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上海

  • 阅读思南公馆

    作者:钱军,马学强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记叙了百年上海经典建筑思南公馆的人文历史。
  • 上海男人

    作者:马尚龙

    《上海男人》介绍了:有关上海男人的亚文化,很容易被当做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男人,会像上海男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可读性。误读也时常发生。作者想要还原的,是上海百年历史对上海男人的外动力,是上海男人自身的内动力,是上海女人与上海男人之间的互动力。
  • 上海小志 上海乡土志 夷患备尝记

    作者:胡祥翰、李维清、曹晟,吴健熙、施扣柱 标

  • Shanghai

    作者:Marie-Claire Bergere

  • 上海制造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 编

    内容简介 上海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种面貌:集体劳动的热情取代了十里洋场的喧闹,按部就班的生活消弭了发财致富的欲望。昔日的“冒险家乐园”,在与中国城乡步调一致的行进中,已无任何冒险的“机会”可言,只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仍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提供着自己的优质产品,并以这种方式维系着曾经的优越。本书所辑录的“新闻图片”,正是上海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读者在恍若隔世的睹视中,难免生出良多感慨。
  • 老上海漫画图志

    作者:上海图书馆 编

    《老上海漫画图志》内容简介:在《上海漫画》杂志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老上海漫画馆藏文献展》,于2008年新春期间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向公众集中展示了一批馆藏老上海漫画文献。通过漫画书刊和报纸,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漫画发展史。整个展览不但介绍了活跃在上海漫画界的丰子恺、黄文农、张光宇、叶浅予、张乐平、萨巴乔等中外著名漫画家的生平和代表作,还精选了具有老上海特色的民俗漫画、娱乐漫画、广告漫画、生活漫画、都市漫画等五个主题,分类精选了一批漫画作品,以展版形式予以展示。本次展览所提供的文献实物,还补充和纠正了目前漫画史中的部分记载,其学术价值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于是,我们就设想在此基础上编纂一部记录老上海漫画发展历史的图书。当我邀请著名美术史专家黄可先生参与指导《老上海漫画图志》编写时,他给予了热忱的帮助。他不仅执笔了《老上海漫画图志》的重要章节,还审阅修订了甘振虎、陈蕾所写的内容。这是本馆历史文献中心特邀专家协作研究、培养人才、提升业务能力的积极尝试,相信这本专题区域文化史的出版能为爱好漫画的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 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作者:常青

    《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聚焦外滩》以外滩地区的历史老大楼和小街为对象,通过原始档案检索,现场实录访谈等历史学、人类学和建筑学的综合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现和心得。如对现存最早的外滩建筑“福州路十七号”的断代和辨识;对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建筑“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的建筑整体研究和深度探讨;对上海近代历史老大楼的“红砖墙”来历及英国新古典风格的渊源探寻;以及对外滩历史小街“元芳弄”的初步研究,等等。它们不但可以看作有较高质量的研习成果,而且经世致用,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实践层面也有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 外滩起源的见证——福州路17—19号建筑研究 引言 第1章 现存外滩最早的历史建筑 第2章 蜕变与现状 第3章 再生途径 结语 摩登时代的外滩地标——沙逊大厦的历史空间特征 引言 第1章 沙逊家族与沙逊大厦 第2章 沙逊大厦的历史空间特征 第3章 沙逊大厦的价值与再生 结语 文化竞夺的空间象征——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历史疑案解读 引言 第1章 文化竞夺与风格取向 第2章 设计变更的疑案 结语建筑事件的启迪 上海外滩地区英式新古典建筑溯源——礼和洋行大楼及其关联域研究 引言 第1章 礼和洋行大楼的风格溯源 第2章 礼和洋行大楼的历史沿革与风格特征 第3章 礼和洋行大楼的性格特征 结语礼和洋行大楼的保护与再生建议 外滩深处的老大楼——慈安里大楼研究 引言 第1章 历史元素的拼贴 第2章 历史空间的异化 第3章 世纪大楼的再生 结语 外滩元芳弄初探 引言 第1章 元芳弄的形成与演变 第2章 从私路到城市小路 第3章 街廓的建筑遗产 结语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图片索引 致谢
  • 老上海理发师

    作者:孙孟英

    《老上海理发师》内容简介:早在汉代,中国人梳理发型以束发为主,就是把头发盘在头上,以保持整洁、利索、美观。到了唐朝,由于佛教盛行,中国人开始剃头。剃头起源于佛门,和尚与尼姑剃去头发是为了除去烦恼,使六根清静。清朝入关,一律剃发蓄辫,中国的剃头业逐渐形成。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洋人把先进的理发、烫发及美容等技术不断传入上海,促使上海理发技术领先于全国各地。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理发业发展到最兴旺时期,许多西洋人来上海开理发店、美发厅及美容院,上海的一些大公司、大老板也纷纷开设了大型高档理发厅、美容院,有人甚至把理发店开到全围各地。上海成了中国的“理发中心”。
  • 上海旧影

    作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编:哲夫

    《上海旧影》内容简介:上海地区有着6000年的历史。近代以前,她是江南富庶的棉盐鱼米之乡,交通航运的发达使这座古老的城市更有活力。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发展为著名的世界都会。这是一块与世界同步的土地,当新事物在西方出现之后,在上海你也会很快发现它们的身影。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城市。她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有代表性建筑风格的建筑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外滩边伫立的各国建筑,梧桐树婆娑中掩映着的花园洋房,欧柱庭廊下的私人别墅,与之共存的传统阁楼、园林和石库门、新式里弄。那见缝插针的商铺、走街串巷的商贩,结合着大商厦、大商业街,使“十里洋场”名不虚传。她的艰辛,她的衣食住行,她的产业、商贸、金融,她的时尚,她的千姿百态,她对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浓浓的历史沧桑感和纯纯的上海风情。 这本关于老上海的图集,图片大部分选自哲夫先生收集及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各类旧日上海风光、人物的明信片和少量的其他图片。这些明信片和图片述说着老上海的故事,记录着老上海的点滴鳞爪。而它们本身也别有故事。早期从上海寄出的明信片贴有英、法、美、德、日等国的邮票,这种邮件被集邮者称之为“客邮”,从1861年到1922年,存在了60年之久,成为我国早期邮政历史的资料。可以说,这些明信片和图片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教材。
  • 上海政商互动研究

    作者:白华山

    《上海政商互动研究(1927-1937)》借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上海近代社会变迁的角度,对1927—1937年工商界、上海市政府、中国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三者关系的演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上海政商互动研究(1927-1937)》参考大量原始档案、报刊资料和民国名人未刊日记,从上海城市的地位和市政布局、地方自治的传统、社会整合方式和政治控制空间、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等方面,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近代上海政治生活图景。
  • 从上海发现历史

    作者:忻平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版)》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从上海寻找诠释"现代中国缩影"的一把锁钥。这不仅需要对人与生活有关的各层面、各领域的实证研究,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理论架构。过去的得失成败与经验教训,无疑会对今天具有借鉴参考的意义。 现代化概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遽现代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在1927-1937年的上海表现得十分典型。现代化造就了上海城市与都市文明,也塑造了具有现代城市人格的一代上海人。这一切,构成一幅现代上海都市世俗生态画卷,也深刻地推动了上海历史的前进,奠定了上海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位。 其中,尤以中国国情带有浓郁上海特色的变异文化,成为上海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致命弱点,又使得转型社会中的上海人人格及其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势差的二元结构与发展轨迹。这表明,上海人与上海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有赖于国家独立与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完成。
  • 老城厢

    作者:

    《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选取的视角独特,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是一本兼具史料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普及价值的著作。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新起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老城厢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予以发掘整理和再现,使上海老城厢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传播。
  • 出入于中西之间

    作者:马学强,张秀莉

    《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内容简介:买办作为一个新阶层在上海的兴起与成长,自有其发展的逻辑过程,依循其内在的演变予以探讨,这是本书的一条线索。而以“社会生活”为考察内容,围绕买办的收入来源、财富积累、消费能力,继而与家庭生活、物质生活、消遣生活、团体活动乃至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相联系,以此展现买办丰富而多彩的生活世界。近代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地,这座城市的特征就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是一种“混合文化”,而这种“混合文化”的代表阶层就是买办。买办这个阶层所展现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时尚与品质。
  • Global Shanghai, 1850-2010

    作者:Jeffrey N. Wasserstr

    This book explores the play of international forces and international ideas about Shanghai, looking backward as far as its transformation into a subdivided treaty port in the 1840s, and looking forward to its upcoming hosting of China’s first World’s Fair, the 2010 Expo. As such, Global Shanghai is a lively and informative read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Chinese studies and urban studies and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1. 1850—The Birth of a Newspaper 2. 1875—Putting the City on the Map 3. 1900—Fire and Sword 4. 1925—In the Streets 5. 1950—An In-Between Year 6. 1975—The East Was Red 7. 2000—A City in a Hurry Conclusion: Ten Theses on 21st Century Shanghai
  • 上海道契

    作者:蔡育天 主编

    30卷本《上海道契》是一部历史档案资料集,是上海城市史上的特殊产物,道契是1847年至1930年间,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中国地方政府签发给外国租地人的地契。上海的道契由于它最初只有经过上海道台钤印签发才能生效,因此,历史上称为“上海道契”。本书收集的是1847-1911年间由江海关监督上海道台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特派江苏通商交涉使、沪海道尹等,中央派驻上海的特任官员签发给在沪租地的外侨的土地契证。辑集了英、美、法、德、日、意、比、荷、葡等20个册籍及部分华册道契,并收录相关附件。本书以丰富的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为中外学术界研究中国土地关系史、城市史、经济史、租界史、社会史、法制史、房地产史及上海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 上海近代城市建筑

    作者:王绍周

  • 上海传奇

    作者:罗苏文

    近代上海无疑是个传奇。一个半世纪以前,上海还只是中华帝国一个普通的滨海市镇,同江南市镇网络中的普通市镇没有什么不同。但自那以后,上海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象征。《上海传奇》是历史学家罗苏文教授多年思考成果的结晶。作者以虔诚之心搜寻、修复旧上海的残片,力图再现被岁月湮没的记忆,呈现给读者一幅独特的充满城市生活气息的历史画卷,从中可以感受到百年上海跳动的脉搏。本书从马路、自来水、电、消防、行政、司法、公共卫生等角度,对上海的传奇发展做了生动的叙述。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科学研究如何在近代上海得到应用,纳税人自治制度如何在上海租界形成,近代都市特征如何在上海诞生……全书每个部分都体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与学术积累,不人云亦云,读来新见纷呈,引人入胜。
  • 从上海发现历史

    作者:忻平

    《从上海发现历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与邬达克同时代

    作者:王唯铭

    精心修订 增补四万余字上海传奇 精装面世 添加二十多帧建筑影像 这是上海作家王唯铭的又一部有关上海历史与上海建筑文化的专著。全书采取双线结构,于1918年流亡来到上海的拉斯洛·邬达克,在将近百年前的上海天空下,与同时代的中西方建筑师们并行不悖地前行,他们有各自轨道,也有各自命运,而在他们设计的种种建筑的宏伟体量、壮丽风格背后,不仅有 着上海租界的一路演进过程,还能够找到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那个城市密码。在这个意义上,邬达克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中西方建筑设计师们,超前地回答了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后来的一个提问:为什么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为“上海往事三部曲”之一的《与邬达克同时代》,是王唯铭最新的建筑文化专著,反映了他近年来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再感受和再体会,也是他对租界这个特殊空间的新经验、新读解。 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 施密特•帕尔: 一直以来,建筑大师们渴望为儿女及孙辈们创造美,希望后代能体会他们所居 住建筑的美,并赋予建筑生命。邬达克同样如此,他为上海人设计了住宅、电影院、教堂、医院和饭店,因此上海人一直为他感到自豪。 在进入成熟期的上海,邬达克建筑被赋予新的意义,即文化的延续,或换言之,文化遗产。作为匈牙利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们同胞的作品也使得我们成为上海丰富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邬达克之于上海,是20世纪城市文化风貌转折的一杆帆影。建筑的背后,是美学,更是时代潮流变迁的桅杆。在这本书中,作家王唯铭生动而饱满的笔触,就像一把犀利的美工刀,轻轻剔除遮蔽真相的岁月尘埃,还原出邬达克以及其他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勾画的历史线条与风情,让百年租界建筑这一段对于上海来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亲切并且完整地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学者、作家 陈保平 王唯铭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架起了建筑学与公众的一座桥梁,而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实践的二十多年则仿佛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凸显的文化价值值得引起关注。 ——建筑家 汪孝安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精神气质,都和从1843年到1949年间的“华洋杂居”格局息息相关。百年筑城,上海的发展模式并不是种族对立,互相侵凌。相反,华洋人士之间既有竞争,更是合作,他们共建“魔都”,一起成为“上海人”。那是上海的大时代,算得上是真“海派”。王唯铭笔下的匈牙利人建筑师邬达克,带我们闪回那个“黄金时代”,也提醒大家老上海消失了的是什么。 ——历史学家 李天纲
  • 被误读的上海老照片

    作者:薛理勇

    人们在回望“老上海”时多喜欢以“老照片”为影像见证,事实则是许多“老照片”被误读错解,乃至张冠李戴。《被误读的上海老照片》是资深上海史研究者薛理勇先生依据文献和科学方式,对多被错解的老照片作恢复历史原貌的诠释。内容充实,文史兼长,谈锋诙谐,生动可读,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海派文化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