悬而未决的谋杀案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更让一个罪恶与光辉并存的奇幻般的时代重现于读者眼前。 -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问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列祖国深深的热爱。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
侠隐
旅美作家张北海几十年来围绕着纽约、北京这两个城市写作。他的“粉丝”中不乏文化名人: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陈丹青、张大春、骆以军…… 《侠隐》讲述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而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悠悠然地过着。庙会、堂会依循旧例;东城、西城一如往日。人情冷暖、旧京风华扑面而来。然而卢沟桥一声枪响,北平淹没在战争烟尘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