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湾文学
-
一百年漂泊
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将给熟知海峡两岸国共斗争史,却不了解对岸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的大陆读者,带来鲜活的全景式画面: “弘农堂”三合院里祖先从大陆挑过海峡的“唐山石”,象征了家族的血缘根基;日语流利的三叔公“二战”后期被调往上海法院做通译,包裹着台湾被出卖和扭曲的历史;通灵的外公呈现着台湾民间信仰的奇观;奶奶和“稻田里的妈妈”是一个家族能够生存延续的保卫者;能创业、能闯祸的强韧父亲是台湾进入工业时代的弄潮儿;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体验了时代的创痛,同时也领受了历史赐予的经验智慧,他描绘出台湾社会五光十色的世相,和几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磕磕绊绊、摸爬滚打、艰难奋斗的故事,不啻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 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作者企图用故事来显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 “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而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场景,更是值得大陆读者们深思和借鉴。 -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书信 出版》内容简介:有天我走进办公室,痖弦先生手里拿着封信踱到我桌边:“张爱玲来信了。”我没反应过来,只淡淡地“哦”了一声。他诧笑道:“张爱玲啊!”他们通过信,信封上有张爱玲英文落款,所以认出来了,但在我是头一遭,我被点醒般脑门“轰”地一声,那个使命之秘密通道被打开。我接过信急于拆封,痖弦提醒道:“仔细点,连信封都得保持完整,这值得收藏的。”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 书信 出版》中十年通信,我总共收到她十余封信,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能与她对话,也在对话的历程里,不仅亲身参与某些她“出土旧作”正名工作,还有像她生日求证之类的经历,但我们仍处在并时又不并时的状态。 -
邱妙津日記(上下)
「自己一定要寫作,如果不寫作或太久沒寫作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我生活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要寫作。」──邱妙津,1994.01.16 對這一代未及深思愛與死的真諦的文藝青年們來說,《邱妙津日記》提供的,不會是件懷舊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朝聖的座標,以及面對誠實之愛的靈魂練習本... 如果沒有付印,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像一個漸褪的夢,教人無法判清倒底發生過什麼,又是因為什麼而錯愕驚醒。讀著這份日記,我們越來越不能分辨:邱妙津是真正的活過了,抑或真正地被自己從這世上註銷了?一切就是那樣發生過了,所有事件的痕跡卻越發難以被定義,被記憶。在日記中,越是看著她親手埋葬了青春,越是感到青春靈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長夜,她的日記竟像是她自己唯一的商量對象。 彷彿從未有餘波盪漾似的,她去世竟然已經十二年。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所有震驚於她戲劇性死亡的青春靈魂或許曾經想像這個彷彿夠遙遠,夠客觀的時間數字,足夠她們去恢復,去解謎。孰知白駒過隙,還不夠喘上第二口氣。彷彿邱當年無法趕赴的,前景無限的時間尾端,一下子追上來,把一切感受都終結了。時間重新啟動,錯愕也重新啟動:都倒錯了,難道不該是作品先於作者先成為逝者? 這些筆記本,嚴格工整的鉛筆字跡,慎重其事、密密麻麻──何等豐盈而沉重的逝者記憶──這些或將成為她們這一代人最後的手稿。 物傷其類。有一代人註定在進入她日記時感到焦慮而猶豫,甚至被恐懼攫奪,不知道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對這世界,對愛人,對自己,究竟該無情還是多情? 關於一個早夭的作家,這些未帶走的筆記本於她作何意義?無人能料想。在如今這個私密心情身世都逐漸習慣於以鍵盤輸入、網路承載流布的國度,這批遺稿反倒更像是被虛構出來的怪物一般──這也引人遐想猜疑:若邱未死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批手稿而非網誌文章?網路能即時回應(或被打擾)的特性是否有可能為她的死亡帶來一線轉機?若果真如此這批日記手稿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內省深度與純粹? 無法得證。彼時她的心思彷彿已在幽冥之境,一本本筆記本則宛如劫後餘生──是愛的禮物,未竟的生命責任,等待祭司解讀的天國書信。這些日記內容,像一組組求救或告別的密碼,在記憶縫隙間載浮載沉,溫柔地行過情緒幽谷,有時卻也百般嚴厲檢驗著邱自己的藝術志向與餘生。 關於她,意識底層倒底是什麼樣的景觀,十多年來,沒人能看得真切明白;但卻讓人窺看後以為自己會變得強韌,更懂得那些幽微的悲傷。 人們會看到:這批日記經歷的七年期間,激情的星火燒盡,灼痛地熄滅了,繼而籠罩的是更大的黑暗。記憶彷彿鎖入一個透明密封罐,能清楚地被凝視,卻道不出任何感覺。與任何人都毫無關係。 邱妙津去了遙遠的地方──我們卻還在路上。 *GO>邱妙津專輯企劃。 * ●每次上中興號跟爸爸或姊姊揮手,心裡那種不忍,他們哪裡知道他們又要把他們的女兒妹妹送去過什麼樣地獄般的生活。姊姊問我「把自己逐到那麼遠的地方,真的是為了理想嗎」,放逐,真的放逐,我說台北和巴黎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放逐,有家歸不得的放逐。──1990.01.03 ●這世界太寂寞也太冷寞,什麼樣的文章都有,就是沒有談論關於如何活著的東西,文學不就是訴說關於「如何活著」的事。(寫幾本書,有一個人可以愛)。就是這樣,人生只維繫在這個東西之上,其他的很難使人活下去。──1992.05.31 ●爬上去,再利用寫作爬上去,埋頭苦寫,不相信你無法瞭解世界。生命的挫折正好有助於埋頭苦寫,不管世界。──1992.06.26 ●死亡和瘋狂都沒什麼好害怕的,它們只是內心的幻象,我可以用更大的愛克服它們的,儘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與折磨,我還是要述說愛是不滅的。──1995.04.14 ●早從相識之初,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我印象深刻,嚴肅、專心、不被打擾、宛若儀式的完成,無論歷經怎樣的遷徙變動,她總把這些日記帶在身邊,我知道,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她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把驚人的誠實、熱情投洩在這裡。──賴香吟(編者) 目錄 ★1.1989年日記(69篇) ★2.1990年日記(98篇) ★3.1991年日記(90篇) ★4.1992年日記(30篇) ★5.1993年日記(18篇) ★6.1994年日記(40篇) ★7.1995年日記(58篇) -
奇来后书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
文學江湖
自二○○五年《關山奪路》出版後,大家引頸企盼的第四部回憶錄----《文學江湖》終於出爐了。隱地說:「鼎公的書,從一九四九寫到一九七八年,將近三十年的時光,正是我的鼎盛年華,他把我的時代拉回來,不同的是我在地上走,他彷彿走在地層下……我在他書中因此看到了更深層冷酷的世界。」 2009.03.15 中國時報「書人物」:《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4部曲完工 (記者林欣誼) 4部回憶錄共寫了17年,這位後生晚輩心目中文學成就與一生經歷均不凡的資深作家,他的人生就是歷史,而他的歷史,也是文學。 王鼎鈞寫回憶錄,一寫寫了17年。17年來,他人在紐約,回憶之筆從大陸江山細細追索到台灣──《昨天的雲》寫山東故鄉幼年;《怒目少年》著墨抗戰時的流亡學生經歷;《關山奪路》則寫內戰遭遇;台灣卅年生活,因篇幅所限只取「文學」 來寫,輯成《文學江湖》(以上皆爾雅)近日出版。 自1978年移居美國至今30年,這段生涯卻沒有在4部曲的範圍內。王鼎鈞篤定地說:「我不想再寫了。當年離開中國大陸,踏上基隆碼頭,我的感覺像再生;後來移民出國,走進美國海關,我的感覺像死亡。」再追問,王鼎鈞卻不答了,一如他筆談寫下的文字,簡省精準,字字留有餘味。 受胡適影響 小人物也能寫傳 王鼎鈞已高齡84,寫作生涯逾60年,散文境界臻於化境,是許多後輩創作者心中景仰的名家大師。從雋永的散文到闡述哲理的人生三書,王鼎鈞自謙:「我是職業作家,這個也寫,那個也寫,被動的成分居多。」但45歲後,他爭取自主:「《碎硫璃》近似『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左心房漩渦》如一場熱病。晚年出了詩集,我好像70多歲生了個孩子,很高興、也很窘。」 一度王鼎鈞也想寫長篇小說,題目都想好叫「遺囑」,講台北一個外省老翁,把一肚子想說的話寫下來,留給還沒長大的小孫子看。後來,寫小說的因緣未到,王鼎鈞又謙「我只能寫出很壞的小說」,於是改用回憶錄的體裁負載今生的閱歷和思考。 「我幼時讀沈從文的自傳就有了『效顰』之心,後來讀到胡適主張小人物寫自傳,受到更大的鼓舞。」他自述寫回憶錄的心情是「與人分享」,還以「珍珠不是蚌的私產」這句話勸朋友寫,打動了好幾個人。 少小離家 回憶是為了忘記 王鼎鈞14歲起離家、離鄉,24歲離開大陸來台,「疏離失根的感覺已非一日,那是我今生感情的一部分。」但回憶一生,不是一揮而就的工程,如《關山奪路》寫了整整10年,《文學江湖》也花了4年,他說:「我就像畫油畫,一面畫一面修改,有時找到新資料,要改動,有時換句法,調整穠淡疏密。因為牽髮動體,有時為了加一段,要修改全篇。」而《文學江湖》則是遭遇最複雜、撞擊力最大,因而最難寫的一部。 回憶往事,面對的除了自己,還有讀者嗎?鼎公豁然回答:「夜鶯唱歌,怎能確定唱給誰聽,山花盛開,怎能預期開給誰看。我寫給一切人看,沒設任何前提,我不選擇讀者,讀者選擇我。」 讀這4部曲,最好在桌邊放上一杯熱茶,隨著煙霧冉冉飄升,靜靜地、慢慢地讀,因為鋪展眼前的是一部格局廣闊的歷史,顯現的是一位老者的智慧。「寫回憶錄不能只寫自己,要寫出眾人的因緣。」王鼎鈞說:「我很想以當年的我表現當年,但我做不到,我只能以今日之我詮釋昔日之我。」 歷史如雲,他抬頭看過 記憶從來不是問題,而是需要多大的節制──儘管記憶猶新,加上筆記、剪報、上網、圖書館以及買下的五、六百本書,下筆時如臨其境,但王鼎鈞很自覺:「我不能把文學作品弄成我個人的紀念冊?」同時又帶著無限蒼涼:「寫回憶錄是為了忘記,彷彿自焚的過程。」 在王鼎鈞的言談之中,這層滄桑之感總是淡淡縈繞,他曾說:「內戰結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經破碎。」《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的煙硝戰火,正是他所遭受的摧毀過程。他感慨道:「我的人格由孔子學說和基督教義塑成,戰爭是對他們那些大經大法的否定。」後來他在國外接觸聖嚴法師與佛教,才走出困境,完成晚期作品,「但我是基督徒,信仰並未改變,我對牧師說,六經皆我注腳。」 「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人稱「鼎公」的王鼎鈞總是對自己消減再消減,但4部回憶錄,他悠悠地寫,寫出的豈止是他個人而已,而是他藏身在其中的一整片樹林、一整面天空。 -
三毛台北地图
《三毛台北地图》内容简介:台湾自由行首本最文艺路线图,用3天走遍三毛48年的人生。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李永萍,台湾旅行公会理事长姚大光独家推荐自由行文艺读本。 -
大江大海騙了你
《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是李敖駁斥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之作,書中拿出真材實料的證據拆穿龍應台的無知、荒謬和瞎扯。下筆千鈞,掃蕩之下,也不只龍應台應聲倒地,凡是檯面上上赫赫有名的「偽君子」、「真小人」,都無一倖免。讀者一看,當會心驚:「天啊!原來他們並不是如書上所標榜的英雄豪傑,甚至根本是一些欺世盜名之徒。」 不過,李敖此書最大的用心之處,不在拆穿錯誤,而是再一次為被國民黨史觀所湮沒的人物發聲,那些不為國民黨同路人所記錄的一面,才真的是斑斑血跡。 -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 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 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 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
道济群生录
话说二○一○年初夏,年迈的“万爸”跌伤送医,不料数病并发,危在旦夕。儿子万康心急如焚:“我要我爹活下去!”然而,面对消极无为的医疗制度,为人子又如何为老父求得一线生机?病情每况愈下,该选择让父亲为了存活而受苦,还是帮助他有尊严地离开? 1.台湾文坛横空出世的野武士张万康:朱天心说:“我,诚愿意以多年阅读、写作的一点点信用,赌徒似的全数押在张万康”。张万康何人也?他可谓当前台湾最另类的小说家。宅男一名,大隐于市,网络冲浪者兼古典戏曲迷,“以流浪汉之姿在无人知晓的民间杂语世界浸泡了十年”;四十四岁方正式出版第一部作品《道济群生录》,便一举斩获岛内文学金典奖百万首奖。其小说跳脱台湾数十年来的创作系谱,野蛮生长的剽悍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戏谑想象,堪比《堂吉诃德》和《巨人传》。 2.动人心弦的生死拔河,一部教你瞠目结舌的父子抗病演义:《道济群生录》以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自述父子联手抵抗病魔、和医疗体制斗智斗勇,如何引发一场阴阳大战的惊险历程。“为何父亲要如此受苦”这样沉重的命题,到了作者笔下竟化为一场包含无限可能的庆生嘉年华,传统的狂想志怪小说皆为之逊色。正如王德威所说:“《道济群生录》这样的作品再次见证小说家的想象力永远领先任何史观和理论。”人生如戏,九旬老人的生与死不再微不足道,而是为了让故事能说下去、有好戏看。种种匪夷所思的生死拔河背后,实隐含着深沉的人性思考。 3.王德威、朱天文、侯孝贤、骆以军联袂推荐,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称其“对死亡的演义化解读怪异而新鲜”:“我不相信今天居然还有人这么写一本章回小说……这本悼亡之书里面,完全看不出我们过去曾经熟悉的那种哀愁的情绪,或者说某种悲剧,或者超越悲剧的升华感,他完全不去谈那种关于死亡的太严肃、太超越的话题,重点就在于一点,就是要活下去。”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张万康《道济群生录》(一、二)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108/8787deb6-5fae-410d-bdae-3b8bad510c66.shtml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108/0f1f33de-17b8-45b5-8d54-d25a6d1fd2c5.shtml -
魔术时刻
《魔术时刻》一书是苏伟贞最出名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的八篇短篇,以电影技术“魔术时刻”捕捉“暧昧不明、幽微难测的灰黑地带”,被誉为一部奇妙的短篇集。作者用其独有的毒辣笔触,状写了“鬼魂般”在城市咖啡馆等诸多被掏空背景、故事、空间的“看不见的城市里游荡”的种种爱情寓言。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是苏伟贞创作生涯里最特殊的经验。正如完整人生的情感架构那般,《过站不停》以爽利强韧的小说情节作理性的钢骨,以幽谧舒展的“潜情书”做感性的水分,而每一封信件,作者在下笔之初便当成一个主题来写,传达出独立的气息。情节与情书,剧情与独白,在这本集子中,既复合为一体,又各自独立地展示出完整而又强烈的个体魅力。 -
時光隊伍
你陪我走過你的夢境 且告訴我光何時歸返 ──聶魯達 在短篇小說集《魔術時刻》之後,蘇偉貞許久沒有出版小說作品,在她知名的《沉默之島》十一年後,本書是她醞釀多年對於「時間」命題進行觀察與思考的最新力作,在書寫過程中,小說家且須承受她至親之人由罹病到離世這段跋涉路程中的痛苦與恐懼…… 死亡宛如一個目的既清楚又神祕的旅程。書中人物,流浪者張德模,天地間一個旅人。半生經歷,所遇人事,病痛怖懼,顛倒夢想,皆彷彿他的旅伴……他一個逝者,小說家的至親,以小說虛構人物的形象與本質返魂,倒數計時,重活一回,且再赴死一回。「在追憶之瞬才啟動流光似水。」為下一輪太平盛世的亡者與未亡者們所寫的告別備忘錄。 張德模,「當你死了」,其實並不容易。你住院病房外及火化櫃識別名牌,我都取了回來插在靠書桌窗櫺上,與牆上掛著的遺照(跟才辦半年的新護照同張照片相同眼光)越過書桌前的我永恆的望出去。這次,是真正規格不同的兩種容器了,分別裝載你與我。我將信守約定,只要活著都會等待你回來報信:「究竟有沒有另一個世界?如果可能用任何方式回來告訴我!」(不斷進入載浮載沉淺夢地帶,無路線透明溫暖檀香氣息如光線掩映整個房間,如是我聞,每晚給出無言回答,檀香氣息直到送你進了國軍公墓當天即消失,毫無眷戀不拾。再清楚沒有了,所謂獨活,是連氣息都切斷。)──摘自〈時差〉 在悼亡中尋找出口(中時開卷週報專訪) 蘇偉貞很輕,整個身體水縮在寬大的衣衫裡,一張臉彷如冰凍在一種遺世的專心致志中,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以致經常被突如其來的干擾所驚嚇。 「妳到底在嚇什麼?」有一次張德模問專心致志於胡思亂想的蘇偉貞,當時她正在炒菜。 「我不是嚇到--」蘇偉貞努力解釋她的「關閉」狀態,最後總是在夾纏不清中棄守,退回她周圍天生一層透明防護罩,以致世故、瑣碎皆無法入侵的封閉人生,在封閉的人生中以小說的形式不斷與自我交談。 張德模,她2004年2月26日離開人世的丈夫,「以及另一個面向的我」,2003年8月20日因為驗出食道癌四期緊急住院。 「只有堅持一種風格,才不致因被疾病貶抑、變形,而失去對自己的愛」罹患攝護腺癌的故「紐約時報」書評版主編卜若雅寫道。張德模和蘇偉貞不需要向卜若雅學習,他倆的風格渾然天成,醫院視之為「一對怪異的夫妻」,還有惡毒的評語上身如「怨恨二人組」,其實不然,面對張德模這樣強悍的病人,從頭到尾不掉一滴淚、不喊一聲痛、不說一句感傷話的,蘇偉貞不過認為他需要的是一位強悍的醫生,所以她不能不挺身「攻擊」醫生的軟弱與想像力貧乏,挑釁他們膽敢以對「身體」的認識覆蓋了對「生命」的認知。 張德模,蘇偉貞不知道這個名字將成為一本小說(或說「偽小說」)的主角,不知道她將以張德模的食道癌和六個月的光榮戰役為坏體,釉燒窯變出一本《時光隊伍》。生命列車逸出正軌的一百八十天,蘇偉貞夜夜靜伏在癌症病房的一盞小燈下,於一張小桌上筆記,紀錄張德模的流浪史跡,《時光隊伍》的坏體逐漸成形,等到2005年四月書稿完成,創作即昇華,疾病誌爬升到了文學的高度。 「只有書寫才有出路」,蘇偉貞一直不能理解這話,雖然她的身份為小說家,更加是評論家欽點的台灣當代重量級作家,但是對於寫作,蘇偉貞的態度一如其作品的「酷寂幽森」,「我對寫作沒有熱情」她說。但《時光隊伍》終於向她證明「只有書寫才有出路」為真,經由書寫的流動狀態,她慢慢確立了一種「夷然」的態度,並且找到一個注視的角度,用它們看待生命的崩落過程,從而篩濾出隱喻的部分。 也所以她一直找不到容器來裝填的「相同的石子」如一九四九年的漂流、故宮國寶之流浪、「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出土、斯文.赫定樓蘭挖寶、高句麗王朝,還有那些反覆閱讀的書籍《哈札爾辭典》、《滅頂與生還》、《病人狂想曲》、《疾病的隱喻》、《臺靜農先生紀念集》,終於都一一置入了「張德模」這個人物,置入了他的人生所拉開的皺褶裡,過去二十多年的寫作,「原來只是在等待這一個故事」。 她的香港大學博士論文也在此時完成。 張德模離開那一天,蘇偉貞安靜的到公司請假,第二天也沒忘記向照護過丈夫的醫護人員一一致謝,一位護理長在她面前放聲大哭,她卻沒有讓悲哀淹沒,對死亡亦無太多世俗的附加,「張德模,就在這裡結束了」,但只難過的反覆想著,對,神不存在,所以這世界失去了一個像張德模這樣的「純種男人」,她曾經多麼嚴厲的「警告」過老天爺不可以帶走他的----。 之後,還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無法觸碰張德模的一切,蘇偉貞就把先論文丟出去,到香港通過口試,再回來面對待整修的書稿。兩年後的春天,蘇偉貞在舊金山轉機,上一次來她和張德模一起,於是以旁觀者的好奇看著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憤怒或哀怨?「落寞而已」她說「原來死亡也不是那麼大的創傷」。 九月起蘇偉貞將有新的身份,她應聘到文化大學中文系擔任專職教師,記憶皆已封存在《時光隊伍》裡,不能攪動,不必攪動,她要暫時拋棄「小說家」角色的像丟掉一把開啟時光的鑰匙,一直到願意再和自己交談為止。(文/蘇惠昭) -
我妹妹
我所不了解豈止是我妹妹的, 還有騷動的九O年代,甚至是我自己! ──張大春 九O年代台灣青春小說的時代領軍作品。 《海角七號》導演 魏德聖、《九降風》導演 林書宇、 《囧男孩》監製 李烈 . 導演楊雅吉吉 專業推薦 《我妹妹》是九O年代風靡台灣書市的《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續作,雖是續作,但整體風格迥異於張大春作品裡向來以男性為主的基調,透過家喻戶曉的角色少年大頭春寫其妹妹的故事,這本銷售突破十多萬本的暢銷書並非以逗趣搞笑贏得讀者,它深入處理少年的青春困擾,觸及少有的兩性問題。主角藉著觀看妹妹0歲到19歲的生命旅程,穿插對自己家庭父母關係的感受,思索自己(男性)對兩性問題的迷惘與坦承的悔悟。張大春透過本書給台灣的少年啟蒙書做了一次強大影響力的示範,通俗卻不落俗地寫出台灣高中到大學生世代青春的騷動與不安。更有人以台灣版的《麥田捕手》形容之,十多年來多次被中學老師選為新生必讀書單,因為性別議題,北一女等女校老師們更推崇有加。 近年寫作邁入成熟期的作者張大春當年捕捉青少年的內心,幽默怪誕,自成風格,一時引領風潮,十多年過去這本書不但仍趣味橫生,更讓人注意其主題的深刻,就像小說裡主角大頭春曾自道:男性的誠懇是如此艱難的啟蒙經驗;它可能來得很晚,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 ◎ 然後我妹妹搖了搖頭,嫣然一笑。「很賤!你們男人。」她說。 她們笑,人們看見那笑容,往來之間有極其短暫的一剎那,人們誤會她們的笑出於一種快樂;而她們則利用那一剎那去思索快樂以外的情境的意義。帶著對青春的讚頌,對自由的謳歌,對率性的崇拜,對威權的撻伐,並且將這一切名之為寬容,我們墮入了另一個迷思的夢裡。但是,我們處身所在的八O年代即將在下一個十年裡遭到痛恨,痛恨我們的人裡面很可能包含了我們自己。 ──張大春 ◎「只有在這樣走走走走走的時候,我知道我活著。」 就是這樣連續五個「走」字的語態,表示「我妹妹」活著的一種樣式,她是被動醒覺的人,才華洋溢、隨心所欲、言詞犀利、眼神斜睨,在不斷「聽、聽、聽」的環境中,大膽質疑「有什麼意義?」的活著的人。……不禁跟著懷疑自己是否也大意遺忘了生命的細節,失去了啟蒙的關懷。而敘述者「哥哥」時而懺悔自省;時而關心傾談;又多半旁觀解析,終無法理解「孕育生命的機關不宜輕易開啟?飽藏無限母體動能的裝置已經封閉?——那麼,她為什麼又懷孕了呢?」這是書中最令人困惑的誕生與死亡。 ──陳美桂(北一女教師) ◎……被《我妹妹》書裡大量滲冒出來的憂鬱哀愁氣氛深深凍傷。 《我妹妹》的懺悔意味,一方面是敘述者拋開社會陳規,暴露自己及家人扭結、反常的執念,戳破表象的風平浪靜,細看底下的波濤洶湧;而另一方面貫串全書一次次回到過往情境的記事,有一股若隱若現的伏流,不斷嘗試要賦予這些零星、片段經驗一個完整的意義聯結,有頭有尾的因果串連。書裡記錄的其實是一次次想解釋記憶往事,卻一次次失敗的嘗試。這種搜尋不得的焦慮、悵惘,更加深了書裡凝重、憂傷的色調。沉重的大字眼充斥,細細碎碎的肯定、否定往往復復,這是《我妹妹》非常不像張大春其他作品的特色。而如此細膩經營的結果是:我們會發現生命中的無常冷酷真的超過所有找得到的修辭模式。真正的哀愁悲傷是無從明白的,跳過修辭、跳過肯定否定,我們才勉強捕捉到生命現實的殘酷光影。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往往習於躲在修飾、語言的陳規裡,以為那就是真實。徹底反省這些陳規,經歷了「打倒一切敘述」的否定階段,張大春才終於能夠回到青少年未被模塑前的憂鬱狀態,透過《我妹妹》告訴我們面對生命中無窮騷動、焦慮的種種哀愁。 ──楊照 -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当推理小说不仅是推理小说,当导读不仅是导读 旁征博引、信马由缰的唐诺式写作典范,首次全面集结 “我希望借由最用脑子、最优秀的小说,把读者诱拐上另一个层次。” 歧路花园般让人惊喜,迷宫图书馆那样叫人沉迷 我们常感慨说这个世界是无趣的、乏味的、重复的、一成不变的,这也许是真的,但无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只从固定的、单一的角度看它,老实说再丰饶再美丽的东西都很难禁得起人如此单调地瞧它几年几十年。 我们都需要偶尔挪移到不同的位置,产生新的视角并由此开启新的途径,通常你会发现眼前的固定景观开始转动起来,陌生起来,甚至像花朵般缓缓绽放开来。 ——唐诺 唐诺任职出版社期间,热心引介和推出了许多现在已经是无人不知的欧美名家作品,如创作马修·斯卡德系列的劳伦斯·布洛克、一部《时间的女儿》威震天下的铁伊、冷硬派的开山鼻祖汉密特与钱德勒等,并亲自提笔为这些名家大作撰写导读。 唐诺的导读,虽名导读,但唐诺在文章中展露其卓越的才能,将方寸之地变为包罗万象的所在,古今中外无一不谈,从小说中的一点引申开去尽情发挥,像他的球评一样吸引到许多原本非拥趸的目光驻足。他会半玩笑的讲朋友说最好的推理书是余英时的《方以智晚节考》,也会探讨类型小说的佳作何以跳脱类型能够影响一大批人的人生,更时不时将其多年的人生体悟传递给读者,不仅极好地完成了勾起读者兴趣的任务,更开启了更多饶有意趣的讨论,使得类型小说的导读不仅仅与类型有关,类型小说的读者也扩展到知识阶层。故唐诺的推理导读风靡海峡两岸,对出版界和读者影响甚巨,近十年的两岸推理热潮中逐渐为人熟知的名字——劳伦斯·布洛克、约瑟芬·铁伊、东尼·席勒曼等,多以唐诺一支健笔一双慧眼引介或再次引介到华文世界。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可谓推理小说的博尔赫斯迷宫图书馆,汇集了唐诺为约瑟芬•铁伊、达许•汉密特、米涅•渥特丝、东尼•席勒曼、柯南道尔、约翰•狄克森•卡尔、范达因、埃勒里•奎因、伊恩•弗莱明、高罗佩等名家所作的68篇导读,正如书名所示,在推理的世界中没有王者,不同的时代风土滋养出不同的名探大家。 -
桂花巷
桂花巷這個名字,是古早古早的前人留下,只不知伊們因的何端,要取這麼好聽的巷名來騙人? 故事的主角剔紅,從小生長在一個窮苦家庭,苦難的生活給她造成巨大痛苦,但也教會她逃避苦難的方法。當弟弟在海難中喪生後,因怕苦難,她拋棄了心愛的青年漁民,嫁給了城裡的少爺為妻。 她當了富人家的媳婦後,不久丈夫因病去世,她和長工生下一私生子,她為了舒適生活拋棄心上人,她的「外遇」,她的私生子,她的一生…。 -
窗外
林青霞成名电影《窗外》原著,琼瑶首部长篇代表作,爱情小说的永恒经典! 琼瑶: 青霞要出版她生命里的第一本书。书名是《窗里窗外》。 看到这个书名,我就知道,青霞受《窗外》的影响,实在很大。她的十七岁,以至后来的电影岁月,都在《窗外》的开始下而改变。我常常想,如果青霞没有拍《窗外》,她现在会有怎样的人生? 林青霞: 琼瑶姐和我的命运,都是因为同一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而这本书令我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了名。 沧海桑田,永恒不变的只有《窗外》,它留住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提醒我们曾经拥有的一段回忆。 《窗外》—— 他是窗外的风景,她是暖房里的茉莉; 他眉头的风霜,系住她眼底的轻愁。 天地辽阔,却容不下一对渺小的恋人; 纯真爱情,终究赴死于蛮荒世界。 如果她不是那样年轻,也许不会爱上他; 如果她不是那样年轻,也许就能守住他。 错误的时间,留不住对的人。 滚滚红尘悠悠岁月,初恋情怀从未改变。 -
燕子
在处女作《伤心咖啡店之歌》(台湾九歌出版社1996版)甫一面世即意外热卖且引发三年的热议之后,初显身手即跻身畅销书作家、被誉为“台湾的村上春树”的朱少麟女士,又推出第二部长篇小说——《燕子》。 作为台湾新生代代表作家,朱少麟远离媚俗、肤浅的“畅销”怪圈,依然故我地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展开思辨,追寻、探索自由的意涵。在《燕子》中,叙述者“我”是作家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阿芳。阿芳是一个对舞蹈充满向往的女子,小说的情节便始于“我”(阿芳)进入其崇拜的舞蹈天才“卓教授”的舞团。从初入舞团中的自卑(基于其非舞蹈专科出身及气喘等短处)、自傲(基于其博览群书、识见不凡的优势),进入舞团之后与人隔膜疏离的关系及逃避怯懦的性格缺陷,直到最后——舞剧《天堂之路》演出的成功,阿芳的生命不足被舞蹈填满;而舞蹈联结起不同个体,使其“不同”的人生归于“相同”:不仅仅是“我”拼命追赶同辈脚部的蜕变成蝶的人生隐喻,亦是愈挫愈勇的癌症末期病人卓教授的百炼成钢的生命象征。舞蹈与人生,形成奇妙的互文关系。燕子,飞翔的燕子,是卓教授——一个激情飞扬性格暴烈的创造者;是“我”——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火热左冲右突的彷徨舞者;是龙仔——一个聋哑的被排拒在舞台之外的舞蹈天才;是克里夫——一个因勤奋练舞而损伤韧带告别舞台的落寞舞者…… 不论是彷徨矛盾的“我”、暴烈顽强的卓教授还是集力与美于一身的龙仔,他们都有自身的缺陷,都为不同的外物所束缚;而他们又都不甘于被束缚,各自通过舞蹈自由地释放自己的热情与能量,自在地探索、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他们都有自己的缺憾,亦在“舞蹈”的过程中照见对方的缺陷,然而他们从未停止飞翔,从未停止对自由的诘问…… 封底文字: 天堂路上充满了荆棘,注定要流些血液,掉些泪水。——主人公之一﹒阿芳 -
我是许凉凉
《我是许凉凉》内容简介:愈自苦,越美丽。愈美丽,愈自苦。少女让你一再跌跤,少女不肯让你变老!一场跨越年龄、距离却跨不过孤独自矜少女魂的姊弟恋;一段纯洁如献祭物罗丽塔与她中年恋人以爱封印时间之跋涉;一串如珠炼般晶莹的资深少女的新世纪城市漫游踏查欢愉哀艳小品;殊途同遇,探向异形青春最精密复杂也最脆弱惑人的风景。 每一个缅怀过去、不愿变老的人都应该分享的文字,它隐藏了一份被流放遗忘的长久孤独与深深绝望。许凉凉,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女子。她独活、自足、渴望被理解,也许,她就在你我身边,如影随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