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律
-
政法笔记
冯象在序言中曾提到他写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就是不满所谓的普法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普法”?我的理解就是通过言说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从这个角度看学者的言说,其实和司法过程极其相似。法学家写的案子,和法官写的判决书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法治”,是西法东渐和“法治本土资源”变迁的经验环节。鉴于目前我们的法官多半写不好判决书,法学家撰文说案更显得尤其重要。 汉语语境下的“政法”二字,其实并不是“政治与法律”的缩写。因为汉语的构造承袭的是三纲五常的微言大义,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像两位领导出场,表面是平列关系,其实多半是一种偏正结构。甚至于有着语义上的越俎代庖。钱钟书《管锥篇》中谈过这个问题,如“兄弟”指的是弟,而“祸福”说的也多半是祸。钱先生说这种词义结构的特征来自道家相对主义对国人的思维影响。这道理固然精辟,但我对这解读还是不满。“偏义”与其说和道家思维有关,不如说恰恰是和儒家礼教一丝不苟的“差序格局”合拍的。因为没有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就没有语法面前每个字平等的逻辑。 “政法”一词其实也带有偏义,而且来自古汉语的“本土资源”,并不是舶来词。现代法治西学东来,在细微技术上今天已几乎看不到一丝中华法学的遗迹。但奇怪的是今天我们谈到法律领域,笼罩全局的仍然是这个老妪般的“政法”二字。 冯象近年来的专栏写作,也和上述“政法”一词的语义变迁趋势相吻合,就是所讨论的主题和作者的基本理念从形而下的、被意识形态空洞化的“政法”概念,开始向着形而上的政法之道转变,最后凸现为一种清晰的宪法或宪政的视野。冯象这一走势大概从写〈它没宪法〉开始,尽管此文的观念老实说仍然相当模糊,但这一走势越到晚近越清楚了。尤其冯先生的专业是知识产权,但他却往往从对版权、商标权的纠纷中看出权属问题的“宪法化”趋势。如《修宪与戏仿》一文,从一篇小说戏仿《沙家浜》引发的案子,分析到版权权益与“戏仿”者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说产权问题不能只在商法或私法的领域中解决,而最终必将诉之宪法或宪法的司法化。这个故事和苏力讲过的“邱氏鼠药”的案子何其相似。我以前有一个看法,就是研讨宪法有两途,一种是从部门法往上走,一种是从政治学往下走。冯文属于前者,尽管他由于文体限制和过于借重文学笔法带来的自缚(这算冯象一个不太严重的弱点,所以我才说《万象》上那些风情文字是更纯粹的冯象文章),分析上不免大而化之。但其义理...[更多内容] -
宪政主义
此书上编的内容,重在观念的梳理。下编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几篇论文,涉及赋税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乡村选举、清末立宪、大学自治等制度变迁的几个侧面。上编的核心观念是“在先约束”,下编一以贯之的立场是“地方主义”或“小共同体本位”。全书由超验而经验,自观念而技术,从天上到地下,大致呈现出宪政研究上的整体思路。 本书可作为政治学专业师生的参考书,基层社会行政工作者的读物,也可作为“公民宪政读本”。 -
One L
Newsweek calls him "an extraordinarily canny and empathetic observer." In bestseller after bestseller, Turow uses his background as a lawyer to create suspense fiction so authentic it reads with the hammering impact of fact. But before he became a worldwide sensation, Scott Turow wrote a book that is entirely true, the account of his own searing indoctrination into the field of law called ... The first year of law school i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ordeal so grueling that it ensures only the fittest survive. Now Scott Turow takes you inside the oldest and most prestigious law school in the country when he becomes a "One L," as entering students are known at Harvard Law School. In a book that became a national bestseller, a law school primer, and a classic autobiography, he brings to life the fascinating, shocking reality of that first year. Provocative and riveting, One L reveals the experience directly from the combat zone: the humiliations, triumphs, hazings, betrayals, and challenges that will make him a lawyer-and forever change Turow's mind, test his principles, and expose his heart. -
The Rainmaker
It's summer in Memphis. The sweat is sticking to Rudy Baylor's shirt and creditors are nipping at his heels. Once he had aspirations of breezing through law school and punching his ticket to the good life. Now he doesn't have a job or a prayer...except for one: an insurance dispute that leaves a family devastated and opens the door for a lawsuit, if Rudy can find a way to file it. By the time Rudy gets to court, a heavyweight corporate defense team is there to meet him. And suddenly he's in over his head, plunged into a nightmare of lies and legal maneuverings. A case that started small is exploding into a thunderous million-dollar war of nerves, skill and outright violence--a fight that could cost one young lawyer his life, or turn him into the biggest rainmaker in the land.... -
法边馀墨
贺卫方教授随笔集。 -
犯罪人论
《犯罪人论》共分十八章,其内容包括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等。《犯罪人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六事集
序 多 大 个 事 人活在事中。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串起了时间,把生命填满,当事人身临其境,用慰藉或者忧伤来抵挡。 人活在世上。世界是事件的舞台,众生起舞,被迫扮演着人生,构成了人世。这人世,萍水倥偬,生死间的过场,既实在,又缥缈,让我们恨爱交加,留恋而又渴望解脱。到末了,白头歌尽,万古沉灭,却愈发糊涂,于是有一代代的追问不休。生也有涯,世界不朽,答案总是联翩带着疑问,世事不外笼统于恨爱中打滚。 人活在自己的心事里。诸事纷披,都在心里,心事是人的定义的要素,心灵是存在的家园。心中有心事,便是对理解做出理解,用人性细细品尝人性,意味着我们彼此以心取暖,守候着世界。心灵即世界,心事即人事,人事组成了世事,世事中最要紧的是打理生死,逼着我们讨活法,要说法,求立法。于是,生死逸出了身体,藏于心中。由此,风雅颂焉,神俗隐焉,春辰秋雨生焉。 人,活在事中,归根结底,活在自己的心事里。 这册文字,载记了我的事,辗转其中的六件事;映照着我的心事,这二十年的心事。 它们让我活在这世上,歌哭于事,得失由心,快乐而忧伤,赞叹又怔忡,充实却凄惶。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这到底又算是个多大的事呢,朋友!? 许章润 2008年2月27日于无斋 -
34座里程碑
这本小书里,收集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多年岁月中做出的最重要的34次判决。这些判决,就好像一座座里程碑,引领了美国的历史走向,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 本书在亚马逊网站上获得五星级盛赞,是北美巴诺连锁书店的主推品种,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热播纪录片《联邦最高法院》力荐读本! -
法庭风暴
译者序 第一章 海地政变 第二章 提起新诉讼 第三章 选择法官 第四章 中止令之战 第五章 浮动的“柏林墙” 第六章 到关塔那摩去 第七章 期待总统 第八章 绝食示威 第九章 最高法院听审 第十章 地区法院庭审 第十一章 胜败得失 尾声 后来的故事 书中人物介绍 名词解释 记录和文献 致谢 作者的问与答 《法庭风暴》简介 《法庭风暴》记录的是为帮助海地难民争取自由与推进法治,美国耶鲁师生与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之间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诉讼之战。 1992年,300名因国内发生政变而前往美国寻求政治避难的无辜海地人,被关押于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并被告知因为感染了艾滋病而可能永远不能获得自由。围绕着耶鲁师生为帮助海地难民争取自由而与美国司法部、五角大楼以及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之间展开的不懈抗争,《法庭风暴》一书把读者从水深火热的海地、精英云集的耶鲁大学校园、海风凛冽的关塔那摩基地,带到了承载着实现公平正义使命的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最后直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该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勃兰特·戈尔茨坦律师在进行大量访谈、调查以及查阅浩瀚文献基础上花费六年时间呕心沥血著成的一部纪实法律文学,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诉讼之战。 《法庭风暴》自2005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受邀到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十所著名高校举办讲座、与读者直接交流,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权威的《科克斯书评》将其誉为年度十佳纪实文学之一,认为该书既是一本“激人奋进的传记”,又展现了美国“司法体制的真实面貌”。而本书的可读性也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肯定,评价其“叙事扣人心弦,鞭辟入里”,“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细致入微的叙事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 。据悉,本书还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 《法庭风暴》的中文译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向全国法律院校师生重点推荐的著作。专业委员会已特别邀请原著作者勃兰特·戈尔茨坦律师和书中重要主人公之一——当年的法律诊所学生、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迈克·维什尼教授于2008年5月下旬访问中国,到全国各地主要高校与广大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本书将以其精彩叙事而令广大中国读者回味无穷,同时,对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该书可作为生动的课内外学习参考书;而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的人员而言,它亦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等参考价值。 -
黑白律师
《黑白律师》中陈锦荣,号称明山市第一青年律师才俊,一个游走在黑与白之间的律师。面对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朋友的义气与叛变,官场和黑道的交错,他奋力拨开重重迷雾,他是正义的化身,还是邪恶的使者?三个女人一个柔情,一个妩媚,一个高傲,面对三份情感,他将在? -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主要内容:公认的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最深远地影响了历史的作品是哪几部?人们可以很轻易地说出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是法学发展史上为数不多的鸿篇巨制。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制”、“三权分立”等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成为了美、英、法等国的立国之本。 -
洞穴奇案
如果受困山洞,水盡糧絕,大家約定抽簽吃掉一人,以救活大多數時,你會參加嗎?如果受困的探險隊員吃掉同伴,他們獲救後應該因謀殺罪而判死刑嗎? 如果犧牲一個同伴和10個拯救人員才救出倖存者,處死他們是荒謬嗎? 但是,如果人不應該因飢餓而偷竊,法律應該容忍人因飢餓而殺人嗎? 法律不光是法官和律師的事,透過思考這案件,我們將重新審視法律、人情、公義、道德、判決、犯罪、殺人、刑罰、赦免、辯護和審判等概念。 1949年,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富勒(Lon Fuller)虛構的山洞案件,是史上最偉大的虛構法律案,藉五位法官的陳詞展示了20世紀中葉的法哲學思想。 如今,本書作者薩伯(Peter Suber)增添了九條新思路,再以山洞奇案闡述了晚近五十年法律思想的發展。 本書兼收了富勒和薩伯兩人共十四個觀點,有如一桌法哲學的盛宴,讓讀者品味精彩而動人心魄思辯,培養面對法治社會的法學素養。
-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是将英美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简要但却全面地介绍给国内法律界,主要用于满足国际法、英美法和其他涉外法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适用于法律实务界培训涉外律师进行英文法律文书写作和国外法律比较研究。《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亦总结了作者在国内三年英美法教学的经验,特别针对国内法学院学生在学习英美案例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了一一解答。阅读纯英文的英美法案例一直是中国法学院学生的难题、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屏障,也是涉外律师技能提升的瓶颈。 -
The Nine
在线阅读本书 Bestselling author Jeffrey Toobin takes you into the chambers of the most important—and secret—legal body in our country, the Supreme Court, and reveals the complex dynamic among the nine people who decide the law of the land. Just in time for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where the future of the Court will be at stake—Toobin reveals an institution at a moment of transition, when decades of conservative disgust with the Court have finally produced a conservative majority, with major changes in store on such issues as abortion, civil rights, presidential power, and church-state relations. Based on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justices themselves, The Nin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Court through personalities—from Anthony Kennedy's overwhelming sense of self-importance to Clarence Thomas's well-tended grievances against his critics to David Souter's odd nineteenth-century lifestyle. There is also,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ull behind-the-scenes story of Bush v. Gore —and Sandra Day O'Connor's fateful breach with George W. Bush, the president she helped place in office. The Nine is the book bestselling author Jeffrey Toobin was born to write. A CNN senior legal analyst and New Yorker staff writer, no one is more superbly qualified to profile the nine justices. -
林肯律师
林肯律师,ISBN:9787501439409,作者:康纳利 -
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主要内容: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称的上耶林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 -
故事的形成
在本书中,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探究了这一人类本质中难于捉摸但又是基础性的一面,追问我们如何利用故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他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来审视叙事:理解我们如何讲述我们的故事,发现我们如何利用叙事来创建自我感和诠释他人的生活,认识到文学如何改变了故事是什么的观念,以及法律如何教给我们关于叙事的期待。结果是一个精湛的、令人兴奋的合成物——人类学、心理学、文学、法学以及哲学的合成物。 -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以独特的方式讨论了一种正义的理论,或更准确地说,一种正义的反理论。它与眼、牙、手和生命相关。它是有关同态复仇法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报还报——的一个扩展解释。同态复仇将估价置于正义的核心,它是关于衡量标准的。耶和华: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艾德加·爱伦·坡:“对敌人施行正义,有什么比这种信念更让人安慰呢?” -
美国的言论自由
本书的体例安排反映了他在全面考察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经历后吸引其观线的领域。 第—部分讲述对言论内容的管制。它把人们公认不受法律管制的言论内容的“共识”作为第一章。哈里•卡尔文认为,—开始就列举传统的某些组成部分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它们平时鲜为人知,诉讼中难得一见。在本书开始部分提出这个观点后,余下部分讨论的是一些人们争论不休的领域——关于言论是否应受宪法保护而争执不下的领域。他首先讨论若干“轻微的司法审查”问题:出版物藐视、淫秽和诽谤。他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部分原因是说明这些问题千差万别——任何一种分析工具或者任何一项标准都不可能满足如此名目繁多的要求。他接着讨论“严格的司法审查”问题——对言论的不满起因于言论是非法行为导火索的领域。这个问题有两种基本形式:激起他^破坏社会秩序以反击说话人的言论和煽动他人采取非法行动以反对说话人选定的目标的言论。“反射陛混乱”的数章内容讨论的是前者;“颠覆性宣传”的数章内容讨论的是后者。 第—部分主要讨论颠覆宣传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以宣传暴力和非法行为作为一项政治策略引发的问题。哈里•卡尔文视其为“核心问题”。从逻辑上讲,这个问题直击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要害:煽动人们实施犯罪通常是更大规模的政治批判的—部分;因此,限定合法宣传的界限同时也划出了政治批评可以在宪法上予以克减的界限。从历史上看,这个问题孕育了法律传统,引发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为止的一系列案件,为理解自由社会的异议动力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这部分的篇章设计反映了哈里•卡尔文写作本书的整体规划。他“以故事的结尾作为开头”,即从最高法院在1969年的勃兰登堡诉俄亥俄州案(BrandenburgV.Ohio)中最新发表的关于合法宣传的宪法界限的看法开始,本案司法艺术的应用让人大惑不解。心列然后他回到最初的案件,不间断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说到20世纪50年代宪法涕—条修正案保护形同虚设时期,再到最近数十年来最高法院为收复各种反共判决沦丧的失地所作的努力。最后,他重返勃兰登堡案,本案意见书与他创造性论述中蕴含的观念遥相呼应。 第二部分讨论结社自由: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与美国的反共经历息息相关。人们感受到的国内共产主义威胁给美国法律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与组织行为的威胁及其伴随的成员个人的忠诚度和可靠性相比,人们更多担心的并不是共产党员的言论,尽管问题常常因共产党员的言论而起。哈里-卡尔文追溯了法律对于这些感受到的威胁的相应规定。他开始讨论的是政府意图直接制裁组织的战略。然后他讨论了附加于组织成员身上的种种非刑事制裁措施。这些措施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剥夺特权或者某些福利(比如,公职、护照、免税,等等);政府调查个人的政治观点和组织关系。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通常认为,管制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对言论和结社的消极影响是政府追求其他合法目的的无意识的副产品。鉴于制裁的非刑事胜和政府目的的模糊性,这项规则的首要问题是:规范刑事制裁措施的宪法标准是否应当适用于此。 -
言论自由的反讽
欧文・M.费斯在这本敏锐的著作中指出――这正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所针对的问题。费斯阐明,对于政洽捐款开支、仇恨言论和淫秽出版物所施加的限制如何可能根据第一修正案予以辩护,而不是遭到其反驳,作者由此而重构了相关的辩论。他提醒我们,国家可以成为自由的朋友,可以保护和培育那些本来可能销声匿迹的言论,而剥夺这些言论可能使我们的民主丧失其全面和丰富的表达。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