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神学
-
当代政治神学文选
《当代政治神学文选》内容简介:由于不可能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一问题,我认为教会今天应采取与它在1933年至1945年之间相反的行动,即应该默默地远离现在的冲突,在必要时机前保存好自己的实力,冷静地旁观,是否再一次发生了严重的情况,是否要求它站出来说话。如果属灵危机确实发展成了1933年至1945年时的那种状况——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种状况可能会从什么方向出现——那么,具体回答这一状况的要求,就会在我们中间产生,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然后我们应当为反对谁或支持谁作证,以及我们是否应当为这种新的紧迫情况,作好准备并如何准备,届时将会很清楚。因此,有些事将更为迫切,而不是你要我宣布的这些永恒的真理。在我看来,我们应从“巴门宣言”(Declaration of Barmen)第一款,而不是从你对“全权主义”的否定的看法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
俗世中的上帝
当现代世界诞生时,有三位善良的神仙带来了它们的祝福。第一位祝福这个小孩个体主义的自由,第二位祝福社会公义,第三位祝福富裕。可是有一天晚上来了一位邪恶的神仙,他说:“这三个祝福中只有两个可以实现。”西方的现代社会选择了个体主义的自由和富裕,东方的现代社会选择了社会公义和富裕。然而哲学家和神学家为他们的理想社会选择了个体主义的自由和社会公义,因此永远无法达到富裕的境界。 -
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
《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分为主题研讨、研究论文和述评三部分,内容包括:“施米特论政治的正当性——从《政治的概念》到《政治的神学》”,“政治的概念”,“施米特《政治的概念》评注 ”等。 -
现代人及其敌人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政治系?应当设在法学院还是文学院?对此我们或许只能回答,政治哲学既不可能囿于一个学科,更难以简化为一个专业,因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 本书重温了宪法学家、政治神学家施米特对现代性政治原则的批判,充分论证和认识了当今社会政治正当性的状况。 -
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
本书是在神义论(theodicy)和“无中生有”的创世论(Creation ex nihilo)语境中对社会契约论的考察。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梳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宇宙论,揭示出希腊宇宙论的共同特征及其神义论的辩护主题(恶)和辩护方式(审美);第二章以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为个案,考察其审美的神义论与希腊宇宙论之间的关联;第三章则以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唯意志论神学家邓・司各特为个案线索,尝试提出一种基督教的非教会、非末世信仰导向的仅有尘世制度旨趣的非审美的神义论;第四章探究社会契约论的问题意识及其应对方案以及其与神义论和创世论之间的关系。 -
柏拉图与神话之镜
《柏拉图与神话之镜:从黄金时代到大西岛》主要内容:《柏拉图九卷集》是有记载的柏拉图全集最早的编辑体例,相传由亚历山大时期的语文学家、皇帝的政治顾问忒拉绪洛斯编订,按占希腊悲剧的演出结构方式将柏拉图所有作品编成九卷,每卷四部(对话作品35篇,书简集1种,共36部)。1513年,意大利出版家Aldus出版柏拉图全集,史称西方近代印制柏拉图全集的开端,遵循的仍是忒拉绪洛斯的体例。《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四十三篇(36篇+托名作品7篇),篇序从忒拉绪洛斯的“九卷集”。 -
夭折的上帝
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马克·里拉始终强调理智的清澄,他一贯坚持的反知性暴政态度在本书中成为一条隐含的线索,而明线则是通过剖析西方持续了四百年的政教论战来研究政治神学的逻辑。这段历史讲述的是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对基督教政治神学悠久传统的违抗,以及随后的现代思想家对那些早期现代思想家的违抗,后者促发了政治神学的复兴。这些思想家发现他们自己参与了一场更大的思想斗争——关于政治的要求、神的主张,直至人的本性。 在这里重构的故事将会提醒我们,现今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选择并非介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或西方和“其他地区”之间,而是介于两种丰要思想传统之间,即,两种面对人类状况的方式。 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那些选项,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并承受自己选择的后果。这就是人类的状况。 ——马克·里拉 -
The King's Two Bodies
In 1957 Ernst Kantorowicz published a book that would be the guide for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through the arcane mysteries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logy. In The King's Two Bodies, Kantorowicz traces the historical problem posed by the "King's two bodies"--the body politic and the body natural--back to the Middle Ages and demonstrates, by placing the concept in its proper setting of mediev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eory, how the early-modern Western monarchies gradually began to develop a "political theology." The king's natural body has physical attributes, suffers, and dies, naturally, as do all humans; but the king's other body, the spiritual body, transcends the earthly and serves as a symbol of his office as majesty with the divine right to rule. The notion of the two bodies allowed for the continuity of monarchy even when the monarch died, as summed up in the formulation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Bringing together liturgical works, images, and polemical material, The King's Two Bodies explores the long Christian past behind this "political theology." It provides a subtle history of how commonwealths developed symbolic means for establishing their sovereignty and, with such means, began to establish early forms of the nation-state. Kantorowicz fled Nazi Germany in 1938, after refusing to sign a Nazi loyalty oath, and 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once again refused to sign an oath of allegiance, this one designed to identify Communist Party sympathizers. He resigned as a result of the controversy and moved to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where he remained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and where he wrote The King's Two Bodies.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