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
妇女与社会
本次所选十二篇论文,在时间上含括自两周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而半数则集中在明清以下,一方面编者尽量涵盖整个历史时期,尝试呈现各时代妇女史的成果,另方面近年来明清史学界著重新史料与新视野的气氛也表现在妇女史的研究上。这二十篇论文中,除两篇在1991年出版之外,其余皆为近十年内发表者,其中甚至有三篇是2003年的著作。这并非编者喜新厌旧,而是最近十年来台湾的妇女史研究蓬勃发展,视角新颖而佳作如林。十二篇之中,两篇出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三篇出自《新史学》杂志、三篇出自《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也大都反映了较常登载中国妇女史相关论文的刊物情况。 -
制度与国家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书选录了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总目的顺序是依时代先后排列,但从内容来说,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和军事制度三个层面。这些论文的出版时间,除了劳干的文章是在1945年发表而略早于本论业所订“五十年来”的界限之外,其余都是半世纪内的作品。劳干为秦汉史史家,尤精于汉简的校读考释,他著作等身,这半世纪来的作品多到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我们仍然加以选录,是著眼于《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一文,对于半世纪来台湾史学界的中国制度史研究,有著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是本书的选录标准之一。 以政治制度的研究来说,本书共计选录五篇论文,佔篇幅之半,主要考虑是这个领域不论从中国史学传统,或从二十世纪史学研究的重心来看,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五篇论文的篇幅都很长,它们也都著重史料的蒐集和分析,一方面反映台湾史学过去半个世纪内重视史料的一个现象,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论文或多或少都参酌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可以提供历史研究者参考和讨论。 -
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经济史或中国社会政治史曾是台湾过去五十年史学研究比较热衷的课题之一。社会变迁是其中的一个子题。要说明这个子题,不能不先说说社会经济史或政治社会史研究的大脈络。大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不以马克思理论为框架,也比较不再关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期间所争议的生产方式、阶级竞争、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性质等议题。这一方面是从大陆来到台湾的老一辈学者,在立场上绝大多数反对马克思或倾向于从史材料入手,不套用现成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实环境不允许学者自由接触和发表与马克思理论同调的著作和意见,总有的论战议题几乎不可能在台延续。 第二,由此形成的理论空白,六七十年代以从,在相当大程度上由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理论以及若干日本学者的学说来填补,研究方向比较集中到所谓的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功能、阶层化现象、社会流动和变迁等等问题上。 第三,在材料上,文献与出土材料结合,不再偏重传统文献。1987年解除戒严以前,台湾学者一般少有机会接触到1949年以后中国新出土的文物和相同的研究。探讨社会史多继续在传统文献中打转。 第四、像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那样从理论出发,综论中国古代社会的通贯性著作不再出现,而偏向于较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不同时代、地域、阶层里的社会现象,也推展出较多和社会相同新领域的研究。探索这些新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多源自近年流行的文化史、与过去社会史种类似问题的讨论已大不相同。 本册前半部前辈学者较多,后半部青壮辈学者较多,也展现出较多新的议题和多亲的风貌。 -
礼俗与宗教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
政治与权力
“政治”的核心概念是“权力”,广义的“政治”,可以遍及历史文明中的每一面向。性别关系中有“政治”,家庭伦理中有“政治”,知识领域中有“政治”,经济事务中有“政治”……,凡是由权力逻辑出发,在思维与行动中的判断与操作,都可以广义的“政治”看待当然,如果把“政治”的定义如此放松,由此界定“政治史”的范畴,那也未免太泛滥无所归了。 本书揭露的是帝制中国初期政治秩序如何建立的重大课题,而作者特别著意于帝国政治秩序的建立与思想这间的关系,这套思想,在汉代中期以后是儒学。而儒不经典,却是缘于封建体制的记录、摹写与内在创新,如何与青睐于它的帝国政治秩序的接标?帝国政治秩序的核心是“皇帝”角色的出现与新君臣关系的建构,因此,经典中的封建君臣伦理如何能有效转化为现实政治中的帝国君臣伦理?这四个层次,层层相因,丝丝入扣,作者选择以“为旧君服”的古典概念。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