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江西

  • 江西

    作者:《华夏地理》杂志社

    《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是“华夏地理系列丛书”——国宝中国的一辑。《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目前国宝中国系列有四种图书,分别聚焦江西、山西、四川和西藏,计划于年内出版。本专辑聚焦于江西省。 宋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江西的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知名文人数量一直居于全国之首,清末民国以来,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江西逐渐落后,但江西保留了大量宋元以来与文化、教育、宗教有关的建筑。所以可以说,要看宋元到江西。本书拟通过对江西佛教、道教、堪舆、文学以及江西的古村落等几个方面的描述,展现江西的文化风貌。
  • 中国乡村的基督教

    作者:[美]史维东(Alan Richard

    《中国乡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省的冲突和适应》作者史维东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撷取了“教案”这一晚清中国社会最为敏感而且频繁发生的事件与关注重点,并针对以往研究者注重城市“教案”研究而忽略乡村地区的不足,对基督教在中国乡村地区的生存、发展及其在地方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乡村教案的本质内容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和透彻分析,尤其是通过对《教务教案档》中材料的梳理,揭示江西市镇和乡村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之间丰富多变的的各种关系,努力还原一个处于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中的晚清地方社会。作者通过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与以往研究者截然不同的结论,城市中的“教案”大都由地方精英主导,但在乡村地区绝大部分所谓的“教案”和基督教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个人或家庭纠纷、贫困以及日常的疏远也成为冲突的缘由;基督教徒并未脱离地方社会而聚居,江西乡村地区的天主教徒恰恰是仍然融入其生活的地方社会的;引起民教冲突的原因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的日常矛盾,而并非宗教问题;而且这些乡村冲突最终大部分都得到和平解决。《中国乡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省的冲突和适应》中对清末江西地方社会生活多有鲜活描绘,读来饶有趣味。
  • 乡村社会中的革命

    作者:陈德军

    “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者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假如没有“敌人”,或者纯粹只是某个人的私敌,那么,革命的发生就没有社会和历史的合理依据,革命组织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契机和必要。中国土地革命的领导人是怎样构建“敌人”的呢?他们对“敌人”的确认方式又是怎样有别于传统的造反者的呢?作者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对象探讨了这一话题,该根据地以其缔造者方志敏而著称。作者采用关注微观行动机制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方法,详尽地解析了革命者是如何一步步利用、引导、转化、重构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的“敌人意识”,为革命目标服务的;并对那种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并以对政策的分析评价为主的主流研究方式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挑战。
  • “贼”“民”之间

    作者:黄志繁

    本书试图通过重构12—18世纪长达六百年间赣南山区的地方动乱与社会变迁历史,展现中国历史上地方动乱及其引起社会变迁之图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上“动乱”的理解,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社会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目录: 丛书总序 走向历史现场 陈春声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范式转换:地方动乱与传统社会变迁 第二节 地理与人文:作为区域的赣南 第二章 烟瘴之地,土豪与王朝变迁 第一节 烟瘴之地、好讼之民与贩盐之贼 第二节 土豪、隅官与保伍法 第三节 峒寇:盆地开发与王朝教化 第四节 边界的模糊:文天祥抗元与“畲贼” 第三章 山区开发、盗贼救化 第一节 元明之际地方社会的分化 第二节 山区开发、流民问题与社会动乱 第三节 剿与抚:边界山区社会秩序的变动 第四节 江右王门、风水与科举 第四章 流民、土著与国家认同 第一节 流民问题与生态危机 第二节 地域社会变革与租佃关系 第三节 户籍与科举 第四节 宗族与国家认同 第五章 个案的考察:宋至清初前地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作为王朝话语与生态变迁的“地方动乱” 第二节 动乱与社会变迁:对“大一统”中国的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