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律

  • 所罗门之结

    作者:(美) 库特 (Cooter,R.D.)

    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经济的贫困而走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组织是如何创新的?在传统经济学解决创新理论不足的情况下,法律能为此做些什么?在《所罗门之结:法律能为战胜贫穷做些什么?》这本书中,作者集中回答了以上问题。本书的核心观点是:1、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源自企业家们主导的市场创新与组织创新;2、实施创新就要面临创新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他们一方拥有点子,另一方则拥有资本(“双边信任之结”);3、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有赖于法律。本书既避免使用经济学上的深奥术语,又力图回避了法律的复杂技术,再加上作者流畅的文笔,使得任何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普通读者通过阅读此书都能理解法经济学的奥妙之处。本书已经有多个出版社与版权所有者洽谈中文版权,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推荐本书,经与本书译者联系,决定优先在北大出版社引进出版。
  • 追寻律师的传统

    作者:傅国涌 编

    作为律师,必须坚持一个光照百代的传统观点:人的自由权利、生命尊严是我们应予维护的至高利益。 ——张思之 只有清楚自己的历史,我们的路才有可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踏实,才不至于陷入虚无和迷茫,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 ——傅国涌 民国肇始,律师登上历史舞台,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自身的职业伦理,维护人权,推动社会进步。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源溯始,以上海本土律师及律师组织为观察对象,讲述民初律师行业的发端;中编着重展示民国律师的风采,既有刘崇佑、阮性存、张耀曾等人办理社会重大案件的经过, 也有曹汝霖、包天笑、吴凯声等律师执业者的亲笔记录和口述;下编则通过第一手资料呈现典型司法案例,如陈独秀案、“七君子”案,直击历史现场。
  • 金龙难娶玉堂春

    作者:郭建

    《中国传统戏曲的法眼解读:金龙难娶玉堂春》主要内容简介:传统戏曲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从文明史起源开始,人类就习惯于观赏舞台上重现的经过了加工提纯的生活场景,体会舞台上角色的喜怒哀乐,从而释放自己的情感,并从戏剧讲述的故事中寄托自己的希望。戏剧和诗歌、笔记、小说不一样,它是一种需要众多人参与创作并公开演出的艺术形式,它不是只需作者单独创作就可以完成的作品。因此戏剧的创作受到的社会压力更大,不仅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更需要考虑合乎社会规范。换言之,戏剧创作的自由度要小于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
  • 走向宪政

    作者:蔡定剑,王占阳

    本书是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宪政前景论坛”参加者的文集。此次论坛汇集了来自法学和其他不同社会科学学科的一流学者,主办者提出的会议主题是:“讨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涌现的最具挑战性的宪政问题”,旨在“通过回顾这些宪政问题,促进反思改革以来的成就,并为中国社会转型探明前进的方向” 。与会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法治的现状与前景作了评析和展望,为我国宪政前景绘制蓝图,为促推改革寄以热切期盼。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宪政派学者的一次重要聚会和议政。本书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名家云集、视野开阔、洞察深刻、立论新颖、论证系统、思想厚重的作品。
  • 古人的天平

    作者:郭建

    《古人的天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法文化》是一部有助于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会五大名著无穷魅力的著作。古代的将军出战是否真的要立军令状?为山寨屡立功劳的时迁为什么在梁山108个好汉里只排名倒数第二?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山神土地形象如此可怜?西门庆究竟靠什么营生“暴发”?“扒灰”和“养小叔子”触犯的是什么律条?解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五大名著里的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背景。《古人的天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法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五大名著故事情节后面的法律文化,包括小说情节中反映的具体法律制度以及作者的法律观念,当时社会大众对于法律的看法,国家法律与民间实际生活之间的互动。
  • 正义的历史映像

    作者:赵明

    人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所以,他(她)有物质性的需求,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他(她)不是纯粹动物性的存在,他(她)同时有着精神的追求,古人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是自由的,所以他(她)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无论是在物质性的生活中,还是在精神性的生活中,都存在着善与恶的区分。 人是有理性的,所以他(她)可能选择为善,也可能选择为恶;无论是选择为善,还是选择为恶,都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都是可以言说,可以讨论,可以改变的。 人是有意志的,他(她)的行为是有目的、有追求的实践活动,动物的活动受本能的自然法则的支配,而人的实践则是受自由意志的支配,可以进行道德上的善恶评价,他(她)应该对其行为具有责任意识,并承担责任。 我们讲述人类法律历史的故事,通过一些典型个案而追寻人类法权历史的印迹,为的是寻求当代人的自由和权利。我们坚信,历史并非心灵的负担,相反,它是照亮心灵的光芒!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我们的现在仅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而绝大部分是从过去传来的。我们的所知所想不是因自身智力之弦的拨动,而是由未知这块不毛之石下面涌出的一眼新泉,它是由久远之前的遥远小河补给的,流过我们并贯穿我们的溪流。正如今天我们的思想和言谈将与未来人的思想相融合并形成他们的思想一样,回首过去,我们可以从今天自己引以为荣的观点和看法中追溯到古人思想的影响。”
  • 超越法学的视界

    作者:强世功

    《超越法学的视界》与作者已经出版的《法律人的城邦》和将要出版的《立法者的法理学》勾勒出作者思考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轨迹和思路。
  • 隐藏的宪法

    作者:弗莱彻

    《隐藏的宪法:林肯如何重新铸定美国民主》作者通过仔细分析亚伯拉罕·林肯的言行,成功描述了建立于美国内战基础上的新的宪法秩序。这一新的宪法秩序反映了林肯对于一些根本价值的向往,这些价值包括自由、平等、民主。
  • 正义之镜

    作者:[美] 西奥多·齐奥科斯基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从古典时代直至当代的反映出西方法制进化历程的主要文学作品。其所引用的杰作包括《善好者》、《列那狐》、《安提戈涅》、《威尼斯商人》以及《审判》等等。西奥多·齐奥科斯基运用人类学关于法律进化的理论将这些作品置于其所处时代的法律语境之中,将法律的进化过程抽象为简约的理想类型,,梳理了法律与道德在数十个世纪当中的逐渐分离。从而以一种原创的视角将这些作品联系在一起并加以阐释,为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维度。 不同于主流的“法律与文学”研究,《正义之镜》提出的是“文学与法律”的进路,强调的是历史语境而非理论命题,重视的是讨论“事”而不是“词”,突出文学而不是法律。本书将法律史作为理解文学文本及其冲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不是引证文学作品来举例说明关于现代法律的论辩。核心是发现文学作品中所映照出的法律危机,尤其是那些属于全体公民而非少数法律人的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大危机。 书评 我深深的痴迷于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作者赋予‘法律与文学’以令人惊喜的新用途。他是如此学富五车而又文风平易近人。他奇迹般的将关于历史、文学以及法律的复杂知识融为一体。《正义之镜》必将成为一部重要作品,并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源泉。——丹尼尔·科恩斯坦(Daniel J. Kornstein) 《正义之镜》是一本出色的著作,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丰富知识,包含了细腻的文学分析和对司法历史的清晰阐释。——维吉尔·尼莫埃诺(Virgil Nemoianu) 一项深刻且有价值的研究……西奥多·齐奥科斯基运用他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深刻洞察力展开了这一开阔的研究。——罗伯特·霍普曼(Robert Hauptman),《当代世界文学》 关于法律、文学与历史的一部恢宏而引人入胜的指南。——罗伯特·巴斯基(Robert E. Barsky),《文学研究/外国文学》 充满睿智的创见与渊博的学识……这一充满挑战并且迷人的研究对于学者、教师和学生都大有收益。——《选择》
  • 错案

    作者:[法]勒内·弗洛里奥

    《错案》由大大小小不少实际发生过的错案分类构成,其中包括在法国家喻户晓的德莱福斯冤案。杂俎在案,同一主题让它们联系在一起,读来一点不觉得枯燥。虽然作者不想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但具体揭示错案发生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依据教训发出的警告和防止错案发生的建议,使《错案》更加实用,颇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一些评论颇有见地,足以刺激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兴趣。
  • 决不妥协

    作者:桂公梓

    《决不妥协》是一场良知与集体无意识的正式较量!一起离奇而残忍的凶杀案件,受害者被切成三千多片,引起社会的巨大恐慌。青年法官桂公梓在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曾成功判决黑社会头目高玉虎一案,得到领导赏识,被指定判决此案,迫于领导和舆论压力,判决犯罪嫌疑人刑勇死刑,执行后却发现真凶其实另有他人。当“公平、公正、公开”遭遇人间百态,是坚持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还是向社会妥协?
  • 圣殿

    作者:[英] F. H. 劳森

    《圣殿:1850年至1965年的牛津法学教育》主要内容简介:1850年,牛津近代史上著名的教学改革大幕拉开,积弊颇深且处境尴尬的法科首当其冲,此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法科终成牛津引以为傲的显学。历史由人物织就。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牛津法科,从亨利•梅因爵士到H.L.A.哈特,巨擘辈出。他们与众多教员、学子,共同书写了一个辉煌的百年,搭建了现代法学教育研究的圣殿。以时间为轴,缀以事件回顾与人物描述,F.H.劳森教授挥洒生花妙笔,为后世记录下牛津法科这段精彩的历史。
  • 失落的城邦

    作者:刘思达

    [目录] 上篇 当代中国的法律改革 第一章 法律变革的困境: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反思 /3 第二章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 /20 第三章 当代中国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变迁(1979-2003) /63 中篇 法律职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法律职业研究的死与生 /105 第五章 分化的律师业与职业主义的建构 /127 第六章 客户影响与职业主义的相对性:中国精英商务律师的工作 /158 下篇 中国法律职业透视 第七章 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与规范 /201 第八章 中国律师业的现在与未来 /252 后 记 /285
  • 耶鲁精神

    作者:冯建妹

    《耶鲁精神:感受耶鲁大学及其法学院》:耶鲁大学的很好地在了校徽上体现了出来,"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历经300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这几个字依然光芒四射。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金曼?布鲁斯曾经说过,“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而这也正是耶鲁的真正完整精神所在。”耶鲁其实位于纽黑文――美国比萨的起源地。于1701年由十位公理主义者在一个集会上所创立的,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位美国总统都毕业于此。
  • 知乎:正义女神不睁眼

    作者:知乎

    「不违法可以称为合法吗」,「普通人突然遭遇法律问题时,怎样做才不至于很被动」,「遭遇欠薪应该怎样维权」,「律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生活中,工作中,这些有关法律的疑问无所不在。近两年来,法律相关问题在知乎站内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也吸引和沉淀了众多法律专业人士与一线从业者的分享与回答。为了帮助更多的职场人,也为了回馈知乎站内越来越活跃的法律界人士,我们选择了法律作为第三本系列书的主题。 这本书主要面向初入职场到工作十年的职场人群,以一个普通人认知法律的过程,从最大众的印象与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开始,介绍生活中可能遇见的法律问题、职业生涯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其中更有司法从业者真实从业经历、解读经典案例判决,在解答实际问题之余丰富茶余饭后的谈资。 法学博士、执业律师、法官、检察官……你想知道的法律问题,有他们帮助解答。 编辑推荐: 《正义女神不睁眼》是由知乎出品的法律主题知识读本,是知乎团队继《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金钱有术》之后推出的常识普及系列的第三本书。本书由数十位活跃在一线的司法从业者,针对千万用户最关心的法律问题撰写回答编著而成。历经了知乎站内法律工作者的同行评价和审阅筛选,及上百万知乎用户的投票认同和支持。 ★美剧、日剧和国产剧中听到的法律名词到底有怎样的含义? ★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躲避未知的陷阱? ★近年来一些经典案件为什么这样判? ★听听司法生态中的从业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们对于耳熟能详案例的评析 ★刚入行的法律行业新人又该从何处起步和提升自己? “你”曾经或者正在关心的法律问题的答案,都蕴藏在《正义女神不睁眼》中。 也许从来没有人如此循序渐进地,带你建立起对法律的基础认知:没有长篇大论的法典起源追溯和枯燥无味、缺乏实际效用的教条理论;有的是对基本法律概念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来自一线从业者所分享的鲜活实际的法律常识,与面临问题时可以直接翻卷索骥的解决办法。 懂点法,不吃亏,不上当。
  • 破案后

    作者:周翠

    《破案后》辑录了旅德法律学者周翠三篇关于德国刑事司法案例的系列文章——《破案后》、《世纪诉讼》和《冤狱五则》,三篇共七则案例。这三篇文章均在《读库》刊发过,其中几个案件有了新的进展,在单行本中作者也做了相应的增补。 作者梳理了大量相关案件资料,一步步记录下案件审理的进程,让普通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观摩了整个案件的过程;从作者进行的一些必要的文献综述、援引的大量 统计数据和摘译的判决内容中,也能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司法状况、法官心证的历程、律师工作的背景以及学者思考的维度。 这些司法档案,不仅仅可资法律工作者镜鉴,也可启迪开蒙大众读者。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6070215173.13.N4O7Ee&id=44663244878
  • 谁来守护公正

    作者:〔美〕布莱恩•拉姆,〔美〕苏珊•斯温,〔

    美国总统位高权重,仍须定期更替,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却终身任职,深居简出,在被称为“大理石神殿”的宏伟建筑内审理案件,发布判决,守护着宪法与公正。一个拥有三亿多国民、上千枚核弹的超级大国,司法公正为何交由这九人守护?在这条司法“流水线”上,作为最终产品的“公正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美国人民又凭什么信任他们的司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带着上述疑问,公共事务电视台(C-SPAN)采访了九位现任大法官和三位离任大法官。所有大法官出镜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这在美国历史上尚是首次。这些珍贵的访谈记录,都收录在这本书内。书中,大法官们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美国最有权力,也最为神秘的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他们畅谈自己的司法理念、奋斗经历,对最高法院的决策内幕也不讳言,大量内容都是首度公开。中国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到:美国最高法院如何看待民意?民意“一边倒”的案子,会不会影响大法官们的判断?他们如何处理与国会、白宫的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庭辩风格,对律师有何建议?内部会议由谁说了算?判决书由谁起草?他们用不用Google检索资料,上不上Twitter发言,会不会在iPad或Kindle上阅读案卷?为丰富大家的理解,书后还附上了对最高法院现任书记官、前法官助理、前首席政府律师、出庭律师、资深记者和历史学家的访谈,从不同视角,向读者全面展示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渊源、职能定位和传统文化,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法治与公正的守护神”。
  • 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

    作者:秦涛

    从没有法律史——如此搞笑、穿越、惊悚、悬疑、无厘头;从没有故事——蕴含如此丰富而真切的法律史知识;可以读得非常开心——彻底松弛大脑,跟着剧情爆笑和傻乐;可以看得非常睿智——高速运转大脑,随时把握情节与隐喻!
  • 林达作品集(全九册)

    作者:林达

    《林达系列:扫起落叶好过冬》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对于我们来自大洋彼岸的平民来说,一踏上这块新大陆,自然感觉新鲜事就特别多。你就想想吧,就连“美国总统是什么”,都会成为一个问题,需要去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姐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 民法好读

    作者:黄福宁

    《民法好读》是一本讲述民法知识、传递民法理念的小书,而且,风格恰如民法:亲切、平易……孟德斯鸠有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种“慈母般的眼神”,究竟蕴涵了何种意味?在这《民法好读》里,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