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上海
-
《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
《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的作者吴果中,就是我回京后推荐给福强先生负责《良友八十年史》一书撰写事宜的作者。为这部计划中的书稿的撰写工作,她曾和《良友》事业机构的主席王立兴博士、总经理王惠洳女士有过多次接触,并拟出了相应的程序和计划。这一计划的执行,由于福强先生的突然逝世,宣告中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则是她在取消了原定的《良友八十年史》的写作计划以后,进行的有关《良友》历史的一个侧面的个案研究。 我们之所以选择《良友》与“上海都市文化”作为研究的主题,是因为《良友》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物,同时也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个载体。她诞生于上海都市文化的土壤和氛围之中,又为上海都市文化的孕育、繁衍、滋生、汇聚、弘扬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除了各时期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艺术以及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外,有关都市文化特别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记录、描绘、演绎、报道和介绍,始终是《良友》绵延数十年经久不衰的一项中心内容。在《良友》所刊发的近40000幅图片中,和上海都市文化有关的内容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上海都市文化引领全国都市文化新潮流的时代,《良友》的这一个特点,也成为她能够深受公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
海上洋泾浜
《海上洋泾浜》讲述了150年前上海西风东渐的沧桑历史,“洋泾浜”专指上海的西方租界。《海上洋泾浜》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海上洋泾浜》作者姚克明。 -
百年回望
在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年里,古老的中国经历了亘古未有之巨变,近代上海城市的兴起以及迅速发展成为一座世界级的城市,无疑是这种深刻变化最好的见证,而外滩这一弹丸之地又是这座城市变化最大的区域,无论是从景观还是建筑的角度看,这种变化都导致它代表了国人心目中的西方城市形象。 -
租界里的上海
本书是一本关于近十几年来有关租界史与近代上海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论文:一、租界与经济;二、租界与文化;三、租界与社会;四、租界对外关系;五、租界机构和管理。从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多方面揭示了租界对近代上海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此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推动这方面的研究会有所裨益,同时对当代上海的建设,也不无启迪一样。 本书介绍了近代上海外国租界的发展历史。1845年至1943年期间租界的存在是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租界从其开辟、发展,演变到消亡,历经上百年时间,从这百年沧桑的起点开始,上海作为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批向外国列强开放的口岸城市,走上了一条充满屈辱、悲壮的发展之路。 -
上海俗语图说
本书摘选二、三十年代最为流行的240则上海俗语词汇,从构词形式、语源词义及应用流变多种角度详尽解说,并以240幅随文插图,连缀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面面观。作者博闻广见,对蕴含在词汇里的历史文化信息充分发挥,提供了大量观照近代上海历史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上海俗语图说》,凡二百四十篇,汪仲贤撰述,许晓霞绘图,上海社会出版社一九三五年六月出版,据原著书末的广告,似作者于本书尚有续作,是否汇集成帙,还有待查考。 汪仲贤(一八八八[一作一八八三]-一九三七),又名优游,原籍安徽,早年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後习海军,并先後组织业余新剧团体文友会、开明演剧会等,饰角登台,是清末民初活跃在上海剧坛的集编。 本书是一部解说旧上海十里洋场下层社会俗语切口的读物,在本书中出现的上海俗语词汇的总量约有近千。内容涉及到制度交替,器物更新,风气变迁,生活琐细,乃至洋场黑幕,人物轶闻,莫不涉及。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见闻博洽而又善于贯通发挥,对蕴积在这些俗语词汇中的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给予充分发挥。画家许晓霞为本书所配的插图,亦极具特色。从汪氏的叙述来推测,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是由许氏作了画再交往汪氏撰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许氏也参加了俗语的考源。因此,这些插图除了形象化解释语词之外,也程度不同的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
移民企业家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上海移民只占香港总人口的4%,但正是这4%推动了香港工业化的进程,在工业领域,特别是纺织工业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些上海移民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他们的移民方式,他们带来的技术和资金,他们商业观念和管理模式,家庭主义、地域观念和竞争策略等等,这一切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都是很有趣的问题。本书作者为香港大学教授,长期研究这一专题,并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本书就是他长期研究工作的结晶。这对于了解近代中国形成的特殊群体――上海人,一定会有启迪。 -
外滩的历史和建筑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楼到怡和洋行大楼、东方汇理大楼、英国领事馆等所有外滩的著名建筑。并穿插叙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上海昔日的浮华岁月,尤其是上海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
迪昔辰光格上海
《迪昔辰光格上海》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上海话,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而且是文学的上海,文化的上海。书中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辨析,来把握上海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空间,来重绘上海的文学和文化地图,诱发对上海都市/社会/文化/人的未来想像和深度思考。 “迪昔辰光格上海”是异常丰富的,是十分迷人的,作者只是回顾和描述了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一小部分,远非全部;即便是文学和文化方面,也还只是一小部分,远非全部。“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是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断言说的。 -
上海游民改造研究
《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讲述了:近代以来,游民问题在性质上几经变换,从道德、伦理问题变成社会、经济问题,再变成政治问题,最后成为一个集政治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与司法问题于一身的复杂难题,但不再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无业游民的文化程度及技艺水平都远远高于国民的平均水平,他们之所以成为游民,并非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或缺乏谋生技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 建国初期,在社会秩序的规范中,每一个人根据阶级出身确定自己的阶级成分,然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城市中数量众多的流浪人群和其他无法划分阶级成分的人员,人民政府将其归入游民行列,帮助他们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从而完成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清理与重建。 -
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
《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由3位研究人员历时近两年时间从2000多个卷宗中筛选出来。档案内容包括四大公司的开幕公告、媒体报道、工作报告、商业信函、董监会议记录等,其中以永安公司的档案最为丰富,经整理汇编出118项,绝大多数为郭琳爽的信函。而大新公司的11项档案资料则是第一次发掘出来。 除四大百货公司自身档案外,《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还特意收录了6项上海百货公司的综合档案,如《中共上海市老闸区委致市委关于四大百货公司困难问题的报告》等,对研究上海都市化进程和近代中国商业史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
“外滩源“研究
上海“外滩源”街区位于外滩北端,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开埠初期,英领馆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从上海县城迁至此处,街区由此开始发展。《"外滩源"研究:上海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1843-1937)》内容共分三篇:上篇为街区的起源与结构;中篇为早期街区建筑的发展;下篇为走向摩登时代的街区建筑的建设、改变及新时代商务空间的形成,并分析街区街廓及建筑历经两个时期的变迁后形成的外部特征;书末就街区变迁的原因、保护价值以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外滩源"研究:上海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1843-1937)》史料性很强,可供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研究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全8册)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套装全8册)》包括:《上海的韩国文化地图》、《上海的犹太文化地图》、《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上海的俄国文化地图》、《上海的德国文化地图》、《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上海的英国文化地图》、《上海的法国文化地图》和《上海的法国文化地图》。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套装全8册)》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
上海的德国文化地图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上海的德国文化地图》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
上海光影
《上海光影:郭博摄影作品精选》内容简介:1955年回国后,我被派到当时新开张的上海设计公司。忙碌的每一天使得二十年的岁月都觉得是转眼一瞬间。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自我解放”。我想也很有道理,通过反省,为了不丧失我的自主性,我决定将摄影投入我的生活之中。 拿起已疏远了几十年的相机,为找寻素材,只要一有空余时间,我便像狗一样寻找猎物,徘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之中。我不仅用我的视觉,同时也动用听觉、嗅觉来引导我的探索,抓取人间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我二十年摄影经历的早期阶段,如今回看整个历程,我还是认为早期的照片最有韵味。苏州河、黄浦江、长江口等地是非常吸引我的题材。婉曲流延在大都市的苏州河,两岸纺织、印染、化纤、药剂、石灰、造纸工厂林立,为这些工厂搬运原料的船舶往返穿梭,而这些工厂的废渣、废水又直接倾入苏州河。当时的苏州河是一条黑河,在我的记忆中如同墨一般的黑。透过那漂着恶臭的黑水的返光,对岸的景色朦胧可见,换一个角度,却还入画。 改革开放,使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仿佛突如其来似的,在上海的平地上筑起了一道道的四星、五星宾馆和高层公寓的屏风。高架与高速道路的建设使得沿街的景色焕然一变。这就是都市的新陈代谢。老建筑在这一代谢中毫不容赦地被推倒。作为一个设计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至少在它们临终前为它们留下一张遗影,逐渐成了我的一种使命感。可惜的是,当这种使命感占据我的整个心头时,我已没有余力与余兴来拍一些所谓生动有趣的照片了。最终,我认为我的照片只不过是记录照片而已。 -
永不飘散的风情
《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一个上海女作家以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描写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些风貌区包括具有30年以上历史并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问。它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上海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共同构建起了上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画面。 -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
《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讲述的“闸北”,就是近代上海的一个社区。今天的上海人或许知道,火车站、长途汽车总站在那里,闻名近代中国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曾在那里,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中的宝山路血案在那里,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战场曾在那里,看过电视剧《上海滩》的朋友或许还知道主角之一“丁力”的家曾在那里……近代的闸北是如何演变的?是什么样的居民住在那里?它与其他社区是什么关系?它在上海城市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本过去的闸北与现在的闸北有什么联系?这就是《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要探讨的问题。《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从发展演变、经济功能、地方政治、社会生活、战争影响等侧面,勾勒出1843—1949年间闸北城区曲折的发展历程。 -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 -
上海6000年
上海始终给人以历史短近的印象:众口一词的“小渔村”,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其实,经过上海考古工作者60多年的努力,不但证明上海有古可考,并且有着漫长、丰富的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遗存和出人意料的珍贵文物,其中更不乏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水井、犁耕等发明。 《上海6000年》有别于以往上海古代史研究几乎都以文献为依据的常见形式,以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对古代上海人的历史活动和文化形态进行表述与展示。其中涉及了上海的自然地理变迁、先民的创造发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社会形态等诸多内容。 《上海6000年》由张明华所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