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数术

  • 奇门精粹

    作者:郑同

    《奇门精粹-奇门遁甲典籍大全》讲述了:奇门遁甲为三式之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古为兵家的必修之课。相传古代军事家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澡等皆善此术,但民间流传甚少。此术博大精深,不仅可应用于军事、政治方面,还可以用于经济管理、市场预测等方面。当前,国内外对此术的研究和应用颇为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奇门精粹》内容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的《遁甲演义》、《古今图书集成》所收的《奇门遁甲大全》和《日家奇门》以及难得一见的《奇门遁甲元灵经》等文献,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奇门遁甲的最重要的典籍,既司以满足研究者的使用,更值得爱好者收藏传世。
  • 中国数术学纲要

    作者:陈维辉

    中国数术学纲要  本书叙述中国数术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把音律、历法、星象、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科学。
  • 数与数术札记

    作者:俞晓群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数”的颇有特色的学术著作。说它颇有特色,不仅因其体例别致,独具一格;而且由于内容赅博,征引富赡,具有比较浓郁的人文色彩和鲜明的哲理性、社会性。   数,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在一般的意义上,它只有算数事物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人类出于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和主观愿望的需要,逐渐赋予了数以许多新的含义、新的功能,并以一种极度简洁的方式表现其丰富的内蕴,使之进入神秘的范畴,以至成为“东方神秘主义”的渊薮。从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发展到“数文化”,名则一也,而内涵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毋庸讳言,数术所涉及的并非或者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内涵,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今天,被称为东方神秘主义的“中国数”,已经成为一个博大的文化体系,这既体现了东方文明古国历史的悠久,也反映出它的文化积淀的完整性。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系统研究者甚少;因此,《数与数术札记》在这方面的开辟之功,是值得嘉许的。
  • 数术

    作者:王浩 撰文

    本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研究数术的专著,而只是从纷繁复杂的数术形态中选取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话题来予以介绍;希望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使读者对数术的基本观念和操作行为,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说神秘的数术世界是一处景点丰富而又迷人的游览胜地,那么本书充其量只是一本入门的导游手册而忆。好了,应该开始我们的旅行了,让我们先从那渺远的蛮荒时代出发吧……
  • 中国古代术数全书

    作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术数全书》包括: 《沈氏玄空学》(清)沈竹礽著;李非校译,2005,752页。本书系风水学中的名著,为玄空风水学派在中国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兼收了近代港台风水名家对此书的见解; 《六壬神课大全:金口诀·鬼撮脚·神定经?》夏炜,红峰点校,1995; 《神相全书》朱国照编,1994; 《渊海子平》曹贵生,方兴康编著,1994.3,368页。本书凡5卷,内容有“论阴阳·五行相生与制约”、论各种格局、“论六亲·小儿、女命、性情”等; 《滴天髓》(宋)京图原著,(明)刘基注,(清)任铁樵 疏; 等品种。该系列书籍都使用了同一ISBN。
  • 发现古脉

    作者:李建民

    本书探讨古典医学中经脉学说的源起。所研究的期间是自战国迄于西汉末,正值医学知识体系从众说纷纭渐趋统一的时代。传统对经脉观念缘起的解释,大致是认为与针灸术有密切关系。始初先民由经验认知刺激个别腧穴有疗病的功效。九针等工具的出现使腧穴位置与主治功效得以确立,遂能依主治性能归纳成经络体系,乃由点而线累积而成。近年新出土的脉书与医史文物显示这样的解释已面,陆修正的必要。本书即欲爬梳上古经脉学说的源流,并探讨当时刚出现与脉学相关的新技术、新工具,以及新身体观。笔者将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何类文献?此一概念纯属医学范畴吗?曾与哪些医疗技术结合?又是否可能与论脉时无所不在的数术之学割离?最后,新工具在脉学体系化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发现,脉是传统中国医学最关键的概念,但最初脉学并非医者所独擅。此外在周、秦之时也有燕齐、秦蜀、荆楚等三派地域之别,可谓百花齐放。种种脉学著作在多系并存的情形之下,又都透过依托、密传以及文本叠压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更重要的是,脉学的大传统随着不同时代又各有显著特色。笔者将上古脉学史分析为“王官”、“方者”,以及“医经”三个时代,并以此架构阐述脉学的发展。 我将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称为数术化的程序。易言之,它从一些零散的医学经验跃升为体系性的学问的过程,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概念之上的。脉概念的萌发延续了两种人体的知识,医者由人体多处搏动之处“脉诊”逐步延伸为脉循行的最初路线;此外由刮除体表脓血的“启脉 ”技术的经验,类推出伏行体内有脉。这就是后世所谓“经脉”概念的雏形。而将这些经验理论化是依赖数术及天人感应,随着规律性天文知识的成熟,王官时代的人们也相信脉在人体的流注也一定有相应的宇宙秩序。方者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体观以身按验,在身体模拟天地运行的过程,发展出导引、行气等新的技术。他们认为,人体的气与天道宇宙的规律一样,随着时间与方位之别而有盛衰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可以用阴阳、五行、干支等符号表述,甚至于推算或预测。本书称此为“数术的身体观”。从此再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宇宙形式,这个宇宙有固定的循环方向;循环动力的来源被认为是与某个脏器有关;同时,由观察循环的周期与强弱可以推知整体运行是否正常。所谓脉,正是人体宇宙循环的轨道,有如天体、水道运行的路径。也有如天官可由灾异推知天体的失序,都水可由泛滥察知水道的郁滞,医者也可以用脉象失常来诊断人体的疾病。所以脉的概念是这个新身体观的核心,是“所以能决死生”的基准。这个身体观成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今日对于经脉体系的认知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已有差异,这个差异不但是因为气、阴阳、五行、感应等个别概念的变化,更是由于整个数术宇宙论的崩溃。宇宙论概念的崩溃也致使现代人的身体经验产生变化。我们今日溯源这个无法目验、亦不能以现代解剖学解释的脉,其意义在于提供另外一种了解生命或人体的范式。 此外,笔者认为针灸疗法与脉学有密切关系。今日讨论脉的发现与产生,往往太重视针具的角色。针灸疗法从刺经到刺穴的转变,无疑与工具的进步有关。但那已是在脉学体系化较晚的下一个阶段。针具的进化导致腧穴性质与位置的确定,对于脉从独立演变至经不离穴的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