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萨特

  • 百年萨特

    作者:黄忠晶

    他逆历史而动,是这种悠久的道德主义传统在20世纪的继承人,虽然他那固执、纯粹、刻板以及感情用事的人道主义,很难战胜当今世界众多的丑恶现象,但在反对不择手段的权变家以及实用主义对金钱的崇拜上,他那顽强的拒绝态度反而对我们时代的道德行为的存在做了重新肯定。 如果您想要了解萨特的思想、艺术,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读萨特的全部著作,那么不妨读一读本书。萨特的作品汗牛充栋,本书以传记的形式深入浅出,但却内容完整地介绍了萨特其人、其书、其学说等。 我第一次看萨特的作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第一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句话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本书力求做到所有陈述的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没有确实的根据,则不使用肯定的语言,而宁可存疑;在事实材料发生冲突时,要作细致辨析,确定真伪。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主观的真实。“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它说明什么问题?它在萨特人生道路上占据多大分量?它是如何发生的?当问题进入这一层次时,答案应该不是一个,可能有多种阐释。传记要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作者还得在总体上把握事实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它应有的缘由、地位和意义来。 所以萨特说,他为福楼拜写的传记也可称为“真实的小说”;之所以说是真实的,不仅客观事实是真实的,而且通过作者主观努力,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状况、活动等;之所以说是小说,是因为这种真实包含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创造性,也可以说具有“虚构”的成分。人们通常认为虚构就是假的、不真实的,而真实就是没有任何想象和虚构的东西。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仅有一些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形成一本好的传记;这些事实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是抽象的,因为它们产生时并非是这样一些孤零零的、互不相干的东西,它们应有的意义并没有通过作者的研究和想象工夫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写萨特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年,各大部分都标有年代期间,但读者会发现,每一部分并非是严格限定在记述这一期间发生的事情,而是力求对那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分析和阐释。例如在写童年部分发生的事情时,会较多地谈到它对萨特成年后的影响;在分析成年期间发生的某事时,也可能回溯到他童年的境况;等等。应该说,要搜集、掌握关于萨特的大量客观事实材料固然不易,要做到总体化地把握萨特这个人,或者说达到关于他的“想象的真实”或“真实的想象”尤为困难。实际上后一种探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总之,这本关于萨特的传记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客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第二,总体化:通过想象工夫将客观事实材料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真实的总体,再现萨特这个人;第三,生动:在语言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传神,读起来不觉得费劲。 作者写完一部作品,这作品并没有最后完成,它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共鸣和认可;读者才是它的最终完成者。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啰嗦了。欢迎读者朋友进入这部作品,并期待着你们的评判。
  • 萨特传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萨特传,ISBN:978780579737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黄忠晶译
  • 第二性波伏瓦

    作者:(法)克罗蒂娜·蒙泰伊

    西蒙娜·德·波伏瓦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女文学家,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她的传记记录了20世纪的历史风云,她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她的两部重要论著揭示了妇女和老年人的生存状况。除了作品之外,她还坚持不懈地与非正义、种族主义、禁忌、战争、折磨作斗争,唤起民众的意识。她的代表作《第二星》今天仍然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妇女的生存状况。能这样改变同时代人生活的女哲学家,在历史上异常罕见。 1970年,62岁的波伏瓦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参加了“法国妇女解放运动”旨在打破社会禁忌、改变社会的活动。她与被她昵称为“女孩们”的年轻的女权主义者在一起,焕发了青春。 本书作者克里蒂娜·蒙泰伊曾有幸成为波伏瓦最好的朋友之一,她通过50个精彩的故事,讲述了波伏瓦从幼年到1986年去世的一生,刻画了一个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自由的女性的形象。 “是的,我们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她曾说。这也正是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一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充满传奇的一生,我们必须永远感谢她。
  • 波伏娃:激荡的一生

    作者:(法)弗朗西斯,(法)贡蒂埃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86年4月14日逝世。二十多年之后,虽然她的作品和她的个人生活始终备受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20世纪法国作家中的大师级人物。她的显赫声名,缘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一名存在主义学者在文学界与思想 界所拥有的卓著成就,而且,她又是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 本书是一部全面的波伏娃传记作品,内容大致分为儿时贫困时代、少年学习时代、青年创作时代、中年辉煌时代和老年“影响社会”时代,记录了波伏娃一生生活、感情、思想、创作等方面的种种历程,再现了她叛逆和传奇的一生。她和萨特“奇特的爱情”也是故事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二人的关系中,不断地有他或她的情人加入进来,在充满嫉妒、怨恨、厌倦的混乱状态中凸显了波伏娃—萨特组合的实质——思想高于爱情,对这些事情的讲述也揭示了波伏娃作为女性所具有的多情、 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这部作品也是波伏娃生前唯一认可的传记,资料分别来自传主的作品、与传主的访谈对话录,以及晚近发现的珍稀信件。“在涉及具体的事实时,激动不是理由。”波伏娃接受作者采访时作如是说。由此,就内容的真实性和材料的新鲜感而言,这部传记有独特的优势,可信而可读。
  • 萨特小说集(上下)

    作者:让-保罗・萨特

    伟大的思想家萨特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其中《厌恶》(1938)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他通过主人公――一个知识分子单身汉安东纳・洛根丁,细腻地描写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心感受,表现了萨特本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长篇三部曲《自由之路》,第一部《理智之年》和第二部《延缓》都发表于1945年,第三部《心灵之死》发表于1949年。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萨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初期的岁月为背景,通过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选择,揭示他的“自由选择”的哲学主张的积极意义。《文字生涯》(1964)是萨特的自传,萨特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述了他童年的经历,深刻地分析了这不平常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者:(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极大、流传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渗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本书由两篇文章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萨特此文的“目的是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而为它进行辩护”。同时指出它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澄清了各种无意的误解和恶意的歪曲。后篇发表于1980年萨特去世前不认,在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注:【ISBN】7-5327-0004-6
  • 萨特精选集(上下)

    作者:(法)萨特

    《萨特精选集(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萨特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文学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了法国以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恶心》,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 《萨特精选集(套装上下册)》除收录了他的小说《恶心》外,还有《墙》《艾罗斯特拉特》等小说,以及戏剧《苍蝇》《隔离审讯》等。
  • 存在与虚无

    作者:[法] 萨特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 萨特文集(1-7卷)

    作者:萨特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如萨特的成名作《恶心》、《墙》、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恶心》第十沈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 萨特读本

    作者:[法]让-保尔·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是什么?我们搁置了他那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而选择了他面向大众发表的一篇较通俗的演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的文学观是什么?我们让最能概括其创作思想的论文《什么是文学?》来回答;萨特的小说,不妨从他的成名作《恶心》和短篇小说《墙》中感受其创意和技巧,戏剧是他的创作中的最受大众欢迎的部分,我们选择了独幕剧《隔离审讯》、《恭顺的妓女》及较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死无葬身之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写得诙谐俏皮,妙趣横生,被认为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成就,自然也在必选之列。这些作品形象地图解了作者的思想学说,在艺术上也各具特色。我们相信,这部篇幅不大的选本,能使不太熟悉萨特的读者获得对二十世纪这位闻名遐迩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作用一个基本的概念。
  • 萨特戏剧集(上下)

    作者:[法]让-保罗·萨特

  • 他人就是地狱

    作者:[法]萨特

    《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醒客悦读)由国内研究法国哲学的学者关群德等翻译,北京大学杜小真教授作序介绍。本书翻译文字准确考究,简练中肯,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风靡,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存在主义提供了可靠的阅读文本。
  • 萨特文集(全八卷)

    作者:(法)萨特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如萨特的成名作《恶心》、《墙》、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恶心》第十沈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目录: 总序 第一卷 小说卷(1) 恶心 墙 文字生涯 第二卷 小说卷(2) 自由之路第一部 不惑之年 第三卷 小说卷(3) 自由之路第二部 缓期执行 第四卷 小说卷(4) 自由之路第三部 痛心疾首 第五卷 戏剧卷(1) 苍蝇 隔离审讯 死无葬身之地 恭顺的妓女 脏手 魔鬼与上帝 第六卷 戏剧卷(2) 涅克拉索夫 阿尔托纳的隐居者 凯恩 附录:萨特谈萨特戏剧 第七卷 文论卷 福克纳的《萨托里斯》 关于多斯·帕索斯和《一九一九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先生与自由 德尼·德·鲁日蒙的《爱情与西方》 关于《喧哗 与骚动》·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 《局外人》的诠释 被捆绑的人 什么是文学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序 《艺术家和他的良心》序 纪德活着 阿尔贝·加缪 关于《家中的低能儿》 七十岁自画像 提倡一种处境剧 铸造神话 布莱希特与古典主义戏剧家 作者,作品与公众 附录 萨特生平、创作年表 第八卷 书信卷
  • 存在与虚无

    作者:[法] 让-保尔·萨特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做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萨特对自由简直是着了魔的,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爆发了,神明对这个人就无能为力了。”这些响亮的口号不难想象在战后,一片价值废墟之上,是如何振聋发惯了。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必须面对他人。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我们的意识多样性。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使我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 《恶心》是萨特最喜爱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萨特突然发现了“恶心”这种人类普遍共有的心情。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一下子被打开了。里面的主人公洛根丁原来对自己的存在、对外部世界没有什么清醒的认识。但突然有一天,他感到浑身不适,开始了恶心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恶心是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荒谬感而生发的生理反应。萨特说,人只要认识自己的存在,就永远会有恶心感。萨特在战争期间有10个月的时间被关押在纳粹贝尔森集中营,他的荒谬、恶心、虚无的体验都是贝尔森给他的。 萨特在战后走出了书斋,积极推行社会主义学说,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改变了萨特的态度。70年代之后,萨特的影响逐渐被福科、德里达等解构主义哲学家代替。
  • 文字生涯

    作者:让-保尔·萨特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作者:(法)萨特

    墙 卧房 艾罗斯特拉特 闺房秘事 一个领袖的童年
  • 恶心

    作者:[法] 让-保罗·萨特

    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 of these days 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