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律
-
中国法制史
该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系统以及遗留至今的浩瀚的法律文献与档案资料,雄辩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华法系何以受到各国的尊重,长久地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制之林。 -
债务的世界
《债务的世界:美国破产法史》内容简介: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破产大相径庭,破产在美国并非是债务人的最后一搏,而是他们获得喘息并重整旗鼓的良机。为什么美国的破产法让公司债务人和自然人债务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他们像其他国家的债务人那样唯他人马首是瞻?《债务的世界:美国破产法史》通过深入探究这个问题背后的政治动因,为读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阐释了美国破产法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从1800年国会在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美国第一部破产法典开始,直至今日。 美国破产法的特立独行经常被人们述及,但是从没有人告诉我们美国破产法何以至此。纵然美国二十一世纪的破产法与四轮马车时代的原始破产法大相径庭,《债务的世界:美国破产法史》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政治因素依然对塑造独特的美国破产法发挥着作用。 《债务的世界:美国破产法史》在美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界颇具影响。书中的观点已经被近两百篇学术论文以及十几家法院在判决中援引。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在美国国会曾就多项紧急援助计划举行了数次重要的听证。而《债务的世界:美国破产法史》作为美国破产法史的集大成者被各方在听证会中多次引用。 -
法律的界碑
《法律的界碑》是在1984年写成的,是丹宁勋爵生前最后一本专门论述法律问题的著作。在《法律的界碑》中,作者分门别类地叙述了在历史上对构成英国宪法原则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界碑性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个人自由、信仰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基本问题。 -
谁是真凶
本书研究了三个相互交叉的话题:命案、疑案与冤案,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春阿氏杀夫案、三牌楼冤案等清代著名命案,以清季冤狱的产生与平反的案件为样本,着力揭示其中存在的重重黑幕,进而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件最终得以平反的各种因素——司法政治、司法技艺以及社会网络的隐秘故事,旨在勾勒中国式的“超越合理怀疑”的独特意义与程序结构、清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及其运作实践、清代命案的驳审程序及其特点、审理死刑“疑难案件”的法律制度与操作技艺等。 -
戒石铭与皮场庙
《中国古典名著的法眼解读:戒石铭与皮场庙》内容简介:从社会下、中、上三个层次,大名著提供了全方位视野,是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活教材。《中国古典名著的法眼解读:戒石铭与皮场庙》就是从这个视角进行法律文化的扫描,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古典名著,一同领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独到魅力。 -
教会法研究
本书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法律思想和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历史研究。作者在充分掌握原始文献和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梳理了教会法历史和理论的线索和脉络,追溯了这一独特法律体系的起源和发展,对教会法的性质、教皇制度、教会法对异端和异教徒的处分、教会有关战争和国际法的观点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细密审慎的讨论,探讨了教会法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会的回应方式,并通过大量个案的分析加强了研究深度。 本书对宗教裁判所、教会法传统里的经济思想和宪政主义思想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有助于匡正人们在“黑暗中世纪”这一陈旧范式下对西方文化形成的一些不准确看法。 -
历史的潜流
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近代中国变局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法系的死亡与西方现代法律制度与思想的移植。如此,作为“在野法曹”的律师群体也得以透过他们手中的重器——法律——参与中国的变革。律师的历史本身也构成了我们了解民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扇窗口。在民国扣人心弦的历史变局之中,律师群体是一股强劲的浪潮,左右着这段历史的走向。要读懂民国,读懂中国近代史,读懂国运的航线,不能不读懂律师。 本书中涉及诸多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华人大律师伍廷芳、民国“第一号律师"曹汝霖、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吴经熊大律师,立宪救国先驱沈钧儒等等,从清末立宪到民国约法,从巴黎和会交涉到治外法权的废除,从抗日爱国到施行宪政,从工人组织到女权运动,从司法独立到表达自由,都有他们的参与、推动甚或领导的身影,尽显一代律师在乱世中,为正义、人权和国家命运号呼奔走、殚精竭虑的风骨,令人为之动容、感慨良多。 作者以沉稳客观讲述历史的笔法,将这些民国律师的风骨和气节勾画得形神兼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重读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还能够唤起当今国人尤其是法律人寻求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书中兴味深长的逸事颇多,还有部分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使本书内容丰厚珍贵,生动耐读。本书欲通过重温民国律师的往事,汲取法律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智识,挖掘律师先贤留给这一职业群体的精神财富。 从清末司法改革算起,中国的司法改革,已经走了一个多世纪的路,让我这个外行没有想到的是,律师有的时候,居然还是妾身未明。影视剧视他们为讼师,他们自己有时也自称为”大状“,民国律师的风光,也许不足以点醒人们,但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民国风云,一批律师勇立潮头,捍卫权利,伸张正义。这段历史与当下中国维权律师的行动颇为相似,近年来一系列大案中, 律师的行动日益坚定,即使遭遇困局与打压。无论民国还是当下,他们的故事皆表明:律师是推动法治的中坚力量。律师兴,法治兴。 ——徐昕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民国律师,见证了中国律师,以江湖之身,参考建设新型政治文明国家,最终因历史洪流改道而中途退出视野,如河流复归故道,他们依旧是可以借鉴和汲取力量的航标。 斯伟江 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法律、地理和国家发展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和法律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不得而知。本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美国各州的大量实证研究和历史数据出发,论证了诸如气候、水路运输和早期法律体系等地理和历史条件,如何影响政治和司法制度的形成,进而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 -
法律创世记
被视为记载“上帝话语”的圣经,数千年来启发并激励了无数人的心智。然而,圣经《创世记》中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却经常让人心生质疑。为什么该隐妒火攻心,杀了弟弟却安然无恙?为什么上帝发个脾气,无数的生灵就得溺毙?为什么亚伯拉罕杀子未遂却受赞扬?这到底有没有天理? 德肖维茨在课堂里提出这些问题,并给予解答。他精心挑选了十则最为引人争议的《创世记》故事,旁征博引历代典籍文献,从法律的视角提供了精辟的见解。他不仅评论故事主人翁的行为,甚至毫不避讳地讨论上帝的行为。由此,德肖维茨告诉我们,《创世记》故事里令人难以捉摸的公理正义原则是如何启迪与发展出了现代法律。 -
近代西方文化与日本明治宪法
《近代西方文化与日本明治宪法》主要内容:日本明治宪法制定的思想模式从英、法、美模式转向普鲁士,德意志模式的实质,是借天皇君权至上之名行立宪政治之实,是专制外壳与立宪内核的巧妙嫁接。明治宪法体制,是一个多元的、富有弹性的政治机制,标志着以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立宪主义两种理念合二为一为特征的天皇制资本主义这一近代国家体制的确立。明治宪法是“和魂”与“洋才”的有机统一,是“和魂洋才”文化摄取模式,是以天皇制为象征的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结合,是“曰西合璧”的产物。日本的立宪制,对中国的近代立宪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
普通法的历史解读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普通法的诞生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情况。全书共七章,鉴于梅特兰在英国法律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本书从介绍梅特兰的生平和学术生涯开始,评论了他的巨著《英国法律史——爱德华一世以胶》;然后探讨了早期普通法发展的三条线索:司法制度、封建主义与英国的法治传统、地产权制度,接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讨论了早期普通法的发展,宏观方面主要是和罗马法进行比较,微观方面则主要是分析了英国的法治传统与英国的法律职业阶层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最后一章则讨论了目前颇为热门的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本书从一个法学研究者的视角历史地探讨了普通法早期的发展,这在国内并不多见。书中引用了大量英国法律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和原始材料,资料翔实,论证有力。本书适合于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者阅读,对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读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70和80年代之交,相继有两本法律史著作出版:泰格和利维的《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77),以及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1983,中译本已由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这两本著作都是以西欧法律系统之形成为主题;都是大量文献实证研究的结果;甚至,它们所追溯的西欧法系渊源与及所列举的一些关键事件也大致相符。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本著作所反映的观念,和所得到的结论却又可以如是之不同,乃至于截然相反。 《法律与革命》是一本六百多页的巨著,书题中所谓“革命”是指11世纪末期由教皇格列高里七世对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所发动的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ent),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面政教冲突。此书的中心论旨(其实更是伯尔曼的划时代创见)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形成,就是由这一争端所触发。在法律上,这争端导致对立双方对法理学的狂热研究,以及对古代法典的大肆搜索。 -
中国法律“看不见中国”
居正任司法院长十六年半(1932.1-1948.6)的事实,标志着一个以人物为特征稳定连续的历史时段,为民国法律史研究提供了可供考察的独特视角。本书以人物研究入手,梳理一个司法时期,重在思考司法制度整体的历史角色问题,并关注个人、法律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联系,强调个人作为主体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行为者角色与功能,以此理解与反思民国时期变法及其进程等诸多问题。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提出主题,说明研究的思路以及原因。第二章以中国法律“看不见中国”与“力小谋大”之司法困局为基本历史情境,叙述居正司法初期整顿最高法院的历史事实,同时关注居正司法在当时的历史处境等问题。第三章梳理“司法党化问题”。第四章对以1935年全国司法会议召开为标志开始的法律民族化运动进行了论述。第五章为全书总结。 -
窃书为雅罪
《窃书为雅罪》是一部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论纲。安守廉从一位西方法学家的角度,洞若观火,对中国的这段历史做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梳理,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评论,甚至对某些有违法治的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批评。 -
The U.S. Supreme Court
For 30 years,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Linda Greenhouse chronicled the activities of the U.S. Supreme Court and its justices as a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n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he draws on her deep knowledge of the court's history and of its written and unwritten rules to show readers how the Supreme Court really works. Greenhouse offers a fascinating institutional biography of a place and its people - men and women - who exercise great power but whose names and faces are unrecognized by many Americans and whose work often appears cloaked in mystery. How do cases get to the Supreme Court? How do the justices go about deciding them? What special role does the chief justice play? What do the law clerks do? How does the court relate to the other branches of government? Greenhouse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by depicting the justices as they confront deep constitutional issues or wrestle with the meaning of confusing federal statutes. Throughout, the author examines many individual Supreme Court cases to illustrate points under discussion, ranging from Marbury v. Madison, the seminal case which established judicial review, to the recent District of Columbia v. Heller (2008), which struck down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s gun-control statute and which was, surprisingly, the first time in its history that the Court issued an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cond Amendment. To add perspective, Greenhouse also compares the Court to foreign courts, revealing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For instance, no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chosen to bestow life tenure on its judges. A superb overview packed with telling details, this volume offers a matchless introduction to one of the pillars of American government. -
五服制度与传统法律
五服制度是古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智慧,由孔子及其弟子孺悲在西周嫡庶宗法的基础上创制,经汉魏六朝于道德及行政层面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广,至隋唐而全面入律,其后历代多有鼎革,迄民国平等思潮起而遽斩,是两千年华夏民族等级制度与忠孝精神的理论源头暨制度设计的基石。 本书是百年来第一部系统论述五服制度史的专题性著作。书中从政治结构、家族形态等传统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来阐述五服制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成因,并说明了五服制度的大变革与传统社会大动荡之间的联系。文中着重从法律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五服制度在等级制社会中的支柱作用,详尽论证了五服制度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本书作者首次运用现代语言、现代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传统五服制度,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对后续研究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同时由于五服制度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诘屈玄奥,本书文字力求通达,并配以 70余幅录自古籍及作者手绘的图表,稀见字及异音字均注拼音,期有助于读者览阅。 -
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增订版)
本书是由中美双方学者合作选编的文集,共分三编,收入论文15篇。它们代表了美国三十年来汉学家的一批优秀研究成果。本书是作者既论及了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理念,也研究了中国古代具体的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时间跨度为从西周到民国的数千年中国法律制度和思想史。读者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美国学者如何克服了文化的隔阂与语言的障碍潜入了我们法律传统的深层,以独特的进路、精心的考证、细致的分析和缜密的论证,展现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义理和动作机制。这些研究以邻壁之光照汉家故物,显微阐幽,鉴往察来,为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开辟了别具一格的理路。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以及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适用于对法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饶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该书对东京审判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史实和故事,附有大量历史照片。 梅汝�在书中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东京审判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总结,对发动战争的首恶元凶进行审判和惩罚,使正义彻底得到伸张。梅先生在东京法庭的很多努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十分不利的背景下,使得这些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十分令人敬佩。 梅汝�先生在远东国际大审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东京审判中惟一的中国法官,梅汝�是东京法庭审判的核心人物,亲身经历了东京审判的全过程。东京审判中对审判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法官会议是秘密进行的,除了苏联法官因不通英语而被允许携带翻译人员外,其他人包括新闻记者等均不得参加,因此会议讨论的情况只有法官才能知晓。梅汝�是惟一能够参加这一会议的中国人,也是惟一能够代表中国利益和立场说话的法官。 在历时两年半、开庭818次的漫长过程中,梅先生始终坚持法律原则,有礼有节,在“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和“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学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与尊重。 1962年,梅汝�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至1965年被迫中止,该书计划内容为七章,最终只完成了前四章。1973年,梅汝�怀着对未能写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这本巨著的遗憾,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69岁。遗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即本书),由其后人梅小�整理后,于1988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年再版。 该书同时收录了梅先生于1962年为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阴谋而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一文。 -
法意阑珊处
《法意阑珊处:20世纪中国法律人自述(法意)》为十六篇忆述之作。作者中不乏二十世纪中国的顶级学人。书中通过自述所映现的人事、所展示的世相,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大变局。《法意阑珊处:20世纪中国法律人自述》所取文字,便是观察近代以来中国法政人所为、所欲、所思、所想、所学、所感的载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