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巴珑

    作者:木心

    ★ “巴珑”本是马德里的酒壶,“执其颈举而倾之,酒出如幽泉/仰面张口接饮,递来复递去”。巴珑在西班牙,也在木心家里,一如本书收录的小诗,在幻想与命运、艺术与现实的交叉中展开一场华丽恣意的精神之旅。 ★ 木心先生旅美期间诗作结集。在这里,马德里的巴珑,罗马的云,东京的淫祠,伦敦的街声,薄伽丘和兰佩杜萨的意大利,波尔多的钟声……身随心至,尽收眼底。 诗集《巴珑》,木心先生代表作,收录了《夏末致Pushkin》《巴珑》《五岛晚邮》《洛阳伽蓝赋》等数十首木心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题材涵盖广泛,古今中外恣意神游,作者深厚的国学与西学根底尽现于字里行间。
  • 爱默生家的恶客

    作者:木心

    ★ 木心第一篇专写沮丧的文学作品——文字亮丽鲜明,语法曲折有力,于人于事于物,时有超乎寻常的体察和出人意表的见解。 ★ 再造中国古体小说的新风格——重解三言二拍,明取、舍、改、添之所何事,经由木心亲订而成,像鲁迅编订自己的集子那样精益求精。 本书为木心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共分三辑,第一辑的内容有:《圆光》、《草色》、《你还在这里》、《烟蒂》、《末班车的乘客》、《7克》、《街头三女人》、《马拉格计划》。第二辑的内容有:《大西洋赌城之夜》、《恒河•莲花•姐妹》、《爱默生家的恶客》。第三辑的内容有:《韦思明》、《大宋母仪》。附录《诛枭记》。 《7克》谈生命与智慧的平衡,玄妙而透僻;《大西洋赌城之夜》从赌博谈到生命与宇宙意志;《恒河•莲花•姊妹》则借西方人的眼光来反观东方,凭数据加以推理想象,将自己所获的快感传与读者;《爱默森家的恶客》则几乎是文学作品中第一篇专写沮丧的文章;《你还在这里》、《烟蒂〉、《末班车的乘客》,则是木心关心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枝微末节的小事,都是他笔下活生生的感情;《韦思明》、《大宋母仪》对中国明代凌蒙初的《三言二拍》中的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具有中国古体小说的鲜明性格,又带着木心独有的犀利和睿智。
  • 新民说·临渊

    作者:严彬、马培杰 /编

    贺卫方、王人博、吴稼祥、梁治平、季卫东、沈志华、许章润、杨念群、高全喜、仝宗景、秋风、傅国涌、杨天石、李菁、艾恺、梁钦宁、张鸣、王奇生、章立凡、王家献、韩钢、潘鸣啸、刘小萌、高王凌、秦晖、金雁、马国川、余世存、毛喻原、李冬君、季国清、刘刚、阿忆、柳红等汇聚一堂, 回溯历史,不仅包含这些知识分子们对当今社会国计民生的关照,也表达了他们的“作新民”的思想理念。 《临渊》是一代杰出的头脑对繁复的近代中国做出的一次厘清,内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跃进、上山下乡直到当下现实,从此种意义上或许还可算作是一份近代思想观念的微缩史录。其中既有涉及社会新民与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对历史人事的史料还原,还有他们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经验总结......这些在各个层面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百年来的历史遽变和思潮起伏。只有厘清,才能前进。 《临渊》的价值或许就像书中季国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觉得中国还有希望,这希望就在于我们有这么多人在这儿。”他们观察、批判,饱含理想的激情,又深感现实的忧虑,而这对任何一个对当下社会还抱有思考的人而言,都将是一次有益的阅读和对话。
  • 读木心

    作者:孙郁,李静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木心,《读木心》是这个过程的结集。在这里,陈村、陈丹青、何立伟介绍了与木心的因缘际遇,童明认为木心以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了汉语文学,孙郁视木心为“游走于世界的狂士”,李静读出“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李宗陶分析了木心的文体家特征,刘春、春阳、仲青、陇菲、许志强、赵鲲等细读木心作品,网友也热情发言,读木心如一番奇遇,木心文字太不像文学却真正走进了文学。
  • 草草集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编辑推荐 《荒废集》之后,五年来陈丹青首部散文集。五年过去,《草草集》一如从前,犀利、坦率、畅快而不失文采,作者却已历经死别,除散见各处的杂文、随笔外,本书特别收录陈丹青为师尊木心所写四万字悼亡文,真挚、动人,笔笔用力而举重若轻,可称经典。
  • 这一代的事

    作者:董桥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随笔,千余字短章,故谦以“散墨”、“眉批”,作笔即兴,平平说来,点睛而止:说品味,读园林,记薰香,吃下午茶,谈藏书,论花花草草……看似流于清浅,实则清雅可口,多有回味。正如董桥所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年来追求此等造化,明知困难,竟不罢休。” 在这个文字日渐粗糙化的年代,董桥把玩诗词、古画、闲章、羽扇……文字精致圆熟,具贵族的优雅逸致与文人的婉约多情。
  • 新民说·盗火

    作者:严彬、马培杰 /编

    中国当代思想观念的交锋实录: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 这本书汇聚了刘瑜、刘军宁、许知远、熊培云、刘瑜、刘苏里、余泽民、韩松、张翠容、梁文道、摩罗、陈远、林奕华、何伟、张铁志、许知远、郭于华、孙立平、贾樟柯、林聪、杨葵、威廉•施密德、毕淑敏、刘瑜、郭凯、崔卫平、寇延丁、仝宗锦、钱理群、孙郁等众多知识分子。他们以书为媒深入浅出,高谈阔论,内容涉及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及哲学等领域,不时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这个社会以及自我心灵的成熟与发展。 同时,本书对当下各类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既广泛又能契合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紧跟时代脚步,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心灵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观察、批判,饱含理想的激情,又深感现实的忧虑,而这对任何一个对当下社会还抱有思考的人而言,都将是一次有益的阅读和对话。 《盗火》是一本立足于当下现实又充满了理想宣言的谈话录。他们谈论政治、改革和经济,但并不搬弄玄虚的理念,而是谈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他们有时像时代的落伍者,念念不忘于自由和苦难这些老话题;有时又是一个顽固的先生,谆谆于读书、文学和自审的价值。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时代理想的向往,使得他们时而急切,时而温厚,时而冷峻,但各有自己的火焰,各有自己的照耀。柏拉图曾在谈话录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国,毋宁说,《盗火》也是今天的一种“理想国”,它在邀约每一个读者参与这种构建。
  • 国王、贤臣和弄臣

    作者:[法] 夏菲克·科夏瓦杰

    这是一本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世界各主要宗教的通俗读物,故事开始于国王和他的两个臣子的三个莫名其妙的噩梦。这三个梦是上帝圣灵的昭示还是灾难到来的征兆,或是天神对芸芸众生的怜恤?为了揭开谜底,他们决定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世界宗教擂台大赛,从而为他们的国民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于是,世界五大宗教及无神论组织代表纷至沓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无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 爱是光着脚的哲学

    作者:[美]大卫•奥•康纳

    本书是圣母大学哲学教授David O.Connor的哲学课原版手稿首度译作。本课的探讨内容包括柏拉图哲学经典《会饮篇》《斐德罗篇》、莎士比亚戏剧,亦有托马斯曼的名作《威尼斯之死》、现代小说家安德鲁•德布斯的短篇小说集等,结合数部电影,从古代的哲学智慧维度探讨现代爱情。将古希腊神话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古代哲人对爱情永不停歇的诚挚思考杂糅进现代人对爱情的想象之中,剑走偏锋地用经典哲学品析当下耳熟能详的电影、小说、戏剧,分析剧中的人物心理与恋爱关系,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如何丝丝入扣地影响了现代爱情世界,提出了一些非常独到的恋爱观。通过淳朴而新奇的古希腊神话说明爱情的本质,用哲学的尺子丈量现代人爱情的深度。爱情是一道令人孜孜不倦又常常无解的难题,而这本书里有直指终点的钥匙。 为哲学找到拥抱浪漫的方式,用智慧摘下爱情的神秘面纱。 关于爱情,最有趣的哲学论争,最具启发的思辨与想象。
  •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作者:柴春芽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这本书为柴春芽的“故乡三部曲”之第一部,并由其亲自编剧和导演同名独立剧情长片,该片已入选2013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及台湾金马电影节等。本书包含了电影小说和电影剧本两个部分,在电影故事发展的线条中也融入了作者坎坷的拍摄经历,文字上充满了诗意,哲学和宗教气息,并且在书中作者以他那人道主义的悲悯和宗教徒般的救赎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意而荒凉的世界。
  • 放映 001

    作者:苏静 主编

    《放映》是一本mook。 《放映》的受众定位于艺术院系学生、创意影像工业从业者以及影像艺术爱好者。 《放映》的关键词是“影像”、“跨界”、“趣味”。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是放映所要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议题和内容范围;跨界是放映这本杂志书讨论问题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趣味是放映所代表的立场和取舍,是放映的气质。 通过这些,期望能最终构建影像创作界和评论界乃至大众影像爱好者沟通的桥梁。 编者意图籍由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吸引中国优秀的原创作者,逐渐做成本土第一本原创的电影杂志书。既不同于娱乐杂志的信息罗列、八卦趣味,又不同于学术期刊的正襟危坐和八股腔调。 这本创刊号基本体现了实现上述想法的努力。关于《南京!南京!》的系列访谈,从美工师、摄影师等制作班底切入,既还原了主创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带出对整个电影工业从生产到放映的体制的反思。 彭浩翔的连载自述讲述把自己最初构想实现成影像的经历,趣味盎然,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 其他内容涵盖摄影、音乐录影带、当代电影等诸多领域,从中可以看到编者的雄心和视角:关注前沿、关注产业、提供借镜。 《放映》的面目直接来自于我们的电影,我们的人生和我们的时代。 《放映》首期努力勾勒着它自己的样子。 我们期望它是一个平台,连接到它要连接到的人,并记录下我们活生生的影像现实,以及时代。 联系我们:fangyingmook@gmail.com
  •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

    作者:郭本城

    柏杨去世五年之后,其长子郭本城开始动笔,重温父亲的苦难、斗志和皇皇2000万字的创作历程。《背影》的完成,也让作者更为深入地认识了父亲的精神世界。 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作者重温父亲的苦难、抗争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希望通过这部回忆录,呈现柏杨先生“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和“坚忍卓绝的毅力”。 作者因为父母离异,曾经对柏杨先生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本书也是作者走进父亲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旅程。 —————————— 【媒体评论】 ● 坊间虽有不少柏杨的传记,却至今没有从家人眼中描写的柏杨,郭本城真正动笔后才深切感受到自己对父亲的心疼与不舍——《中国时报》 ● 破碎家庭长大,柏杨儿女无怨怼——《中国时报》 ●柏杨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日本作家黄文雄 ● 柏杨儿子为父作传:文字尖锐,心却柔软——《联合报》 ● 忆柏杨《背影》:郭本城铭记父爱,从小不敢提起父亲,写书作为“和解”与纪念——《旺报》 ● 《工商时报》书摘馆推荐:追忆我的父亲……柏杨 —————————— 【编辑推荐】 1.柏杨长子亲笔撰述,一部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2.附有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 3.首度完整呈现柏杨一生,在苦难中体会爱与宽容 【作者自述】 我祈盼这本书,能唤起大家对先父的追忆,也让我们都能更认识先人奋斗的过程,学习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即使处在悬崖饥虎、巨涛恶海的生死关头,也要充满信心和希望勇敢地面对,为着人最后的尊严,克服所有的艰难而绝不逃避,自始至终都要有“大是大非”的坚持,让濒临熄灭的生命和破碎的灵魂,得着恢复和成全,并能够原谅过去所有的施暴之人,化为大爱回馈社会和国家,以及回馈曾经施恩加惠之人。——郭本城
  • 我为什么要练琴

    作者:加里•格拉夫曼

    在这本回忆录中,格拉夫曼用非常诙谐的笔法回忆了他的前半生:从俄国移民来的犹太家族、学习音乐的点点滴滴、走入职业生涯的曲折风波、为事业打拼的甘苦。 在格拉夫曼的笔端,许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音乐大师有了声音气息,也透露了许多乐坛秘辛趣闻,让读者见识到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除了音乐训练之外,对于今天所说的“人文素养”的广泛涉猎,以及如何用全身心来体会人生,享受人生。这或许也是格拉夫曼在面对演奏生涯受到打击时,仍能保持幽默与泰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因。
  • 周有光百岁口述

    作者:周有光,李怀宇

    周有光,1906年生,经历中国百年之变迁,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 本书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20世纪是中国人受苦受难的世纪,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在这样一个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长乱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龄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之象,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何况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汉字改革家周有光先生!
  • 杜尚传

    作者:王瑞芸

    继翻译《杜尚访谈录》之后,作者花费四年时间追索杜尚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心灵世界,写出了这部杜尚的精神传记,同时描绘了一幅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众生相。作为艺术家的杜尚,与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密切的关系: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但杜尚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的智者:他引领当代艺术进入了革命性的崭新时代,却始终韬晦自隐,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存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他的超然、无我,让他躲开种种羁绊,站到了艺术之上。
  • 何草不黄

    作者:鲁西奇

    十数年研究心得,读史论世。千余年时空穿梭,居今志古。 “古人”的故事是由“今人”讲给“今人”听的,叙述、理解、分析历史的历史学者是“今人”,其对象是“今人”,目标也应当是“今人”。 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一本重写的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 细心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读到你正在寻找的答案。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国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前世今生。 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及推理,辅以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动人心弦的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历史图景诸多精彩断面,其中不时穿插深邃的洞察力与精辟的学术分析。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佳作。
  • 永续生活

    作者:(日)意迪(IDÉE)

    无印良品旗下品牌意迪(IDÉE)带我们探访在洛杉矶和东京生活的16位对家抱有独特理解和审美的人们,他们当中有设计师、陶艺家、餐馆主厨、书店店主、杂货店买手、咖啡师、演员等等。他们的居住空间有的在闹市,有的在远郊,虽然地理位置迥异却都营造出娴静而宜居的氛围,同时又不失主人的个性,有的富有设计感、有的充满生活感。探访这些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家,也是在探访他们自在的生活,探访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探访他们与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些也都将会给予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灵感的启发。
  • 例外

    作者:毛尖

    最美好的记忆都和电影有关 九年之后,毛尖第二本影评合集 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皮里阳秋的机锋 烂片当道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专业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都说我偏爱毛尖疼惜毛尖:她的文字确实有品有格。人品优劣蒙不了人。文品高低看仔细了也蒙不了人。——董桥 毛尖笔下不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加上皮里阳秋的机锋,每回都不禁忆起当年最爱看的Pauline Kael;因为看完烂片的郁闷,一读她的尖酸辛辣,不无化解之功。——郑树森 凡事皆有例外,但毛尖的电影文字例外没有:每篇都掷地有声,埋藏的笑弹等待你的幽默感去引爆。——迈克
  • 从前

    作者:董桥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所作忆旧小品散文近三十篇,他顺着营造小说的敏感追寻走过的从前,人事、书事、情事,丝丝缕缕,惹人情思,抒发对中国文化无尽的乡愁。语言精细、凝练、隽永。 作者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卓越的见识和品位,浅墨淡彩勾描前尘影事,对于笔下那些堪称“骨董”的人,董桥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从前”深深的相思。
  • 不留心,看不见

    作者:桑格格

    睽违四年,《小时候》作者桑格格最新作品 生命中不经意的妙趣,或是不可承受之轻,其实我们都记得,只是有时想不起来。 和桑格格的前两部半虚构性的自传一样,这本书的主题依旧是成长与时光、生命的妙趣与分量。但由于它的写作经历了作者特殊的一段心路历程,梦境与现实在昼夜间浑然交错,生命在黑暗底色中呈现出不易察觉的幽光,《小时候》和《黑花黄》里颠倒琐碎的散点叙事,转化成为本书中被或明或暗的线索连为一体的文字意象。记忆的人事、想象的风景、白天的山川、夜里的海洋在时间的卷轴中徐徐展现,不经意间抖落出一天、一年、一生或只是一瞬。 李娟 我很喜欢《小时候》肆无忌惮、泥沙俱下的行文。相比之下,老格这部新文字明显“规矩”了许多,但我知道她并非试图表现不同的自己,只是放慢了脚步而已,仍沿着同样的路固执往下走。尘埃仍不肯落地。情状仍红头花色,气血旺壮。 史航 读桑格格的书,总想顺便斗嘴。她新书叫《不留心,看不见》,我就想说看见了又怎样,反正你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嘛。但再想想,留不住,永远不是个值得庆祝的事情。我当初也是个擦黑板都惋惜“这个粉笔字就要不存在啦”的孩子。我其实是羡慕格格的。她有她自己的黑板世界,一块都不用擦,就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