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律

  • 西窗法雨

    作者:刘星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 闲思录

    作者:萧瀚

    《闲思录》主要内容简介:写的过程,很随意也很惬意,有了电光石火的灵感,就写几句,凑足了20条,便发到我的博客新浪“追遠堂”。不想,许多朋友还挺喜欢。其中原因,无非是这些思絮很平常,没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嫌,写的时候很放松。
  • 法理讲义(套装上下册)

    作者:夏勇 编

    《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法律学者历时十余载,精心打造的中国本土法学经典著作、法理学高级教科书。全书除绪论外,共四编四十二章。第一编从语义、规范、道德、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性别卜个视角,讨论认识和理解法律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第二编从正义、自由、平等、人权、权利、民主、法治、分权、宽容、宪政十个主题,分析现代政治和法治实践必须坚守的价值和原则。第三编从宪法、立法、司法、法律体系、法律程序、法律职业等方面,考察法律产生和运行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第四编梳理中西法律思想以及中国的民本、法治、近代变法等思想脉络,展现古今法律思想的演变历史。《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体现了作者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探寻和开拓中国政道法理的学术努力,既可用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学,也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 法学方法论

    作者:齐佩利乌斯

    为理解“法”,必然要掌握发现“法”的方法。本书介绍法学方法论方面必需的知识,而不牵涉法哲学上的复杂争论。藉由本书所介绍之方法论,法律一方面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又为其最为基本的任务的实现,即合乎正义地解决各种法律问题,留下了空间。
  •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作者:Michael Sandel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justice in our society and our lives, Michael Sandel reveals how an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can help to make sense of politics, religion, morality - and our own convictions. Breaking down hotly contested issues, from abortion, euthanasia and same-sex marriage, to patriotism, dissent and affirmative action, Sandel shows how the biggest questions in our civic life can be broken down and illuminated through reasoned debate. "Justice" promises to take readers - of all ages and political persuasions - on an exhilarating journey to confront today's political and moral controversies in a fresh and enlightening way.
  • 古代法

    作者:亨利·萨姆奈·梅因

    《古代法》内容简介:为了深入探究西方文明的渊源与演进,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全新视角,展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对西学的重新审视与诠释,构建全新的西学思想文献平台,我们组织出版了这套《西方学术经典译丛》(全新译本)。本译丛精选西方学术思想流变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传世名作,由多位专家学者选目,一批学养深厚、中西贯通、年富力强的专业人士精心译介,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收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载体的诸多经典名著。 本译丛系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本译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译丛全部用现代汉语译介,尽量避免以往译本中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艰涩的现象。本译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译介理念和用词用语方面,基本采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学研究领域的共识与成论。另外,以往译本由于时代和社会局限,往往对原作品有所删改。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作删改,全部照译。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 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

    作者:尤根·埃利希

    人们常说著书应采取这样的方式,即该书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句子来概括。若将此检验标准适用于《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全新译本)》,则《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全新译本)》可用下面这句来概括:不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也不在司法裁决,而在社会本身。或许,这句话涵括了对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做出阐释的每一次尝试的主旨。
  • 宪政之道

    作者:张君劢

    本书辑录张君励先生主要的宪法学著述,概分为三部分。上部“国宪议”为先生1922年应邀参加“国是会议”,起草国宪大纲时所著;中部“中华民国民主宪法主讲”为先生1946年参加政协会议,起草宪法草案后的讲稿,两者均可谓“宪法草案”的学术疏仪;下部所辑文章,为先生西式宪政与中国实践两相关照下,谋求我国现代治道与治式的学术努力。全书冠名“宪政之道”,既因先生为文,实录了中国宪政历程,又困先生所述,道出宪政之精义,同时彰显了先生一生在学与政治之间的徘徊。
  • 司法的理念与制度

    作者:贺卫方

    《司法的理念与制度》这是作者在司法研究领域内的一些论文和随笔的结集。在思考中国司法制度的建构路向与过程方面,作者认为,对高妙价值的弘扬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法律家而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怎样将理念化作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杰伊(John Jay)称,“过去的历史表明,将正文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益处是显易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有益的方式作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本书体现了作者对这类“有益的方式”的探索。
  •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

    作者:梁治平

    本书在传统的法制史研究之外,尝试以文化解释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法,是第一部从文化解释立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系统研究的论著。作者认为,法律的理念与实践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法律所揭示的,不仅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样态,也是特定人群的心灵世界。 针对历史研究中流行的科学主义和普适理论,作者强调其研究的“解释性”和“辨异性”。作者重视观念、且常常由语词的辨析开始,但并不止于观念和语词,而是透过对观念、语词同经验,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解释求取对历史的了解。在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中,古代法的传统被置于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内在地加以理解;制度和行为中的意义结构受到特别强调;古代的思想与生活世界被力图“同情地了解”;现代通行的概念和范畴时时被加以批判性地审视和运用。 本书处理的材料大多是人们熟悉的,它所讨论的问题却不尽如此。作者以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为法律史研究引入了新的学术资源,而且拓展了法律史的视界。 本书被版于1991年。1997年再版时,作者对原书作了全面修订,并且撰写了“再版前言”。
  • 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

    作者:本杰明·N·卡多佐

    意义上,正义是一种比仅仅遵从规则更微妙、更模糊的概念。经过一切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它仍然只是一个热望、一种令人兴奋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施塔姆勒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说道:“正义根据完美社会的设想,为特定的法律意志指明了方向。”我们甚至可能发现,谈论正义时,其在我们头脑中反映的特质是仁爱,尽管这一特质常常与其他特质发生冲突。②正义的成份如果单独存放,可能发酸,将它们灌在一起保存,不但特性不变,而且更为香甜。你可以提出自己希望的配方。人们训练有素的味觉。将从整体上作出判断,接受或者拒绝它。
  • 拿破仑法典

    作者:

    《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民法的发展显然是很有影响的。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第一,法国在十九世纪是一个强国,它的力量使该法典易于影响外国。第二,该法典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有其优越性,这也使它易于影响外国。就形式说,该法典文字简单明了,逻辑谨严,体系完整。就实质说,该法典不公折衷了法国习惯法和罗马成文法,使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废除了一切封建特权和桎梏,它的一些原则使其他资产阶级国家把它评价为发展资本主义的最良好的上层建筑。第三,十九世纪的各资产阶级国家大都急需编纂统一的民法典,而该法典是现成的模型。
  • 法律与宗教

    作者:[美]哈罗德·J·伯尔曼

  •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作者:伯纳德·贝林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初版于1967年,一出版就在史学界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影响巨大。“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苏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 就事论事

    作者:桑斯坦

    在《就事论事》申,桑斯坦描述了近期最高法院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一一尽可能“狭窄”地判决案件,并且不提供宽泛的可适用的规則。他坚持认为,这一立场能够促进审议式民主。尤其是当相关争议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在公民之间无法达成任何共识的时候。桑斯坦概要地论证了他的观点,并用它分析了“纠偏行动,基于性别和性取向产生的歧视,死亡的权利,新通讯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关于言论自由的争议”等问题。随后他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低限度主义的替代方案,主要是斯卡里亚的“民主形式主义”和对最低限度主义缺乏广度和深度的抱怨,最后以他所概括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在民主中的位置作为本书的结论。
  • 物权法

    作者:梁慧星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作者不仅是学界权威,更是中国物权法立法进程的引领者,全程参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过程。本次新版充分汲取了我国《物权法》的新成果,详释了《物权法》确立的新制度,并对《物权法》作出了独到的评析;同时,结合大陆法系新近物权法的理论研究动向及我国物权法司法实践,对物权法的内容作了全景式的阐述。   本书因袭现行法的体例,新增了编的设置,全书共五编二十四章。本书概念明晰,语言精练,理论深度把握得当,既考虑到本科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又兼顾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权法的参考需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丛书》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辑的一套系列丛书。 该套丛书由一系列法律释义组成。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部分参与立法的同志编著。该丛书坚持以准确地反映立法宗旨和法律条款内容为最基本要求,在每部法律释义中努力做到观点的权威性和内容解释的准确性。
  • 法律是什么

    作者:刘星

    本书是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的批判阅读。批判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交往对话,而且是“读者”在解读过程中表达自身诉求的一种方式。作为“读者”的本书作者,和作为“本文”的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在新的方法和观念中,实现了一种可理解的“语境融合”。这方法和观念,便是揭示法理学论说的理由和根据,让不同的学理缘由呈现和交流,并在其中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围绕中心问题而展开的逻辑线路,使其他读者在新的阅读中,得以“知其所以然”和有所深入思考。尤为重要的是,这方法和观念,是试图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言说中导入问题的疑惑,使人们反观内省已有的成说,从而走向一种可能的新思路,开启一种可能的新语境。
  • 法学方法论

    作者:[德]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法学理论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初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德国的法学理论及方法论。台湾学者陈爱娥女士所译的这版为节略后的学生版,目的是使读者能够从著者宏大的叙述中辨析源流,迅速获得德国法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印象和梗概。 正如第五版的“法学方法论”,六版也是以节略的“学生版”来发行的。节略的部分是论及历史、批判性部分的前四章,其主要处理十九世纪初到一次大战结束之间,德国的法律理论及方法论。缩简后的陈述始于介绍本世纪初的利益法学及评价法学。该章及继其之后的体系性部分,则未加变更的进入学生版中。 德国法学中的自明之理及其方法论上的进行方式,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部分植基于19世纪的学术上,例如萨维尼,耶林及其后继者的理论。因此,对于深入理解(包括今日的)方法论上的努力者而言,其仍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版主要是为了满足下述读者的要求:他们希望能比较迅速地获得一个梗概,因此有可能被远远“绕道”到19世纪的《法学方法论》篇幅所惊退。全文版及学生版都各有其购买者,由此显示,对两者的需求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