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上海
-
上海妓女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妓女史和性学史的研究专著。本书作者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扎实的学识水平,搜罗了大量的中、西文报刊、档案资料和著述,对近代上海的卖淫和妓女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他从剖析高级妓女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状况入手,对近代上海的卖淫市场、卖淫场所及由此产生的性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再现了旧上海妓女风光而悲惨的卖笑人生以及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种种罪恶勾当。最后,本书还对历届上海政府管制妓女的失败及当时民间团体对妓女的救助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
上海史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到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它力图在短短几百页中汇集概括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其他中外大专院校持续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目的是要强调在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在当地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多方面研究的综合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追求现代性。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第一部分梳理了上海如何在开埠后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活动中心,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海发展的历史,第三部分以“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主题,主要讲抗战时期上海的痛苦发展,最后一部分以“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作结。 -
上海时代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日本国际传媒和政治外交领域内的作者,是日本首相近卫的智囊和“私人驻华代表“,被称为“超派阀的重量级人物“。自1932年派驻上海之后,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人脉,跻身中国上流社会和国民党党政军财各界,周旋于世界各国派驻在沪人士之间,深深地介入到中日关系的内幕层次及许多与此相关的重要国际事务,迄全面抗战爆发后,又成为对汪精卫集团诱降活动的主要策划与参与者之一。本书以其个人的历史观,用新闻记者特有的笔法,娓娓追述这段经理,不仅生动地再现出那个年代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画面,同时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被公认为战后日本最有分量的政治外交回忆录之一。本社与作者后人达成版权协议,使该书中译本将和中国读者首次见面。 -
帝国造就了我
1919年,刚从“一战”退伍回家的廷克勒(1898—1939)生活前景灰暗,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想在战后找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当他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要招募警员时,他决定尝试一下。他被录取了,在那个陌生而遥远的东方大都市他要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也将在那结束他的一生…… 本书通过小人物廷克勒的经历,描述了一个普通英国人在旧上海的生活,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图景。本书也是研究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参考资料。 -
上海歹土
《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主要简介:战时的上海市有一片“歹土”区,它是指沪西一带歹徒出没之地、1937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军、汪伪傀儡政权、外国租界当局、国民党政府等各种势力在上海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腥风血雨、“歹土”是暗杀等恐怖活动的中心,又整日充斥着赌博等城市犯罪,《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论及1937年8月中、曰在上海正式开战后至1941年12月美、日爆发珍珠港战事之前的这段时期内,作为“孤岛”的上海之政局和社会状况,作者叙述了上海的“孤岛”、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活动、“八一三”事件之后国民党在上海的“救国”武装活动、日本方面报复性的恐怖活动、亲曰分子的被刺案、日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工”地区不良社会现象与政治的关系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上海这一段特殊的战乱岁月。全书引用了大量同时代的汉文资料和外文记载,有些资料至今鲜为中国的;上海史研究者所见和所用,殊为珍贵,是了解上海城市历史的必读之作。 -
1927-1937年的上海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府为对象,探讨市政府创立和运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可采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及其实施市政的成败得失,试图将之作为特例了解国民党政权下一个市政府的运作情况。这是一部在西方中国学界很有影响的中国学名著。 -
上海警察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
上海秘密战
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全部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
上海法租界史
自1840年代以后,中国五口通商,上海开始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之地,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从此上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现象广为中外史家所关注,其中上海法租界从1849年形成到1943年被撤销的近百年历史,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人梅朋和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运用法国领事馆、公董局、法国外交部的往来文书、信件以及档案资料,详尽地叙述了法租界的形成和发展,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法租界与外界冲突、争端和交融的过程,是一部讲述法租界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 -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讲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全面统治中国的十年间,以江浙财阀为首的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之间金钱与权力的联合,以及为了争取政治地位与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 蒋介石初入上海时,为了获取资金开始寻求上海资本家的支持。但随着南京政府无穷无尽的财政要索,对上海资本家采取政治抑制政策,以及利用黑社会组织进行绑架勒索,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开始走向对立和斗争:他们依靠宋子文谋求政治上的发言权,反对国民政府巨额的财政要索和军费开支。然而,在国民政府的政治抑制和经济打压下,上海资本家被迫沦为政府的附庸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
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
本书是为纪念“三毛之父”——张乐平画家创作的“三毛”漫画诞生70周年所著,画笔接触的社会面极为广泛。反映市井百态,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揭露了旧社会的丑陋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众生相。本书由三位知名作家配字,图文并茂,让你轻松重温张乐平先生的幽默而厚重的漫画。 -
花园洋房的下午茶
《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上海的保护建筑》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牛。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淡?而镌刻着往口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
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
The Dandy The Flaneur The Translator 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巴黎 浪蕩子、漫遊者、譯者 以「跨文化現代性」重新思索「現代性」的本質 一個集合了人物、文類、觀念、語彙及文本的旅行故事 探明百年前外來元素究竟如何蛻變成本土的一部分 本書探討源自於法國的「新感覺派」文風進入中國的歷程,重點置於在橫跨東西文化與地理的脈絡中,人物、文類、觀念、語彙與文本的流動鏈結。作者主要以現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蕩子、漫遊者與文化翻譯者三者的故事,歸結出「跨文化的現代性」的觀念,企圖挑戰現有的語言與學科分界線。 源自於法國的「新感覺派」文風的流行時間雖短,卻對一代中國與日本文學產生了無可比擬的影響。在橫跨東西文化與地理的脈絡中,人物、文類、觀念、語彙與文本互相流動鏈結,交織出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現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蕩子、漫遊者與文化翻譯者三者,共同描繪帶出一個「跨文化的現代性」的故事,挑戰我們現有認知中語言與學科的分界線。 「以異性為自我的投射、致力於藝術的追求及自我的創造、持續不墜的跨文化實踐」是浪蕩子的三大特色。每一位在跨文化場域中致力創造自我、追求完美的男男女女,不都流著浪蕩子的血液?他們的追求與探索,產生的影響力跨越了國界,無遠弗屆。 浪蕩子推動著的現代性,並非歷史上特定的時期。無論古今中外,任何人只要以突破傳統、追求創新為己任,都在從事跨文化實踐,都是現代性的推手。文化創造者時時處於現代性的門檻,生活、行動於文化前沿,在持續的越界行為中汲取靈感。跨文化場域是文化接觸、重疊的所在,是藝術家、文學家、譯者、思想家等,尋求表述模式來抒發創造能量的場所。本書探究跨文化場域中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討論的是語言、文學及文化的創造力,而非單純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摹仿、同化。 -
空间·故事·上海犹太人
提篮桥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建造了曾是远东最大、设施最精良的监狱,在一定的语境中提篮桥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犹太人在这里建造了摩西会堂,后来又由于欧洲的战乱和虐犹,大量逃生的犹太人进入上海,使这里成为犹太人避难的诺亚方舟,聚集了大量精英人物,给这里赋予了特殊的文化价值,为上海增添了许多别样的色彩,提篮桥于是有了更深切而广泛的文化含义。本书作者曾经参与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对上海的城市和建筑遗产有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专著和论文。 本书探寻了这个地区的人、故事和空间,展望它的未来,以新的视野研究这个中外许许多多学者所关注的地区。 -
身份建构与物质生活
从1949年建国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工人”这个名词是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极多的名词。然而一直到今天,对于当代工人的具体研究还是很少。本书以19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10年为线索,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探寻了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下,上海工人阶级伴随着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变动,如何利用集体的文化习得,重新构建新的阶级意识,相应地呈现出崭新的行为动机、精神态度、价值信仰的表现,进一步推动社会机制运行的状况。作者将具体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场景,放在独特的中国历史语境下考察,进一步阐释了新的制度、意识形态如何利用话语实践,建构了上海工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此类生活通过怎样的个人的行动关系、状貌呈现出来。 -
诗与政治
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 ,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本书以越剧在上海的发展为案例,研究上海都市文化在近现代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越剧在三四十年代的迅速兴起,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象征着女性在都市公众领域的崛起。以越剧为透镜来观察中国传统性别结构及以此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在近现代上海都市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演变。 -
上海字记
100多年 400多幅图例 12位口述者 呈现上海汉字书写和设计的脉络 本书以上海一百年间的印刷品实物组成视觉线索,为传统书法之后汉字书写和设计的痕迹、脉络,构建了一份系统的、客观的、清晰的基础档案。这些图例通过手写、设计及石印、铅印、胶印等近现代印刷工艺的再现,为我们保存了20世纪上海的教育、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种种记忆。同时,也为近年来国内外掀起的字体设计热潮提供了一册可交流的读物。本书获2014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
上海的法国人(1849-1949)
本书为"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译丛"之一。主要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经典著作通过版权引进方式翻译出版。对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的法国人》主要讲述了上海自1840年以后在西方列强炮舰下的"开放"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既是列强觊觎、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的血腥时代,也是中国人民经受屈辱、社会激荡转型的年代。这本记述法国人在这一时期殖民上海的史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当年曾在法租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似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与撰述,起到丰富史料的参考作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